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十足的東部勉強拋棄神聖的圖像。意大利人獨自抱持著宗教的熱忱,對於這些圖像極為珍視百般保護。就聖職位階和審判權責而言,君士坦丁堡教長與羅馬教皇居於幾乎平等的地位,但是希臘的高級教士在統治者的眼裡不過是家用奴仆,看到皇帝頷首作勢,就會從修道院跑到帝座的前麵,或是從帝座跑回修道院。拉丁主教在西部的蠻族之中,處於遙遠而又危險的位置,激發起他們的自由精神。主教由民選產生,因此能夠得到羅馬人的歡心,有高額的年金收入使公私兩方麵都獲得滿足,拜占庭的皇帝處於弱勢加上對西部的忽略,逼得他們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首先考慮的事項是羅馬的安全。教士曾經在逆境中受到磨煉,君王的德行和抱負不知不覺地就會對他產生熏陶的作用,無論是意大利人、希臘人還是敘利亞人,隻要登上聖彼得的寶座,就會養成同樣的作風,采取同樣的策略。在失去軍團和行省以後,教皇憑著個人的才能和運道,再度使得羅馬恢複最高的權位。在公元8世紀時,一般人認為教皇的統治權建立在叛亂的基礎之上。經由“聖像破壞者”的異端邪說引起,這種叛亂不僅正當而且合法。格列高利二世和格列高利三世的行為,在這個令人難忘的鬥爭中,被他們的朋友和敵人憑著各自的意願,做出很多不同的解釋。拜占庭的作者們異口同聲宣稱,在規勸沒有產生效果的情況下,正式提出東部和西部分治的要求,剝奪褻瀆神聖的暴君對意大利的稅收和主權。希臘人看到教皇的勝利所獲得的成就,更明確地表示要將“聖像破壞者”逐出教會,由於他們強烈依附於宗教而不是國家,認為這些擁護使徒的人具有宗教的熱情和正統的立場,不但沒有給予指責反而加以讚頌。現代的羅馬捍衛者抱著急切的心理,接受諸如此類的讚頌和先例。要求皇家異端退位下台這種偉大而光榮的做法,獲得紅衣主教巴羅尼烏斯和貝拉明的褒揚。要是有人向他們請教,為什麼沒有人嚴厲譴責古代的尼祿和尤利安?他們的答複是原始教會之所以忠誠依順,唯一的原因在於軟弱無力。(紅衣主教佩龍加上一些區彆之處,使早期的基督徒獲得更大的榮譽,但是不見得能使現代的君主感到滿意。他認為異端和背教者的叛逆,在於對基督和他的代理人,違犯他們訂定的誓言,辜負他們給予的報酬,否認他們應有的忠誠。)在這種情況之下,愛與恨產生同樣的效果。那些帶著宗教狂熱的新教徒,力圖使君王和官員燃起怒火和心懷恐懼,因此對於兩位格列高利教皇反對合法的統治者,必須詳細敘述他們那種傲慢和叛逆的行動。(可以拿謹慎的巴納吉和憤怒的施潘海姆作為樣本,他們與100多位知名人物,步上馬格德堡的百人隊長同樣的後塵。)高盧教會絕大部分是溫和的天主教徒,隻有他們為“聖像破壞者”辯護,尊敬聖徒卻不讚同所衍生出來的罪孽。這些擁護者對皇冠和法冠一視同仁,以公正、聖書和傳統為標準,來界定出史實的正確性,並且求助於拉丁人的證據以及教皇本人的傳記(見識高人一等的學者,像是盧卡斯·霍爾斯特尼烏斯、謝勒斯特拉特、夏姆皮尼、比安契尼、穆拉托裡等人,除了很少差異之處,都同意《主教政令彙編》的編纂和後續的工作,是由第8世紀和第9世紀教會的圖書館長和公證人所完成,阿納斯塔修斯作品占的分量很少而且是最後的部分,作者使用他的名字。整部作品的寫作風格很粗陋,敘述方式很偏頗,情節內容很瑣碎,然而卻是那個時代最翔實可信的記錄,值得一讀。教皇的書信散見在宗教會議的文卷之中。)和書信。格列高利二世寫給利奧皇帝的兩封信函,原件仍舊留存世間(《尼斯宗教會議的決議事項》中保存著教皇格列高利二世的兩封書信,上麵沒有日期,巴羅尼烏斯的推測是寫於公元726年,按照穆拉托裡和帕吉的意見分彆是公元729年和公元730年。有些天主教徒對這兩封信大加讚美,認為內容不僅表示善意而且論點非常溫和,這些都是迫於偏見的過甚之詞。),即使不是雄辯和邏輯的最佳典範,也能展現出教皇國創始人的形態,或至少可以看出經過掩飾的麵貌。格列高利對皇帝這樣表示:“在過去那純潔而幸運的10年裡,我們每年能夠安詳享受你所賜予的恩澤,皇家的信函經過禦筆簽署,神聖的誓言保證忠於祖先傳留的正教信條。但現在,這是何等可悲的變化!這是多麼駭人的傳聞!你現在指責正統基督徒的偶像崇拜,這種控訴隻會暴露自己的不敬和無知,我們被迫對這種無知采取粗魯的辯駁方式:神聖的書信集中最基本的原理就足夠開導你那神智不清的頭腦。要是你進入文法學校自稱是宗教信仰的敵人,那些純潔和虔誠的兒童也會氣得把啟蒙課本砸在你的頭上。”經由這段頗為得當的致意,教皇試圖用常見的說法,試圖將古代的偶像和基督徒的圖像區彆開來。前者是出於想象的魅影或魔鬼,真正的上帝在那時還沒有用任何可見的方式顯現他的麵容;後者是基督、聖母或聖徒的真實形象,經過不計其數的奇跡,表明這種相關的崇拜不僅無罪而且有益。他真以為利奧三世對教會的曆史一無所知,因為他認定圖像的永久運用是起於使徒時代,可敬的圖像在正統基督教會的6次會議上都有出現。從基督教現在所具有的優勢和當前所施展的作為,可以引申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點:基督教世界的和諧不再需要舉行大公會議。格列高利很坦誠地承認,隻有在正統基督教皇帝的統治之下,這種會議才會產生作用。輕率和不仁的利奧三世所犯的罪行還不僅是一個異端而已,格列高利向他推薦和平、沉默,以及真誠服從於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的精神領導。民政和教會權責的區分由教皇來決定,他把肉體撥給前者,而靈魂歸於後者。正義的劍掌握在官員的手裡,逐出教會這更為銳利的武器則委托給教士。在執行神聖的任務時,狂熱的兒子不會饒恕有罪的父親,聖彼得的繼承人可以合法譴責世間的君王:“啊!暴君!你用充滿罪惡和掌握軍隊的手來攻擊我們;這些信仰上帝卻毫無武裝的人,隻能懇求天國的君王耶穌基督,派出一個魔鬼來毀滅你的肉體,好拯救你的靈魂。愚昧無知的你竟然公開宣稱:“我要給羅馬下命令,我要把聖彼得的圖像砸得粉碎,格列高利也要像他的前任馬丁一樣,被用流放的鐵鏈鎖住帶到皇帝的寶座前麵。”我隻盼望上帝的恩典,讓我追隨神聖的馬丁,踏著他的足跡前進。但願君士坦斯二世的下場會對教會的迫害者形成一種警告。那個暴君受到西西裡主教的譴責後,終於罪有應得,被一個家奴殺死,直到今日西徐亞的民族仍對這位聖徒頂禮膜拜,他在這群人的中間結束他的流刑和生命。我們為了教育和支持篤信的人民,有責任要活下去,在戰爭中不會為生命安全而放棄冒險犯難的決心。你根本沒有能力保護羅馬的臣民,城市位於海濱,會暴露在你的蹂躪之下,我們可以搬遷到倫巴第人的第一個城堡裡去,距離不過是24個斯塔迪亞(倫巴第人的城堡離羅馬這樣得近,實在讓人很難相信。卡米洛·佩利格裡尼提出有力的證據,計算的結果雖然是24個斯塔迪亞,但是起算的位置不是從羅馬城,而是羅馬公國的邊界。倫巴第人第一座城堡的名字可能是索拉。我認為格列高利有那個時代的通病,就是喜歡賣弄學問,才會拿“斯塔迪亞”這個字來代表“英裡”,是否如此倒是沒有經過實地的度量。),到那時你就去喝西北風吧!難道你不知道教皇是團結的紐帶,也是東部和西部和平的仲裁人?每個民族都盼望我們能夠謙恭和善,他們尊敬聖彼得,將他當成是世間的上帝,你卻威脅要毀棄他的聖像。西部那些遙遠的內陸王國對基督和他的代理人極為推崇。我們現在正準備去訪問最有勢力的國君,他希望從我們的手裡接受神聖的洗禮。(教皇很可能認為希臘人全是無知之輩:事實上他這一生都待在拉特蘭。那個時代西部所有的王國都已接受基督教。北方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可能是指薩克森七國聯盟的酋長和威塞克斯的伊納國王,他們在格列高利二世出任教皇時,前來羅馬訪問,不是為了受洗而是朝聖。)蠻族都已順從福音的約束,唯獨隻有你對牧人的聲音充耳不聞。這些虔誠的蠻族被激起狂暴的怒火,渴望對東部的迫害進行報複。馬上拋棄輕率和致命的不法行為,沉思教會的信條、敬畏上天的震怒和懺悔自己的過錯吧!如果你還是執迷不悟,我們對鬥爭的犧牲沒有任何責任,無辜的鮮血會全部灑在你的頭上!”利奧三世首次在君士坦丁堡對聖像的攻擊,為一大群從意大利和西部來的外鄉人所目睹,他們用悲傷和憤怒的語氣談起皇帝褻瀆神聖的行為,但是在接到他那全麵禁止的詔書後,隻能對著家裡的神像發抖。基督和聖母的聖像,還有天使、殉教者和聖徒的掛圖,意大利的教堂裡所有的繪製品都要毀棄。皇帝對於教皇擺出強硬的態度,指出兩條路讓他選擇:順從將獲得皇帝的恩典作為獎賞,違抗會遭到黜免和流放的懲處。格列高利認為情勢的發展無論基於宗教還是策略,已不容他遲疑不決,何況他給皇帝寫信時的傲慢語氣,不僅表明他堅信自己的理念非常正確,而且有反抗的力量。他不依賴禱告或奇跡,而是大膽地發動武裝對付公眾的敵人,他的牧函警告意大利人,麵臨危險的處境時要善儘自己的責任。等到這個信號發出去以後,拉文納、威尼斯以及太守管轄區的城市和彭塔波裡斯(譯注:最早是指5個希臘殖民地,位於北非的昔倫尼卡行省,也稱為昔蘭尼,後來泛指在意大利的希臘屬地。),全都追隨宗教的大業,海上和陸地的軍事實力絕大部分由本地人士組成,就是受雇的外來傭兵也都感染愛國的精神和熱誠。意大利人發誓要保護教皇和神聖的圖像,生死與共也在所不惜。羅馬的人民效忠他們的教父,甚至倫巴第人也蠢蠢欲動,想要分享聖戰的功勞和利益。公開的最叛逆行為和最明顯的報複手段,就是把利奧三世的雕像打得粉碎;收效最大和深受歡迎的造反活動,就是意大利扣留繳納的貢金,剝奪他的權力,讓他無法濫收新頒布的丁稅。(狂熱的邁姆布格提到丁稅時,說薩拉森人對這種最暴虐的賦稅一無所知,狄奧菲尼斯提到法老王用這種方式來計算以色列人男童的數目。事實上薩拉森人對這種稅收的方式非常熟悉。那位曆史學家何其不幸,他的讚助人路易十四過不了幾年,就將這種稅製強加在法國人的身上。)進行選舉產生官員和總督,行政獨立的形式也因這次的事件得以保存下來。公眾的怒火高漲,使得意大利人準備擁立一位篤信正統教義的皇帝,用一支艦隊和軍隊伴隨他進入君士坦丁堡的皇宮。拜占庭宮廷將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二世和格列高利三世斥為叛亂的罪魁禍首,竭儘一切欺騙和強製的手段想把他們抓住,然後明正典刑取其性命。羅馬不斷受到訪問或突擊。派來的人員是衛隊隊長,或是負有秘密使命的高階官員像是公爵和太守,他們帶著外國的部隊一起登陸,得到一些本地人士的協助。那不勒斯的迷信行為也會為之羞愧,因為他們的父執盲從於異端邪說的事業。然而這種暗中或公開的攻勢被羅馬人的勇氣和警覺擊退,希臘人的陰謀被揭露,人員遭到屠殺,領導者死得極為可恥。教皇雖然心懷慈悲之念,卻始終拒絕為這些罪有應得的受害者求情說項。拉文納(可以參閱阿格內盧斯的《主教政令彙編》,帶有很濃厚的野蠻氣息,可以顯示羅馬和拉文納的差彆。但我們非常感激他提供一些很特彆的史料,像是拉文納的區域劃分和黨派組織、查士丁尼二世的報複行動以及希臘人敗北的狀況。)城內有好幾個區域,長久以來籠罩著充滿血腥的傳統的宿怨,在宗教的爭論中為黨派的傾軋找到新的素材。然而圖像的信徒在人數和勇氣上都具有優勢,太守想要力挽狂瀾,卻在群眾的叛亂中喪失性命。皇帝為了懲罰這樁重大的罪行,恢複在意大利的統治權威,派遣一支艦隊和軍隊進入亞得裡亞海灣,儘管在狂風巨浪下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一路多有耽擱,但希臘人最後還是在拉文納附近地區登陸。他們威脅要血洗這個罪惡滔天的都城,不僅要仿效還要超過查士丁尼二世的前例——他為了懲治上一次的叛亂,曾將該市主要的人物選出50人來處死。婦女和教士懷著懺悔的心情趴在地上禱告,男子手執武器要保護自己的家園,共同麵臨的危險使各黨派團結起來,寧可雙方對壘決一死戰,也不願長期忍受圍困之苦。有一天正在苦戰時,兩軍互有輸贏形成拉鋸的態勢,忽然看到一個幻影並且聽到聲音,拉文納獲得勝利的保證而得意揚揚。外來的人員撤到他們的船上,人煙稠密的海岸到處都是沉沒的船舶,波河的水麵被鮮血染得一片深紅,在6年之內公眾出於忌諱,始終不願食用河裡的魚類。舉行一年一度的慶典建立圖像崇拜的製度時,希臘暴君也受到永久的憎恨。正統基督教憑借武力獲得勝利以後,羅馬教皇召開反對“聖像破壞者”異端邪說的宗教會議,有93位主教參加,經大家一致同意後宣布,凡有人在言語和行動上攻擊祖先的傳統和聖徒的圖像,一律處以革出教會的製裁,這樣的判決也心照不宣地將皇帝包括在內(根據宗教法專家的認定,無論是實際的罪行還是僅僅是名義都可構成革出教會的處分。要是按照神諭的說法,這種裁決最重要之處是維護教會的安全。),但是最後的表決隻是提出沒有結果的勸告,似乎暗示革出教會的裁定並沒有落在皇帝的頭上。等到自己的安全、對圖像的崇拜,以及羅馬和意大利的自由全都獲得保證以後,教皇立即放寬原來那種嚴厲的態度,對拜占庭領域的殘餘部分予以赦免。他們舉行溫和的會議,延遲並阻止選舉新的皇帝,規勸意大利人不要從羅馬帝國這個主體中分裂出去,允許太守居住在拉文納城內,身份不是主人而是俘虜。直到查理曼大帝加冕成為皇帝之前,羅馬和意大利的統治者所使用的名義,始終是以君士坦丁的繼承人自居。(教皇對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科普羅尼穆斯的稱呼是“統治的君王”,在後麵加上很奇怪的尊號是Piissimi。拉特蘭宮有一幅很著名的馬賽克鑲嵌畫(798 A.D.),顯示基督將鑰匙交給聖彼得,旗幟授予君士坦丁五世。)九九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