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現代政治與社會思想的進程(1 / 1)

古代的文明製度、習俗和政治主張,在漫長的無人預見和無人設計的自然狀態下,緩慢地向前演變和發展。直到公元前6世紀,即人類青春期的那個偉大世紀,人類才開始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人類第一次對那些已經確立的信仰、法律以及執政方法提出了質疑,並且試圖改變它。我們已經在前麵介紹過了,希臘和亞曆山大城是如何在人類早期知識掌握方麵取得輝煌成就的,而這一輝煌偉大的開始又是如何被腐朽的奴隸製度、宗教迫害的陰雲和專製政體的黑暗給擋住去路的。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自由思想始終未能衝破歐洲的黑暗,奔赴光明的未來。當自由精神逐漸重視歐洲的時候,我們還試著介紹了阿拉伯人的好奇心與蒙古人的遠征風暴對清掃歐洲精神上的烏雲所起到的作用。接著,海量的自然知識不斷被輸入人們的大腦中,其中首先進入人腦的是物質方麵的知識,人類恢複理性的第一批成果就是認識了物質力量以及物質成就。社會學科,如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經濟學等,其本身就已經十分複雜微妙了,而它們卻又都與人類的感情緊密相連。不過,這些學科的發展極為緩慢,而且還常常受到強大的阻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能夠平靜地聆聽有關天文和原子的各種說明,但是一聽到有關生活方式的思想時便惶然不安了。在古希臘,柏拉圖大膽的哲學思維的出現就早於亞裡士多德對事實的考察。同樣,在歐洲首先激發人們進行政治探究的,便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中的烏托邦故事。雖然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是對柏拉圖的奇妙模仿,但其卻對新的英國恤貧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那不勒斯人康帕內拉所著的《太陽之城》,雖然更富於幻想,不過卻沒有對人類發展有過任何實際的影響。到了公元17世紀末,一批社會科學和政治方麵的著作相繼問世,而且作品越來越多。在這些作者中,約翰·洛克是他們的開拓者之一。約翰·洛克是英國一位共和主義者的兒子,曾在牛津大學從事過化學和醫藥方麵的研究工作。約翰·洛克的許多論文都是有關政治、信仰自由和教育方麵的,從中可以確切知道:約翰·洛克相信社會改造將可以實現。與約翰·洛克齊名的是法國的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1689年—1755年),不過孟德斯鳩稍晚於約翰·洛克。孟德斯鳩對社會、政治和宗教製度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撕去了法國君主專製政體虛偽的外衣。這樣,孟德斯鳩和洛克一起,將妨礙人類進行改造社會的思考與嘗試的許多錯誤觀點都清除了——他們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榮譽。公元18世紀中後期,在洛克、孟德斯鳩對道德和理智進行了一番清理後,在思想方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探索者,他們將在前輩的基礎上進行更大膽的探索。在這些新一代探索者中,許多都是來自耶穌會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學者,即“百科全書派”,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與百科全書派同時出現的另一個學派則是經濟學派,該學派對糧食和商品的生產與分配進行了毫無掩飾的大膽的研究。其中,《自然法典》的作者莫雷利,嚴厲批判了私有製,並提出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組織的設想。他是公元19世紀齊聚在社會主義旗幟之下的各派集體主義思想家的先驅。什麼是社會主義?關於這一個問題,我們恐怕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世界上恐怕會有數百種社會主義的定義,還會有上千種社會主義者的派彆。從本質上來說,社會主義就是要以大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對私有財產製度做出批判。我們不妨對曆代的財產觀念進行一個簡單的曆史性的回顧。在人類的政治生活中,社會主義與國際主義是兩個基本概念,人類很大一部分政治生活都是以它們為轉移的。人類之所以會有財產權的觀念,是源於人類好鬥的本能。在人類進化為人之前,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就已經開始占據原始財產了。原始財產,即指動物們爭相搶奪的東西,比如狗爭搶的骨頭、母虎爭占的巢穴、群體動物爭搶的領袖權,這些都是極明顯的財產所有權。在舊石器時代初期,部落長老已經擁有妻子、兒女、用具和一些看得見的東西的所有權了。一旦有人企圖奪走他的東西,他就一定會與對方進行戰鬥,儘其所能地去殺死對方。就這樣,部落的傳統代代相傳。在阿特金森的著作《原始法則》中有這樣一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部落長老們逐漸承認了年輕人的行為,承認他們從其他部落搶來的妻子、獵殺的動物、製作的飾品等都歸他們自己所有。”正是因為出現了這種財產權的相互妥協,人類的社會才能夠向前發展。而這種妥協,是一種用武力將其他部落驅逐出自己勢力範圍的本能妥協。如果某處的河流、山脈、叢林既不屬於你也不屬於我,那它就是我們共同的財產,雖然任何一方都想將其據為己有,但這卻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誰那樣做的話,其他人便會消滅他。所以,社會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種對占有權進行調和的形態。相比於文明社會的人,獸類與原始人類的占有欲要強烈得多,因為它們的占有欲是本能的占有欲望,而不是理性的占有欲望。對於原始人和今天未受過教育的人來說,他們擁有無限的占有欲望。他們認為,隻要能搶到手的,不管是女人、俘虜、動物、空地、采石場,還是其他什麼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於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製定了一種防止人類互相殘殺的法則,並且還發展出一套解決所有權爭奪的簡易方法:凡是最先製造、最先獲取或是主張事物所有權的人,就是這一事物的所有者。人們往往認為:欠債者在無法償還債務之時,其財產理所當然歸債主所有;一個人使用了某塊土地,那麼地主就應該向他收取租金。但是,當人們越來越了解有組織的生活時,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這種毫無節製的占有欲望是有害的。難道說,人類自出生起就獲得了占有一切的權利嗎?當然不是。人類先降生於這個世界,然後才開始占據、擁有這個世界。如今再去追尋早期文明的社會鬥爭事實固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從我們已經介紹過的羅馬共和國的曆史來看,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債權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應該予以取締;無限占有土地也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所以,後期的巴比倫才會嚴格地限製占有奴隸的權利。後來,另一位偉大的革命者耶穌也激烈地抨擊了人類所有權問題,他說:讓一個擁有巨額財富的人進入天堂實在是太難了,比讓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在世界範圍內,人類對財產所有權進行的批判持續了有2500年到3000年之久。直到耶穌在1900多年以前出現後,人們逐漸成為基督教的信徒,也逐漸相信了人可以沒有財產的說法。同時,對與財產權相關的“一個人可以隨意處置自己所占有的東西”的說法產生了質疑。但是,直到公元18世紀末,人們對這一問題也隻是停留在提出質疑的階段,還沒弄清其根源,更沒有找到任何解決的辦法。當時人們最迫切的想法就是,不讓自己的財產被國王揮霍,被王侯們掠奪。法國之所以爆發大革命,就是平民想要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免遭國王的苛捐雜稅的侵吞。但是,平均主義的革命方式,又使革命對其曾保護過的財產進行了批判。然而,如果沒有吃的、穿的、住的地方,隻要不勞動就無法從占有者那裡獲得食物和住所,那麼人們又如何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呢?窮人們於是就會抱怨說:這樣太過分了。為了消除這種不公平,一個重要的政治團體從分配上入手想出了一個“平分”的好辦法。而一些原始社會主義者則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將所有財產都歸國家(應理解為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有著追求自由和幸福這同一目標的不同團體,一方主張將財產權絕對化,另一方則堅持廢除財產私有化。這是一個矛盾,但也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從這矛盾上,我們應該可以認識到:所有權並非一樣東西,而是眾多不同事物的結合體。公元19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認清:財產不是一個單純的東西,而是一種對諸多的不同價值和不同結果的複雜的所有權。於是,人們認識到有一些東西屬於純粹的個人財產,如個人的身體、衣服、牙刷、藝術家的工具;還有一些東西如鐵路、機器、住宅、園地遊艇等,需要經過具體的考慮後才能決定它們在什麼程度上屬於個人財產,在什麼程度上屬於公共財富並由國家管理或出租。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問題屬於政治的範疇,屬於如何有效管理國家、維持國家發展的問題。此外,它們也涉及許多心理學或是教育學上的問題。這一時期人們對財產的批判仍是隨性的,而不是科學的。一方麵,它是個人主義,企圖用人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來保證以及擴大自由權;另一方麵,它是社會主義,希望通過集中國家財產而限製個人的財富。我們發現,任何階層的人都處於以下這兩個階層之間:完全否定財產私有的共產主義和反對政府的一切稅收的極端個人主義。今天的社會主義,我們一般可將其視為一種集體主義。它允許個人持有一定數量的私有財產,但也主張將教育、交通、礦產、土地和其他重要物質生產權交由組織完善的國家所有。最近,一些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計劃社會主義的人逐漸湧現出來。人們還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未接受過教育的人,很難在大規模的事業中與人合作。所以,國家在過渡過程中,從私人企業中接管每一項職能的時候,都應該有相應的教育進步與適當的監督、控製的組織機構。現在各國的新聞出版與政治,對於大規模的集團活動來說都顯得不太成熟。但在一段時間裡,由於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特彆是苛刻的雇主與具有反抗精神的雇工之間的那種緊張的關係,使得共產主義以一種顯眼的基本形式廣泛傳播於全世界。馬克思這一名字就與共產主義緊緊相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是這樣一種信念:人們的思想意識受製於經濟條件,在今天的文明中,富有的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利益衝突。機械革命促進了教育的發展,而教育的發展又提升了被剝削階級的思想覺悟,使之在反抗占據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時更能堅定自己的立場。馬克思曾預言過,覺醒以後的工人階級,一定會找到一種方式奪取政權,並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一度嘗試以階級鬥爭取代國際對抗,先後提倡建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國際工人組織。但是從近代個人思想出發,馬克思的這種提法也許也能發展為世界性的思潮。自英國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時代開始,人們逐漸明白:實現全世界的繁榮,必須先實現世界範圍內自由的、順暢的貿易。實際上,個人主義者對國家的敵意,就是對關稅、國界和以此為法律依據的針對各種自由行為和運動的限製的敵意。這裡出現了兩條思想路線,他們的精神實質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好像是馬克思主義者所倡導的階級鬥爭的社會主義思想,與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商人所主張的個人主義的貿易自由的哲學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它們的差異有多懸殊。然而,它們之間的區彆儘管如此之大,但它們卻也都宣告:它們要超越所有國家的限製與國界來處理人類事務。如此看來,這兩條思想路線是十分有趣的,現實邏輯打敗了理論邏輯。人們逐漸認識到: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理論,其實是站在兩個相反的角度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即針對如何才能讓人們共同勞動的問題,找出一個更廣泛的社會和政治性的解釋與解決辦法。當人們開始質疑神聖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觀念時,當人們的視線從地中海轉移到全世界時,這種探索在歐洲又得到了加強。如果想要詳細地向讀者展示從古至今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思想的發展和爭論,那就勢必一一介紹大量爭執不休的觀點,而這些又的確不在本書的意圖和範圍之內。但是,如果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物時,我們就必然會發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重建這些指導思想,還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事業。我們甚至很難評估,該項任務究竟完成到了一個什麼程度。縱然如此,一些共同的信念還是在逐漸形成,在今天的政治事件與大眾行動中就能明顯看到它們所帶來的影響。然而,這些信念還不夠清晰,說服力也十分微弱,所以人們還不能堅定而有係統地去實現它們。人們的行為往往在新思想與舊傳統之間搖擺不定,但從總體上來看,人們更容易偏向舊傳統。儘管如此,比起前人的那種思想狀態,此時人們的思想中也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形態。但是,這還隻是一個大概的輪廓,在某些方麵還顯得有些模糊,在細節和方式上還常常出現變化,但它畢竟日漸清晰起來,其主要輪廓也越來越趨於穩定。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日漸增長的人類事務中,人類的認識變得越來越清晰。人類正在慢慢形成一個共同體,而對人類的許多事務進行世界性的共同管理,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了。比如,全球其實就是一個經濟共同體,人們需要全麵考慮如何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而人類不斷增加的新發現和力量,使得人類現在所用的分散與競爭性的管理方法越來越顯得浪費,也越來越危險。現在,整個世界都開始關注金融和貨幣事務、傳染性疾病、人口增長與移民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需要靠全世界聯合起來一起應對。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使得戰爭造成了極大的擾亂與毀滅,戰爭也不再是解決民族爭鬥與政治問題的有效手段了。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出現一個規模更大、控製力更強、更具有權威性的政治實體。但是解決這些所有問題,並不能依靠一個通過現存政府聯合組成或是一個世界性的超級政府來完成。人們根據現存製度來進行推測,還試想能夠成立人類議會、世界國會、世界總統或世界皇帝等。這些提議,往往是人們最原始想法的自然反映。然而,經曆了半個世紀的探討和實驗,人們終於放棄了這些想法。倘若人們沿著這條道路實現世界統一的話,那阻礙就實在太多了。現在,人們轉化思維,成立了一些具有一定權力的世界性的特彆委員會或是組織,各國政府再向各個事務組織派遣代表,參與指導自然資源的開發,解決世界和平、勞動條件的平等、貨幣、人口、衛生等各方麵的問題。儘管世界至今仍未形成一個世界性的政府,但人類的共同利益已被視為共同的事業來經營。但是,在人類尚未實現統一之前,在這種國際合作打敗由愛國主義而產生的懷疑和嫉妒之前,要先讓大家形成一種人類統一的理想。“人類是一家”的觀念,應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應該得到廣泛宣傳。在兩千多年甚至更長的歲月中,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宗教都在努力地宣傳“人類皆兄弟”的思想。然而直到今天,由於各個國家、部落或民族之間的紛爭而造成的憎恨、憤怒和猜忌,成功地阻擾了一種更為豁達的見解和更為慷慨的衝動的形成,從而阻礙了公仆思想的形成。就像在公元六七世紀那種混亂的局勢裡,基督教為了讓歐洲人從靈魂深處接受基督教而做的努力一樣,現在“人類皆兄弟”的思想也正在努力讓自己活在人類的靈魂深處。當然,要想讓這種觀念得到傳播和普及,必定離不開一大批忠誠的、甘於奉獻的宣傳者的付出。關於這一事業的發展前景,恐怕沒有哪位當代作家可以預測得到。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總是與國際問題糾纏在一塊,就好像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似的,而各類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同一種可以激勵人們的服務精神。各個國家出現的猜忌、固執、自私,與資產階級與工人在麵對共同利益時的猜忌、固執、自私相互反映。個人的貪欲一旦放大,就成了國家與統治者的貪欲,它們都是出自個人原始的欲望,是傳統無知的產物。所謂國際主義,指的就是各國的社會主義。任意一個對此有所研究的人都會認為:至今還沒有哪種有深度、有力量的心理學或是經過精心發酵的教育方法及教育機構,能夠仔細並徹底解決人類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之謎。公元1820年,人類尚未設計出電動鐵路係統,而我們現在一樣也沒能設計出能有效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但是,我們應該懷抱這樣的信念,相信它即將出現,而且讓我們等待的時間不會太久。任何思想都無法超越同時代的思想,任何人也都不能超越自身的知識。所以,我們無法猜測並預見,到底需要經過多少代人的戰爭、耗費、恐懼和痛苦後,我們才能結束這漫無目的的動亂生活,才能迎來全人類的和平。與此同時,我們為解決這些問題而提出的辦法還是那樣的粗略和模糊,並一直被激情與質疑包圍著。如今,一項重建知識的偉大任務已經展開,儘管至今為止它依舊不是很完善,但是我們的概念卻是越來越明確和清晰了。至於該項任務的進展速度是快是慢,我們如今還很難做出判斷。不過,當這個概念日益清晰之後,就會在人們心中凝聚一種力量。但是,由於這個概念尚不夠準確也缺乏保證,所以這種力量至今仍未完全形成;又因為其表現形式多變且混雜,所以它又常常遭到誤解。然而有一天,它一旦具備了確定性與精密性後,那麼新的世界國家將會獲得令人信服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的獲得速度是極快的。從邏輯上來說,更清晰理解的結果必定是教育的改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