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裡安若吹噓說他在東方的首府與民眾關係良好,雙方都感到滿意,那是他對自己的性格估計錯誤,也不了解安條克的風俗習氣。(尤裡安的諷刺詩和聖克利索斯托的講道集,對安條克的描繪大致沒有差彆。)溫暖氣候使當地民眾儘情享受安寧和富裕的生活,放蕩不羈的希臘人和天生軟弱的敘利亞人混雜在一起,追求時髦是僅有的生活原則,尋歡作樂是人生唯一目標。安條克市民的身份完全依靠華麗服飾和家具來區彆,講求奢華揮霍的本領才能獲得榮譽,訴諸陽剛氣概的德行反倒會引來訕笑。歧視女性的謙卑與長者的年齡,成為這個東方首府普遍的墮落現象。喜愛壯觀的場麵,可發揮敘利亞人的鑒賞能力和生命熱情,從鄰近的城市能獲得技巧卓越的藝人(拉奧狄凱亞供應賽車手,提爾和貝萊圖斯培養喜劇演員或醜角,愷撒裡亞以啞劇演員知名於世。其他像赫利奧波裡斯的歌唱家、加沙的角鬥士、阿斯卡隆的摔跤手以及卡斯塔巴拉的繩技,在整個帝國都很有名氣。),每年有相當多的經費用於公眾娛樂,劇院和賽車場的表演富麗堂皇,令人目眩神迷,這可說是安條克的福氣和光榮。生活樸素的君王瞧不起這種光榮,也感覺不到這種福氣,他厭惡臣民過花天酒地的生活。尤裡安保持嚴肅簡樸的習性,有時還刻意表現,優柔頹廢的東方人既不會欣賞更不會仿效。飲宴的節日是依據古老習俗,將榮譽獻給神明,尤裡安隻有在這種場合才會放鬆哲學家的嚴謹態度。安條克的敘利亞人僅在宗教節慶的日子才不會受到勾引去尋歡作樂。大多數民眾以身為基督徒為榮,這是他們祖先最早皈依的宗教,(安條克的民眾非常機智,把對象用希臘字母來表示,於是他們宣稱忠於Chi(代表基督教)和Kappa(代表君士坦提烏斯)。)他們以不遵從道德的訓示而感到自滿,但對於理論性的教條,卻小心翼翼不敢有違。異端教派和宗派分裂一直困擾著安條克教會,阿裡烏斯派和阿塔納修斯派及米勒提烏斯和保利努斯(安條克的教會分裂因保利努斯的聖職任命不當而引發,當時尤裡安就駐在該城,這種狀況一直延續達85年(330~415A.D.)之久。)的追隨者,相互之間激起信仰虔誠所產生的仇恨。背教者尤裡安是先帝的敵人和嗣君,勢力強大的教派一直受到君士坦提烏斯的關愛,所以對背教者懷有強烈偏見,再加上尤裡安遷移聖巴比拉斯的遺體,激起群眾對他無法平息的恨意。他的臣民帶著迷信的憤怒情緒抱怨,饑饉追隨皇帝的腳步從君士坦丁堡來到安條克。救災行動采用的方法不當,更引起饑民的不滿。天候的失調影響到敘利亞的收成,安條克市場的麵包價格(尤裡安依據收成的好壞,訂出三種不同的價目,那就是1塊金幣可以買到5~15摩笛(譯注:摩笛是羅馬的計量單位,相當於1個配克,或者是2加侖或9公升。)的小麥。從這個事實以及相關的旁證得知,在君士坦丁的繼承人當政時,小麥的一般價格大約是英製1誇脫(約8個蒲式耳)為32先令,等於18世紀前64年的平均價格。)自然會隨著穀物的缺乏而上漲,與此同時有人懷著貪婪的心理,運用投機的手法,囤積居奇壟斷食物的供應,控製價格的增長,導致價格急劇上升到難以收拾的程度。在這場不公平的競爭中,土地的收成被某一方聲稱是他獨有的財產,被另一方當成是可以出售賺錢的商品,被第三方購買以維持每天的生命,中間代理商所累積的利潤,全落在毫無反抗能力的顧客身上。人民越是焦慮不安,越會誇大和增加艱苦的情況,他們開始擔心穀物的缺乏,饑荒也逐漸出現。當安條克過慣舒服日子的市民抱怨家禽和魚類的價格居高不下時,尤裡安公開表示,節儉的城市應該對葡萄酒、油和麵包的正常供應感到滿足。但是他也知道,讓民眾獲得溫飽是君主的責任。皇帝基於這種觀念,竟敢采用非常危險而且讓人疑懼的辦法,他根據自己所擁有的合法的權限,強製固定穀物的價格。他立法規定在穀物缺乏時,出售的價格不得超過產量豐富的年份。他試圖采取行動來加強法律的效力,在他的命令下,從海拉波裡斯、卡爾息斯甚至埃及的穀倉,將42.2萬摩笛的糧食送進市場。我們可以預想到後果並且這一後果很快就反應到了市場上,有錢的商人買下皇家的小麥,握有穀物的地主不供應城市的需要,隻讓少量糧食在市場出現,用不合法的高價私下出售。九_九_藏_書_網尤裡安仍舊繼續推動自己的政策,他認為民眾的抱怨是不知感激的謗言,同時他要讓安條克知道,雖然他不像他哥哥加盧斯那樣殘酷,但同樣遺傳著倔強的性格。地區元老院的抗議更激起他那堅定不移的意誌,他聽信了讒言,也可能事實就是如此,說是元老院的議員掌握了土地並且致力於投機交易,是他們造成了國家的災難。因此他認為這批人膽大包天,竟敢把私人的利益置於公眾責任之上。於是整個元老院包括200名身份高貴和家財富有的市民,全部被警衛從議事的宮殿押送到監獄。雖然後來他在入夜之前放他們回家,但就是因為讓他們太容易獲得自由,反而無法獲得感激。聰明而嫉妒的敘利亞籍希臘人也利用這個機會,發出同樣的怨言,到處傳播他們的苦況。農神節是金吾不禁的假期,城市的街道上到處都能聽到肆無忌憚的歌聲,嘲笑著皇帝的法律、宗教、個人的言行,甚至他的胡須。安條克之所以表現出這種勇氣,是因為得到了官吏的默許,以及獲得民眾的支持。(利巴尼烏斯很像高明的律師,他會嚴厲責備民眾行為愚蠢,乾下少數賤民和醉鬼才會犯的罪行。)尤裡安身為蘇格拉底的信徒,在遭到民眾羞辱時隻會深受震撼,雖然位居皇帝之尊,掌握絕對的權力,但是他過於敏感,不會采用報複來滿足自己受到傷害的情感。如果尤裡安是一個暴君,就會采取報複的手段,讓安條克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失去法律的保護。毫無抵抗能力的敘利亞人,到時隻有屈服在忠誠的高盧軍團貪財好色和殘酷暴虐的淫威之下。皇帝也可以用一項溫和的判決剝奪東部首府的地位和特權,廷臣甚至臣民都會讚許這公正的行為,這能夠保持國家元首的尊嚴。(利巴尼烏斯提醒安條克的民眾愷撒裡亞新近遭受的懲罰。就是尤裡安也曾經暗示,他林敦因為侮辱羅馬的使臣,該付出多大的代價來贖罪。)但是尤裡安並沒有濫用國家的權力,為個人受到的委屈進行報複,而是用一種無害於人的方式,為自己討回公道,有這種能力的君王少之又少。他受到諷刺詩和誹謗圖書的侮辱,於是就寫了一篇名叫《厭胡者》的文章加以反擊,用自嘲的口氣承認犯了錯誤,然後對安條克優柔陰險和虛偽矯情的言行舉止大加撻伐。皇室的答複正式公布在宮殿的大門前,《厭胡者》這篇作品仍舊是尤裡安展現氣憤、智慧、仁慈和魯莽的獨一無二的紀念物。雖然他裝出笑容表示無所謂,但其實內心還是耿耿於懷,(阿米阿努斯特彆提到,尤裡安精心寫出諷刺的文章,到後來情緒就爆發開來,成為嚴厲而直接的猛烈抨擊。)就指派了一位格調與安條克臣民差不多的總督,用這種蔑視的態度總算出了一口氣。皇帝甚至拒絕留在忘恩負義的城市,於是他宣布,下個冬天要在西利西亞的塔爾蘇斯度過。在尤裡安看來,安條克隻要有這樣一位市民,憑著他的才智和德行,就可以彌補整個城市所有的過錯和邪惡。詭辯家利巴尼烏斯(314~390 A.D.)生於東部的首府,在尼西亞、尼科米底亞、君士坦丁堡、雅典教授修辭學和演講術,到了晚年才留在安條克。希臘青年在他的學塾孜孜不倦地求知,經常有80多個門徒在他身邊,讚許他是舉世無匹的大師。他的敵手卻滿懷嫉妒和猜忌的心理,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對他進行迫害,大家異口同聲認定他危言聳聽,而且虛有其表。尤裡安的老師曾經要尤裡安做出保證,絕不前往他們對手的講座聽課。這種做法很輕率,但可以看出利巴尼烏斯受到重視的程度。皇室的年輕人受到勸阻更被激發了好奇心,私下找到這位被視為洪水猛獸的詭辯家所寫的作品,深入研讀並且模仿他的風格,逐漸超越了他門下最勤奮的弟子。等到尤裡安登基以後,他宣稱急著想與敘利亞的詭辯家見麵,並且要酬謝他為人師表的風範。在這個世風日下的時代裡,隻有利巴尼烏斯保持著希臘最純粹的藝術觀、人生觀和宗教觀。皇帝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因為敬愛的大師表現出的孤傲的氣質,而更加肯定和推崇他。利巴尼烏斯不像一般人那樣趨炎附勢,急不可待地趕往君士坦丁堡的宮殿,而是心平氣和地期盼皇帝能夠前往安條克,這樣可以免除宮廷那種冷淡而虛假的印象以及每次覲見君王都要進行的正式的禮儀。利巴尼烏斯的這種做法給君王上了很重要的一課,君王可以要求臣民服從,但是對待朋友態度就要誠懇。每個時代的詭辯家都會用藐視的眼光或是裝出這種模樣,來看待因出身和機運所形成的個體的偶然差異,(經由歐納庇烏斯的報道,知道利巴尼烏斯拒絕接受禁衛軍統領的榮譽位階,他認為這不見得比詭辯家的頭銜光彩。學者可從他的一封書信中看到同樣的表示。)卻對於心靈的良好素質保持尊敬,主要原因是他們具有這種天賦能力。尤裡安不理睬貪汙腐敗的宮廷的喝彩聲,那是登基稱帝的裝飾品。但是有位特立獨行的哲學家卻拒絕了他的恩惠,表現出對他個人的喜愛、對他聲譽的欽佩以及對他令名的保護,所以尤裡安對利巴尼烏斯的讚譽、訓誡、自由和羨慕,感到心悅誠服。利巴尼烏斯有長篇大論的作品仍舊存留在世,大多數是這位演說家的老生常談,在那裡咬文嚼字,言之無物,是隱居學者的創作。他不理會當代人的信念,內心完全沉溺在特洛伊戰爭和雅典的共和政治中。然而安條克的詭辯家有時也會從幻想的高處屈身,寫出包羅萬象而又文辭典雅的書信。(利巴尼烏斯大約有2000封書信留存下來,都已經公開發表。他對這種寫作的方式非常擅長,學者稱許他的文體簡潔,表達非常精致而高雅。然而本特利博士的說法與眾不同,認為“讀他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空洞而無生氣,就像一群腐儒整日無事在那裡書空咄咄”。)他讚揚當代人物的豐功偉業,勇敢指責公眾和私人生活的濫權,為尤裡安和狄奧多西的氣憤用事找出理由,用出眾的口才為安條克辯護。在年紀衰老時,他為之終生奮鬥的事業毀於一旦,這種不幸極為普遍。(利巴尼烏斯出生的年代經過推算是公元314年,有次他曾提到自己已經76歲(390A.D.),而且還似乎提到一些之後才發生的事。)但特彆的是,利巴尼烏斯將才智奉獻給宗教和學術,但是在這些宗教及學術都消失後,他還活在世上,這是他最大的憾事。尤裡安的這個友人冷眼旁觀基督教勝利,氣憤填膺,他的偏見使他覺得世界的前途變得一片黑暗,對天國的光榮和幸福不再抱有任何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