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世紀的戰爭使軍隊有很多的改變和進步,波利比阿所記布匿戰爭(譯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戰爭,第一次從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雙方爭取海權,羅馬贏得西西裡;第二次從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是漢尼拔和西庇阿的陸上爭雄,迦太基戰敗,失去西班牙和整個地中海;第三次從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羅馬入侵阿非利加,迦太基毀滅。)年代的軍團,與使愷撒贏得常勝令名的軍團以及保衛哈德良和安東尼君主政體的軍團,在實質上已經大不相同。帝製時代的軍團組織,主要戰力是重裝步兵,編成10個支隊和55個百人隊,分彆由相當數量的軍事護民官和百夫長率領。第一支隊負責保管軍團的鷹幟,編製人數達1105人,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個個都是忠貞勇敢、戰技精練的戰士。其餘9個支隊各有555人,全軍團共有重裝步兵6100人。他們使用的兵器非常製式化,與所擔任的職務完全配合:戴一頂有高聳冠毛的頭盔,穿著胸鎧或者鎖子甲,腿部有護脛,左手執一麵遮住全身的橢圓盾牌,正麵微向內凹,4英尺長2英尺半寬,用木頭做成外框,上麵蒙牛皮,夾上銅片增加抵抗的強度。除了帶一支輕矛,軍團士兵的右手緊握無堅不摧的投矢,也就是沉重的標槍,大致有6英尺長,裝上18英尺長的三角形尖銳矛頭,(在波利比阿(公元前2世紀希臘史學家)的著述中,提到輕矛的鐵質矛頭看起來比較長,到了維吉提烏斯(公元4世紀羅馬軍事家)那時候已減短到1英尺甚至9英寸長,所以我取的是中間的長度。)因為在10到12步的距離內,隻有投擲一次的機會,所以無法與現代的火器相比。但是從訓練有素、技術高明的士兵手中全力投擲出來,騎兵不敢貿然衝入,任何盾牌和甲胄也擋不住致命一擊。羅馬人隻要投射標槍以後,就拔出佩劍一擁而上與敵軍短兵相接。這種兵器很像西班牙軍刀。但是刀身較短,雙麵開刃,經過淬火,非常鋒利,不論是砍劈還是刺戮,用起來都很得心應手。羅馬人教導士兵多用刺和捅的動作,一方麵使自己的身體不致暴露,另一方麵對敵手造成的傷勢也更為嚴重。軍團通常排成八列的縱深,行與列之間保持3英尺的距離。部隊無論是擺出長長的陣線,還是發起迅速的衝鋒,都習慣於使用這種散開的陣式,可以隨時應作戰情勢的變化和指揮官的調度,準備各種適當的部署。同時,這樣的陣式下,士兵有自由的空間運用武器,行動不受妨礙,留出足夠的位置,使得增援的兵力可以接替精疲力竭的戰士。希臘和馬其頓的戰術與此完全不同,他們主要戰力是十六列執長矛緊密靠在一起的方陣。(譯注:方陣有各種不同的陣式,縱深由四列到二十五列不等。最有名的是馬其頓方陣,由亞曆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創立,最初是八列,後來成為十二到十五列的縱深,士兵執18英尺的長矛。)經過實戰考驗後,立刻就知道方陣遠非軍團的對手。軍團的騎兵編成10個中隊,這是整體戰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第一支隊的狀況那樣,騎兵第一中隊有132人,其餘9個中隊各有66人。這10個中隊共有726人,整個編成一個騎兵團。雖然隸屬於軍團,但作戰時,卻分開運用,通常單獨或幾個騎兵團集結構成一個側翼。(維吉提烏斯的《論軍事》一書,認為經過實際驗證,帝國的軍團在任何環境下,都應該配置騎兵。)皇帝的騎兵不同於過去的共和時代,是由羅馬和意大利的世家子弟組成。他們馬背上的軍隊資曆,是進入元老院擔任議員和執政官的階梯,隻要憑著自己的英勇建立功勳,有朝一日就可以贏得同胞的選票。自從風氣變遷和朝代更替以後,騎士階級(譯注:羅馬治權的基礎是市民會議,可以分為百人連大會和公民大會兩種。百人連大會由193個百人隊組成,除貴族階級外,富有的人員組成第一階級和騎士階級,第一階級有70個百人隊,騎士階級有18個百人隊。在作戰時,騎士階級人員自行準備馬匹參加騎兵隊。)和最富有的人士,通常在政府機構擔任司法和稅務工作,不論何時想要從軍報國,立刻就可以指揮一隊騎兵或者是一個支隊的步兵。(賀拉斯和阿格裡科拉就是很好的例子,可說是羅馬紀律的重大缺失,所以哈德良要儘力去補救,對出任軍事護民官規定合法的年齡限製。)所以後來圖拉真和哈德良從他們出生的行省(譯注:圖拉真和哈德良的出生地都是西班牙的伊塔利卡。),招募同一階級的人員組成騎兵和擔任軍團的各級指揮官。馬匹的繁殖和養育則大多在西班牙和卡帕多細亞進行。羅馬的騎兵瞧不起東方的全裝甲騎兵,認為全身披掛鐵甲會妨礙行動,所以他們的配備是一頂頭盔、一麵圓盾、輕便的馬靴和胸甲,主要攻擊武器是一支標槍和一把長形寬劍,有時也像蠻族那樣使用長戟和錘矛。99csw.帝國的安全和榮譽主要委之於軍團,但羅馬的政策也能虛心采納在戰爭中所有可用的手段。比如,會在未取得羅馬公民資格的行省屬民中定期大規模征兵,那些散布在羅馬邊境的有自治權的屬國和羅馬社區,隻要提供人員在軍隊服役一定的年限,權益和安全就可以獲得保障。甚至從有敵意的蠻族中挑選出來的隊伍,在威脅利誘之下會被派到遙遠的地區,為了帝國的利益而曆儘兵凶戰危的艱辛生涯。(馬可·安東尼命令降服的誇迪人和馬科曼尼人提供大量部隊,立刻派往不列顛。)上述人員所編成的部隊統稱為“協防軍”。當然,會因時代和背景的不同而有某些程度的改變,但在數量上較軍團的人數少不了多少。(共和國規定意大利盟國要征集固定比例的步兵單位,騎兵提高到兩倍,協防軍的數量視狀況而定。)協防軍當中最勇敢和最忠誠的隊伍,接受郡守(譯注:郡守是騎士階級所出任的官員,職位與軍事護民官概等。)和百夫長直接指揮,遵從羅馬紀律,接受嚴格訓練;但大部分人員,還是按照鄉土特性和早年的生活習慣,使用適合自己的武器。這種製度使每個軍團配屬定額的協防軍,包括各種類型的輕裝部隊和投射兵器,優點是有各自的裝備和訓練,有利於在不同國度參加戰鬥。從現代軍事的角度看,羅馬軍團並不缺少一支所謂的“炮兵縱列”,包括10部大型和55部小型投射機具,無論傾斜式或水平式,都能發射出破壞力驚人的石塊和標槍。羅馬軍團的營地從外表看來像是防衛森嚴的城鎮,先遣人員將位置標定好後,就仔細將地麵整平,把所有的障礙物砍倒、移開,讓營地形狀成為正方形,大致每邊長700碼,足夠容納2萬人馬。要是拿現代同樣數量的部隊來做比較,如果暴露在敵軍火力之下,那麼營地的正麵要加大3倍,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掩護。統帥的中軍大帳,也就是位階最高的將領的居所,位於營地的中央,而且地勢較高。騎兵、步兵和協防軍各有駐紮的位置,進出的通道寬闊且平直,在帳篷和防壁之間,每邊都留下200英尺長的空地。防壁通常有12英尺高,上下交錯地打進尖銳的木樁,安裝成一道堅固的柵欄,外麵還有一道寬深都達12英尺的壕溝加以防護。這些主要的工事都由軍團士兵的雙手來完成,他們像運用刀劍和槍矛那樣,很熟練地揮動鏟鋤和斧頭。士兵們有充沛的體力可以說是天賦,但是要養成持久的耐力卻有賴於習慣和紀律。當號角聲響起,發出撤離的命令,營地會很快被清除完畢,所有部隊都須加入行軍的行列,不得有任何延誤和混亂。軍團士兵除了自己的武器外,還要背負廚房用具、工事材料和數日的糧食,但他們在行動時並不感到有任何累贅。這種負荷對體質軟弱的現代士兵而言,真是一種可怕的折磨。(譯注:吉本所說是18世紀的士兵,要是拿現在來說,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更無法想象。)他們用訓練有素的穩定步伐行進,6小時可走20英裡。一旦遭遇敵軍,馬上卸下行李,非常簡便而迅速地由行軍縱隊變換成戰鬥序列。投石兵和弓箭手開到戰線正麵接戰,輕裝的協防軍形成第一線,軍團在第二線展開,發揮縱長戰力,騎兵掩護側翼,投射武器架設在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