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的危機(1 / 1)

對號入座 季羨林 1006 字 2天前

一個人掌握一種外語,已極不易,遑論多種!但是,居今之世,國與國之間必須打交道,打交道就必須靠翻譯。這已是常識,不必多談。中國是最早的有翻譯的國家,在先秦典籍中,已有翻譯的記載。自從漢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印高僧以及其他一些中亞民族的高僧,從事譯經工作者,代不乏人。明末歐風東漸,又掀起了一股從西方語言譯為漢文的高潮。此外,還有古今少數民族,如藏、蒙、回鶻等等,也都翻譯了大量的佛典。到了近代和現當代,翻譯的範圍日益擴大,翻譯的功能日益顯著。在某一些方麵,已經到了沒有翻譯就無法過日子的程度了。從上麵極其簡略的敘述中,我們已經可以斷言,從古至今,從實踐到理論,中國都可以算是世界翻譯第一大國。然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中國現在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翻譯危機。我們翻譯的量不是世界第一;我們翻譯的麵也不是世界第一;我們翻譯的及時程度更不是世界第一。在這些方麵,日本都走在我們前麵。我個人沒有研究過日本的翻譯,他們的質量怎樣,我不敢瞎說。但是,我們中國當前的翻譯質量卻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我接觸的翻譯並不是太多;但是,僅就我接觸到的那一些來說,質量或多或少是有問題的,其中原因很多。有的譯者外語水平不高,又不肯下死功夫去學習,急功近利,靠翻字典來翻譯。有的人自以為是,連字典也不肯翻,抓住一本書,就譯開了。其結果如何,不問可知。出版社的所謂責任編輯,有的通外語,有的通之不多,他們有的不肯核對原文。社會上,出版界,又缺乏有力的審查和監督製度。我認為,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態度。現在有某一些譯本,不用查原文,僅從漢文不通之處,就能推知譯文是有問題的。可惜這種危機現象還並沒有能引起社會上,尤其是文藝界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一味聽之任之,文恬武嬉,天下太平。然而,我的心裡麵卻無論如何也太平不下去,我深深知道翻譯的重要性。從外國原作者來說,不管他們的學問多麼大,書寫得多麼精彩,對不懂原書的語言的外國人來說卻都是像天書一般。誰也沒有如來佛那樣大的本領,有天眼通,有天耳通,能識儘人世間一切文字和語言。在世界各國,不管你能通多少外語,反正不能儘通。像這樣能通多種外語的人,還不得不依靠翻譯,遑論他人!就全體而論,我們中國人,儘管誰也不敢說我們缺少學習外語的天才,可是,事實上,我們由於種種原因,同東方一些國家相比,我們中國的外語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專以英文水平而論,我們的普遍性和水平較之印度,甚至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還是有相當差距的。不承認這一點,不能算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語,淺嘗輒止,似乎並不困難。但要精通,卻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還必須有相當高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我舉口譯作一個例子。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周恩來總理接見外賓,形形色色,除了政治家之外,有時也會有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這時候陪同會見的人中往往有中國的學者和藝術家、文學家等參加,我也有幸多次參加這樣的會見。在這樣的場合,口頭譯員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在外賓離去後,周總理往往讓中國陪同人員留下,談一談剛才招待的情況。外賓在時,我的任務隻不過是揖讓進退,鞠躬如也,奉陪末座,一言不發。外賓一走,我們這些剛才是木雕泥塑的人,現在也活了起來,必須開口說話了。有一次,周總理含笑問翻譯說:“今天你又貪汙了多少呀?”翻譯也笑著回答說:“不多,不多!至多不過百分之二十。”此時,郭沫若也在座,他接起話頭說:“我在日本住了多年,家中說的是日本話。但是,如果今天讓我擔任日語口譯,我最多也隻能翻到百分之八十。能有這個成績,就應該表揚了。”總理點頭稱是。又有一次,還是這樣的場合,周總理對外賓說話時,使用“倚老賣老”這樣一句俗話,翻譯雖然譯出來了,但感到有點困難。這一點總理也注意到了。於是在外賓離去後,他就同大家討論“倚老賣老”究竟如何譯為英文才算妥帖。大家七嘴八舌,最終也沒有找到一個大家都滿意的不失原文韻味的譯法。這僅僅是兩個例子,但從中也足以看出口譯之困難。口譯難,筆譯也不易。在這兩方麵,我個人都有不少經驗與教訓。我曾學習過不少的外語,但是,有的已經交還給老師。在剩下的那些外語中,筆譯我使用過五六種,其中包括那一種稀奇古怪的吐火羅文。從梵文中譯成漢文的最多,巴利文、英文和德文都有。口語能應用到一定程度的,隻有英文和德文。口譯工作我也曾作為臨時客串擔任過,其中困難,我所深知。端坐羅滿山珍海味的宴桌前,食難下咽,如坐針氈。大約隻有乾過這一行的,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至於我的口譯究竟貪汙了多少,那就概難言矣。在這裡,我還必須聲明一句:我對有一些外語都是用過十年寒窗的苦功的,絕非倉促臨陣磨槍。我刺刺不休地說這些話有什麼用呢?我隻想說一點,就是學習外語並不容易。我在下麵還會談到這個問題。這同今天的翻譯危機有什麼瓜葛呢?我個人認為,今天翻譯之所以有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一些譯者有意或無意地認為學習外語很容易。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力矯這種弊端,然後我們外語界才有希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