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這本書,讀得我滿心喜悅。旅人不同於常人,有一種獨特的心境,他們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溝通。讀這本書也是這樣,才翻幾頁就知道遇上了同道,因為我也稱得上是一個老資格的旅行者。同時我也立即明白,為什麼這本書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就能在英語世界銷售40萬冊。世上同道不少。為此我要鄭重地把這本書推薦給中國讀者,因為他們中有很多人已經是旅行者,或者準備做旅行者。這本書就是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Ⅱ與一般中國讀者的預期不同,這本書不是遊記散文,不是導遊手冊,也不是論述旅行曆史和意義的常識讀本。我們讀到的,很像是用筆法寫出來的人物傳記片斷。但是,這些人物是那麼重要,我們曾經在文學、藝術、科學領域裡仰望過他們的光輝;這些片斷又是那麼感性,沒有記錄他們的專業成就,而是留下了他們麵對遠行的地圖、陌生的城市、異國的街道所產生的驚訝、抵拒、喜悅和深思。這簡直是一部純粹的文學讀物,怎麼會起了這個書名呢?其實正是這本書,劃分出了旅行的等級。旅行是萬眾的權利,每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調,會使同樣的旅途邁出不一樣的腳步。我國新興的旅遊事業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時間不長,規模很大,整體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即便是已經達到的較高水平,也與國際認知有很大距離。例如,旅行的等級並不是由所選路線和所付經費來決定的,這一點明白的人就不太多;有九九藏書些人自以為明白了,追求旅行的文化含量,把文化古跡當作主要目標,結果不僅把旅行窄化了,也把文化曲解了。《旅行的藝術》展示了一種有關生命和環境廝磨的精神層麵,因此也讓我們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級。任何傑出的生命都會不斷地尋找環境載體,而這種尋找也就是衝撞。衝撞之處未必著名,更不必有古跡,因為既然已經有古人衝撞過,有萬人衝撞過,也就很難再發生隻屬於自己的衝撞。但是,這種獨特的衝撞仍然必須包含一定的普遍性,這也是衝撞者通向傑出和偉大的道路。因此,《旅行的藝術》擷取了這些高貴靈魂與自己所遇環境的種種對話,特彆是這些對話中徘徊於自己和社會、個人和大眾、景物和精神之間的思考。Ⅲ因此,正是這些高貴靈魂與自己所遇環境的種種對話,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這本書認為,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何謂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對自己無法離開自然與環境而封閉生存的確認;其次是人對自己和群體所處環境的了解,以及對未知環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對外部美的發現和尋找,並從中獲得自我體驗。何謂積極生活?首先是踏訪已知環境的熱忱;其次是探測未知環境的勇敢;其三是從自己和環境的斡旋中找到樂趣。我想,旅行確實能夠全方位地滿足這種幸福感,而反過來,也隻有包含著理性支配和積極生活的態度,旅行本身才能抵達完滿。隨著時代的發展,旅行的意義已超越了古希臘哲學家所論述的幸福,原因是,不旅行的危害越來越顯現。初一看,旅行者未免孤獨、沉默,因為他們疏離了社會,但被他們疏離的社會又是什麼樣子呢?竟然是越來越走向保守、僵硬、冷漠、自私。於是,反倒是踏遍千山的腳步,看儘萬象的眼睛,保留著對人類生態的整體了解,因此也保留了足夠的視野、體察和同情。他們成了冷漠社會中一股竄動的暖流,一種宏觀的公平。這就使現代旅行者比古代同行更具有了擔負大道的宗教情懷。旅行,成了克服現代社會自閉症的一條命脈。本書引述雷蒙德·威廉斯的話來說明這個道理:“18世紀以來,人類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於社群活動,而是來自於人們的漂泊經驗。因此一種基本的疏離、沉默和孤獨已成為人性和社群的載體,對抗著普通社會階層的苛嚴僵固、冷漠無情和自私自利的閒適。”但是,這裡所說的漂泊經驗對於普通社會的對抗,並不一定是社會改革的呼籲,更多的還是一種主體感受。感受的拓展和審美的產生,就已經形成對抗,而當這種感受通過文學方式、藝術方式或科學方式表達出來,對抗也就成了一個凱旋式的傳播。《旅行的藝術》中引述的一個個主角,都完成了這種凱旋式的傳播,而這本書本身,正是這種傳播的延續。Ⅳ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語言方式。質感、細膩、隨意,儘量把大感覺化解成小感覺,把理性結論隱藏在幾乎看不見的地方,因此也可能根本沒有這種結論。這樣的文字,有一種感性的征服力。絕不追求那種經過洗滌的純美。深信很多藝術寫生和遊記筆墨都因過度的省略而走向了虛假,因此在感性的談吐中不避真實生活的蕪雜。這兩個特點,來自於旅行生活的本真。真正的旅行視角是感性的,而且不作過度省略,這就從方法論上補充了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理性支配”。這樣的文字,也能調整我們在旅行中的心理習慣。我們總是太多概念、太多預設、太多追隨、太多知識、太多傳聞,而舍棄了本來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覺和具體細節,結果,哪兒都走到了,卻走得那麼空洞,那麼亦步亦趨、人雲亦雲。因此,我勸拿到這本書的讀者不要性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這些與自己所到景點未必有關,而且顯得有點囉嗦的描述。這種從容的語氣、優雅的敘述,真應該校正我們過於浮躁的步履。多少年後,如果我們的旅行隊伍中少了很多揚旗吹哨的團隊、匆匆追趕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關注各地大量零星風味、瑣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從而大大提升了旅行的整體品質,那麼,追根溯源,也許應該感謝這本書在上海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