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萬物萬事皆有總原理;天下雖大,若能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的道理,不需出戶,就可以知天下;天道雖廣,若能知天道之所以為天道的道理,不看窗外,就可以知道自然的法則。如果一定要出戶,外看以求知求見,反而會離道愈遠,所知愈少。所以明白道體的聖人,不待遠求,天下的事理就可知道;不觀察外界,就可說出自然的法則;不造作施為,就可使萬物自化而有成。在老子的作品裡,有些被近代道家取來研究法術和招魂術的詞句,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得尤其多。這個思想的形成,乃是起因於心靈勝過實體的觀念。本章和第五十、第五十九章的部分論說都針對此點,提供了某些暗示。老子稍微提到的“避死和不朽術”,竟成了近代道家稗史的主體。因此,某些超自然的信仰者,更在莊子和列子的作品中,找到了不少證明他們信仰的學說。以下描述的,就是早期的瑜伽術。顏回說:“我家貧窮,幾乎有好幾個月不曾喝過酒,不曾吃過葷,這樣算不算是齋戒?”孔子答道:“這是祭祀的齋戒,不是心的齋戒。”顏回問:“請問什麼叫做‘心的’齋戒?”孔子說:“就是集中精神、專心一致的意思。記著,用耳去聽用心去聽,不如以氣去聽。耳朵聽的是沒有意義的聲音,心意領會的是無常的現象,唯有氣才是空虛而能容納的一切。所謂的真道也就存在於這虛空的境界中。這個‘虛空’便是所謂的‘心齋’。”顏回又問:“我之所以沒有運用此法,是因為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如果接受了這個方法,就不會有這種自我存在的感覺,那麼,這算得上是‘虛’嗎?”孔子說:“這就是心齋的妙處。我告訴你它的原因何在……且看那空虛的地方:因為室內虛空,所以才有光明;因為心神靜止,所以吉祥才會聚集。如果心神不能靜止,則雖身體靜坐,精神仍是奔馳於外的。你還是摒棄心智,讓耳目向內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