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及其生殖(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 / 1)

相遇 米蘭·昆德拉 666 字 2天前

重讀《百年孤獨》的時候,一個奇怪的念頭出現在我腦海裡:這些偉大的裡的主人翁都沒有小孩。世界上隻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小孩,可是這些偉大的人物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直到結束都沒有繁殖下一代。拉伯雷《巨人傳》的龐大固埃沒有,巴奴日也沒有後代。堂吉訶德也沒有後代。《危險的關係》裡的瓦爾蒙子爵沒有,梅特伊侯爵夫人沒有,貞潔的德·圖爾韋院長夫人也沒有。菲爾丁最著名的主人翁湯姆·瓊斯也沒有。少年維特也沒有。司湯達所有的主人翁都沒有小孩,巴爾紮克筆下的許多人物也是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也是,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追憶似水年華》的敘述者馬塞爾也沒有。當然,還有穆齊爾的所有偉大人物——烏爾裡希、他的妹妹阿加特、瓦爾特和他的妻子克拉麗瑟和狄奧蒂瑪;還有哈謝克的好兵帥克;還有卡夫卡筆下的主角們,唯一的例外是非常年輕的卡爾·羅斯曼,他讓一個女傭懷了孩子,不過正是為了這件事,為了將這個孩子從他的生命中抹去,他逃到美國,才生出了《美國》這部。這貧瘠不育並非緣自家刻意所為,這是藝術的靈(或者說,是藝術的潛意識)厭惡生殖。現代將人變成“唯一真正的主體”,變成一切的基礎(套用海德格爾的說法)。而,是與現代一同誕生的。人作為個體立足於歐洲的舞台,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在遠離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對於父母在我們出生之前的樣貌所知非常有限,我們隻知道親朋好友的片片段段,我們看著他們來,看著他們走。人才剛走,他們的位子就被彆人占了——這些可以互相替代的人排起來是長長的一列。隻有將個體隔離,闡明個體的生平、想法、感覺,將之變成無可替代:將之變成一切的中心。堂吉訶德死了,完成了。隻有在堂吉訶德沒有孩子的情況下,這個完成才會確立得如此完美。如果有孩子,他的生命就會被延續、被模仿或被懷疑,被維護或被背叛。一個父親的死亡會留下一扇敞開的門,這也正是我們從小就聽到的——你的生命將在你的孩子身上繼續,你的孩子就是不朽的你。可是如果我的故事在我自己的生命之外仍可繼續,這就是說,我的生命並非獨立的實體;這就是說,我的生命是未完成的;這就是說,生命裡有些十分具體且世俗的東西,個體立足於其上,同意融入這些東西,同意被遺忘:家庭、子孫、氏族、國家。這就是說,個體作為“一切的基礎”是一種幻象,一種賭注,是歐洲幾個世紀的夢。有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藝術似乎走出了這場夢,注意力的中心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整列的個體。這些個體每一個都是獨特的、無法模仿的,然而他們每一個卻又隻是一道陽光映在河麵上稍縱即逝的粼粼波光;他們每一個都把未來對自己的遺忘帶在身上,而且也都有此自覺;沒有人從頭到尾都留在的舞台上;這一整個氏族的母親老烏蘇娜死時一百二十歲,距離結束還有很長的時間;而且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彼此相似,阿卡蒂奧·霍塞·布恩蒂亞、霍塞·阿卡蒂奧、小霍塞·阿卡蒂奧、奧雷連諾·布恩蒂亞、小奧雷連諾,為的就是要讓那些可以區彆他們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清,讓讀者把這些人物搞混。從一切跡象看來,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第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帶給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的“年代”的一次告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