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吉斯特膽大包天竟然想要征服不列顛,規勸他的族人把握光榮的機會。他生動描述土地的肥沃、城市的富裕、土著怯懦的習性,以及這個麵積廣大孤懸海外的島嶼那交通便利的位置,撒克遜人的船隊可以從四麵八方進入,毫無阻礙。就在一個世紀的時間之內,不斷建立的殖民區都來自易北河、威悉河和萊茵河的河口,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日耳曼三個英勇的部落或民族:朱特人、古老的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朱特人在亨吉斯特專有的旗幟下作戰,他領導族人在光榮的路途上衝鋒陷陣,在肯特建立第一個獨立王國。冒險事業所獲得的響亮名聲要歸功於最早的撒克遜人,這個民族的國號在征服者的普通法和語言裡都曾經被提到,那是5世紀末葉建立在南不列顛的君主國。盎格魯人以人數眾多和非凡的成就而聞名後世,他們在這個國家奠定不朽之名,且占據了最廣泛的區域。蠻族為了在海洋或陸地達成剽掠的願望,不知不覺間與這三者同盟混雜在一起。弗裡西亞人受到鄰近不列顛海岸的誘惑,曾經短暫權衡本土的撒克遜人所具有的實力和名氣;丹麥人、普魯士人和魯吉亞人隱約被提及;還有一些偶爾遷移到波羅的海的匈奴人,為了征服新世界登上日耳曼人的船隻。(比德一一列舉所有這些部族,雖然我會考量惠特克所著的評論,對於弗裡西亞人等部族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混合,我不認為有任何荒謬之處。)但這個艱巨的成就,並非由這些民族的力量聯合在一起準備和執行而達成的。每一個勇氣十足的酋長根據他的名聲和財富,集合一群追隨者,裝備一支有3艘甚或60艘船隻的船隊,選擇要攻擊的地點,至於後續的行動則受到作戰狀況和個人利益的支配。很多英雄人物在不列顛的入侵中敗下陣來或喪失性命,隻有7位勝利的首領能獲得並維持國王的頭銜,撒克遜七國聯盟是征服者設立7個獨立的王座。這七個家族中有一個在女性繼承的傳統下,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七個家族的血脈都可以追溯到神聖的戰神沃登。當然也可以聲稱,這些共和國有一個代表民意的議會和大權在握的官員,使國王的行為受到節製,但是像這種虛有其表的政略架構,根本就違反撒克遜人粗魯和狂暴的天性。他們的法律隻有保持緘默,他們那不完美的編年史,隻能提供對內部爭權奪利黑暗而血腥的描述。(比德列出7個國王,其中有兩位是撒克遜人,一位是朱特人,四位是盎格魯人。他們在7國聯盟繼續掌握最高的權力和名位,但統治權威來自征服而不是法律。他用同樣的口氣提到其中一個平定馬恩島和安格塞島,還有一個將貢金強加在蘇格蘭人和皮克特人身上。)有一個對塵世生活毫無所知的僧侶,竟敢負起曆史學家的責任,對於不列顛從西部帝國分離那個時代的狀況,提供錯誤的論點,有的地方根本是不知所雲。吉爾達斯用華麗的辭藻描述農業的進步,國外的貿易隨著每一次的潮水進入泰晤士河和塞文河,無論是公家還是私人的建築物,都有堅實而高聳的結構,他指責不列顛的人民過著罪惡的奢侈生活。但他又說,這個民族連最簡單的技藝也付之闕如,要是沒有羅馬人的幫助,根本無法提供石築的邊牆和鐵鑄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國土。(惠特克很利落地點出荒謬之處。一般的曆史學家熱衷於有趣或重要的事件,對這個問題並不在意。)不列顛在皇帝長期統治之下,助長了文雅和奴化的風氣,逐漸變成羅馬的行省,安全完全依靠國外的武力。霍諾留的臣民用驚訝和恐懼的眼光,注視新近獲得的自由權利。他們沒有任何民政和軍事的組織,那些地位尚不明確的統治者缺乏應有的技巧、勇氣和權威,無法指揮由民眾組成的部隊來對付最平常的敵人。引進撒克遜人暴露了內部的衰弱,君王和人民因自身地位的下降,難免產生憤懣之情,這就更增加了危險。缺乏團結的精神導致難以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瘋狂的黨派傾軋使大家渴望找出錯誤並將之歸咎於對手而非防止狀況惡化。然而不列顛人並非無知之輩,並非不會製造和運用武器。撒克遜人持續不斷和混亂不堪的攻擊,使他們在驚愕之餘清醒過來,無論戰事順利還是不利,都能增進土著勇士的紀律和經驗。就在歐洲和非洲大陸屈從於蠻族毫無抵抗時,不列顛在外無奧援的情況下,獨自進行英勇而效果不彰的長期奮鬥,對抗勢不可當的海盜。撒克遜人幾乎在同一時刻,襲擊北部、東部和南部的海岸。居民決心要保護城市,通過辛苦的工作加強了各種防禦設施,使山嶺、森林和沼澤能夠發揮地形之利,令敵人每征服一個地區都要付出血的代價。當代的編年史家很明智地保持緘默,這是撒克遜人失利的有力證據。亨吉斯特一心想征服不列顛,但在長達35年的非常活躍的統治期間,他的雄心壯誌隻限於據有肯特而已。他在北部開拓的很多殖民區,也都被不列顛人的刀劍所絕滅。西撒克遜君主國經過好戰家族三代不屈不撓的努力,曆儘艱辛終於奠定了基礎。策爾迪克是沃登最勇敢的子孫,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對漢普夏和懷特島的征服,在巴當山之戰中的巨大損失,使他落於羞辱難當引恨長眠的悲慘結局。他那作戰英勇的兒子肯裡克向著威特夏前進,開始圍攻索爾茲伯裡,率先占據了有利的製高點,擊潰前來解救城市的一支軍隊。沒過多久又發生了莫爾伯勒之戰(在莫爾伯勒附近的貝朗比裡格或巴貝裡堡。撒克遜的編年史指出名稱和時間,卡姆登確定地點,亨廷登的亨利提到會戰細節。這些都相當可信,12世紀的史家可用來參考的材料,現都已蕩然無存。),不列顛敵軍展現出他們的兵法,部隊部署成三線陣列,每一線的隊列包含三種不同的兵種,包括騎兵、弓箭手和長矛兵,這種布陣的形式是參考羅馬人的戰術原則。撒克遜人形成有力的縱隊發起衝鋒,用短劍勇敢迎戰不列顛人的長矛,保持勢均力敵的激戰一直持續到黑夜來臨。在兩次決定性的勝利中,三位不列顛國王戰死,加上塞倫塞斯特、巴斯和格洛斯特的投降,使策爾迪克的孫子索林建立了名聲和權威,他率領獲勝的軍隊進入塞文河兩岸。經過100年的戰爭以後,獨立的不列顛人仍舊據有西部海岸整個區域。從安東尼邊牆直到康沃爾最遠的海岬,內陸地區的城市依然反對蠻族的武力。隨著攻擊者的數量和勇氣不斷增加,抵抗變得衰弱無力,緩慢而痛苦的努力贏得了持續的發展。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其餘各族的聯盟,從北部、東部和西部進軍,一直到勝利的旗幟在島嶼的中央會師。不列顛人退過塞文河,仍舊保持民族的獨立。撒克遜七國聯盟甚或成為君主國以後,不列顛人還幸存在一隅尚未滅亡,勇敢的戰士寧可死亡也不願受到奴役,在威爾士的山區建立起安全的庇護地,康沃爾拖延了一段時日才勉強降服。(康沃爾最後還是被阿特爾斯坦征服,他在埃克塞特設置了一個殖民區,不讓不列顛人越過泰馬河。康沃爾武士的精神受到奴役而墮落,從特裡斯特爵士的羅曼史可以知道,他們的怯懦已經是舉國周知。)有一支流亡隊伍靠著自己的打拚,也或許是受到墨洛溫王朝國王的善意收留,在高盧獲得了一個根據地。(不列顛人在高盧建國,最早是6世紀時,由普羅科皮烏斯、圖爾的格列高利以及圖爾的第二次宗教會議(567A.D.)得到證實。圖爾的第一次宗教會議(公元461年或是公元481年)有一個不列顛的主教在上麵簽名,還有裡奧泰穆斯的軍隊,以及吉爾達斯自由發揮的演講詞,可用來證明這次的遷移最早不過5世紀中葉。在此之前,阿摩裡卡的不列顛人隻見於傳奇故事。惠特克對卡特的重大過錯全不在意,倒是嚴厲指責其無心之失,這點使我大惑不解。)阿摩裡卡的西部海角得到“康沃爾”或“小不列顛”之類的新稱呼。奧西斯米的空曠之地有陌生的民族進居,在伯爵和主教的權威統治下,保存祖先的法律和語言。等到克洛維和查理曼的後裔勢力衰退時,阿摩裡卡的不列顛人拒絕繳納慣常的貢金,占領鄰近的瓦訥、雷恩和南特等地區,成為勢力強大的屬國,統一在法蘭西的君權之下。在一個世紀永無間斷也難以善罷的戰爭中,不列顛人儘力運用勇氣和技術來保衛不列顛的安全。然而,如果勇士的功勳被埋沒在曆史的灰燼之中,我們也無須怨天尤人,無論人類是否缺乏知識或德行,每個時代因流血或戰爭而顯赫一時的行為,總是多得不勝枚舉。沃爾蒂格恩之子沃爾迪默的墳墓,構建在海岸邊上,作為對撒克遜人戰無不勝的標誌,他曾在肯特的戰場兩次擊敗他們。安布羅修斯·奧勒良的出身可以追溯到羅馬的貴族世家(比德在他的《編年史》中提到安布羅修斯是在芝諾統治的時代(474~491A.D.),說他的父母身著紫袍,而他在《教會史》中的解釋隻是使用皇室的頭銜和標誌而已。),他為人謙遜有禮而又驍勇善戰,世人推崇他光輝的成就,直到最後戰死沙場。(這是古物學家一致同意的臆測,雖然看來有點可疑。安布羅修斯在西撒克遜與策爾迪克作戰時,被納坦利奧德擊敗,除自己喪生外,還損失了5000臣民。)但是每個不列顛人都被亞瑟(我對威爾士的吟遊詩人米爾丁、洛馬奇和塔利辛一點都不了解。我之所以相信亞瑟的存在和功勳,主要在於內尼烏斯明確而又詳儘的證詞。惠特克敘述亞瑟的戰爭聽起來非常有趣,當然我不會說確有“圓桌”之事。)的威名所掩蓋,他是南威爾士西盧爾人的世襲諸侯,後來成為民族推選出來的國王和將領。要是按照最合理的記載,他在12次連續的戰鬥中,擊敗北部的盎格魯人和西部的撒克遜人。但是在一個人心淪喪的時代,忘恩負義的人民和國內頻仍的災禍給英雄帶來無窮的苦難。他的一生事跡比起那驚天動地的名聲可以說是實有不逮。威爾士和阿摩裡卡的吟遊詩人名不見經傳,撒克遜人痛恨他們,其餘的世人對他們一無所知。經過他們粗枝大葉的修飾潤色,把亞瑟的功業當作傳統保存有500年之久。諾曼人征服者高傲又好奇,想要探究不列顛古老的曆史,帶著心儀而又深信的態度傾聽亞瑟的傳奇故事,熱烈讚譽一個君王彪炳的戰功,將不共戴天的仇敵撒克遜人打得落花流水。蒙茅思的傑弗裡將他的羅曼史用拉丁文改寫,後來才譯成大眾所喜愛的方言。雖然情節的安排毫無條理,但是文字非常華麗動人,就經驗、學識和想象力而言完全是12世紀的風格。一個弗裡吉亞殖民區建立的過程,從台伯河發展到泰晤士河,很容易轉用埃涅阿斯的神話,說亞瑟的皇家祖先淵源於特洛伊,與愷撒有姻親的關係。他的紀念物裝飾著所征服的行省和皇家的標誌,在丹麥的勝利報複了他的國家最近所受的傷害。不列顛英雄的俠義豪勇、宗教迷信、歡宴盛會、馬上比武以及圓桌武士的規範,完全抄襲騎士製度風行一時的言行準則。烏瑟之子流傳於世的奇聞軼事,比起諾曼人曆儘艱險所創建的英勇事業更不可信。進香朝聖和聖地之戰將阿拉伯人魔法的各種神跡傳入歐洲,像是神奇的精靈、碩大的巨人、飛行的惡龍以及令人銷魂的後宮,混雜著西方比較簡單的神話。不列顛的命運離不開梅林的法術和預言。亞瑟以及圓桌武士的羅曼史符合大眾口味,每個民族都要自行引用並加以修飾,連希臘和意大利都稱頌他們的名字。對於蘭斯洛特爵士和特裡斯特拉姆爵士卷帙浩繁的故事,君主和貴族抱著虔誠的態度加以研讀,對古代真正的英雄和曆史人物反而不理不睬。終於科學和理性之光再度燃起,符咒和魔誡全部破滅,幻想的神話已經消失,公眾的意見很自然地發生轉變。當前這個時代過於現實,甚至懷疑亞瑟是否真有其人。(托馬斯·沃頓用詩人的品位和古物學家的勤奮,詳細敘述中世紀羅曼史的發展過程,以及學術研究的大概狀況。他的《英詩史》第一卷的前麵附有兩篇學識淵博的論文,對我啟發良多,我受益匪淺。)如果抵抗不能避免被征服的結果,那麼反而會增加征服帶來的痛苦。過去的征服從來沒有像撒克遜人那樣產生這麼多的恐怖和蹂躪,他們憎恨敵人的英勇,藐視條約的誠信,破壞基督教信仰最神聖的事物而毫無羞愧之心。幾乎在每個地區的戰場上都能看見累累白骨,倒塌塔樓的殘破碎片沾染鮮血。安德裡達(卡姆登把安德裡達的位置放在紐溫登,這裡是肯特的沼澤地帶,過去是一片淺海,正好在大森林(安德裡達)的邊緣,這個森林覆蓋漢普夏和索塞克斯大部分地區。)被攻破時,幸存的不列顛人無分男女老幼全被屠殺在廢墟之中。諸如此類的災禍在撒克遜七王聯盟時代屢見不鮮,羅馬人苦心經營在不列顛培養的技藝、宗教、法律和語言,為蠻族的繼承者徹底根絕。等到主要的教堂被毀以後,主教拒絕殉教者的冠冕,帶著神聖的遺物退到威爾士和阿摩裡卡。剩下的教民缺乏精神食糧,宗教的儀式無法舉行,福音的訓誨難以記憶,基督教在無形中受到查禁,不列顛的教士或許可以從詛咒崇拜偶像的外來者得到一點安慰。法蘭西國王讓羅馬臣民繼續擁有特權,但是凶暴的撒克遜人踐踏羅馬和皇帝的法律。民事和刑事的審判程序、職位的頭銜、官吏的編製、社會的階層,甚至有關個人權益的婚姻、遺囑和繼承,最後都遭到廢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成為奴隸,這些受到歧視的群眾為傳統的習慣法所統治,這些法律都是由日耳曼的牧人和海盜草率製定的。羅馬人所教導的有關學術、貿易和社交的語言,在荒蕪和孤獨的環境中被人遺忘。日耳曼人采用相當數量的拉丁語和凱爾特語單詞,用來表達他們的新需要和新想法。(約翰遜認定有不列顛淵源的英文單詞為數甚少。惠特克對英國語素有研究,發現至少有3000個詞是外來語,特彆製成冗長而詳儘的編目。實在說,許多單詞可能來自拉丁語和撒克遜語,然後被不列顛的當地方言所借用。)但這些大字不識的異教徒仍保有和運用民族的方言,(在公元7世紀初期,法蘭克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相互明了對方的語言,因為他們的根源都是來自條頓語。)幾乎每個人的姓氏都表明了他們所具有的條頓人的血統,(在第一代的意大利或蘇格蘭的傳教士以後,教堂高階神職人員中有很多是撒克遜的新入教者。)特彆是在教會或政府服務的人士更為顯著。英格蘭的地理名詞通常用外國的特征和稱呼來敘述。如此迅速而徹底的重大變革很不容易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它會激起人的懷疑,那就是移植在不列顛的羅馬文明不如在高盧和西班牙那樣根深蒂固,意大利的生活方式隻不過像薄薄一層光亮的油漆刷在這片國土和居民粗俗的習氣表麵。這種奇特的變化使得曆史學家和哲學家們相信,不列顛的省民全部遭到絕滅。外來人口不斷地注入以及日耳曼殖民區迅速增加,使空曠的土地再度有人居住。據說有30萬撒克遜人服從亨吉斯特的召集命令,(卡特雖然引用了一些不列顛曆史學家的說法,但我認為隻有蒙茅思的傑弗裡是唯一的證人。)盎格魯人整族遷移使得故鄉一片荒蕪,那個時代的比德證實確有其事。(很可能存在很好的證據。結構鬆散而又混雜的日耳曼部落,卻有兩部法律存世,《安吉利法》和《沃裡尼法》就是頒行於後續這段時期。)要是把他們散布在收獲豐富的荒野,行動不受任何限製,加上糧食非常充足,就我們的經驗可以知道,人類必然能夠自然繁衍。撒克遜王國將其最近的探索和養殖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市鎮的規模很小,與村莊相隔的距離很遠,對農耕漠不關心而且毫無技術可言,一畝最好的土地隻能豢養四頭綿羊,放棄很大麵積的樹林和沼澤任其荒廢以致草木叢生。像達勒姆這樣一個現代的主教轄區,整個區域從泰恩河延伸到蒂斯河,回到蠻荒森林毫無人煙的原始狀況。數量稀少的人口,在幾代之內會由英國的殖民區來補充。但是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際來看,這些都不足以證明下麵這個不近情理的臆測,說是在不列顛的撒克遜人一直獨自留在他們征服的荒原中。嗜殺的蠻族在鞏固統治和滿足報複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保存沒有抵抗的地區的農夫和牲口。在一次次接連的變革中,忍辱圖存的群眾逐漸成為新主子所擁有的財富,基於相互的需要隻有默認群眾向主子提供勞務,主子支付相應報酬(食物)的互利的契約關係。威爾弗裡德是薩塞克斯的使徒,由於皇家改變宗教信仰,使他獲得了奇切斯特附近的塞爾西半島作為送給他的禮物,連帶所有的居民以及他們的家產,一共是87戶家庭。他立即解除他們在宗教和世俗方麵所受的束縛,之後250位男女奴隸在大恩大德的主子手上接受洗禮。薩塞克斯王國的領地一直從海岸延伸到泰晤士河,包括7000戶人家,其中1200戶位於懷特島。要是我們根據這個並不可靠的資料加以計算,英格蘭大致有100萬從事農耕的傭工,也可以稱為半自由的農奴,依附在專製地主的產業上。貧窮的蠻族想把自己的小孩或是本人出售,成為永久的奴隸或是賣到國外,(從比德和烏姆斯伯裡的威廉大致相同的證詞中可以看到,顯然盎格魯-撒克遜人始終都堅持這種不近情理的做法。他們的年輕人會在羅馬的市場被公開出售為奴。)然而給予國內奴隸的特彆豁免權,(按照《伊納法》的規定,越過海洋出賣奴隸就是不合法。)足以顯示他們的數量比外來者和俘虜要少得多,這些奴隸因戰爭而喪失自由或是改變主人。當時間和宗教逐漸使盎格魯-撒克遜人凶狠的天性變得和緩,法律促使他們經常實施解放奴隸的行為,例如具有威爾士或坎布裡亞血統的臣民,獲得次級自由人這種相當有利的身份,可以擁有土地,具備參與市民社會的權利。(一個瓦盧斯人可以據有一個海得(hyde為麵積單位,約60到120英畝)的土地,價值120先令。同樣的法律規定,一個自由的撒克遜人可以據有200先令的土地,而一個有封地的領主土地麵積值1200先令。我們知道這些立法者都是西撒克遜人或默西亞人,在成為基督徒後繼續進行不列顛的征戰。肯特四位國王製定法律時,從來不管不列顛臣民的死活。)對新近降服的凶狠民族而言,讓他們居於威爾士和康沃爾的地境之內,這種比較溫和的待遇可以保證他們的忠誠。威塞克斯明智的立法者伊納,用國內聯姻的方式將兩個民族團結在一起。在撒克遜君主的宮廷中,薩默塞特的四位不列顛領主居有顯赫的地位。獨立的不列顛人顯然再次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從最初起他們的教化就不夠完美。敵人使他們與其餘的人類隔絕以後,他們立刻就變成正統基督教世界詆毀和憎惡的對象。(比德敘述不列顛島的教會狀況,在他的曆史著作(731A.D.)中得出結論,提到不列顛人對英格蘭國家和天主教會,始終抱著永難和解的深仇大恨,特彆加以譴責。)威爾士山區仍舊奉行基督教,隻不過教士受戒的方式不同,慶祝複活節的日期不一而已,但這些粗俗的分裂分子非常固執,抗拒羅馬教皇專橫的命令。不列顛人逐漸放棄使用拉丁語後,等於被剝奪了技藝以及意大利傳授給撒克遜改宗者的學識的權利。凱爾特語和西部的方言在威爾斯士和阿摩裡卡保存和傳播開來。吟遊詩人伴隨著德魯伊教,直到16世紀仍然受到伊麗莎白朝法律的保護。他們的首領是彭格維恩、阿伯爾弗勞或卡馬森這些宮廷中受人尊敬的官員,像國王的仆從一樣跟隨參戰。他在會戰的戰場上唱著歌,讓戰士知道不列顛君主在激勵大家的鬥誌,也可以隨意劫掠。戰利品中最好的小母牛是歌者可合法要求的獎賞。在他下麵的次級執事人員,人聲和器樂歌詠隊的隊長和成員,在各自的巡回區內拜訪皇室、貴族和平民家庭。公共的財產幾乎被教士耗用一空,在吟遊詩人苦苦不斷求索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他們的職位和功勞在嚴格考驗下受到肯定,對超自然啟示的強烈信念更提升了詩人和聽眾的想象。(彭南特在威爾士旅行,為當地的吟遊詩人提供很多有趣的資料。在1568年時,伊麗莎白女王特彆在凱爾懷斯召開一次競賽,有55位吟遊詩人參與,用歌喉或樂器一比高下,由莫斯廷家族負責評審,獎品是一具銀豎琴。)凱爾特人最後的自由安息之地是高盧和不列顛極北邊區,畜牧較農耕更為合適。不列顛人的財產是他們的牛馬和羊群,牛奶和肉類是他們的日常飲食,麵包被看成外國的奢侈品而遭到拒用。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威爾士的山區和阿摩裡卡的沼澤中,但是人口的快速增加,被惡意地歸罪於一夫多妻,這些任性的蠻族家中會有10房妻室和50個子女。他們的脾氣衝動而又暴躁,不論是行動還是說話都很大膽放肆。(坎布瑞西斯認為,羅馬人、法蘭西人和不列顛人有天生大膽而雄辯的口才。這位惡毒的威爾士人暗示,英格蘭人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受到諾曼人奴役後所產生的效果。)他們不了解和平的藝術,在國外和國內的戰爭之中交替發泄他們的熱情。阿摩裡卡的騎兵、格溫特的長矛兵和梅裡奧尼斯的弓箭手同樣知名於當世,但他們生活貧苦,沒有能力購置盾牌和頭盔,噸位過重妨礙到散開作戰時的速度和靈巧。希臘一個皇帝對不列顛的狀況感到好奇,英國最偉大的國君之一覺得有必要讓他好好了解。亨利二世以其個人的經驗聲稱,威爾士被一群裸體的武士所占據,他們迎戰全身甲胄的敵人,毫無畏懼之感。(吉拉達斯詳儘描述威爾士人和阿摩裡卡人的風俗習慣,後來為韋爾托引用。)通過英國的革命,科學與帝國的界限都縮小了。籠罩在島國上方難以透視的烏雲,最早是被腓尼基人發現並開始清除,後來被愷撒運用武力完全驅散,現在再度堆積在大西洋的海岸,一個羅馬行省再度在大洋的島嶼中消失無蹤。在霍諾留統治時代的150年後,當代有位嚴肅的史家(這位希臘曆史學家在敘述這些驚異事物時,自己也感到困惑,甚至連島嶼的名稱是布列提亞還是不列顛都沒搞清楚,用很多毫無關聯的情節來加以說明。),敘述這座遙遠島嶼令人驚異的事物:一條古老的邊牆將它分隔為東西兩部分,這是生與死的界線,更合適的說法是隔開真相和虛構的界線。東部是美好的國度,居住著文明開化的民族,空氣清新宜人,水源純淨充足,土地收成豐碩;越過邊牆就是西部,空氣傳染致命的疾病,地麵都是毒蛇,這一淒涼的廢墟是死者的亡魂的安息之地,屍體在大量的船隻和活人劃槳手的操縱下,從對岸運送過來。法蘭克人的臣民中有些家族是漁人,免除繳納貢金,原因是神秘的任務需要大洋的卡隆來執行。(編注:卡隆,希臘神話中的冥河擺渡者,通常被描繪成長滿胡須的老人,肩負分辨來到冥河岸邊的是死者的亡靈還是不應進入地府的活人的任務。)每一個輪值人員在午夜時分接受召喚,像是聽到鬼魂在呼叫自己名字的聲音。他已經感受到他們的重量,感覺受到未知而又無可抗拒力量的驅策。經曆這種如夢幻境以後,我們非常驚異地讀到,這個島嶼名叫布列提亞,橫臥於大洋之中,麵對萊茵河口,離大陸的距離不到30英裡,為弗裡西亞人、盎格魯人和不列顛人三個民族所擁有。有些盎格魯人隨著法蘭西使臣的隊伍出現在君士坦丁堡。通過這些使者,普羅科皮烏斯也許會被告知一個獨特而並非不可能的冒險故事,這一故事是在宣揚一個英國女傑的大無畏精神,而不是她的美好氣質。她被許配給瓦爾尼人的國王拉迪格爾,這個日耳曼的部落鄰接海洋和萊茵河,但是變心的愛人基於政治的動機,打算要娶他父親的遺孀,也就是法蘭克國王狄奧迪伯特的姐妹。(克洛維的孫兒狄奧迪伯特是奧斯特拉西亞的國王,當代最有權勢和黷武好戰的君主,在位時期從公元534到547年,完成許多轟轟烈烈的冒險事跡。他的姐妹特德奇迪斯隱退到桑斯,在那裡建立修道院,把自己的產業都捐獻出去。要是我們相信福圖納圖斯的讚美之詞,拉迪格爾就失去了最有身價的妻室。)盎格魯人的公主受到遺棄,並沒有自憐自怨,而是要報複所受的羞辱。據說她那些好戰成性的臣民,不知道運用馬匹,甚至沒見過馬。但她率領一支有400艘船和10萬士兵的船隊,從不列顛勇敢航向萊茵河口。在一次會戰失敗後,被俘的拉迪格爾懇求勝利的新娘大發慈悲。她原諒了讓自己受到無禮冒犯的敵手,將之釋放,然後迫使瓦爾尼人的國王要以榮譽和忠誠,善儘一個丈夫的責任。(她可能是盎格魯人一個君王或酋長的姐妹,這位君主在公元527年登陸不列顛,經過多年的征戰,在亨伯河和泰晤士河之間,逐漸建立東盎格利亞和默西亞王國。英國的作者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和事跡,但是羅威從普羅科皮烏斯的曆史著作,聯想到皇家的改變宗教信仰,羅杜甘尼的性格和立場所產生的悲劇。)這次英勇的戰績顯然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後的海上作戰行動。他們就是因為掌握航海的技術,才能稱霸大洋建立不列顛帝國,但這些技術很快就為傲慢的蠻族所忽略,怠惰的心態使他們放棄處於島嶼位置的通商優勢條件。七個獨立王國激起持續不斷的爭執,不列顛世界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很少想到要與大陸的民族建立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