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嚴綱的話,公孫續攥緊拳頭,麵容堅毅地說道:
“嚴將軍放心,我一定會謹記您的教導!”
“還有,我一定會繼承父親遺誌,重振白馬將軍的威名!”
嚴綱默默點頭,不再多言。
但腦海裡卻在追憶曾經在公孫瓚麾下的時光。
老實說,
以現在冀州的這個情況,彆說公孫續了,就是他也沒有把握與張昊、袁紹過兩手,屆時談什麼重振白馬將軍威名?
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忽然,
公孫續的聲音再次傳來。
“嚴將軍,您說要應對徐晃,那您覺得我們的埋伏能成功嗎?”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事無絕對,或許吧!”
嚴綱對公孫續進行了回複,接著又思量著說道:
“徐晃其人我所了解的不多,聽說在張昊征伐高句麗和三韓之地的時候有所建樹,但以那群異族的戰力...嗬!”
“除此之外,就是張昊進軍幽州的那些時日,聽說徐晃的個人勇武倒是不差,其他就有些平平無奇了!”
“以甄家跟張昊的姻親關係,換做任何一個將領或多或少都會迅速進軍。”
“何況我們在強攻毋極城,若徐晃著急行軍,那麼我們的埋伏可成功十之七八。”
嚴綱這麼說後,公孫續心下稍安。
然而,
能被譽為五子良將的徐晃真的會中計嗎?
......
此刻,
徐晃正在聽取斥候的彙報。
“報~~~啟稟徐將軍,公孫續的大軍正在強攻毋極城,城上戰事頗為激烈!”
“另外公孫續的大軍數量不少,我們從其旗號中還發現了嚴字旗!”
徐晃眉頭一皺,自問自答地分析道:“嚴字旗?莫非是嚴綱?”
“是了,公孫續的兵力突然大增,軍中又有嚴字旗,唯一的解釋就隻有嚴綱了!”
“可嚴綱...看來公孫續與袁紹已經暗中結盟,這個消息必須儘快告知主公!”
徐晃略一思量就明白了其中關係,但聽到這話的麾下將校就更加大驚失色了。
“徐將軍!公孫續得了嚴綱相助實力大漲,毋極戰事激烈,我等當速速進軍救援啊!”
“若毋極有失,主公那裡...”
徐晃抬手一招將其打斷,臉上的表情不怒自威。
“諸位放心,主公任命我為主將,我也必定不會讓主公失望!”
“戰事如何進行我說了算,諸位休要再多言語!”
“況且此間正值盛夏,前方山林卻無蟲鳴鳥叫之聲,我猜林間必有埋伏,若我軍不顧後果的急行,恐怕會中了敵人的埋伏!”
一眾將校被徐晃的話嚇著了,“埋伏?這...若是前方山林真有埋伏,那我等還如何救援毋極?”
“進又不能進,退又不能退,這...這可如何是好啊?”
徐晃這時卻展顏一笑,“如何是好?正常行進即可!”
“至於埋伏,昔年我隨主公攻打高句麗,主公當初的所作所為我徐晃今日正好借鑒一番!”
“而且,如果我所料不錯的話,公孫續不僅在山林間布置了埋伏,道路儘頭還準備了其父麾下最精銳的白馬義從!”
“今日,我徐晃一並破之!”
“傳本將令!放火,燒山,將藏在山林間的敵人統統給我逼出來!”
徐晃讓大軍開道,效仿張昊放火燒山。
果然,
藏在山林間的公孫紀再也沒法隱藏,麾下士卒見機不妙,紛紛逃竄而出。
有士卒為了方便逃跑,逃到了山林間的道路上,又正好堵塞了白馬義從的衝鋒之路。
徐晃趁機揮軍掩殺,大敗公孫紀、公孫範二人。
毋極城外的公孫續得到消息,在嚴綱的建議下隻好無奈退去。
徐晃率軍入城,圍城之勢遂解。
當毋極的戰事傳到張昊手上,張昊狠狠地對徐晃進行了表揚。
“哈哈哈~~~公明真是我的良將啊!”
“中山有徐晃,渤海有張合,縱是公孫續與袁紹聯盟,又能奈我何?”
“傳我號令,將公明的大勝通報全軍,讓大家一起樂嗬樂嗬!”
前有張合渤海斬將,後有徐晃中山退敵,張昊麾下的士氣不可謂不盛。
一旁,
隨軍的田豐這時對張昊諫言。
“將軍,如今公孫續果然和袁紹結盟了!”
“雖說唇亡齒寒之理眾人皆知,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
“可要是袁紹與公孫續真的共同進退,形勢勢必會對我軍造成不利!”
張昊於是問道:“那依元皓先生之見,我軍應該如何應對?”
田豐手捋胡須,最後說了兩個辦法。
“要麼分而化之,離間袁紹、公孫續;要麼我軍將實力最弱小的公孫續先行擊敗!”
“將軍,你要如何抉擇?”
張昊在解決掉單經後就回師武垣了,這個期間袁紹沒有其他的動作。
倒是在青州征戰的袁紹戰將韓猛,領軍進駐平原郡,防備在渤海蠢蠢欲動的張合。
而這個韓猛,
在後世網絡上,據說河北四庭柱完整的說法是四庭柱一正梁,而這個一正梁就是指的韓猛。(注:有些說法一正梁指麴義)
聽了田豐的建議,張昊把玩著案桌上的杯盞,心中不斷權衡。
“按理來說,離間袁紹、公孫續或許更簡單一點,但袁紹也不是庸才,他手下的逢紀等人並非無能之輩!”
“若是對離間之計太過抱以期望,我軍說不定會處於被動,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所以...離間,還是算了吧!”
“如今我軍士氣正盛,與袁紹、公孫續之間的實力處於伯仲之間,還不如堂堂正正沙場對決,滅掉公孫續!”
“至少軍爭之事,乃我麾下眾將之所長也!”
張昊說完,田豐沒有提出反對。
......
另一邊,常山國。
公孫瓚自焚之後,公孫續起兵初敗的消息也為趙雲所聞。
趙雲召來了自己的同鄉夥伴夏侯蘭商議。
“阿蘭,前番公孫將軍於饒陽自焚,那時我為郡國中人所阻,無法脫身離開。”
“可公孫將軍對我有提攜之恩,今其子公孫續起兵,又發書於我,問我是否願意助他一臂之力?”
“你以為,我該當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