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錐心之痛。不過,認真說來,痛,是後來的事。當時好像不怎麼痛。不但不痛,相反,1841年的那個夏天,“戰敗後的廣州,並沒有像通常那樣死氣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地互賀升遷”。(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291頁,三聯書店1995年版。以下凡引該書,均隻注頁碼。)首席指揮官奕山,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其他官兵人等,則優敘的優敘,升官的升官,補缺的補缺,換頂戴的換頂戴,正所謂“彈冠相慶,共沐天恩”。因為負責這次戰役的奕山,在奏報“戰功”的同時,還一口氣保舉了“有功之臣”共五百五十四人,幾乎囊括廣州所有官員!這可真是“勝利者的歡宴”!然而事實又如何呢?事實是,奕山和他的同僚,既打了敗仗,又公然違旨。奕山的職銜,是“靖逆將軍”。“靖逆將軍”不是“撫遠將軍”。他隻能“剿”(消滅英軍),不能“撫”(停戰言和)。道光皇帝給他下達的命令,也是“大兵兜剿”、“擒獲夷酋”,“務使該夷片帆不返”。為此,皇帝下令調集湘、贛、鄂、桂、滇、黔、蜀七省大軍供其驅使,還慷慨地一次性撥款三百萬兩充作軍費。這次戰役的前敵指揮部也陣容強大:領侍衛內大臣、禦前大臣奕山,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四川提督齊慎,原刑部尚書、現任兩廣總督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