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耳曼地區的陸上和海岸的蠻族入寇(365~371 A.D.)(1 / 1)

新任皇帝登基時,按照慣例和條約規定應該賜給蠻族大批禮物。烏爾薩西烏斯是瓦倫斯的禦前大臣,為人吝嗇又態度傲慢,送給蠻族的東西不僅數量減少,而且質量很差,使得阿勒曼尼人的使臣大為不滿。他們在強烈地抗議後,表示要把受冒犯的狀況告訴族人。阿勒曼尼人的酋長覺得自己受到了藐視,激起他滿腔的怒火,黷武好戰的青年蜂擁至作戰的旗幟下。在瓦倫提尼安越過阿爾卑斯山前,高盧人的村莊已受到戰火的蹂躪。等到他的部將達迦萊法斯領兵前去迎戰,阿勒曼尼人已經帶著俘虜和戰利品安全退回日耳曼人的森林。次年初(公元366年1月),阿勒曼尼人將整個民族的武裝力量,編成幾個實力堅強而且人數眾多的縱隊,趁著北國酷寒的冬天河流凍結,渡過萊茵河所形成的天塹。兩位伯爵率領的羅馬軍隊被擊敗,伯爵們自己也受重傷而死,赫魯利人和巴塔維亞人的鷹幟落入獲得勝利的敵人的手裡。他們用侮辱的叫聲和威脅的姿態,展示自己所獲得的戰利品。鷹幟後來又被奪回來,但是巴塔維亞人玷汙聲譽逃走的醜態,被要求嚴厲的領導者看在眼裡,真是無法挽救的奇恥大辱。瓦倫提尼安的治軍觀點,是士兵畏懼自己的長官更甚於畏懼敵人。部隊在氣氛很嚴肅的狀況下集結,麵無人色的巴塔維亞人被皇家的軍隊包圍在中間。瓦倫提尼安步上將壇,他說要是判處這些膽小鬼死刑等於玷汙他的手。但他無法忍受那些身為軍官的人給他帶來的難以洗刷的恥辱,他認為他們的無能和怯懦,才是被敵人打敗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把擔任軍官的巴塔維亞人從軍階上除名,剝奪他們的武裝,然後當眾指責,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為奴隸。在令人膽戰心驚的宣判中,犯罪的部隊全部匍匐在地上,祈求君主的寬恕同時提出保證,隻要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一定會證明自己不會侮辱羅馬的名聲和身為軍人的責任。瓦倫提尼安裝出勉為其難的樣子,為他們的乞求所感動,就把武器發還,同時赦免他們的罪行。巴塔維亞人舉著武器發誓,要用阿勒曼尼人的血來洗刷他們的恥辱。達迦萊法斯婉拒了主將的職責,很謹慎地表示工作對於他而言太過艱巨,之前要不是因為跟他競相殺敵的同僚約維努斯在戰役快要結束時處置得宜,趁著蠻族的兵力分散,把當前的困境轉變成有利的態勢,這位經驗豐富的將領難免要吃敗仗。於是瓦倫提尼安命令約維努斯率領紀律嚴明的大軍,包括騎兵、步兵和輕裝部隊,展開嚴密的搜索,迅速向著梅斯地區的斯卡波那前進,在阿勒曼尼人來得及抵抗之前,對一大群敵人發動奇襲。部隊毫無傷亡,輕易贏得勝利,使士兵感到極為興奮。敵人另有一批人馬也可以說是他們的主力,在鄰近地區燒殺擄掠,無所不為,直到人畜為之一空,正在莫瑟爾河陰涼的岸邊休息。約維努斯是對地形有獨到眼光的將領,帶領部隊銜枚疾走,穿過一條深幽而林木叢生的溪穀,直到發現怠惰的日耳曼人並沒有派出警戒,忽視休息時的安全。他們有些人在河裡洗濯健壯的軀體,梳理淡黃色的長發,還有很多人肆意地大口痛飲美酒,突然聽到羅馬人的號角聲音,發現敵人已經進入營地,他們在驚懼之中亂成一團,喪失秩序,繼而慌張地逃命。就是最勇敢的武士在混亂的群眾當中,都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被羅馬軍團和協防軍的士兵,用刀劍和標槍如砍瓜切菜一樣當場殺死。幸存的人員逃避到最大的第三座營地,位於卡塔勞尼亞平原,靠近香檳省的沙隆,星散開來的分遣部隊都被召回到主將的旗幟下。蠻族的酋長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到這種下場,全部都提高警覺,準備迎擊瓦倫提尼安的部將,要與得勝的敵軍進行決一生死的會戰。相持不下的戰鬥使雙方血流成河,不僅勢均力敵而且互有勝負,整整廝殺了一個長長的夏日,羅馬人終於取得優勢,損失1200人,阿勒曼尼人有6000人被殺,4000人受傷。英勇的約維努斯追殺逃走的敵軍殘部,一直趕到萊茵河的岸邊,然後班師回到巴黎(公元366年7月),接受君王隆重的歡迎,在次年擢升到執政官的名位。(阿米阿努斯和佐西穆斯都敘述了這次會戰,他們認為瓦倫提尼安禦駕親臨。)凱旋的羅馬人因為對待被俘國王的做法,使得英名受到玷汙,在氣憤的羅馬將領不知情的狀況下,部隊把國王吊死在絞架上。之所以發生這種不榮譽的殘酷行為,是因為瓦多邁爾的兒子威西卡布在精心策劃之下被謀殺。這位日耳曼人的王子身體雖然衰弱多病,但具有勇敢和無畏的精神,這件事激起部隊的憤怒。在羅馬人的唆使和包容之下,發生多起國內暗殺事件,這種行為違反了法律的仁慈和公正,也暴露出一個懦弱而衰亡的帝國,深藏在內心的憂慮和恐懼。若能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維持信心,在大庭廣眾下就不必用短劍來解決問題。就在阿勒曼尼人新近遭到變故顯得卑躬屈節時,上日耳曼地區的主要城市莫甘提阿庫姆,也可稱為門茲,遭到奇襲,使高傲的瓦倫提尼安大失顏麵。倫多是位勇敢而有心機的酋長,經過長時間的規劃,在最不會讓人起疑的基督教節慶,突然渡過萊茵河,闖進沒有防備的城市,擄走一大群俘虜。瓦倫提尼安決心要對整個部族實施嚴厲的報複,命令塞巴斯蒂安伯爵率領意大利和伊利裡亞的部隊,從雷提亞方麵入侵蠻族國度。皇帝自己在其子格拉提安的陪伴下,率領無敵大軍渡過萊茵河(368 A.D.),兩翼由約維努斯和塞維魯負責掩護,這兩位是西方的騎兵和步兵主將。阿勒曼尼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村莊不遭蹂躪,就把營地安置在高峻而難以進入的山區,就是現代威爾登堡大公國的位置,很勇敢地期望羅馬人向此地進軍。瓦倫提尼安有強烈的好奇心,堅持要偵察隱秘而且沒有敵軍戒備的小徑,結果差點喪失生命。有一隊蠻族突然從埋伏的地點衝出來,皇帝非常機智地操縱坐騎從險峻的斜坡上滑下來,持甲者被拋棄在後麵,頭盔上鑲嵌著的光彩耀目的名貴寶石也遺失了。羅馬軍隊在一聲號令之下,從三方麵對包圍的索利西尼烏姆山發起攻擊,每向前攀登一步就能增加成功的激情,減低敵人的抵抗。等到同心協力的軍隊占領山頂,毫不留情將敵軍趕下北麵的斜坡,塞巴斯蒂安伯爵的部隊部署在那裡,正好攔截蠻族的退路。瓦倫提尼安獲大捷後,返回特裡夫進入冬營,展開排場華麗的凱旋盛會,與民同樂。(阿米阿努斯提到瓦倫提尼安的遠征,奧鬆尼烏斯特彆大肆慶祝,同時他很愚蠢,以為羅馬人根本不知道多瑙河的源頭在那裡。)但明智的君王並沒有因為征服日耳曼人而得意忘形,他把注意力放在高盧邊境的防禦上,要專注於這邊的工作來對付敵人。因北方的部族帶來源源不絕的誌願軍,這些勇敢的人員可補充對方的實力。在萊茵河的河岸上,從萊茵河的源頭一直到大海,一路緊密構建了許多堅固的堡壘和適用的木塔。由於一位聰明的皇子精通各種機具,特彆引進最新的工程和武器,征召無數羅馬和蠻族青年,加以嚴格的訓練,以熟悉各種作戰的要求和技巧。工程施工時,有時受到議會代表的反對和引起蠻族的襲擊,但瓦倫提尼安在而後當政的九年中,確保了高盧的安寧和平靜。行事審慎的皇帝非常勤奮地實踐了戴克裡先明智的規範,處心積慮要在日耳曼各部族之間煽動不和,造成離心離德和相互殘殺的局麵。大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時,在易北河兩岸地區,還要算上盧薩斯和圖林吉亞,這一大片所屬不明的國度全被勃艮第人據有。這個黷武好戰而且人多勢眾的民族是汪達爾人的一支,名不見經傳,卻逐漸茁長壯大成為強勢的王國,最後安定下來成為繁榮富裕的行省。勃艮第人古老風俗習慣中最獨特的地方,是民事和教會的製度迥然相異。亨德諾斯被用來稱呼國王和將領,西尼斯圖斯的頭銜則被授予高級教士。教士的身份很神聖,地位可以永遠保持。但是世俗統治的任期非常不穩定,要是一場戰爭中,國王的勇氣和指揮受到控訴,很快就會被趕下台來。臣民要是具有私心,有時連因土地的不夠肥沃和天時的不正而歉收,都要由他負責,其實照說這些應該歸於宗教的部門比較適合。(我總是懷疑曆史學家和旅行家,將特殊的事實歸納到一般的原則。阿米阿努斯認為埃及有這種習慣,中國人將它歸於大秦(即羅馬帝國)。)有些鹽礦的主權歸屬未定,(他們可能在爭執薩拉河的主權,這條河生產鹽巴,自古以來就是爭奪的目標。)在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之間引起不斷的爭議。後者在秘密的唆使和慷慨的收買之下,很容易受到皇帝的勾引,同時他們的血統帶有傳說的性質,說是淵源於羅馬的士兵,就是很早以前德魯蘇(譯注:德魯蘇(38B.C.—9B.C.)是奧古斯都皇帝之子,提比略皇帝之弟,以及蓋烏斯皇帝之父,曾領軍在日耳曼作戰獲得勝利,駐防萊茵河以防蠻族入侵,獲得“日耳曼尼庫斯”的稱號,後因傷去世。)留在碉堡的防守部隊,使得相互之間產生信任的關係,更能促進彼此的利益。勃艮第人有支8萬人的大軍很快出現在萊茵河岸(371 A.D.),迫切要求瓦倫提尼安提供先前答應的供應和賞金,倒是對於羅馬人的借口和推托沒有產生怨恨之心,終於在達不成期望的結果後,被迫撤離。高盧邊境的武備和工事,在蠻族衝動時可以產生阻止作用。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相互屠殺俘虜,所產生的世代深仇使雙方都吃儘苦頭。一位賢明的君主之所以多心善變,可解釋為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瓦倫提尼安的最初的規劃中,或許隻是要對蠻族施加威脅而不是絕滅。由於日耳曼民族之間都想將對方斬草除根,保持實力的平衡有利於相互殘殺。馬克裡阿努斯是個有羅馬名字的阿勒曼尼君王,能運用士兵和政客的技巧,引起羅馬人的仇視和尊敬。皇帝親自率領一支應變靈活的輕裝部隊渡過萊茵河,行軍50英裡深入敵境。部隊缺乏耐心以致功敗垂成,否則必然可捉住要追捕的目標。後來馬克裡阿努斯與皇帝協商,獲得羅馬人給予的殊榮,所接受的恩惠使他到死都與帝國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很詳儘地敘述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之間的戰爭和談判,奧羅修斯以及傑羅姆和卡西多裡烏斯的編年史,確定一些日期並且增加一些情節。)瓦倫提尼安的碉堡工事保護陸地安全,但高盧和不列顛的海岸卻完全暴露在撒克遜人的蹂躪之下。像這樣一個聲威顯赫的名字,使我們感到非常親切,卻沒有引起塔西佗的注意。在托勒密的地圖上,也不過隱約提到辛布裡克半島窄隘的頸部,以及易北河口三個很小的島嶼。(托勒密認為殘餘的辛布裡人定居在半島的極北端,在撒克遜人和辛布裡人之間再擺上六個名不見經傳的部族,早在公元6世紀就聯合在一起稱為丹麥人。)像這樣一個狹小的區域,現在是石勒蘇益格大公國或荷爾斯泰因大公國的領地,不可能容納撒克遜人永不衰竭的狂潮。他們統治著整個海洋,使不列顛島國滿布他們的語言、法律和殖民地,能夠長時間捍衛歐洲北部的自由權利,對抗查理曼大帝的武力統治。(丹維爾特彆提到在查理曼時代,撒克遜的邊疆極為遼闊。)由於日耳曼的部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和鬆散的規章製度,使得這個問題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這些部落基於戰爭和友情的偶發因素,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的理由,都會使他們混合在一起。土生土長的撒克遜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使他們喜愛漁人和海盜這兩種極為危險的職業,等到首度的冒險活動獲得成就,那些天性英勇的同胞自然就會起而效法。他們的故鄉全是森林和山地,陰暗和孤寂的環境使人無法忍受長久停留,獨木舟的船隊像潮水一樣順著易北河漂流而下,裡麵擁擠著強壯而無畏的夥伴,渴望去觀看海洋彼岸充滿希望的遠景,嘗試未知世界的財富和奢華。不過,很可能是居住在波羅的海四周的民族,提供給撒克遜人數量龐大的生力軍。他們擁有武器、船隻、航海的技術和海戰的習性,但是困難在於出發以後要通過北方的赫拉克勒斯之柱(由於一年中間有幾個月被冰塊所堵塞),這使得他們的技巧和勇氣隻能被限製在寬闊內海的範圍之內。(德魯蘇的艦隊打算通過海峽(因為很相像所以稱為赫拉克勒斯之柱),還沒有接近就已經失敗,從此海上的探險事業沒有再恢複。羅馬人想要獲得波羅的海的霸權,是為了尋找琥珀,從陸上的旅程中得到這方麵的知識。)等到一支船隊從易北河口出發並獲得成功的消息傳播開來,立刻刺激他們越過石勒蘇益格狹窄的地峽,船隻很容易航向大海。這些海盜和冒險家有很多不同的隊伍,作戰的目標都打著同一旗號,在不知不覺中聯合成為長期的利益組織。開始是為了掠奪,後來則形成了統治,一個軍事聯盟由於通婚和血緣產生的作用,逐漸塑造成一個國家團體,鄰近的部落如果要求加入聯盟,就得接受撒克遜人的名號和法律。要是這些無可置疑的證據還不足以說明事實,那隻有詳細描述當時使用的船隻來取信於讀者,撒克遜海盜就是靠著它在日耳曼海、英吉利海峽和比斯開灣的波濤中耀武揚威。這種大型平底船的龍骨用輕質的木材來構造,但是船舷和甲板的上部結構是用柳條編成,再蒙上堅固的皮革。在海上緩慢而長距離的航行中,這些船隻經常暴露在船難的危險之中,事實上這種不幸事件屢見不鮮。撒克遜人的海上編年史中,毫無疑問,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大都發生在高盧和不列顛的海岸。但是海盜無畏的精神讓他們敢於在大洋和海岸冒險犯難,他們的航海技術也因進取的作風而受到肯定。出身卑微的水手熟悉劃槳用櫓、升降船帆和操控船隻,而且撒克遜人喜愛有暴風雨的天氣,可以用來隱匿行動和企圖,吹散敵軍的艦隊。等到他們把西部濱海行省的底細弄清楚以後,就擴大可以燒殺擄掠的範圍,使最偏僻的地點也無法保證自身的安全。撒克遜人的船隻吃水很淺,在較大的河川很容易溯航深入80英裡甚至100英裡。船隻的重量很輕,可以放在大車上從一條河運往另一條河。海盜從塞恩河口或萊茵河口進入,再順著羅訥河的急流進入地中海。瓦倫提尼安在位期間,高盧的濱海行省受撒克遜人的肆虐極其嚴重,特彆設置一員位階為伯爵的軍官,負責海岸的防衛,他的責任地區包括阿摩裡卡在內。這位官員發現不管是自己的能力或手上的實力,都無法勝任這項艱巨的使命,就懇求步兵主將塞維魯給予協助。有一次撒克遜人被圍而且兵力居於劣勢,被迫歸還所擄獲的戰利品,答應選出一隊高大而強壯的青年,送到皇家的軍隊服役,然後照協議的規定,同意他們安全撤回自己的國家。所有的條件都經過了羅馬將領的批準,但是他經過再三的考量,最後非常草率地實施了一次背信的殺俘行為,(阿米阿努斯認為這次對海盜和土匪不守信用很有道理,奧羅修斯明白表示他們的罪狀。)這種行為可以說是極為殘忍無情。這時還有一名撒克遜人活著,發誓要為死去的同胞報仇。蠻族把步兵秘密部署在深穀裡,因為急於複仇反而暴露了埋伏的位置,羅馬人自己背棄條約,反而差一點成為受害者。要不是一大隊鐵甲騎兵在後跟進,作戰的聲音使他們提高警覺,急著趕上前去解救袍澤,否則就無法製服不懼死亡的撒克遜人。最後留下一些俘虜的性命,要讓他們的血流在競技場中。演說家西曼庫斯用抱怨的口氣提到,29名絕望的野蠻人用手勒死自己,使想看好戲的觀眾感到失望。然而文雅而明理的羅馬市民,聽到消息說撒克遜人把擄到的作為戰利品的活人,拿其中十分之一的人來祭神,用抽簽的方式選擇作為蠻族的祭品,對此無不感到大驚失色。(西曼庫斯仍舊敢提到蘇格拉底神聖的名字和哲學。克萊蒙主教西多尼烏斯責備撒克遜人用活人當犧牲獻祭,這樣說多少還是有點矛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