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美國獨立戰爭(1 / 1)

公元18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歐洲的內部已經顯示出分裂態勢,不再有宗教和政治上的統一觀念。書籍、地圖以及新的航海行為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力,歐洲內部雖然混亂不堪、競爭激烈,但歐洲人還是在這種情況下控製了世界的各個海岸。這是一個無計劃、不相乾的事業競相出現的時代。歐洲人憑借其獨有的、暫時性的甚至是偶然的優勢,占據了美洲大陸的大部分荒蕪之地,他們下一個理想家園是南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哥倫布之所以到達美洲、瓦斯科·達·伽馬之所以到達印度,實際上是源於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迫切願望,其實曆史上所有的航海家都想著貿易往來。所以,在人口稠密、物產豐饒的東方,歐洲殖民者采用的是一種貿易殖民的方法,他們將殖民地視為一個交易市場,然後將賺到的財富帶回本土揮霍。然而,在美洲大陸的情況卻大為不同,此時的美洲仍處於一個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中,歐洲殖民者在這裡進行貿易往來時,發現了一個持久性的新誘惑——開采金銀礦。當時,西班牙在美洲占有極為豐富的銀礦。一時間,除了商人外,大量的歐洲淘金者、采礦者、自然資源的勘探者以及種植園主,紛紛湧入美洲大地。在北美地區,還出現了一些采集獸皮的歐洲人。如果要進行開礦和耕作,就必須在殖民地長期居住,於是當局便迫使人們在海外重新建立他們永久性的家園。於是,大批的歐洲人來到了大洋彼岸並定居,不過他們來到這裡的原因卻各不相同:公元17世紀的英國清教徒,他們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才乘船到達美洲新英格蘭的;公元18世紀的英國債務人牢獄裡的囚犯,是被慈善家歐格紹普解救後送到喬治亞的;公元18世紀晚期的一批荷蘭孤兒,他們是被荷蘭政府給送到好望角的。至公元19世紀,特彆是在蒸汽輪船出現之後,歐洲人便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熱潮,大量的歐洲人湧入了美洲、澳大利亞這些空曠的新大陸,而且這樣的遷徙活動持續了十幾年。就這樣,大量的歐洲人在新大陸定居了下來,他們的文化也隨之傳播到一片比其孕育地更廣闊的土地上。雖然這些海外移民將文明帶入了這些新的地區,但是這種文明的傳播卻是一個無目的、無計劃的過程。對於這種新形勢,歐洲各國從未預料到,更談不上應對了。直到這些移民者在新居住地逐漸建立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時,歐洲的政治家和大臣們仍然隻把這些地區看成是其海外探險的臨時據點,看成是國家的收入來源,當成是自己的屬地和領土。直到很久之後,移居到這些地區的人越來越多,並逐漸往內陸地區發展,而且日漸擺脫來自大洋彼岸的控製,歐洲的政治家和大臣們還依舊把他們視為遠離祖國的無助臣民。我們必須認識到,直到公元19世紀,歐洲大陸和所有殖民地都是靠輪船來聯絡的,而當時輪船的速度並不快。在陸路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馬。這樣,政治組織的團結與統一始終受到了交通工具的限製。公元1775年前後,英國控製了北美洲三分之二的土地,法國已經徹底退出在美洲的殖民爭奪。除了被葡萄牙所占領的巴西以及被英國、法國、丹麥、荷蘭等國所占據的一些小群島外,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加利福尼亞和整個南美這一大片地區都屬於西班牙。在這些殖民地中,最先表現出光靠輪船已經無法將海外殖民者有效地控製在同一政體下的,是緬因和安大略湖以南的英國殖民地。這些英國殖民地上的居民來源複雜,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一部分是英國人,另外還有法國人、瑞典人與荷蘭人等;住在馬裡蘭的是英國的天主教徒,而住在新英格蘭的則是激進的新教徒。居住在新英格蘭的移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耕作生產,強烈反對奴隸製度。而與此同時,定居於弗吉尼亞與南部的英國移民,則在他們的種植園裡大量使用從非洲販運來的黑奴,人口不斷增多。畢竟這些殖民地之間沒有共同點,所以根本無法實現自動的統一。從這個殖民地到另一個殖民地,必須借助輪船,然而這樣的航程幾乎與橫渡大西洋的航程一樣沉悶和令人厭煩。由於移民來源的不同和自然地理條件的限製,各地的殖民者是很難聯合在一起的,然而在自私而愚蠢的英國政府的壓迫下,他們還是聯合在了一起。他們需要聯合起來對抗英國政府的這些行為:英國政府在殖民地強征賦稅,並且從不告訴他們稅收的用處,也就是說他們的貿易成為英國利益的犧牲品;弗吉尼亞的移民樂於奴役奴隸為他們乾活兒,但是這些移民也擔心一旦奴隸人口增加到一個程度會起來反抗他們,所以不願意接受更多的奴隸來到弗吉尼亞,然而英國政府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顧及這些移民的感受,繼續向這裡販賣奴隸,造成了弗吉尼亞移民的恐慌。當時的英國,正逐漸發展更加專製的君主政體。在頑固的喬治三世(1760年—1820年)的統治之下,殖民地政府與英國政府之間的摩擦也日益加深。為了袒護倫敦東印度公司的利益,英國政府頒布了一項犧牲美洲殖民地商人利益的一項法案,並直接引起衝突。新法案頒布後,公元1773年,一群喬裝成印第安人的移民潛入波士頓港,並將三艘船上的進口茶葉倒入大海裡。公元1775年,英國政府企圖在波士頓附近的萊克星頓抓捕兩名美國領導者,從而引發了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槍是由萊克星頓的英國人打響的,而第一次大戰則發生在康科德。就這樣,美國的獨立戰爭的序幕就這樣拉開了。雖然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殖民地的英國移民們仍不願意與祖國斷絕關係,但是到了公元1776年的夏天,參戰各州的代表召開了會議,並發表了《獨立宣言》,表示徹底與英國決裂。在這場獨立戰爭中,喬治·華盛頓被推選為總司令,他和其他殖民領袖一樣也在英法戰爭中受過軍事鍛煉。公元1777年,英國將軍博格恩率領大軍企圖經加拿大進軍紐約,但途經弗利曼斯時卻遭遇到殖民地軍隊的打擊,然後又在薩拉托加被徹底打敗,隻好投降。也正是在這一年,法國和西班牙幾乎同時對英國宣戰,從而使得英國的海上交通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公元1781年,康沃利斯將軍率領的第二支英國軍隊又在弗吉尼亞的約克城遭到圍困,康沃利斯再次投降。公元1783年,交戰雙方在巴黎進行和談,並各自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如此一來,從緬因州到喬治亞州的13個州,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擁有主權的聯邦政府,美利堅合眾國由此宣告誕生。而在加拿大,那裡的殖民者仍聽命於英國國王。在此後的4年裡,美國的13個州所組成的聯邦政府,不過是一個用某些邦聯條款維持的軟弱中央政府。眼看各州似乎又要各自獨立出去了,但考慮到英國人的敵意和法國人的威脅,這種分裂才最終沒有出現。公元1787年,聯邦憲法出台並得以通過,根據該憲法,13個州成立了一個更為有效的聯邦政府,推選出一位強而有力的總統,並賦予其相當的權力。而美國人原本淡薄的國家統一意識,也在公元1812年爆發的第二次對英戰爭中得到了強化。儘管如此,但是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各州的利益又不儘相同,而且當時的交通也不發達,相互之間的聯絡極為不便,聯邦政府似乎早晚有一天會像歐洲一樣分裂成大大小小的若乾國家。對那些身在邊遠地區的國會議員而言,到華盛頓參加會議就是一次漫長而危險的苦差事。此外,在開展公共教育和普及文化知識方麵,也因為機構重疊而難以實施。不過與此同時,阻止分裂的力量也日益增強。隨著蒸汽輪船、鐵路和電報的出現,美國的分裂苗頭才逐漸消退,人民再次團結起來,而美國後來也發展成第一個現代化大國。22年後,各西班牙殖民地也效仿美國的13州聯邦,斷絕了和歐洲的關係。但是,這些西班牙殖民地分散在美洲大陸各地,相互之間阻隔著巨大的山脈、森林、沙漠以及葡萄牙屬巴西帝國,很難聯合起來,所以隻能各自成立獨立的共和國。起初,各國之間還常常會發生戰爭與革命。在這些不可避免地都走向獨立的各國中,巴西所走的道路是最為獨特的。公元1807年,葡萄牙被拿破侖所率領的法國軍隊征服,葡萄牙國王逃至巴西,並一直待到公元1822年巴西獨立之時。與其說巴西是葡萄牙的屬地,還不如說葡萄牙從屬於巴西。公元1822年,巴西在彼德一世,即葡萄牙國王的兒子的統治之下,宣布成立獨立帝國。但是,這一片“新大陸”不讚成君主製,所以巴西國王隻好在公元1889年時悄悄回到歐洲。從此以後,巴西便如同其他美洲國家一樣,成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即巴西合眾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