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大象(自然或天地的征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能守大道,天下人都會歸從他。因為他不但不會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樂。悅耳的音樂,可口的美味,隻是做客時的短暫享受罷了,怎麼可能持久?道顯現出來的,雖然淡而無味,既看不見,又聽不到,但卻取之不儘,用之不竭。《列子》一書特彆強調道家“精神重於物質”的學說。作者本人更是以乘風而來的仙人姿態,出現在莊子的作品中。下文將提到的關尹乃是函穀關令,曾說服老子寫《道德經》一書。列子問關尹說:“至德的人在水中行走不會窒息,踏在火上也不覺其熱,在高空飛行也不覺恐懼,這是什麼原因呢?”關尹答道:“因為他能保守純和之氣,修養恬淡之心的緣故。這可不是智慧、技巧、果斷、勇敢所能做到的,我這就告訴你它的原因何在吧!”“凡是有形貌、影像、聲音、顏色的東西,都是物。那麼物與物之間怎麼會有距離呢?是因為有聲無聲的分彆罷了!唯有無聲無色,斷絕視聽,才能達到無形無變的境界。能執守這個‘大道’的人,才不會受外物的控製。……”“酒醉的人掉在車下,雖會受傷或患病,還不至於死亡。他的骨節和常人相同,為什麼損害卻與常人迥異?乃因他精神凝聚,乘車不知,墜車不知,任何恐懼沒有進入心中,即使和外物摩擦,內心也不會驚恐的緣故。酒醉的人尚能如此,何況那順天而行的人呢?”“聖人和自然化合,所以外物傷不了他;複仇的人不會去折斷仇人的劍,因為劍本無心;性急的人,不會埋怨掉在頭上的瓦片,因為瓦片也無心而落。”“天下若能平靜,沒有戰亂,沒有殺戮,沒有刑罰,那都是由於自然無為的大道所造成的啊!”“不要運用智慧去發展人性,應該順乎自然去發展天性;因為99csw.應合天性的合於道德,運用智慧的就傷害天性了。若能不厭棄自然,不運用人為,也就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道家主要的德行,乃是混合了生活中的為與不為,以達到心靈的“恬靜”與“成熟”。所謂道家之名,由道的“恬靜”而來。在第三十七章之一中將談到恬淡、平靜、沉著和無為,彼此是可以轉換的。古時學道的人,用恬靜培養智慧;雖有智慧,卻不用它,這又叫做用智慧來培養恬靜。兩者交相培養,和順的道德自然就由本性流露出來。“灌水進去不見滿,取水出來不見乾,而且不知其源在何處,那就叫做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