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部分所要講的不單是強調道德方麵的行為人格特質,還在廣泛意義上強調孩子性格的多重性。孩子多重性格涵蓋了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也包括孩子將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結合之後的表現,我們是無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綜合表現的。更加重要的是,我想在本部分中探討原來根本不被重視與探究的那些兒童的特質。讓我們用曲線圖來表示孩子的活動過程。我們在紙上畫一條代表孩子休息狀態的水平線,水平線以上曲線表示孩子有規律的活動,孩子隨意玩耍或沒有規律的活動用這條水平線以下曲線表示,而孩子活動的程度用曲線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來表示,活動時間用曲線的方向來表示。這樣孩子所有的活動時間和規律就在我們的圖形上表示出來了,觀察圖形上最終畫成的一道曲線就能看到孩子.99lib.活動的整個過程。我們還可以用這種方法測量一下一個孩子在“兒童之家”的活動: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們進入教室後,最初的一段時間很安靜,過一段時間後開始找事情做。這一段時間孩子的活動是有規律的,所以,先向上畫一條曲線。等他玩累的時候,活動開始變得混亂不堪,這時候我們在水平線以下畫上曲線,一直向下畫到他沒有規律地活動的部分。接著,孩子進行另外一項活動,比如,開始時孩子會擺弄帶插座的圓柱體,隨後用蠟筆認認真真地畫一會兒,接著又去和旁邊的小朋友玩耍,這時,曲線第二次畫到水平線的下方。後來,孩子和小夥伴爭吵,這時,曲線應該繼續停留在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再後來孩子覺得有點累,就隨手拿起幾個小鈴鐺放在秤盤上玩。看起來他覺得這個遊戲挺有意思,就慢慢地專心玩起來,這時,曲線再一次上升到水平線上方有規律的部分。孩子玩夠了,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此時孩子就會急躁地找老師。當然,這個活動曲線不能完全顯示孩子玩弄每一種東西的細節,這個問題這裡我們不展開論述。但是絕大部分不能專心的孩子活動規律都與上述曲線描述的狀況相吻合。這些孩子很難做到把注意力從一項活動轉到另一項活動,本來準備半年時間用完的教具,他們在幾個小時內就已經完全用遍了。他們的行為沒有一點章法可循,並且是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的。從曲線圖上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活動狀況十分明顯,雖然看不到他有嚴重的無秩序現象,但是做到完全有規律還是很難的。我們可以說,孩子的活動基本保持在有規律和無規律之間。這種類型的孩子在入學後,通常會做不怎麼難的事情,他會從教具裡找出一些他比較不陌生的東西,不斷反複地練習著以前學過的內容,過一會兒,孩子有點累了,好像無所事事了,這時他的活動曲線就下滑到代表休息狀態的水平線。以上孩子的活動方式,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體現出來。遇到這種情況,一個教學經驗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如何做呢?他可能會認為: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練習上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又去長時間地擺弄教具,肯定已經累了。教師們認為孩子玩累了自然就沒有辦法去集中注意力,自己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一個心比較軟並且了解當今盛行的心理學理論的教師,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一定累了,因此教師會讓孩子終止他們目前的活動,帶他們去操場上玩,以此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孩子們在操場上拚命地玩鬨,一段時間後,教師把他們帶回教室。孩子們回到教室後,與以前相比,孩子們更容易亂動,更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們在各項活動中周旋,不停地改變活動,“假累”的現象會一直這樣循環下去。鑒於以上情況,教師們以為孩子們對他們選擇的活動非常滿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們做事情的興趣在短時間內消失,一會兒,他們就感到煩躁,教師們隻好想辦法讓孩子們休息,讓他們換一個地方玩等。可是這些辦法都不管用,孩子們不僅無法繼續專心做原來的事情,而且不能平下心來,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們也覺得沒什麼辦法去解決。教師們缺乏對孩子充分的了解,因此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儘管他們在研究教學方法上十分花心思,但都無濟於事。教師應該摒棄這種習慣性的乾預和指導,因為即使教師在意每一項教學意見和教學計劃,竭儘全力完善教學計劃,但最終他們的努力還是不利於孩子的自然發展,孩子難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事實上,當孩子們心靈深處的潛能被發掘出時,他們內心的焦躁才會得到緩解。這就要求教師對孩子們的自主權能夠給予足夠的尊重,對孩子樹立起信心;要求教師暫時丟棄自己的思想觀念;要求教師能夠保持謙虛,不要把自己對孩子的幫助看成是必要的指導;要求教師一定要耐心,靜靜等待孩子身上發生的巨大轉變。但是,如果孩子選擇了比以前操作更容易的活動去做,並且這種活動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那麼他會慢慢獲得內心的平靜。在做這項活動的時候,孩子必須聚精會神,不受到身邊任何事物的影響。孩子在完成自己的重要工作之後,臉上會出現完全不同於“假累”的表情,“假累”是表麵上看起來累,而現在我們看到他的眼睛充滿光芒,他的身上似乎擁有了全新動力,變得朝氣蓬勃。我們所說的工作的循環,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單一的準備工作,這項工作可以引導孩子去接觸事物,並且將孩子帶進第二部分,從事真正重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之後孩子會顯得非常安靜,事實上,隻有在此時孩子才會達到內心的真正的平靜狀態。我們從孩子平靜安寧的神情裡,看到了他們已經找到了全新的真理。這時候,孩子活力四射,不會疲憊,這時孩子表現出就像我們剛剛吃了一頓美餐,或者洗了熱水澡一樣的舒服。我們也都能感受到,吃飯和洗澡雖然是兩種花費力氣的工作,但它們不會讓我們感覺到疲憊,反而讓我們重新充滿了活力。既然我們知道從完成工作中能夠獲得平靜,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儘可能地接觸重要工作的機會呢?現在,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休息”。我認為,休息不是完全鬆懈。當我們一點不動的時候,感到全身的肌肉比較僵硬,並不舒服,當我們處於放鬆的狀態時,我們的身體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休息。因此可以推斷,精神的平靜隻有在大腦智慧的勞動中才能獲得。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神奇。如果有教師說:“為了使孩子們擁有充沛的精力,我會讓孩子做多種多樣的事情。”我認為這名教師已經真正地了解了孩子,也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我們主動去傾聽孩子生命活動中發出的聲音,才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他們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工作。隻要這位教師對孩子神奇的生命進程持有尊重態度,也始終懷有信心去耐心地等待,這就可以了。把孩子置於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孩子感到快樂而表現得很友善,並且非常願意和教師聊聊自己的心裡話。孩子有和教師說話的意願,表明他心靈的窗戶已經打開了,因為孩子看出了這位教師的智慧和傑出。以前孩子視而不見的所有東西,現在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吸引人。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孩子的敏銳感加強了,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對集體活動興致濃厚了。孩子看到生活中這麼多的新鮮事物,孩子聚集足夠的精力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麵對一個沒有精氣神的、感情不豐富的孩子,教師的教學不會起到好的作用。這樣的孩子不懂要求,對自己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教師即使可以教會他一些東西,但是付出的精力是非常多的。從以上的教學理論中,一個不必去爭論的事實擺在我們麵前,我們突然發現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非常差勁的。教育孩子時,我們不是從孩子的內在需要出發,一味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某個成人的意誌,我們不給孩子發展其自身潛能的機會,總是讓孩子必須遵循這些我們承認要求的外在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很難獨立,難以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我們不能讓孩子的發展不斷受挫,要指導孩子去尋找一條通往他們自己內心世界的道路。孩子在工作時能夠專心致誌,也就特彆安靜,能夠自覺遵守紀律。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種特彆的溝通方式。比如,一位教師可能會問另一位教師:“這些孩子在你們班表現得怎樣呢?課堂秩序亂嗎?他們遵守紀律嗎?”那位教師可能回答:“嘿!你記不記得以前那個淘氣頑皮的小男孩?他現在已經自覺遵守紀律了。”教師們采用這種方式與孩子們溝通,對孩子的具體情況了如指掌,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展開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頗佳。也許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可以讓孩子變得遵守紀律,孩子變得自律,從此走上了自然的心理發展道路。自律的孩子會認為有事可做是一種享受,沒什麼事情可做的時候他會很不習慣,有時候在等人的時候他也不會閒下來,這樣的孩子活力四射。孩子越是能夠自律地工作,就越會縮短“假累”的時間,在工作結束後,就會相對地延長平靜的時間。因此,安靜的時刻對孩子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我們要讓孩子有比較多的時間沉浸在他已經完成的工作中。雖然之前的工作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是他會積極開始下一項觀察世界的活動。當孩子的內心處於安靜的狀態,他就開始認真觀察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他會注意到一些細節,並從中得到一些新發現。那麼,孩子如何才能專心呢?需要經曆三個步驟:第一步,為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做好準備;第二步,以滿足孩子的內在發展要求為出發點;第三步,解答疑問。如果能夠解答孩子心中的疑問,他的表現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孩子經曆了以前沒有經曆的事情有所感悟。孩子開始變得非常聽話,而且他表現出的耐心令人難以置信,更令我們驚訝的是,之前,我們並沒有強調讓孩子聽話或者要求他們要有耐心。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學會平衡身體,他會因為害怕摔倒而止步不前,不敢亂動胳膊,這樣的孩子走起路來不穩,隨時可能摔倒,可是如果他學會了保持平衡,他就敢跑敢跳。同理,一個孩子在精神上無法保持平衡,就不能夠專心致誌地思考,自己的行動也無法控製,這樣的孩子跌倒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孩子如果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就不能聽從彆人提出的建議。服從是一種精神上的敏感表現,也是心靈平靜帶來的結果,更是孩子內心力量的表現。怎樣更好地解釋這種服從力量呢?適應可能最合適。生物學家認為,一個人要適應環境需要用極大的力量。這裡所指的適應環境的力量,是一種讓人按自然規律行事,嘗試融入周圍環境的重要力量。事實上,這種適應的力量是在發生作用之前就已存在的,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時候才會自動出現,而是需要我們提前準備好。要想讓孩子在發展上達到健全的狀態,就必須讓孩子在精神上達到平衡和協調,這樣孩子才有力量服從。這個道理和自然界中隻有強者才能夠適應環境一樣,能夠順應和服從的人往往是精神上堅強的人。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竭儘全力地遵從孩子的天性讓其發展。孩子隻要能夠健康成長,其以後的成就實際上遠遠超過我們的期望。這個孩子整體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從孩子的精神即專注能力發展的程度上可以看出來,這之後他會控製好他的身體,自如地行動,還能學會十分小心,這一切行為也就視為理所當然,從孩子能夠完全安靜下來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可以做到全神貫注。孩子做事的專心程度有時候超過成人,孩子達到這一程度的方法我們是不可以忽略的,我們更不要忘了在發展中孩子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在這裡,我有必要提醒讀者,對這一整套教育原則,我不是一開始就有非常完善的想法,不是據此來製定合理的教學方法。相反,我是通過觀察孩子的自主權,獲得孩子的尊重,才對這些原則有所了解的。有些規則實際上具有普遍的價值,這正說明了孩子們在自己本能的作用下發現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