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好像是斯提利科將君王遺棄在毫無防衛的米蘭皇宮,事實上他可能計算過離開的期限、敵軍的距離以及可以遲滯他們行動的障礙。主要的阻障還是意大利周圍的河流,像是阿迪傑河、明修斯河、奧格利奧河和阿杜阿河,在冬季和春季時,因為降雨和冰雪融化的關係,這些河流都會漲水,河麵不僅寬闊,而且水流湍急。(每位旅客都記得,倫巴第經常為突如其來的滂沱大雨所苦。奧地利人隨著熱那亞人之後,把營地設置在波爾西維拉的乾河床上。)但是當前這個季節非常乾燥,哥特人毫無困難就能越過寬廣而多石的河床,在中央的位置才有一道水很淺的溪流。就在阿拉裡克趨近米蘭的城牆或郊區時,看到羅馬皇帝在他前麵棄城逃走,感到驕傲自負,不禁心中大樂,而這時哥特軍隊早已派出一支強大的分遣隊,固守阿杜阿河的橋梁和通路。霍諾留在一小群高階官員和宦官的陪同下,身邊隻有兵力微弱的護衛,很快向著阿爾卑斯山區撤退,想在阿爾勒城找到安身的地方,過去有幾位皇帝在此地建立過行宮。但是哥特人的騎兵很快就會趕上,(克勞狄安無法明確回答我們的問題:霍諾留本人當時在哪裡?然而逃走一定會引起追捕,意大利學者西戈尼烏斯和穆拉托裡(古物學家)認同我對哥特戰爭所抱持的觀點。)使霍諾留無法渡過波河。(旅行指南標明一條可以通行的道路,阿斯塔在右邊幾英裡的地方。)他們處於非常緊急的危險狀況,不得不找有防禦工事的阿斯塔作為臨時避難所,這是利古裡亞或皮德蒙特的一個小鎮,位於塔納魯斯河的河岸邊上。(阿斯塔或稱阿斯提,是一個羅馬殖民區,現在成為當地的首府,16世紀政權移交給薩伏伊公爵。)像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竟會聚集如此豐碩的戰利品,勢必無法長久抵抗,哥特國王立即開始圍城並不斷施加壓力。皇帝事後宣稱,他的胸懷坦蕩從不畏懼,可能連他自己的宮廷中都沒有人相信。(霍諾留等到次年才在羅馬誇口說大話,這時離開危險地區已有500英裡遠。)最後到了毫無希望的緊要關頭,蠻族甚至已開出了體麵的投降條件,終於盼望到英雄到來,他的名聲使皇帝放棄了投降的念頭,免於遭到被敵人俘虜的恥辱。斯提利科親自率領英勇無敵的選鋒,怕攻占橋梁浪費時間,所以全體泅水渡過阿杜阿河,接著需要越過波河,這是極為大膽的冒險行為,更不必提所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但這樣他就能抄近路穿越哥特人營地抵達阿斯塔城下,行動終獲成功,使羅馬人重獲希望,也維護了他們的榮譽。蠻族不僅沒有攫取勝利的果實,反而逐漸被西方的部隊圍困,援軍還在不斷通過阿爾卑斯山的各處隘道。蠻族的居留地被清剿,運輸的車隊被攔截,羅馬人提高警戒準備建立包圍圈,要把圍攻阿斯塔的部隊全部圍困在裡麵。哥特民族留著長發的酋長都來參加軍事會議,他們全是年長的武士,身體圍裹著毛皮,嚴峻的麵孔畫著顯示榮譽的疤痕。他們考慮是繼續作戰獲得光榮,還是確保掠奪到的既得利益,最後認為以慎重為上策,建議及時撤退。在這場重要的爭辯中,阿拉裡克展現出羅馬征服者的氣勢,提醒在座的同胞他們所達到的成就和企圖後,用激勵士氣的講話向他們提出莊嚴而確切的保證:要在意大利建立一個王國,縱使殞身喪命也在所不惜。蠻族經常因為紀律的鬆弛而暴露在被襲擊的危險之下,但是,斯提利科卻並沒有選擇在他們享樂和痛飲時進攻,而是決定將進攻的時間放在蠻族基督徒慶祝複活節的歡宴時刻。(奧羅修斯為羅馬人不敬神的行動感到震驚,竟在複活節的禮拜天攻擊虔誠的基督徒。然而就在同時,群眾公開在埃德薩的聖多馬神龕前祈禱,要絕滅阿裡烏斯派的強盜。蒂爾蒙特引用一份講道辭,誤認是聖克利索斯托所講。)當然就教士的說法這是褻瀆神聖的行為,因此為了執行這個策略,便把任務交付給索爾這個蠻族出身的異教徒,他在狄奧多西的資深將領中,具有非常顯赫的名聲。阿拉裡克建立在波勒提亞(波勒提亞的遺址在都靈東南25英裡,附近是倫巴第國王的皇家狩獵區。)附近的哥特人營地,在皇家騎兵突然發起的猛烈襲擊中,完全陷入混亂的局麵(公元403年3月29日)。但是,不過片刻工夫,他們的領袖發揮天賦的無畏才能,對所屬的蠻族士兵下達進入戰場展開會戰的命令,於是他們立刻從驚慌的狀況中恢複。基督教的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祈求,他們虔誠的宗教信念,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英勇氣質增添了新的力量。在這場接戰中,雙方有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勢均力敵的狀態。阿蘭人的酋長外形矮小而粗野,卻掩藏著氣度寬宏的心靈,奮不顧身地搏鬥直到為帝國犧牲性命,證明他那無可置疑的忠誠。這個驍勇的蠻族在克勞狄安的詩歌中,還未得到應有的名聲,因為詩人隻讚美他的美德卻不提他的名字。他戰死以後,所指揮的隊伍發生驚慌跟著逃散,要不是斯提利科立即率領羅馬和蠻族的步兵發起攻擊,一翼騎兵的潰敗就會為阿拉裡克帶來勝利。將領的戰術素養加上士兵的驍勇奮戰克服了所有的阻礙,血戰一天到達日暮,哥特人從戰場撤離,營地的塹壕被強行突破,就像羅馬的臣民飽嘗洗劫和殺戮的痛苦一樣,他們也遭到大禍臨頭的報應。科林斯和阿爾戈斯貴重的戰利品,讓西部的老兵都發了一筆橫財。阿拉裡克的妻子被羅馬人俘虜,她曾經迫不及待地要求她的丈夫贈予她所應許的羅馬珠寶和貴族女婢,現在隻有懇求對她表示輕視的敵人大發慈悲。數以千計的俘虜從哥特人的鎖鏈中得到釋放,他們分散在意大利的行省,異口同聲頌揚這位解救者的英雄事跡。無論是從詩人還是從共和國的立場來說,斯提利科的凱旋(克勞狄安和普魯登提烏斯非常肯定羅馬人在波勒提亞的勝利,並且在作品中表示慶賀之意,但這些詩文的表達不夠精確。就目前發現的事實來說,斯提利科的證詞並不可靠,所以過去認為可信之處也產生很多疑點。)都可以與馬略相提並論,在意大利的同一塊地方,迎戰並殲滅北部蠻族的另一支大軍。後代子孫看見辛布裡人和哥特人的累累白骨和破爛頭盔,很容易被混淆;後人可能會為了紀念這座城市而建立一座共同的勝利紀念碑來緬懷這兩位名垂千古的將領。他們在這個讓人低回不已的地點,擊敗了羅馬兩個最難克服的敵人。(克勞狄安的結語鏗鏘有力、文采斐然,但這位詩人的地理常識有問題,才會將辛布裡人和哥特人的戰場說成同一地點。韋爾切勒和波勒提亞相距60英裡,若辛布裡人在維羅納寬廣而荒涼的平原被擊敗,那麼所處位置的緯度還得要高一點。)克勞狄安(對克勞狄安和普魯登提烏斯的詩作要嚴格檢查,描述的情景能吻合實際的狀況,才能對曆史有所交代。)用雄辯的口才來歌功頌德,讚揚波勒提亞的勝利,這一天可以說是他的讚助人一生之中最光榮的日子。但我們可以從中聽出,他的弦外之音是在推崇哥特國王,說實在的,他的名字完全可以被打上海盜和土匪的標簽,每個時代的征服者都能被加上這種頭銜。但斯提利科的詩人心知肚明,阿拉裡克具有絕不認輸的堅忍性格,能從每一次挫折中奮發圖強,獲得敵人的資源後東山再起。他在步兵部隊慘敗後,帶著完整無缺的騎兵主力逃離戰場,也可說是被迫後撤,一點都不浪費時間來悲悼許多英勇同伴難以挽回的損失。勝利的敵軍還以為可以俘虜哥特國王,但他們的行動卻難免受到敗兵的牽製。於是阿拉裡克大膽決定突破亞平寧山無人防守的關隘,使富裕的托斯卡納成為一片焦土,他情願戰死在城下也要奪取羅馬。斯提利科的主動積極和勇於任事拯救了首都,使其免於一場浩劫,但他對陷入絕境的敵人存著忌憚之心,不願用另一次會戰來賭帝國的命運,提議要用金錢換取蠻族的離去。銳氣十足的阿拉裡克拒絕他所提出的條件,對於允許他撤離和提供年金,表示出藐視和憤慨的態度。但對於各行其是的酋長,他的權力其實相當有限,王位也並不穩當,他之所以能夠從與其他酋長相等的地位被擢升為國王,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支持。除了少數人另有打算,他們還是願意追隨未能獲勝的統帥,但是其中有很多人在私下與霍諾留的大臣取得協議,受到誘惑就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國王隻有屈從大眾的要求,同意與西部帝國簽訂條約。他率領軍容壯大的部隊進入意大利,現在隻能帶著殘部回師渡過波河。羅馬軍隊有相當強大的兵力用來繼續監視他的行動,斯提利科與一些蠻族酋長保持秘密聯係,阿拉裡克若在營地或會議中有什麼企圖和打算,他很快就會接到通知。哥特國王要用光榮的成就來證明他的撤退是早有圖謀,他決心占領重要的城市維羅納,以控製雷提亞這一阿爾卑斯山的主要通道。目的在於讓大軍暢通無阻地經過散布著日耳曼人部落的地區,和日耳曼人建立聯盟關係以補充耗損過大的實力,然後經從萊茵河的另一邊,侵入高盧富饒且毫無戒心的行省。他根本不知有叛徒已將行動計劃泄露出去,一無所知地向著山區的通道前進,誰知已被皇家的部隊占據。片刻之間,他的前鋒、側翼和後衛同時暴露在攻擊之下。這場血戰在離維羅納城外不遠處展開,比起上次在波勒提亞的慘敗,哥特人的損失不算太嚴重。國王快速逃脫,要不然不是被殺就是被俘。若不是阿蘭人輕舉妄動,羅馬主將的計謀就不會落空。阿拉裡克將軍隊的殘餘人員安頓在鄰近的山岩地區,現在對手已從各方麵對他形成合圍之勢,而他已做好了抵禦兵力優勢敵軍圍攻的準備。但他無法抗拒饑餓和疾病所造成的毀滅性打擊,對於缺乏毅力且任性善變的蠻族,也不可能阻止陸續發生的逃亡事件。在這種窮途末路的絕境中,他最後還是憑借著自己的勇氣,當然還有敵手的寬厚逃出生天,斯提利科將哥特國王的撤離看作自己對意大利的解救。(傑提之戰和霍諾留第六次出任執政官,跟阿拉裡克的撤退和失利很難說有何關連。)雖然人民和教士無法對和戰大計提出合理判斷,但卻敢於指責斯提利科的策略。他有許多次圍困和殲滅國家大敵的機會,卻還是縱虎歸山。公眾獲得安全之初會產生感激和歡愉,但後來大家的心頭都為猜忌和誹謗所盤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