夏季氣溫悶熱而潮濕,容易助長體內濕熱之氣。而濕熱之氣從何來?談到濕熱,應該先理解濕和熱,為什麼濕熱喜相兼?暑濕的發生由感受暑兼濕邪而致病。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形成暑兼濕邪。若人體正氣不足,或因天氣炎熱而嗜食生冷,以致水濕內停,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濕邪而病。本病所及部位、臟腑,主要是衛分肌表、肺、三焦、胃腸等;若暑濕化燥化火,耗氣傷津,也可深入心營,引起動風、動血。大暑過後氣候的特點是濕熱、暑熱,此時,按照中醫來講,相應的臟腑是脾,在這種天氣下,人們往往會感覺出汗不暢、全身黏膩、口渴心煩、夜間失眠、容易疲勞,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多吃一些健脾去濕、清熱祛暑的食物人才會舒服。暑濕是感受暑濕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於夏令季節,暑濕俱盛之時,尤以南方為多見。其以發病較急,初起見有身熱、頭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暑濕鬱遏肌表症候為主要特點。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證候特點,西醫的鉤端螺旋體病、腸傷寒、流行性感冒等,可參考暑濕病進行辨證治療。暑兼濕邪從皮毛而入,鬱遏衛分肌表,可見發熱較高,伴有頭痛,身重體倦,肢體酸痛,脘痞胸悶等。若暑兼濕邪從口鼻而入,困擾胃腸氣機,則見高熱,吐瀉,口渴,心煩等氣分胃腸症狀。若邪熱熾盛,可致暑濕彌漫三焦,或困阻中焦,或壅滯肺絡,變化複雜。濕熱中的熱與濕並存,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可順濕熱上炎或濕熱下行。濕熱的全身表現分為三種:(1)濕重於熱:肢體沉重,多困乏困倦,午後多身熱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帶下增多,舌苔黃膩,脈數。(2)熱重於濕:臉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或麵垢油光,還容易生粉刺、瘡癤,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乾口苦,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眼睛紅赤、心煩懈怠,容易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發黃,性格多急躁易怒。(3)濕熱並重:兼有以上兩種表現。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彆。留滯在體表經脈上,在皮膚肌肉則為濕疹或癰腫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濕熱深入臟腑,特彆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胃脘悶脹腹滿,厭食,稍微進食油膩之物即感惡心,便可溏稀臭味重,尿短小溺色偏黃,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兩脅脹痛,口苦不欲食,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暑濕指暑熱挾濕的病證。夏季常見病之一。症見胸脘痞悶、心煩、身熱、舌苔黃膩。如暑濕困阻中焦,則見壯熱煩渴、汗多尿水、胸悶身重;如暑濕彌漫三焦,則見咳嗽、身熱麵赤、胸脘痞悶、大便稀溏、小便短赤,治宜清暑化濕為主。暑濕的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臨證中要詳辨暑濕的部位,體質的虛實,暑濕之偏重,而選擇滌暑透邪、清肺解暑、清暑化濕、宣泄三焦等方法施治。當邪氣化燥化火,熱入營血,出現閉竅動風,津氣欲脫等證候,與暑溫危重症候相同,可參照暑溫論治。綜上所述,對於濕熱體質者來說夏天是最難熬的季節,自身的濕熱,再加上外界的暑濕熏蒸,會加重濕熱體質的症狀,濕熱體質尤其要注意夏季養生,儘可能地躲避濕熱。6月21日為夏至日,“夏至”顧名思義是暑夏到來的意思,從陰陽二氣來看,就是陽氣達到極致。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起,我國進入炎夏季節,氣候越來越熱,最高溫度能達到40℃左右,植物也在此時進入最旺盛的生長期。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因此養生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中醫有“春夏養陽”的說法。民間還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就是說在夏至日雖然天氣炎熱,陽氣達到極致,但陰氣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滋長,此時人體極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關於這一時節的養生,古人認為:應當調整呼吸,運用氣功,使心神安靜,想象心中存有冰雪,這樣便不會感到天氣炎熱了。另外,在盛夏,由於氣溫過高,很多人會出現體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暈厥。發生這些病症的原因是:第一,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導致水分流失過多,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繼而大腦供血不足,引發頭痛;第二,人體在排汗時,更多的血液流向體表,使得原本就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發生頭痛;第三,有些人是因為睡眠不足,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導致頭痛。要避免這些情況就要注意多喝水,保證體內的充足水分,另外就是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降溫方式避免中暑,不要一味地吃冷飲,冷飲吃多了也會引發所謂的“冷飲性頭痛”,而且容易導致腸胃疾病,損害健康。飲食調養是夏至養生中的重要一環,應補充充足的蛋白質,這是體內供熱的最重要的營養素。夏季在補充維生素方麵,要比其他季節多至少一倍,因為大劑量的維生素B1、B2、C以及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也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而無機鹽,可在早餐或晚餐時喝杯淡鹽水來補充。還要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鮮桃、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夏至以後天氣炎熱,很多人就減少運動,每天躲在空調屋裡,很少出汗,其實這樣對身體是沒有益處的。有條件的話,夏季應該經常遊泳或者到山清水秀比較涼爽的地方遊玩,這樣既防暑又健身,也可舒緩心情,是非常好的健康養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總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這些方式基本同源同理。隻要人們能養成習慣,每日堅持,就自然能有健康的身體與充沛的精力。而大多數沒有健康養生習慣的人也應主動培養健康習慣,除對自己的身體帶來好處外,對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自己的家人、親朋的高品質生活都將有良好的帶動作用。對於濕熱體質來說,夏天是很難受的,那麼有沒有什麼清熱祛暑濕的好方法呢?下麵就介紹幾種既方便又有效的好方法。1.吃熱湯麵利於祛暑濕悶熱、潮濕是夏季的特點,吃點清涼爽口的涼麵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解暑的作用。但是,現代人生活中對空調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不管是辦公場所、家裡還是飯店,常常是冷氣撲麵,因此身體很少出汗,這時,吃涼麵就不如吃熱湯麵對健康更有利。此外,從保護腸胃的角度考慮,老年人、產婦、脾胃虛寒者也應少吃或不吃涼麵。吃點熱湯麵,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熱湯麵不僅可以預防暑濕所導致的疾病,還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果夏天吹空調感冒了,出現鼻塞、流鼻涕、頭痛等症狀,不妨煮一碗熱湯麵,加入蔥白及胡椒麵,趁熱吃下,出汗後,症狀就能有明顯改善。麵條在水煮過程中大約20%的B族維生素溶解在湯裡,因此吃麵時最好連湯一起喝。2.用熱毛巾擦身或洗熱水澡,有利於祛暑濕夏天,人的臉麵和軀乾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濕熱體質者尤其適用,如果出汗時用涼毛巾擦身,皮膚遇冷將收縮,那麼體內的濕熱之邪久更加難以排出了。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3.夏日泡腳祛暑濕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古人雲:“睡前洗腳,勝似補藥。”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夏日泡腳其實好處很多,特彆是能夠祛除暑濕,對很多疾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對於濕熱體質來說,夏季泡腳不僅可以祛暑濕,還可以去除自身的濕熱,所謂一舉多得。濕熱體質者還可以試一下中藥泡腳,中藥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濕排濁。介紹一個中藥泡腳方,以供大家參考:桃仁15克、紅花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地龍30克、雞血藤30克、附子10克、細辛10克、威靈仙30克。此方一劑水煎煮30分鐘,待溫度稍降即可將腳放入盆中浸泡,藥水溫度一定不要過高以免燙傷,同時,泡腳時藥水一定要沒過人的踝關節。浸泡時間以全身出汗為宜,時間過長或過短均不適宜,寒涼患者如不出汗,可適當飲用一些溫水促進排汗。泡腳後一定要飲用一杯溫水,以促進人體代謝。小滿養生防“濕”當先每年的5月21日左右是小滿,人們常說“小滿小滿,麥粒漸滿”,也就是說,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子粒漸漸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還不是大滿。小滿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南方地區平均氣溫一般高於22℃以上,自然界的植物開始茂盛、豐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長的旺盛期。小滿以後,氣溫明顯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溫高濕大,如起居不當很容易引發風疹、汗斑、風濕症、腳氣等病症。防治這些病症在飲食方麵應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蘿卜、番茄、西瓜、山藥、鯽魚、草魚等;住處的房屋應保持清爽乾燥;易患皮膚病的人應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爽,有條件的可以經常進行藥浴和花草浴;精神方麵,應注意保守內斂,忌鬱悶煩躁。古人認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寒暑不侵,就應該提高身體素質,以適應各種氣候,杜絕疾病的發生。鍛煉是提高身體素質的最好方法,所以在這一節氣,應在清晨起床鍛煉,並選擇一些諸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比較溫和的運動方式,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以免大汗淋漓傷陰傷陽,違背“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下麵,為大家推薦兩款小滿進補食療方:1.栗肉淮山粥【材料】栗子肉30克,淮山藥15~30克,茯苓12克,炒扁豆10克,蓮子(去心)肉10克,大棗5枚,粳米100克,白砂糖適量。【做法】將栗子肉、淮山藥、茯苓、扁豆、大棗用清水洗乾淨,與粳米同入沙鍋,加水適量,以文火慢熬成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止瀉。【適應症】脾胃氣虛、水濕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神疲氣短、腹脹水瀉、小便不利、慢性水腫、白帶量多、小兒疳積等。2.葛根粉粥【材料】葛根粉30克,粳米50克。【做法】先將葛根洗淨切片,水磨澄取澱粉,曬乾備用,每取30克,與粳米(先浸泡一宿)同入沙鍋內,加水5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至米花粥稠為度。【功效】清煩熱、生津液、降血壓。【適應症】陰津不足之煩熱口渴及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虛瀉痢等。每年的7月7日左右是小暑,這時候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還不是大暑。時至小暑,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常有暴雨傾盆而下,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農諺就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小暑以後,天氣更加炎熱,人常會感到心煩氣躁,倦怠無力。所以這段時間的養生重點在於“心靜”二字,以舒緩緊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常言道“心靜自然涼”就是這個道理。在飲食方麵,夏季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上一定要講究衛生,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飽過饑,還要注意飲食豐富,以保證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天氣炎熱,吃冷飲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裡要提醒大家,從冰箱拿出來的冷飲和水果等,要在室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以免太涼刺激腸胃。其實,最好的消暑食物就是一碗清涼的綠豆湯,既健康又排毒。關於夏季養生,中國還有句俗話,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說冬天不在石頭上久坐,夏天不在木頭上久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季節中,溫高濕重,在露天久放的木頭,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麵看上去是乾的,其實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麵坐久了就會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涼散步的時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樹樁上久坐,以免寒濕侵入體內。下麵,為大家推薦兩款小暑進補食療方:1.夏枯草燉豬肉【材料】夏枯草20克,瘦豬肉100克。【做法】將上2味加水燉熟,吃肉喝湯。【用法】每日1劑。【功效】滋陰潤燥、清火散結。2.雞冠花丁香湯【材料】雞冠花10克,丁香3克。【做法】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功效】清熱收斂、涼血止血。每年的7月23日左右是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40℃左右的高溫天氣,這個節氣裡雨水也非常多,氣候濕熱難耐。這個節氣的養生,首先要強調預防中暑,當出現持續6天以上最高溫度高於37℃時,所以無論在家也好,外出活動也好,應儘量避開中午以及午後的最高氣溫時間段。此節氣也是心血管疾病、腎臟及泌尿係統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險關頭,因此這些病症患者更要格外小心。不過,預防中暑也要講究健康的方式。有很多人經常在大汗淋漓時就用涼水衝澡,有人會一口氣喝下一瓶冷飲,還有人直接把涼席鋪在冰涼的地上躺下,這些做法的確會很快感覺到涼快,但也有可能會引發“陰暑”。所謂“陰暑”其實也是中暑的一種,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濕的入侵,症狀不像常見的中暑那樣明朗化和發病急驟,但對身體的影響會更為深遠。所以,在消暑時切記太過貪涼,要預防陰暑的發生。天氣炎熱的季節,也是街頭小吃、燒烤、快餐增多的時候,越是天氣炎熱,飲食就越要小心,不要吃那些衛生條件沒保障的街頭小吃,吃燒烤時最好喝些綠茶,而那些煎炸的快餐也最好少吃,不但熱量高,還容易上火。特彆是快餐中常見的煎炸食品加冰鎮飲料的搭配,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發胃腸疾病。其實,炎炎夏日自己在家裡煲湯喝是很適宜的,選擇新鮮的原料,配以清淡的口味,就是盛夏美食。養脾三法,讓“苦夏”成為輕鬆之旅對於濕熱體質的人來說,最害怕的當然就是濕熱天氣,而在一年中的長夏(陰曆6月,陽曆7~8月)可以說正是這種“桑拿天”最集中的時節。在這種時候,普通人都可以說是度日如年,更何況溫熱體質,所以有的人就稱之為“苦夏”。那麼,我們怎樣來安然度過這個所謂的“苦夏”呢?方法很簡單,養脾就可以了。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之氣的衰旺與四時變換相關,長夏時期應脾,就是說,此時與人體脾的關係最大。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濕,“濕”與人體的脾關係最大,所謂“濕氣通於脾”,所以,脾應於長夏。因而,要想輕鬆度過長夏,養脾是非常關鍵的。針對長夏氣候的特點,飲食原則宜清淡,少油膩,以溫食為主,可適當食用辣椒,緩解燥濕,增加食欲,也幫助人體排汗;同時,要注意空腹少食生冷,切忌冰箱內食物直接食用;另外,在悶熱的環境裡增添涼爽舒適感,對於脾保健也有很大好處,但是切忌長時間待在密不透風的空調房裡,這樣反而有害健康。下麵,給大家推薦非常有效的“養脾三法”,對於夏季健脾益氣極有幫助:1.醒脾法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許拌食,不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還可以預防腸道疾病。也可取山楂條20克、生薑絲50克,以糖、醋少許拌食,有開胃健脾之功用。2.健脾法選用各種藥粥健脾祛濕,如蓮子、白扁豆、薏仁米煮粥食,或銀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藥、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3.暖脾法因食生冷過多,容易寒積脾胃,影響日後的消化功能。此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於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當然,無論是夏季還是日常,調理脾胃還要因人而異。脾胃功能正常者,適量冷飲不會影響脾胃功能,但不宜過量。例如“醒脾法”中提倡經常食用生蒜泥、山楂雖可以減少腸道疾病、消食導滯,但若過食,又有傷胃之嫌,尤其胃炎泛酸患者當慎用。此外,睡眠時還應注意加強脘腹部保暖,炒菜時不妨加點生薑末,飲茶者選喝紅茶等,都不失為護脾的養生上策。總之,無論在什麼季節,調理脾胃都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而定:胃熱者以清降為主,脾虛脾寒者當溫補。但無論藥補還是食補,均以服後感覺舒適為宜。夏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天常常出現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頭暈、心煩、昏昏欲睡等症狀,甚至被中暑、嘔吐、腹痛、腹瀉、心肌梗死等疾病困擾。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一年四季中,因夏季屬火,又因火氣通於心,火性為陽,所以,夏季的炎熱最易乾擾心神,使心神不寧,引起心煩。而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會加重心的負擔,這也是夏季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心肌梗死等發病率明顯增高的原因,因此,夏季養生重在養心。夏季養心就要堅持每天按揉陰陵泉、百會和印堂。因為這三個穴位可以健脾利濕,能保護好心臟。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3分鐘,可以保持整個夏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運轉,還可以把多餘的“濕”去掉,為秋天的健康打好基礎。取穴時,將手放到膝蓋內側的橫紋上,摸到一個凸起的骨頭後,請順著骨頭的下方和內側繼續摸,待觸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即為此穴。每天按揉百會可以大大提升人體的陽氣,讓人神清氣爽。百會位於頭頂最上方,也就是兩耳往頭頂連線的中點處,每天用兩手的中指疊壓起來按在穴位上3分鐘就可以了。每天按揉印堂可以使大腦清醒,眼睛明亮,它在兩眉中間的位置,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間的皮膚稍往上拉100次,隻要每天堅持就能達到養心的目的。除此外,夏季還可以吃些安陽心神的佳肴,來調理身心。1.清蒸人參雞【材料】人參、水發香菇各15克,母雞1隻,火腿、水發玉蘭片各10克,精鹽、料酒、味精、蔥、生薑、雞湯各適量。【做法】將母雞宰殺後,退淨毛,取出內臟,放入開水鍋裡燙一下,用涼水洗淨。將火腿、玉蘭片、香菇、蔥、生薑均切成片。將人參用開水泡開,上蒸籠蒸30分鐘,取出。將母雞洗淨,放在盆內,加入人參、火腿、玉蘭片、香菇、蔥、生薑、精鹽、料酒、味精,添入雞湯(淹沒過雞),上籠,在武火上蒸爛熟。將蒸爛熟的雞放在大碗內。將人參(切碎)、火腿、玉蘭片、香菇擺在雞肉上(除去蔥、生薑不用),將蒸雞的湯倒在勺裡,置火上燒開,撇去沫子,調好口味,澆在雞肉上即成。【用法】佐餐食用。【功效】補氣、安神。【適應症】適合氣虛、失眠的人。2.柏子仁酸棗仁燉豬心【材料】柏子仁15克,酸棗仁20克,豬心1個,食鹽適量。【做法】將柏子仁、酸棗仁研細成末。豬心洗淨血汙,把柏子仁、酸棗仁粉放入豬心中,用沙鍋加水適量燉至熟即可食用。【用法】食豬心、喝湯。每次適量服用。每周一次。【功效】養心安神。【適應症】適用於心慌氣短,失眠盜汗,大便秘結,五心煩熱等心陰不足者。夏天偏熱多濕的氣候容易使人上火,而涼茶是去暑敗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下麵介紹的幾款涼茶中,總有一款適合你。(1)西瓜皮涼茶:可將外皮的翠衣利用起來,洗淨後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攪拌均勻,有去暑利尿解毒之功。(2)陳皮茶:將乾橘子皮10克洗淨,撕成小塊,放入茶杯中,用開水衝入,蓋上杯蓋燜10分鐘左右,然後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涼後,放入冰箱中冰鎮一下更好。(3)薄荷涼茶:取薄荷葉、甘草各6克放入鍋內,加2500克水,煮沸5分鐘後,放入白糖攪勻,常飲能提神醒腦。(4)橘子茶:將橘子肉和茶葉用開水衝泡,可製成橘子茶,它可防癌、抗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如果將經過消毒處理的新鮮橘子皮與白糖一同衝喝,還能起到理氣消脹、生津潤喉、清熱止咳的作用。(5)桑菊茶:將桑葉、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放入鍋中稍煮,然後去渣葉,加入少量白糖即成,可散熱清肺潤喉,清肝明目,對風熱感冒也有一定療效。(6)荷葉涼茶:將半張荷葉撕成碎塊,與中藥滑石、白術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鐘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攪勻,冷卻後飲用,可防暑降溫。(7)淡鹽涼茶:開水500毫升衝泡綠茶5克,食鹽2克,晾涼待飲,能止渴解熱除煩,治頭暈惡心。(8)果汁紅茶:鍋中加水750毫升,加熱至沸倒入紅茶40克,微沸5分鐘,離火去茶葉,晾涼後放入冰箱。飲用時在杯中倒入紅茶40毫升,放少許檸檬汁、橘汁、白砂糖,再加冰水150毫升,滴入少許白蘭地酒,放橘子一瓣,碎冰少許。既可去火,又很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