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特人的源起及北歐的宗教信仰(1 / 1)

哥特人征服意大利以後,在6世紀開始時,鑒於當前已經完成偉大的事業,自然會耽溺於過去的光彩和未來的榮耀之中,希望保存對祖先的記憶,好把他們的成就留給子孫永矢勿諼。拉文納宮廷的首席大臣、博學的卡西多魯斯,對哥特曆史上的征服者感到非常崇敬,於是將他們的事跡撰寫成十二卷書,現在隻剩下喬南德斯(可參閱卡西多魯斯和喬南德斯寫的序言。但格勞修斯(1583~1645 A.D.,荷蘭法學家和曆史學家)在編輯《哥德史》時,居然沒提到喬南德斯。)改寫的簡略本流傳在世。作者用最高明的手法,將這個民族的災禍和過錯略而不提,大肆宣揚成功的英勇行動,用許多亞細亞的戰利品來炫耀勝利的成果,這些其實大多是西徐亞民族的東西。蠻族僅有的記憶是從他們熱愛的古老歌謠中得來,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可以推斷哥特人發源在斯堪的那維亞的島嶼或半島上。(喬南德斯依據阿布拉維斯,引用以韻文寫成的古代哥特人編年史資料。)意大利的征服者確知北方極地之國是他們的故鄉,古老血緣的聯係因為當前官員的友誼而加強,斯堪的那維亞的國王樂意放棄野蠻行為所造成的偉大事跡,情願在平靜和文雅的拉文納宮廷安享餘年。雖然不像羅馬人那樣虛榮心旺盛,但是在北方有很多哥特人的遺跡留存下來,可以證明哥特人古老的居留地,是在越過波羅的海那片遙遠的國土。地理學家托勒密的時代,這個民族繼續保有瑞典南部,留下來的都是沒有強烈進取心的人員,最大的地區到現在還是分為東歌得蘭和西歌得蘭兩個部分。(譯注:瑞典南部有個烏特恩湖,分隔東歌得蘭和西歌得蘭兩個地區。)到了中世紀(從第9世紀到第12世紀),基督教逐漸向北部發展,哥特人和瑞典人在同一個國家裡,成為兩個風格迥異而相互敵視的成員。(在格勞修斯的緒論中,有很多是摘錄不來梅的亞當和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的作品,前者寫於公元1077年,後者在公元1200年風行一時。)後者占了上風,但沒有消滅前者。滿意自己戰事成就的瑞典人,在每個時代都盛讚哥特血緣的光輝。就在對羅馬的教廷表示不滿時,查理十二很含蓄地提到,他們英勇的祖先已經打敗了世界的統治者,而他的軍隊將會更勝一籌。(伏爾泰(1694~1778 A.D.,法國哲學家、文學家和啟蒙思想家)在《查理十二國王傳》中提到,當奧地利希望教廷出兵幫忙對抗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國王時,他們說這位侵略者是阿拉裡克的直係後裔。)11世紀快結束時,烏普薩這個瑞典人和哥特人都相當看重的小鎮,還存在著一座非常有名氣的廟宇。裡麵很華麗地裝飾著大量的黃金器具,是斯堪的那維亞人在當海盜時的冒險活動中獲得,以供奉給3位主要的神祇,那就是戰神、生殖女神和雷神。(譯注:冰島人認為雷神比奧丁更偉大,他掌管著雷電、戰爭、勞動和法律。)每9年舉行一次的莊嚴祭典中,每種動物要拿9隻來獻祭(除了不用人類以外),血淋淋的屍體懸掛在廟宇旁邊的神聖樹叢上。(不來梅的亞當在著作中提到,烏普薩的廟宇被瑞典的因戈國王摧毀,他在公元1075年即位,大約在80年後,有所基督教教堂在廢墟上興建起來。)這種野蠻的迷信現在還留存的唯一痕跡,保留在埃達這個神話體係之中。(譯注:埃達首次出現是在10世紀,這個字的意思是“曾祖母”,後來指挪威的韻文形式,開始代代以口相傳,到12世紀才有文字記載,進而發展成神話的體係。)埃達是古代傳統最有價值的文物,在冰島完成編纂已有13個世紀之久,丹麥和瑞典的學者還在進行深入研究。雖然埃達的內容非常神秘而且隱晦不明,但是就拿位階最高的神明奧丁(譯注:奧丁是眾神之父,原居於亞述海附近的“眾神花園”,但他喜愛四處漂泊,後來征服北歐。他發明文字,教導民眾識字作詩,推動藝術和法律的發展。)來說,很容易將其分為兩種角色,那就是斯堪的那維亞最偉大的戰神和立法者。就後者這個角色來看,有點像是西方的穆罕默德,創立適合於當地天候和人民的宗教。波羅的海四周無數的部落,為奧丁無可匹敵的勇氣、滔滔不絕的雄辯和魔法術士的名聲所降服。奧丁在漫長而光輝的一生傳播英勇的信念,以自我解脫的方式來保全他那縱橫四海的英名,不願在疾病和衰老中可恥地終結一生,決定要像戰士那樣從容就義。在瑞典人和哥特人莊嚴的會議中,他在自己身上切開9處致命的傷口,匆忙離開塵世(他用垂死的聲音在最後這樣表示),好到戰神的宮殿去赴英雄的宴會。奧丁的居處在稱為奧斯-高特的國土,其意為“眾神的花園”。恰巧與奧斯-堡或奧斯-奧夫這個名字相似,(馬利特從斯特拉博、普林尼、托勒密和斯蒂芬阿努斯的作品中,搜集跟這個城市和民族有關的殘存資料。)就語義學看來是出於同一處地點,這樣就從杜撰的神話架構,進入曆史的係統之內,更容易讓大家接受這是真正的史實。可以把奧丁視為蠻族部落的族長,居住在梅奧蒂斯海畔。等到米特拉達梯戰敗,龐培的大軍威脅北方,要奴役他們的部族。奧丁對於這種壓迫心中憤怒不平但是無力抵抗,遂帶領他的族人從薩瑪爾提亞人在亞細亞的邊界搬到瑞典,以作為維護自由的最後根據地,用偉大的構想來形成一個宗教和一個民族,期望能在漫長的休養生息後,有能力報仇雪恥。所向無敵的哥特人以好戰的宗教狂熱武裝自己,從北極的鄰近地區成群地蜂擁而出,來懲罰欺壓人類的惡霸。(奧丁偉大的冒險事跡可以提供英雄史詩高貴的背景基礎,也可以用來探索哥特人和羅馬人產生仇恨的原因,但並不是可信的曆史事實。從埃達所要表述的感情以及很多人為的解釋來看,奧斯-高特並不是指亞洲的薩爾馬提亞那個真正的城市,而是虛構的地方作為眾神的居所,等於是斯堪的那維亞的奧林匹克山,先知從這裡下凡,向位於瑞典南部的哥特民族宣揚一個新的宗教。)哥特人經過這麼多世代以後,隻能保持起源於斯堪的那維亞模糊不清的傳統,像這樣沒有文字的蠻族,對他們遷移的時間和情況,不可能有任何確切的記錄。橫越波羅的海是很簡單而自然的舉動,瑞典居民擁有足夠數量的大型船隻,全部使用劃槳,從卡爾基斯克隆納到波美拉尼亞和普魯士最近的港口,距離不過100多英裡。等到踏上堅實而充滿曆史感的地麵,時間上來說,早的話可能在公元前,(要是我們對馬賽的皮西亞斯(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航海家和地理家,曾沿著地中海向大西洋海岸航行)的航海事跡深信不疑,那麼哥特人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經渡過波羅的海。)晚的話到安東尼的時代。哥特人成功到達維斯杜拉河口,那是土地肥沃的行省,很久以後才建立托倫、埃爾賓、科寧斯堡和但特澤克這些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都是日耳曼的殖民地,條頓武士進行帶有宗教和商業性質的冒險活動,13世紀在普魯士完成征服和轉化。)在哥特人的西邊,汪達爾人有大量的部落沿著奧得河,以及波美拉尼亞和梅克倫堡的海岸向外發展。他們在習性、外貌、宗教和語言上完全相似,似乎說明汪達爾人和哥特人是源於同一個偉大的民族;(普林尼和普羅科皮烏斯(公元6世紀初期拜占庭曆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完全一致,兩人相隔的年代很久,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得到同樣的結果。)後者又可以細分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格庇德人。(哥特人得到代表東部和西部的Ostro 和Visi 稱呼,是源於最早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位置,不過他們後來的發展也保持這種方向。當他們離開瑞典時,最初的殖民全容納在三艘船上,其中第三艘船的船體最重,航行途中落在後麵,這艘船上的水手後來發展成一個國家,就稱自己是格庇德人,意為“閒蕩者”。)至於汪達爾人則被很明顯地區分為赫魯利人、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等不同的稱呼,開始組成很小的邦國,到了後來發展為勢力強大的君主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