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老院對抗馬克西明贏得勝利(237~238 A.D.)(1 / 1)

戈爾狄安父子的不幸下場,使羅馬受到突如其來的恐怖打擊。元老院在協和殿召開會議,假裝處理日常事務,大家的心情都極為焦慮,好像不敢麵對自己和國家的危險。一時之間,冷漠和驚愕籠罩整個會場,直到一位與圖拉真同名同族的議員,驚醒了同僚麻木的心靈。他非常誠摯地告訴大家。如果再拖拖拉拉不做決斷,那就沒有時間來建立元老院的武裝力量了。馬克西明的天性乖戾而且怒氣填膺,正率領帝國的軍隊向著意大利前進。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個選擇,若不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就是因反叛失敗被製服後受到拷打屈辱而亡。他繼續往下說:“我們已經失去兩位傑出的皇帝,除非我們自暴自棄,共和國並未隨著戈爾狄安的滅亡而喪失希望,很多議員無論在德行還是才乾上,都可以擔起帝國的重責大任。讓我們再選兩位皇帝,一位進行戰爭對抗人民的公敵,另一位坐鎮羅馬指導文官政府。我非常樂意冒著令人嫉妒的危險來提名,請大家投票支持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各位議員們,請支持我的提名。如不讚同,為了有利於帝國,請另選高明。”大家的憂慮製止了嫉妒的竊竊私語,候選人的功勳也獲得一致承認,元老院大廳響起一片歡呼:“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皇帝萬歲!願元老院的裁決賜福於你們,願你們的施政賜福於整個共和國!”(在《羅馬皇帝傳》裡提到這段是依據元老院的記錄,但是日期錯誤,因為同時是阿波羅祭典期間,可以據以修正。)新皇帝的德行和聲譽證明羅馬人的前途大有希望,各自的才能都適合所負責的和平與戰爭部門,相互之間沒有猜忌也無須競爭。巴爾比努斯是位廣受欽佩的演說家、名聲卓著的詩人和聰明睿智的行政官員,以廉潔公正治理帝國所有的內部行省,博得大家一致的好評。他出身貴族(巴爾比努斯是高乃裡烏斯·巴爾布斯的後裔,巴爾布斯身為西班牙貴族,成為希臘曆史學家賽奧法尼斯的養子,得到龐培的幫助獲得羅馬公民的身份,西塞羅為此事發表雄辯。後來愷撒與巴爾布斯建立友誼,升他為執政官和大祭司。外鄉人從來沒有獲得這種職位和榮譽,他的侄子在阿非利加擔任總督,獲得凱旋式,也是外國人中第一位。),家道富裕,行為舉止非常慷慨大方而且和藹可親,雖然喜歡享受但不會損害到個人的尊嚴,也不會因安逸而喪失處理事務的能力。馬克西穆斯為人比較粗魯,憑著個人的勇氣和才乾,以平民出身而能躍升軍國要職,戰勝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他在擔任郡守時生活嚴肅規律,執法大公無私,贏得人民的尊敬,但是相較之下,人民更愛戴和藹的巴爾比努斯。這兩位同僚都當過執政官(巴爾比努斯兩度榮任此職),列名元老院20名將領之內,一位是60歲,而另一位是74歲,(這是佐納拉斯(11世紀拜占庭曆史學家)的說法,但是近代的希臘學者都不甚可靠,對於3世紀的曆史無知到可悲的程度,他們虛構幾位皇帝,還硬要找出史實來證明。)在年齡和閱曆上都已達成熟圓通之境。元老院同等授予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執政官和護民官的權力、國父的頭銜以及最高祭司的職掌之後,他們便登上卡皮托神廟向羅馬的保護神致敬,(希羅狄安認為元老院在卡皮托神廟召開會議,對這件事進行激烈的辯論,《羅馬皇帝傳》的記載很可信。)莊嚴的祭祀儀式被人民的騷動所乾擾。毫無紀律的群眾不愛剛直嚴肅的馬克西穆斯,也不怕溫和仁慈的巴爾比努斯,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把整個神廟團團圍住。他們固執地喊叫,意圖維護與生俱來選舉君王的權利,提出的要求倒是比較溫和,那就是除了元老院選出的兩位皇帝以外,還要從戈爾狄安家族中增加一位,以感激為共和國殉難的兩位皇帝。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率領衛士和騎兵,企圖從騷動的人群中開出一條通路,武裝著棍棒和石塊的群眾又將他們趕回卡皮托神廟。不論結果如何,最好還是讓步,否則就會兩敗俱傷。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他是老戈爾狄安的孫子,也是小戈爾狄安的侄兒,在民眾的注視下,公開獲得愷撒的裝飾和頭銜,一場騷動在相互忍讓之下終於平息。這兩位皇帝在羅馬很平靜地得到大家的承認,準備對抗公敵保衛意大利。羅馬和阿非利加的起義相繼發生,快速得令人簡直難以置信,馬克西明心中的憤怒之情溢於言表。據說他聽到戈爾狄安舉兵的消息,以及元老院發布懲處的敕令,已經不是像常人那樣發脾氣,根本就是野獸在大聲咆哮。他對遙遠的元老院無可奈何,就在他的兒子、朋友和旁邊這些人的身上發泄。戈爾狄安去世的消息固然令他放心不少,接著得知元老院下定決心,放棄所有寬恕和調解的希望,並且推舉兩位在功勳上為他所深悉的皇帝,這時唯一能令馬克西明平息內心的事,就是大起刀兵來報仇雪恨。亞曆山大抽調帝國各地的軍團,集結在此處形成戰力強大的部隊。征討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三場戰役獲得勝利,使得他們的聲譽蒸蒸日上,證實了他們軍紀的嚴明,同時通過在蠻族中挑選年輕精英的方式,來補充軍團的人數。馬克西明將其一生獻身於軍旅,為秉持史實的公正,對這樣一位英勇善戰的軍人和才能卓越的將領,也不可一味抹殺其所建立的功勳。唯其如此,我們料想有此種性格的皇帝,絕不容許叛變因拖延時日而做大,必定立即從多瑙河發兵,迅速進軍台伯河。他的常勝軍為元老院的蔑視所激怒,急於奪取意大利的戰利品,意欲以烈火燎原之勢輕易打勝這場有利可圖的征戰。就我們相信的那個時代並不翔實的編年史(那時代粗心大意的作者留下很多困擾:(1)希羅狄安提到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在卡皮托節慶那天被殺,琴索尼蘇斯(3世紀一位羅馬作家)很肯定地說是在公元238年的競技比賽那天,但沒有說明月份和日期;(2)元老院推選戈爾狄安為帝,很肯定地說是5月27日,但不知是當年還是前一年。蒂爾蒙特和穆拉托裡持不同的看法,各有一群學者支持,但都是漫無目標的推測之辭。)顯示,有幾次對外的戰爭正在進行,使得回師意大利的行動拖延到第二年的春天。從馬克西明審慎的舉止和作為,可以得知其傳聞的蠻橫個性和形象,是政敵書於筆墨的誹謗之辭。雖然他心情急躁但還是保持著很理智的考量,而且這個蠻子有著蘇拉一般的氣度,在製服羅馬的仇敵之前不允許自己報私仇。(孟德斯鳩以活潑甚至高尚的方式表達出這位獨裁官的情緒。(譯按:這是指蘇拉在得勝回羅馬以後,大殺民黨之事))馬克西明的部隊以壯盛軍容進發,抵達尤裡安·阿爾卑斯山(譯注:尤裡安·阿爾卑斯山脈位於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和奧地利交界處,是意大利進入多瑙河地區的孔道。)的山腳,見到意大利邊境的寂靜和荒蕪,無不大感驚愕。在他們大軍接近時,居民放棄村莊和城鎮,牛群被趕走,糧食不是搬走就是損毀,橋梁受到破壞,沒有留下任何東西供入侵部隊居住或維生。這是元老院的將領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們計劃打消耗戰,用饑饉來慢慢削弱馬克西明的兵員,再迫使他圍攻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消耗他的戰力。這些城市從堅壁清野的地區,搜集儲備了大批人馬和充足的糧秣。阿奎萊亞成為抵抗侵略者第一擊的城市,在亞得裡亞海灣儘頭出海的河流,因為冬雪融化而水勢高漲,(穆拉托裡認為雪融化應該是指七八月份,而不應在2月份,若此人一生都住在阿爾卑斯山和亞平寧山之間,那他的話一定很有分量。但我認為:(1)隻在拉丁文的譯本裡提到很長的冬天,那是穆拉托裡的主要依據,但是希羅狄安的希臘文正本裡沒有這段話;(2)從太陽和降雨的變化看來不像是春天,而是夏天,由馬克西明的士兵所暴露的環境就可以知道。我們也知道有幾條溪流在雪融以後全部注入提馬維烏斯河,維吉爾的詩裡提到過,在阿奎萊亞東邊約12英裡。)形成阻擋馬克西明大軍的天險。最後,他們花很大的力氣製作了很多大木桶,將這些木桶接合起來構成橋梁。全軍渡河到達對岸,將阿奎萊亞附近美麗的葡萄園全部連根鏟除,拆毀郊區的房屋和建築,用取下的木料製造投射機具和大型塔台,然後從四麵八方攻擊城市。年久失修的城牆倒塌,但因處理得宜迅速修複。阿奎萊亞最堅強的防禦在於市民的齊心協力,各階層的人員處於極端危險之中,知道暴君的殘酷不仁,毫無驚慌之感,反而激起高昂的鬥誌。元老院20名將領中的克裡斯皮努斯和門諾菲盧斯,率領一小部正規軍進入被圍的城市,全體市民在他們的支持和指導下,更是勇氣百倍。馬克西明的軍隊在不斷的攻擊中被擊退,攻城機具被對方派人縱火燒毀。阿奎萊亞人抱著滿腔熱血的犧牲精神,相信保護神貝列努斯會親自披掛上陣,庇護在苦難中的信徒,這就更激起他們必勝的信心。(貝列努斯是凱爾特人的神祇,很像希臘的阿波羅,接受這個名字是基於元老院的感謝。廟宇裡供奉光頭的維納斯神像,為的是向阿奎裡亞的婦女致敬,在這座城市遭到圍攻時,她們把長發剪下來,編作投射器的繩索。)馬克西穆斯皇帝一直進軍到達拉文納,要鞏固這個重要的據點,加速軍事準備工作,看清當前需要麵對的情況,用理智和策略來指導戰爭的進行。他深知一座城鎮無法抵擋大軍的持續攻堅,更擔憂敵人一旦厭煩阿奎萊亞的頑抗,突然放棄無用的圍攻,直接進軍羅馬。帝國的命運和人民的自由就要靠兩軍在野戰中決定勝負。什麼樣的軍隊才能與萊茵河和多瑙河久經戰陣的軍團抗衡?現在有一些部隊,是由從意大利征召的慷慨激昂卻氣力軟弱的青年所編成的,加上若乾日耳曼協防軍,他們的穩定性還有待時間的考驗,要是依靠他們一定會產生危險。正在憂慮這些問題時,馬克西明的內部卻爆發了一起陰謀,結束了暴君罪惡的生命,使羅馬和元老院解除了一場浩劫。要是這個憤怒的蠻子獲勝的話,後果真是不堪設想。阿奎萊亞的人民在圍城中沒有吃到多大的苦頭,他們的糧食存量很充足,在城牆裡有幾道清泉,可以供應取用不儘的飲水。馬克西明的士兵卻完全不是那回事,他們飽嘗日曬雨淋、病疫流行和饑餓難挨之苦,眼見田園被毀,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彌漫軍中。當時所有的情報也都被切斷,以為整個帝國都支持元老院,他們要在阿奎萊亞無法攻破的城牆下犧牲送死。暴君凶狠的脾氣因攻城的困頓而經常發作,歸咎於軍隊的怯懦。他那任性而為的殘酷行為,現在非但無人畏懼,反而引起痛恨和報複。有一隊禁衛軍因妻兒留在阿爾巴軍營中,這個軍營就在羅馬附近,他們擔心家人會因元老院的判決而受到株連。於是馬克西明為衛士所叛,連帶他的兒子(共享皇帝的名號)和幫凶亞魯利努斯統領,一同在中軍大帳被殺(公元238年4月)。(馬克西明的在位時期一般都說得不很精確,優特羅庇斯認為是三年零幾天。我們可以找到很完整的拉丁文原本,而且以皮阿尼烏斯的希臘文譯本校正過。)他的頭被插在矛尖上使阿奎萊亞人相信圍城已經結束,於是打開城門,慷慨的市集供應馬克西明饑餓的軍隊。他們全軍參加對元老院、羅馬人民以及合法皇帝馬克西穆斯和巴爾比努斯的效忠宣誓。這就是一個充滿獸性的野蠻人必然的下場,一般公認他缺乏一個文明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應有的情操。但是他的軀體正好配得上他的心靈,身材超過8英尺,力量之強和食量之大,(八又三分之一羅馬尺相當於8英尺,比例是0.967∶1。相傳馬克西明一天可以飲7加侖的酒,吃下30~40磅的肉,拉得動重載的大車,一拳可打斷馬腿,用手可捏碎石頭,也可以將小樹連根拔起。)簡直令人難以相信。要是生在一個未開化的時代,詩歌和傳說必然把他描述成惡魔一樣的巨人,超自然的力量會給人類帶來毀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