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修養而成(1 / 1)

薯條、麻辣燙、羊肉串、狗肉煲……在某些人口中是美味佳肴,可在另一些人口中卻如同“砒霜”,會給身體帶來諸多不適。《傷寒賦》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意思是說陽盛之人如果誤服了桂枝這樣的熱藥,就有可能造成危險;而陰盛之人如果誤服了大承氣這樣的寒藥,也可能導致惡果出現。同樣的食物或藥材緣何在不同人身上有如此大的反差?追根溯源是因為體質有差異。那麼,到底什麼是“體質”呢?所謂“體質”,就是指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體質的形成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個方麵,並與性彆、年齡、地理環境等因素有關。1.先天因素在體質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先天因素,又稱稟賦,是指小兒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征。中醫學所說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雙方所賦予的遺傳性,又包括子代在母體內發育過程中的營養狀態,以及母體在此期間所給予的種種影響。同時,父方的元氣盛衰、營養狀況、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響著“父精”的質量,從而也會影響到子代稟賦的強弱。但是,先天因素、遺傳性狀隻對體質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體質強弱的現實性,則賴於後天環境、營養和身體鍛煉等。2.後天因素人的體質在一生中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後天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變化著的。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的飲食、起居,穩定的心理情緒,可以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反之則會使體質衰弱,甚至導致疾病。隨著人類物質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於健康和長壽的要求變得日益迫切。因此,如何保養體質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心的課題。改善後天體質形成的條件,可以彌補先天稟賦之不足,從而達到以後天養先天,使弱者變強而強者更強的目的。(1)飲食營養:飲食營養是決定體質強弱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膳食結構,科學的飲食習慣,保持適當的營養水平,對維護和增強體質有很大影響。由於人的體質不同,其對營養物質的新陳代謝功能也不一樣。因此,科學、合理的飲食營養應包含必需和適當兩層含義。長期營養不良或低下,或營養不當,以及偏食、偏嗜等都會使體內某些成分發生變化,從而影響體質,乃至於引起疾病。《內經》中曾多次談到飲食偏嗜對機體的危害。諸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會引起人體臟氣偏盛偏衰而產生病變等。(2)勞動和運動:勞動的性質和條件,對人們的體質強弱有著深刻的影響。勞動一般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大類。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關係也越來越密不可分。勞逸適度,勞而不倦,可增強體質。一般來說,適當的體力勞動對體質的增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過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嚴重汙染環境下的體力勞動,精神情緒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下的勞動,操作分工過細,促使身體局部片麵發展的勞動等等,對人的體質都將產生不利影響。反之,過度安逸又可使機體氣血運行遲緩,氣機阻滯,臟腑功能減弱,正氣不足,而致體質虛弱多病。故當有勞有逸,勞逸適度。(3)年齡:年齡也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體的結構、機能與代謝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規律性的變化。這裡應當強調兩個環節,一是青春期,二是更年期。以性成熟過程為特征的青春期是人體內機能、代謝與結構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生中第一個轉折時期,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進行著整體性的調整。更年期則是從成年期轉入老年期,全身各係統的功能與結構漸進性衰退的過渡階段,是一生中第二個轉折時期。若能處理好這兩個時期,則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目的。(4)性彆:男為陽,女為陰。男性多稟陽剛之氣,體魄健壯魁梧;女性多具陰柔之質,體形小巧苗條。除此之外,影響人們體質的還有地理環境和心理等因素,這部分內容會在後麵的章節專門講解。我們注意到,在同樣的環境和條件下,猝然遇到外邪,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則不生病,這是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認為,這種現象與體質的強弱有關。在《靈樞·壽夭剛柔》中曾講道:“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意思是說,人生在世,由於各人稟賦不同,性格有剛強、柔弱之分,體質有強壯、瘦弱之彆,身形有長、短之分,體質及生理功能活動有偏陰、偏陽之彆。我們可以這樣描述體質與疾病的關係:病是一張畫麵上的特異性圖像,或稱“花樣”,而體質是畫麵後的“底色”。換句話,病是“前景”,體質是“背景”。各種特異性病變這個“前景”的“時空花樣”,是在體質因素這個背景的基礎上發生的,兩者相互影響。體質對疾病發生的根本影響有兩個方麵,一是影響到疾病是否發生,一是影響到所發生疾病的性質(證候)。因為體質是機體固有的一種特性,它在發病前就已存在,它直接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在所發生的疾病狀態中體質的影響就像影子一樣時刻跟隨著疾病,並滲透在整個疾病中,所以體質是疾病發生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基礎。一般地說,體質強健的人是不易發生疾病的。但是,這種“強健”總是相對的。因為真正完美無缺的體質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謂“陰陽和平”體質,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作為一個常人,最好的體質也隻是少病而不是無病。所謂“少病”,就是說在大多數情形下可以不病,而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必然會發病。也就是說,人群中的個體將因其體質類型的不同,在各自特定條件下發病。這樣就形成了不同體質類型對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異。陰虛或偏熱體質的人易受溫熱之邪而生陽熱病證,陽虛或偏寒體質的人易受寒濕之邪而生陰寒病證,等等,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傷寒與溫病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疾病,其實就是不同的體質類型對環境因素所做出的不同的反應而已。不同的個體,雖然感受同一病邪,也可能發生不同性質的疾病,這也是由體質類型所決定的。為了說明不同體質類型對所發生疾病的性質的影響,中醫學提出了一個“質化”(或稱“從化”)的理論。名醫章虛穀在《外感溫熱篇》注中說:“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意思是說,不管感受何種病邪,都有一個隨著體質偏傾的性質轉化的趨向。這樣一來,體質的因素實際上就成了誘導證候形成的主導.99lib?因素。從一般意義上說,疾病的發展有向好和向壞兩種不同傾向,也是由體質因素所決定的。體質相對較強者,正氣能夠勝邪,疾病將逐步好轉痊愈;體質相對較弱者,正氣不能勝邪,邪氣若乘勢深入,疾病將變得複雜難療,預後不佳。也就是說,在疾病的走向上,體質牽著疾病的鼻子走路。具體地說,疾病的發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醫學敘述這一過程的理論就是關於“傳變”的學說。人體有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等不同組織器官,轉變的一般規律是病邪向相對虛弱的部位轉移,並形成新的疾病狀態。這樣,不同的體質類型(如脾虛質、腎虛質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傳變形式。雖然傳變也有善惡之分,但一般以未轉狀態為單純性疾病,視為易治。所以,在臨床“既病防變”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體質。《金匱要略》和《難經》都曾說過,肝病可以轉脾,應預先采取防範措施,也就是補脾;但是對於素體脾氣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補了,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理論依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大致分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造成東西南北口味的差距原因是什麼呢?還是跟氣候和環境有關的。各地氣候不同,人們隻有調整日常飲食來對應不利於身體健康的氣候。如,廣東人的湯很出名,因為廣東有夏無冬,一年四季人們就像常綠植物一樣,隻有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生命的平衡。事實上,這正是由於不同的環境造成了不同的體質。所謂“一方水土產一方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在什麼地方住著,就要吃什麼地方的食物,按照這個地方的基本環境和氣候去調養身體,這樣才能達到體質的平衡。大家都知道,四川、湖南一帶的人愛吃辣,那麼他們為什麼愛吃辣呢?其實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四川、湖南一帶多雨,氣候比較潮濕,而寒、濕屬於六淫,是致病的一個因素,所以得想辦法把體內的寒濕排出來。辣椒味辛性熱,能除寒濕、逐冷痹,為了適應多寒多濕這種自然環境,身體就會產生一種祛寒濕的欲望,於人表現出來的就是愛吃辣椒。而北方氣候寒冷,降水少,比較乾燥,所以北方人就不如南方人那樣愛吃辣,而且也不能吃太多的辣椒,否則就會上火。另外,每個地區因氣候、地理位置的不同會長著不同的食物,最明顯的就是炎熱之地多盛產寒冷性質的水果,如香蕉、甘蔗等,而寒冷地區多生長洋蔥、大蒜、大蔥等性平溫的食物,這是大自然給人們準備好的完全適合身體本身的東西,那麼我們就要接受自然界給我們的這份禮物,因時、因地選擇食物,這樣我們才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這句話如果用到人的體質方麵,也說得通。中醫說小孩子是“純陽之體”,“純”就是指小兒先天稟受的元陰元陽未曾耗散。“陽”指小兒的生理生機好,如旭日初升般充滿活力,這體現在孩子活潑好動,生理發育非常迅速上。但小孩子比較嬌嫩,很容易生病,比如易患消化不良、積食、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病症,這正好應了小兒“心肝有餘,肺脾不足”的體質共性。小孩子生病隻要治療及時得當,很快就會好,馬上就又活蹦亂跳,這說明小兒“臟氣輕靈,隨撥隨應”。由此看來,小孩子的體質呈生機盎然之態,但卻又稚嫩脆弱,需要好好保護。隨著年齡的增長,受生活環境、飲食、情緒、生長發育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純陽之體”慢慢變成陰陽相合的體質。到青壯年時期,人的體質又會變成了壯陰壯陽。此時的人,血氣方剛,身體健壯,心智達到一生的巔峰狀態,用拉滿的弓弦、明亮的滿月等來形容青壯年時期的身體狀態再合適不過了。青壯年陽氣偏盛是其體質的共性,這不同於小兒的“純陽”之體,也不同於年老的“陰盛陽衰”之體。而且,青壯年的體質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心智等因素的影響發生偏頗,所以要注意養生,不大喜大悲,平衡飲食,規律生活,保持人體的壯陽壯陰之態。如果思慮過多,飲食不合理,作息不規律,時間久了肯定會影響體質。到了中老年,人的精力、體力、活力明顯不如青壯年時期,氣血既少又不通。另外,進入中老年後,臟器功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改變,臟氣不足,體質也會有所改變。所以到了中老年時,要注重調整自己的起居、飲食、心態,保證體質在正常範圍內,陰陽平衡就好。並不一定非得補腎壯陽,再怎麼補也不可能像青壯年一樣,更不要今天吃人參、蟲草,明天補卵磷脂、蛋白粉,如此盲目進補對身體無益,食物尚且不能胡吃海喝,更何況這些帶有特殊作用的藥物和保健品。進入中老年,將一顆心調整到平和淡定的狀態比什麼都重要,這才是真正預防百病的靈丹妙藥。在了解體質隨年齡變化的規律後,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體質有一個重新的認知,既然體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出現衰弱的現象,那我們就要以平和的心態來接受這個事實。當然,做一些必要的身心保健將體質維護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是非常必要的。女人是水做的,相對嬌弱,男性則不同了,鐵骨錚錚,一身正氣,似乎上帝造人時就多了一份彆有用心,讓男人們個個都很陽剛。所以,女人對男人自然多了一份期待:好男人不哭。其實,男人也很脆弱,他們的體質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好。祖國傳統醫學將男性的體質分為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和抑鬱體質三種類型。一般來說,男性疾病都會與各自的體質相關。1.寒性體質寒性體質包括陽虛性體質和痰濕性體質。屬於寒性體質者,多形體肥胖,形盛氣衰,容易九九藏書疲勞,精神不振,多汗,多痰,小便清長,大便多溏,畏寒怕冷,肢冷體涼,喜食熱物等。寒性體質的男性易於發生性欲淡漠、性欲低下等男科疾病。在調攝上當避免感寒受濕,宜固護陽氣,可服用性溫平和之藥食如鹿茸、人參、枸杞等。2.熱性體質熱性體質包括陰虛性體質和濕熱性體質。屬於熱性體質者,多形體消瘦,精神容易激動,小便短少或黃,大便乾燥或秘結,畏熱喜涼,喜食冷物或冷飲。屬於熱性體質的男性性欲要求較強;易患過敏性疾病和生殖係統疾病。熱性體質的男性平時飲食應清淡,忌食煎炒炙爆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類等辛溫燥熱之品。可服用性平緩和之滋補藥物和食物,如沙參、麥冬、百合、冬蟲夏草等。應注意節製性欲。3.抑鬱性體質抑鬱性體質是指有性格內向、多思抑鬱的性格傾向。這類體質的男性多具有一定文化素養,性格不穩定,情誌變幻無常,遇事疑慮重重。凡遇到婚姻、家庭、事業諸事不順或社會壓力時,難以承受,抑鬱不樂,且非常敏感,易受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的影響。屬於抑鬱性體質者,平素善歎息,胸悶不舒,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多愁善悲,失眠多夢等。易發生陽痿、遺精、早泄、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礙以及乳房異常發育、男性更年期綜合征、輸精管結紮術後並發症等男科疾病。具有抑鬱性體質者,應移情易性,開朗豁達,適當參加文娛活動和體育運動,多學習一些性生理、性心理等知識,以利於養生保健。治療上以舒肝解鬱、暢達氣機為主,慎用補益,忌用辛燥壯陽之品,同時輔以精神心理調護。一個人愛不愛生病、身體狀況如何,是由體質決定的。體質分先天和後天,先天的體質是父母賦予我們的,我們無法改變,但後天體質卻是由我們自己掌握的。《黃帝內經》裡說,脾胃是後天之本。補益脾胃是改善體質的關鍵和前提,除了飲食外,摩腹和捏脊也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說:“摩腹數百遍,可以無百病。”摩腹,實際上就是對肚臍的一種按摩。肚臍附近的“丹田”,是人體的發動機,是一身元氣之本。經常按摩肚臍,能刺激肝腎之經氣,達到祛病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每次進食以後三十分鐘開始摩腹,順時針進行,注意力量一定要輕柔,稍微帶動皮膚就可以了,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鐘30圈就可以了。如果腹瀉,那麼就要改變摩腹的方向,要做逆時針方向的按摩。《黃帝內經》裡說,督脈是諸陽之會,人體陽氣借此宣發,是元氣的通道。我們常說“挺直你的脊梁”,就是因為那裡最展現人的精氣神,所以,打通督脈,可以增強體質,祛除許多疾病。怎麼打通呢?捏脊就是其中之一。捏脊能很好地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特彆是對胃腸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抵抗力。但需要得到家庭其他成員的幫助。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取俯臥位,然後讓家人用雙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指腹,捏起你脊柱上麵的皮膚,然後輕輕提起,從龜尾穴開始,邊撚動邊向上走,至大椎穴止。從下向上做,單方向進行,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在給家人捏脊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2)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3)應避免肌膚從手指間滑脫。打通督脈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暖脊功,這其實是瑜伽的功法,這裡借用一下。很簡單,就是抱成團,在地上打滾。不是真的滾,而是脊椎受力,以頭臀為兩頭,像小船似的兩邊搖,這個方法很有效,大家可以試試。另外在地板上做效果才好,在床上,特彆是床墊上則沒什麼效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