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隻有幾千年的曆史”——當人們錯誤地懷有這樣的見解的時候,其同時也會以為世界上的動植物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它們現在所呈現的樣子,從來沒有變化過。然而,當人類發現了化石並對其展開研究後,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認識上的錯誤,並且摒棄了原來的觀點。這時候,人們開始懷疑,這些物種在漫長的歲月中,有著緩慢的進化和變化,正是這種質疑,最終有了“生物進化”的理論,就是說地球上的一切動植物都是從無生代(即前太古代)海洋中一些近似於沒有組織的生物體、極為簡單的原始生物,經過持續而緩慢的進化後,逐漸變成今天高級的生物體的。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生物進化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人們對這個話題的熱衷程度完全不亞於“地球到底幾歲了”這一古老話題。在曾經的一段時間中,生物進化論思想由於一些說不清的原因,被正統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視為異端邪說。當然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無論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教徒,都已經能夠坦然接受生物進化論的理論,基本認同了萬物同源的觀點了。如今,人們基本已經認清這一事實:世界上沒有一種生物是突然誕生的,它們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而生成的。人們清楚地意識到,生命最早誕生於海洋,在經曆了無數個日升月落之後,它們才逐漸演變成強大的、有意識的自由個體。毫無疑問,生命是由諸多有機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既不是可以無限延伸的靜止不動的晶體,也不是團狀或是塊狀的非生物體,而是一種有機生物體。與非生物體相比,這種有機生物體具有明顯的特征:第一,有機生物體能夠將其他物質攝入體內,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第二,有機生物體具有生命活力,可以繁衍後代。不過,生物體雖然能繁殖出新個體,但新個體與其母體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它們在保持“種族”相似性的同時,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於母體與新個體之間,同時也存在於新個體與新個體之間。而這種規律適用於任何物種及其生命的任一階段。為什麼生物體的後代和母體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至今仍無法給予我們合理的解釋。事實上,我們大可不必以科學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隻需從常識的角度來分析便可。對生物體而言,如果其生存的條件發生了變化,生物體本身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任何生物體,其中總有部分個體異於其他個體,使得它們能更好地適應其所處的環境;也總有部分個體由於其本身的原因,使得它們難以在新環境中生存下來。這兩類個體相較而言,前者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壽命更長,繁殖能力也更強,從而使得該種族通過它們得以繁衍,並且提高了該種族的平均適應性,讓該種族向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這種生物體與環境的相互選擇過程,就是“自然選擇”。關於自然選擇,它不是一種科學假設,而是一種建立在生物個體差異與繁衍基礎上的推測結果。在物種的進化及滅絕過程中,或許不止“自然選擇”一種力量在支配,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仍無法一一解答。如今,人們唯一能夠肯定的就是,自生物誕生之日起,“自然選擇”就一直伴隨著生物體而存在——隻有那些缺乏基本常識和無視生命基本規律的人,才會否認這一基本事實。至於生命的起源問題,許多科學家都提出了生動而有趣的推測,可是到了今天,也沒有關於生命起源的明確說法和令人信服的理論。不過,幾乎所有的權威人士都認可這樣一個觀點:最初的生命誕生於光照充足的海洋淺水區中的泥沙裡,隨著潮起潮落,這些生命四下散開,被從淺水區帶到了海岸、潮間區以及大海深處。在原始的世界裡,潮水的活動極為劇烈。微弱的個體生命不斷遭受著潮水毀滅性的打擊。在潮水的湧動中,一些生命被卷進深海,因缺乏陽光和空氣而死亡;一些生命被帶到了岸邊,因太陽的炙烤而死去。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下,生命個體不得不向著有利於其生存繁衍的方向發展:有的生命選擇生根,避免被潮水衝走;有的選擇長出外殼,避免被陽光曬乾脫水。為了生存下來,這些生命個體還逐漸具備了一些能力,依靠味覺的敏感來尋找食物,依靠身體某部分對陽光的敏感從深海裡、洞穴中爬出來或是逃離險象環生的淺灘。可見,那些最早長出硬殼與甲胄的生物,它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外形,不是為了抵禦外敵,而隻是為了防止自身因乾燥脫水而死亡。與此同時,一些動物還進化出牙齒、爪子等生理“利器”,如前文提到的遠古時期的海蠍子,其身上不僅擁有堅硬的外殼,還有利爪——這讓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稱霸生物界。之後,一種生命力更頑強的物種出現了,它們長有眼睛和牙齒,而且還會遊泳。此時大約是在“誌留紀時代”,很多地質學家認為誌留紀時代是在5億年以前。而這種新生的物種就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動物,也就是最初的魚類。誌留紀時代之後,地球進入了“泥盆紀”,這一時期脊椎魚類的數量明顯增加了。正因為魚類在泥盆紀空前繁盛,所以泥盆紀又被人們稱為“魚類時代”。如今,地球上已經見不到這些古老魚類的身影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們的身形與今天的鱘魚、鯊魚等極為相似。當時,它們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來回穿梭,一會兒覓食於海藻間,一會兒跳出水麵,一會兒又相互追逐嬉戲。它們的到來,為古老的海洋帶來了無限生機。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些古老魚類的個頭都不算大,除了一種身長可達二十英尺的魚種外,絕大多數魚種的身長都不超過二三英尺。關於這些古老的魚類,人們無法通過化石找到它們的祖先,它們好像是憑空出現的,與更古老的物種之間不存在絲毫聯係。雖然如此,但動物學家們卻通過一些特殊渠道的考察以及對現存的與它們有血緣關係的魚卵進行研究後,得出一些有趣的觀點。他們認為,這些古老脊椎動物的祖先應該是軟體動物,或是從嘴及其四周長出牙齒一類“利器”的小型水生動物。魚類誕生之後,經過很長的時間,它們才進化為有牙齒、全身長滿齒狀鱗片的動物,如鰩魚和角鯊等。而齒狀鱗片的形成,使它們得以擺脫黑暗,朝著有陽光照耀的地方遊去,最早的脊椎動物就這樣出現在地質記錄中了。
第四章 最初的魚類(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