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1 / 1)

靜物 A·S·拜厄特 9949 字 3天前

1. 文森特·凡·高(1853—1890, Vi van Gogh),荷蘭畫家。父為牧師。當過店員、教師、礦區傳教士等。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5年的畫作《吃土豆的人》中,凡·高用樸實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畫家自己曾說:“借著油燈的光線,吃土豆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勞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土豆——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1882年,凡·高在海牙遇到了妓女西恩,並為她畫下《悲傷》,畫中的西恩悲傷地將頭埋在手臂和膝蓋裡。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視野的拓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1888年2月,他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勒,夢想創建一個從事繪畫的自由藝術家社區,並寫信給弟弟、高更,敦促朋友們加入他的行列。6月,凡·高畫下了《播種者》。8月,他畫下了《向日葵》係列。同時,高更決定來阿爾勒,凡·高為此租下了黃房子,並買了兩張新床。在等待他的到來時,凡·高創作了《詩人的花園》係列畫作用於裝飾高更的房間。12月,兩人的關係趨於緊張,凡·高畫下了《凡·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因其強烈的反差,這兩幅作品也是被後人討論最多的作品之二。不久,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終告失敗。此後,凡·高的精神病時常發作,1889年6月他自願住進了羅訥河口省聖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邊景色成了這段時期他作品的主題,如《摘橄欖的人》《星夜》《麥田與收割者》。1890年,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2. 保羅·高更(1848—1903,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國畫家。早年做過商輪海員及股票經紀人。業餘習畫,受到畢沙羅的影響。1883年後,開始專事繪畫。1891年去南太平洋上的法國殖民地塔希提島,描繪島上的風土人情和古老神話。他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的畫幅具有裝飾風味和東方色彩,是對印象派的自然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的唯科學精神的反動。代表作有《雅各及天使》《兩個塔希提婦女》《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3. 約翰·濟慈(1795—1821, Johs),英國詩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員。在其長詩《拉米亞》中,濟慈把希臘神話同具有強烈自傳性的內容融為一體,把神話人物嫁接到當代語境和現實中來,對神話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拉米亞是古希臘神話中一頭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獵殺小孩聞名的蛇妖。4. 克勞德·莫奈(1840—1926, Cude Mo),法國畫家,印象派創始人之一。印象派名稱即來自當時批評家對其畫作《日出印象》的嘲笑。初從布丹學習,並受容金和柯羅的影響;後轉向外光的描寫,深受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的啟發。他曾長期探索光色和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連續作畫多幅,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受,在運用色彩方麵有所突破。代表作有《睡蓮》《帆船》《花園裡的女人們》等。《安提布岬風景》是莫奈的代表作之一,影響了後來所有關於蔚藍海岸的形象。5.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 Marcel Proust),法國家,意識流的先驅。他出身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自幼體質孱弱、生性敏感、富於幻想。他的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又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出版於1913年至1927年間。這是一部與傳統不同的長篇。作者認為生命的存在與價值全在一己的“感悟”,曾經體驗過的感覺即生命的真實,所以強調對於“過去”的重建。著重主觀心理和“潛意識”活動的描述,結構獨特,體現了一種新的觀念,對歐美現代派文學有很大影響。6. 斯特凡·馬拉美(1842—1898, Stéphane Mal rmé),19世紀法國詩人,曾留學英國,後長期在中學任教。初期屬於巴那斯派,後成為象征派代表。提倡“純詩”論,主張用暗示和隱喻表達詩人的直覺,追求用字的新奇和語言的音樂性,如《她純粹的指甲……》,全詩其實隻有兩韻,但字形分為四韻。作品充滿神秘主義色彩。主要理論文章收入《彷徨集》,尚有詩篇《牧神的午後》和未完成的詩劇《愛羅狄亞德》。詩歌《骰子一擲永遠取消不了偶然》是作者為表現“絕對世界”而創作的一部“唯一的書”的片段。他對20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愛羅狄亞德》是馬拉美最為重要的戲劇作品之一。該詩作的題材來自同名的拉丁悲劇作品。這個被多次改編的著名戲劇題材的衝突本應該是先知約翰與希羅底的對峙:先知以猶太教義的名義對公主的亂倫和通奸行為進行譴責,招致公主的仇恨,最終這位有著崇高威望的聖徒被斬首。但是,馬拉美這部劇作展現了一種詭異的詩意之美,呈現的是猶太公主希羅底本人內心的一種衝突。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Sigmund Freud),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其學說被西方哲學和人文學科各領域吸收和運用。代表作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超越快樂原則》是弗洛伊德的著作之一,象征其理論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弗洛伊德斷定性本能是人類行為的一概歸因。在本書中,弗洛伊德提出“超越”此簡單快樂的原則,以發展其死亡本能的理論。本書的重要性在於描述了人類置身於兩種對立本能的處境。一則為生之本能,表現為創造力、和諧、性關係、繁殖、自我保護;一則為死亡本能,表現為破壞、重蹈覆轍、侵略、強迫、自我毀滅。後者即快樂原則的例外。8. 埃米爾·伯納德(1868—1941,mile Bernard),法國點彩畫派畫家。伯納德對後印象派的藝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他也是分隔主義與綜合主義的代表人物,對現代藝術的誕生起到了關鍵作用。9. 皮特·科內利斯·蒙德裡安(1872—1944, Piet elies Mondrian),荷蘭畫家。早期作具象畫,後受立體主義影響,自稱“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主張以幾何形體構成“形式的美”,繪畫必須舍棄寫實,與自然形象完全分離。其風格對現代實用美術設計影響頗大。代表作有《紐約市》《黃色構圖》。10. 澤維爾·梅勒裡(1845—1921, Xavier Mellery),比利時象征主義畫家,代表作《修女和兩隻貓》。11.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 William Wordsworth),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代表,1843年被封為桂冠詩人。早年同情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專政後,他轉向保守,主張回到自然,美化農村宗法製。1789年他與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在該書第二版序言中闡述他的美學觀點,主張以自然清新的詩風、日常質樸的語言開掘人的內心世界。其詩句“樸素生活,高尚思考(p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為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的格言。他的代表作《不朽頌》探尋了回歸童年的自然、追尋失落的純真、重獲靈魂的永生等重要主題。12. 約翰·彌爾頓(1608—1674, John Milton),英國詩人、思想家。英格蘭共和國時期曾出任公務員。因其史詩《失樂園》和反對書報審查製的《論出版自由》而聞名於後世。《複樂園》是彌爾頓繼《失樂園》之後的又一力作,也可說是《失樂園》的續篇。他以飽滿的熱情謳歌了耶穌的降生,講述了耶穌抵禦住撒旦的誘惑,從而拯救人類重返伊甸園的故事。13. 約翰·鄧恩(1572—1631, John Donne),英國詹姆斯一世時期的玄學派詩人、牧師。改信英國國教後,他的文學作品也多與宗教有關。14.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 William Shakespeare),英國劇作家、詩人,生於商人家庭,當過劇場雜差、演員、編劇等,為文藝複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現存劇本37部、長詩2首、十四行詩154首。他的劇作以人文主義觀點反映了英國封建製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社會矛盾,刻畫了以新興資產階級為主的多種人物形象,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在揭露封建貴族的腐朽沒落、譴責封建暴政的同時,也批判了資產階級追求財富與權力的不擇手段和貪得無厭。作品提倡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等,反對封建束縛,把解決矛盾的希望寄托於“開明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和道德的改善。劇作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豐富、語言精練而富於表現力,對歐洲文學和戲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莎士比亞於1607年左右編寫的羅馬悲劇。羅馬首領安東尼因沉迷於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的美色而無暇於國家大事,終日與她在埃及廝混。最後在與屋大維的對峙中,安東尼戰敗自刎,克婁巴特拉也自殺身亡。《麥克白》,莎士比亞最短的悲劇,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戲劇講述了勇敢的蘇格蘭將軍麥克白從三女巫處得到預言,稱他某日會成為蘇格蘭國王。於是他在妻子的慫恿下,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但是在自責與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墮落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過持續的狠厲手段來保護自己,打壓敵意與猜忌。大屠殺與內戰使得麥克白與他的夫人變得自大、瘋狂,直至二人最後滅亡。《皆大歡喜》,莎士比亞於1599年創作的喜劇。話劇背景是一片森林,而男女主角最後的結局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於1595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劇,取材於民間傳說。古代雅典的兩對貴族青年,經過種種離奇的誤會和曲折,終於和好並結為夫婦。劇本假托虛幻的夢境,宣揚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嘲弄神權和封建宗法製度,表現了肯定生活的樂觀精神。文中,仙後提泰妮婭的臥室是個花壇,蓋的被子是蛇皮。《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創作的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迪謀害丹麥國王,篡奪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王子哈姆雷特因此向叔叔複仇。15. 喬治·赫伯特(1593—1633, Gee Herbert),英國詩人、演講家和牧師。他家境良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來在劍橋大學及國會都擁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的一生中,他堅持不懈地用精確的語言創作宗教詩。16. 保羅·塞尚(1839—1906, Paul ne),法國畫家,後印象派的主要代表,對立體主義影響巨大。他認為繪畫的目的是對形、色、節奏、空間的探索,企圖借助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賴明暗效果表現體積。代表作有靜物畫《一籃蘋果》和《玩紙牌的人》。17.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 Charles John Huffam Dis),英國作家,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少年時曾隨家住入負債者監獄,後當童工,16歲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不久任新聞記者,發表特寫。其創作多關注社會底層問題,諷刺英國社會黑暗麵,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偽善和司法、行政機構的腐敗。代表作有《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最後一部長篇,這部把巨大的垃圾堆當成英國社會的象征。18. 瑪麗·安妮(1819—1880, Mary Anne),筆名喬治·艾略特(Gee Eliot),英國家。代表作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爾馬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喬治·艾略特的經典之作,講述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債而發生訴訟糾紛,敗訴破產後其子女湯姆和瑪吉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米德爾馬契》是艾略特較成熟的一部作品。塑造了約150個人物,並將他們安排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再現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其中,羅莎蒙是米德爾馬契最漂亮的姑娘之一,她愛照鏡子,常攬鏡自憐。19. 埃茲拉·龐德(1885—1972, Ezra Pound),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1908年赴英國,成為倫敦現代派詩人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法西斯做宣傳,戰後被判刑。1958年獲準僑居意大利。代表作有《詩章》等。他倡導意象派詩歌,主張詩歌不重韻律而注重內在衝動所產生的節奏。他與詩人艾略特關係密切,對西方現代派詩人的思想與創作有一定影響。他還譯過中國詩歌,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做出了卓越貢獻。《詩章》,龐德的一部長詩,以“詩章”的形式分批發表,自1917年開始,直至1959年。全詩共包括109首“詩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20. 伊麗莎白·戴維(1913—1992, Elizabeth David),英國烹飪作家。她撰寫了有關歐洲美食和傳統英國菜肴的文章和書籍,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的家庭烹飪。21. 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1830—1914, Frédéri c Mistral),法國詩人、語言學家,菲列布裡什派的創立者之一。曾帶領19世紀奧克語(普羅旺斯語)文學複興,用普羅旺斯語寫的史詩《米瑞伊》,內容新穎,富有鄉土氣息。詩作有《日曆》《拉丁民族的頌歌》《金島》等。曾主編大辭典《七詩人南方語言寶庫》,在方言研究方麵做出貢獻。獲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22.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 Pablo Ruiz Picasso),西班牙畫家,出身於美術教師家庭。早期畫近似表現派,表達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代表作是創作於1905年的《拿煙鬥的男孩》;後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初,畫風一度轉為寫實。1930年始,又明顯地傾向超現實主義。1957年,畢加索癡迷於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傑作《宮女》,畫了《宮女》變奏40餘張。23. 讓·拉辛(1639—1699, Jean Rae),法國劇作家,生於官吏家庭,曾任路易十四的宮廷史官、侍臣。1664年至1677年間他寫出悲劇《戴巴依特》《亞曆山大大帝》《安德洛瑪克》《費德爾》等,1673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689年寫了以《聖經》為題材的劇本《以斯帖》, 1691年完成最後一部悲劇《阿達利》。作品多借用古希臘、羅馬的曆史傳說,暴露宮廷貴族的荒淫和殘暴。他善於刻畫貴族婦女形象,著重心理分析,運用古典主義創作法則而又不受其拘束,其悲劇深刻而富有詩意,是法國古典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布裡塔尼居斯》是一出有關羅馬曆史的五幕悲劇,描述了羅馬皇帝的兒子布裡塔尼居斯繼承皇位失敗,反被篡位的故事。《費德爾》因內容涉及亂倫的愛情,演出後遭到宮廷貴族的攻擊,後拉辛停止寫作多年。本劇講述了雅典國王的繼後愛慕繼子依包利特的悲劇故事,因其緊湊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刻畫、優美的詩體語言被公認為是悲劇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24. 莫裡哀(1622—1673, Molière),十七世紀法國劇作家、戲劇活動家,生於巴黎一宮廷裝飾商家庭。他從小酷愛戲劇,早期思想受無神論和自由主義影響,自組劇團在巴黎演出,並從事創作。1658年起發表《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學堂》《太太學堂》等,諷刺貴族階級,提出婦女的社會地位等問題,顯示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創作才華。1664年後,莫裡哀進入創作最盛期,寫有著名喜劇《偽君子》《吝嗇鬼》《唐璜》等,對貴族、僧侶和資產階級的吝嗇、自私、偽善、陰險,做了辛辣的諷刺,遭到教會的激烈攻擊,《偽君子》被禁演五年。1673年主演《心病者》時,莫裡哀犯病逝世。他一生共完成喜劇30餘部,其特點是直接嘲諷現實,人物性格單純、深刻,語言生動有力。他的創作在許多方麵突破古典主義的陳規舊套,對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25.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勃裡昂(1768—1848,Fran?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法國作家,浪漫主義文學先驅之一,政治家、外交家。出身貴族,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擁護波旁王朝,曾參加保皇軍,後逃亡英國。1811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院院士。王朝複辟時期曾任內政大臣、駐外使節、外交大臣等職。代表作有《阿拉達》《勒內》《基督教真諦》。26. 多比亞斯·斯摩萊特(1721—1771, Tobias Smollett),英國家,曾開業行醫,業餘時間從事創作。作品以流浪漢體為主,用諷刺筆調刻畫英國社會各階層人物,揭露統治者的暴行和無知。代表作有《藍登傳》《皮克爾傳》。他的作品影響了一批家,其中包括查爾斯·狄更斯和喬治·奧威爾。27.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1775—1851,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英國畫家,對後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早年自學水彩畫,善於臨摹並鑽研17世紀歐洲風景畫遺產。曾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和透視學教授。晚年探索光與色的表現效果,融合水彩與油畫技法,尤具特色。代表作《暴風雪,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其靈感來自他的阿爾卑斯山之旅。28. 阿道夫·蒙蒂塞利(1824—1886, Adolphe Monticelli),最早的一代法國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色彩濃烈厚重,斑駁而有紋理,凡·高曾深受其影響。代表作《花卉靜物》。29.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1841—1919, Pierre-Auguste Renoir),法國畫家,印象派成員之一。在創作上將傳統畫法與印象主義方法相結合,以鮮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和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代筆作有《包廂》《遊船上的午餐》。30. 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675, Johannes Vermeer),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傑出畫家,與倫勃朗齊名。他畢生工作生活於荷蘭的代爾夫特,有時也被稱為“代爾夫特的維米爾”。他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善於以點畫法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站在窗口讀信的女人》《代爾夫特一景》。31. 卡米耶·畢沙羅(1830—1903, Camille Pissarro),法國畫家。1855年到巴黎學畫,後成為畫家莫奈、西斯萊、塞尚的好友,並受柯羅及米勒的影響。作品多描寫農村及城市景色,也畫農民的勞動生活,畫風樸實而有詩趣。代表作有《塞納河和盧浮宮》《雪中的林間大道》。32. 讓·穀克多(1889—1963, Jean Cocteau),法國詩人、家、劇作家、導演。20世紀現代主義和先鋒藝術代表人物,他是最早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的先鋒藝術家。代表作為《可怖的父母》以及“俄耳浦斯”係列。33. 倫勃朗·哈爾曼鬆·範·萊因(1606—1669,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荷蘭畫家,擅長以聚光及透明陰影突出主題,運用筆法表現質感。代表作有《夜巡》《月亮與狩獵女神》。《薩斯基亞》是倫勃朗的作品。在訂婚三天後,倫勃朗為未婚妻薩斯基亞畫下了這幅畫。34. 亨利·詹姆斯(1843—1916, Henry James),美國作家,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出身於紐約的上層知識分子家庭,本人長期旅居歐洲,崇拜歐洲文化,所作多以歐洲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為背景,追求形式,注重心理描寫,對西方現代作家很有影響。代表作有《貴婦人畫像》《鴿翼》。35. 愛彌爾·左拉(1840—1902,mile Zo),法國作家,也是法國自由主義政治運動的重要角色。代表作《生之喜悅》講述了積極樂觀的寶琳娜和悲觀憂鬱的拉紮爾之間的故事。36.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 Geordon Byron),英國詩人,出身貴族,劍橋大學畢業,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所作詩歌對浪漫主義文學有較大影響。代表作諷刺長詩《唐璜》通過貴族青年唐璜的種種經曆,抨擊以神聖同盟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勢力。37.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 Virginia Woolf),英國女作家。曾與丈夫一起創辦出版社。作品摒棄傳統的結構,采用意識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寫,對現代西方影響很大。在一戰與二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裡團體的成員。代表作有《到燈塔去》《自己的房間》,其中有名言“女人必須有她自己的一點收入及獨立的房間”。伍爾夫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 Leslie Stephen)是英國作家、曆史學家。他也是一位道德哲學家,主張不可知論,並且撰著了一部進化論的《倫理科學》。38.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1889—1951,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生於維也納。早年在劍橋大學師從羅素學邏輯學和哲學,1929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後在母校任教授。他的早期哲學對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很大,晚期哲學則為分析哲學學派所接受與發揮。他曾提出語言圖像論,把語言看成事態的邏輯圖像,後放棄語言圖像論,認為描述實在是語言的一種功能,提出語言工具論,是日常語言哲學的奠基人。在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中,顏色問題一直都是重要主題,他對顏色問題的關注源於對邏輯命題和經驗命題關係問題的思考。代表作有《邏輯哲學論》《論色彩》。39. 福特·馬多克斯·福特(1873—1939, Ford Madox Ford),英國家、評論家、編輯。代表作《好兵》情節曲折,講述了兩對夫婦的情感關係。40.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 Auguste Rodin),法國雕塑家。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的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地獄之門》。他的雕塑作品《達那俄斯的女兒們》本來是《地獄之門》的一部分,但最終版卻沒有出現。作品源於希臘神話,達那俄斯的女兒們因為殺了丈夫而被罰入地獄,承受永無止境地往無底桶裡灌水的刑罰。41. 奇馬布埃(1240—1302, Cimabue),意大利畫家。他是13世紀後半期首先進行風格革新的畫家,也是喬托的老師,因而被奉為文藝複興新藝術開始從中世紀舊藝術轉化的先鋒。代表作有《聖母和天使》《聖母和聖·佛蘭西斯》。42. 喬托·迪·邦多納(1267—1337, Giotto di Bondone),意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西方繪畫之父”。代表作《聖母登極》。43. 安東尼·特羅洛普(1815—1882, Anthony Trollope),英國家,長期在郵局工作。代表作《巴塞特郡紀事》,描寫鄉間地主和中產階級的生活,對教會的偽善有所揭露。44. 阿佛烈·丁尼生(1809—1892, Alfred Tennyson),英國詩人,繼承浪漫主義傳統,早期詩歌多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及中世紀傳說。1850年被封為桂冠詩人。詩作技巧嫻熟,辭藻綺麗,音調鏗鏘。其131首的組詩《悼念》被視為英國詩歌中最佳“悼亡詩”之一。45. 羅伯特·勃朗寧(1812—1889, Robert Browning),英國詩人,與丁尼生齊名。作品著重心理分析,創造了“戲劇獨白”的詩歌形式。代表作有《戲劇抒情詩》《男男女女》《指環與書》。46. 勒·柯布西耶(1887—1965, Le Corbusier),法國建築師、雕塑家、畫家,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功能主義建築的泰鬥。他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47. 簡·奧斯汀(1775—1817, Jane Austen),英國女作家,生於鄉村牧師家庭。她的作品大多描寫鄉村生活、田園情趣、兒女婚嫁瑣事,結構嚴密,文筆細膩委婉。代表作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48.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879—1970, Edward Man Forster),英國家。曾任報刊編輯,到過意大利、埃及和印度。189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並加入了劍橋使徒俱樂部,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古文明的文化氣氛中。《最漫長的旅程》的開頭即根據福斯特在大學時的生活而寫。畢業後,他在劍橋使徒俱樂部的朋友組成了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布盧姆茨伯裡團體,而福斯特也很自然地成為其中一員。該團體強調愛、同情、敏感、美的創造和享受、追求知識的勇氣,實際上是流行在上層知識分子中間的人文主義精神。主要作品有長篇《天使望而卻步的地方》《最漫長的旅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等,以幽默諷刺的筆調描寫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代表作長篇《霍華德莊園》,通過象征手法,強調必須把精神與物質、文化素養與實乾行為相“聯結”的問題。其他作品有短篇集《永恒的時刻》,散文集《阿賓格收獲》和《為民主再歡呼》,以及論著《麵麵觀》等。福斯特於1921年受聘為印度德瓦斯邦大君的秘書,後於1924年出版《印度之行》,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印度人民的歧視和侮辱,出版後在英國知識分子中引起強烈反響。本書被《現代圖書館》選為20世紀英國文學的一百部偉大作品之一。敘述了莫爾夫人的兒子羅尼在印度一小城當法官。莫爾夫人偕羅尼的女友奎斯蒂來到印度,結識印度醫生埃席士。一日,埃席士邀英國客人遊馬拉巴山洞。進入山洞後,奎斯蒂聽見埃席士的呼喚,竟以為醫生欲強施非禮,倉皇驚呼。埃席士因此被捕入獄。事後,奎斯蒂撤銷起訴,但埃席士從此離開故土,去他鄉謀生。設色濃烈,充滿神秘象征氣息。49. 羅莎蒙德·妮娜·萊曼(1901—1990, Rosamond Nina Lehmann),英國家,與布盧姆茨伯裡團體成員交好。代表作《含糊的答案》為同性戀,描繪了一戰前後出生的年青一代的情感。50. 阿瑟·伊夫林·聖約翰·沃(1903—1966, Arthur Evelyn St. John Waugh),筆名伊夫林·沃,英國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英國軍隊及皇家警衛隊任職。作品常運用諷刺手法揭露現代文明社會中宗教和政治諸方麵的弊端。代表作有《衰落與瓦解》《一抔土》,以及長篇《重返布萊茲海德莊園》。51. 傑弗裡·喬叟(1343—1400, Geoffrey Chaucer),英國詩人,英國人文主義作家的最早代表,生於商人家庭,當過海關監督、法官和議員。曾出使法、意等國,深受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生動描繪了14世紀英國的社會生活,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體現了反封建傾向和人文主義思想。當時英國貴族社會通用法語,他改用倫敦方言創作,對英國民族語言的形成有很大影響。52. 劉易斯·格拉西克·吉本(1901—1935, Lewis Grassic Gibbon),蘇格蘭作家,代表作《落日之歌》。53. 詹姆斯·霍格(1770—1835, James Hogg),蘇格蘭詩人、家和散文家,現代英語世界玄幻文學的開山鼻祖,代表作《仗義罪人回憶錄》。據說《化身博士》及《福爾摩斯探案故事集》都是在這本的影響下產生的。54. 威廉·莫裡斯(1834—1896, William Morris),英國設計師、作家、畫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受羅斯金影響,參加拉斐爾前派,立誌複興中世紀行會的手工藝和設計傳統。他憎恨資本主義製度,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破壞創造性勞動,同時把藝術看作改造現實的主要手段。19世紀80年代,他積極參加英國工人運動,主編過社會主義聯盟的機關刊物。在家具、掛毯、壁紙、瓷器設計上,特彆是在書籍裝幀藝術上,莫裡斯有很大貢獻。55. 喬吉特·海爾(1902—1974, Geette Heyer),英國曆史羅曼史與推理作家。據她的傳記作家所述,海爾的有如下標準的特色元素:“憂鬱的男主角、危機中的婚姻、奢豪成性的妻子、無所事事的圍觀大眾、風趣的年輕人等。”代表作《征服者》。56. 《馬爾菲公爵夫人》,悲劇作家約翰·韋伯斯特的作品。該劇的故事恐怖而令人心碎。寡居的公爵夫人因與管家秘密結婚,惹怒了她的兄弟斐迪南德公爵及主教。他們讓公爵夫人受儘精神和肉體折磨後將她殺死,並掐死了她的兩個兒子。《馬爾菲公爵夫人》所蘊含的感情非常強烈,以至於衝破了詩和韻律的束縛。57.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9, William Butler Yeats),愛爾蘭詩人、劇作家、批評家,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生共創作劇本27部,大多取材於古老的民間故事和英雄傳說,帶有濃厚的愛爾蘭民族色彩,作品中不僅有高度凝練的對話,也有深沉抒情的合唱。代表作有《當你老了》《黛德爾》。58. 威斯坦·休·奧登(1907—1973, Wystan Hugh Auden),英國詩人,牛津大學畢業。1937年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後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詩作受哈代、葉芝和艾略特的影響,早期作品反映社會問題,晚年傾向於宗教與弗洛伊德學說,作品著重精神探索與哲理性沉思,有時流於晦澀。代表作有《短詩集》《長詩集》。59. 金斯利·威廉·艾米斯(1922—1995, Kingsley William Amis),英國家、詩人、“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為1954年出版的長篇《幸運的吉姆》。《幸運的吉姆》是艾米斯的首部作品,曾贏得毛姆文學獎,以喜劇形式表現戰後人們的憤怒和不安,嘲弄中產階級社會的偽善和虛榮。主角吉姆·迪克遜是一名中世紀曆史助教,任教於英格蘭中部的一所紅磚大學。他出身於下層中產階級,並且對在大學中看到的一切虛偽抱有成見,但為了得到教師的終身職位,他不得不試著與頂頭上司、不學無術的院長威爾奇教授搞好關係。雖然吉姆的人生看似悲劇,但是本書結尾時他十分“幸運”地獲得了一直想要的優裕的倫敦生活和女孩。60. 科林·威爾遜(1931—2013, Wilson),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家。威爾遜稱他的哲學為“新存在主義”或“現象學存在主義”,並堅持認為他的一生是“哲學家的工作”,他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樂觀的新存在主義”。代表作《另類人》。61. 亨利·菲爾丁(1707—1754, Henry Fielding),英國家、劇作家。其代表作《湯姆·瓊斯》通過一個棄兒的身世,諷刺和抨擊當時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庸俗、虛偽和道德敗壞。其作品對歐洲的發展影響較大。62. 馬修·阿諾德(1822—1888, Matthew Arnol),英國詩人、評論家。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任該校教授。重要詩篇有《吉卜賽學者》《色希斯》。後轉向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著有《評論一集》《評論二集》。“高度嚴肅”是阿諾德評價一位詩人時所遵循的最重要原則。他非常關注詩歌的道德教化作用,認為詩歌的形式與優美是次要的。他強調,文學的終極目的是“批評人生”,如果詩歌違背了道德準則,那麼就是對人生的背離,漠視道德就是漠視人生。63. 聖·奧勒留·奧古斯丁(354—430, 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古羅馬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懺悔錄》是一本自傳體回憶錄,描寫了早期奧古斯丁信教時的內心掙紮及轉變經曆。該作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回顧、評判和對信仰、思想的歌頌,還對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文化、思想內涵。64. 保羅·托馬斯·曼(1875—1955, Paul Thomas Man),德國家,生於德國大商人家庭。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家族》《魔山》。《布登勃洛克家族》是德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重要作品,發表於1901年,可說是作者的自傳。全書共有400多個人物,描寫了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托尼奧·克律格》是托馬斯·曼的中篇,講述了一個男人從學生時代到成年的故事。主角托尼奧是德國南部的著名作家。他相信,一個藝術家相對於“受到尊敬的”社會生活來說必須是一個局外人。65. 馬克·夏加爾(1887—1985, Marc Chagal),俄國畫家,早年居巴黎,受立體主義影響。幼時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加爾心中,成為他的創作源泉。代表作有《我與我的村莊》《紅日》。66. 胡安·米羅·費拉(1893—1983, Joan Miró i Ferra),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畫風初近野獸派,後以輕快透明的色彩作寫實畫,表現為簡練單純的風格。1924年結識超現實主義者之後,進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其作品把兒童藝術、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融為九九藏書網一體,在超現實主義畫家中獨樹一幟。代表作有組畫《星座》。67. 《利維坦》是托馬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國家學說的著作,全名為《利維坦,或教會國家和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權力》。“利維坦”原為《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一種強大無比的海獸,轉義為“巨人”或“巨靈”,霍布斯借用它來象征君主專製政體的國家。書中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本體論與認識論,著重論述他的道德與社會政治觀點,認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衛自己的生命財產,尋求自身最大的快樂或幸福。但在自然狀態中,“人對人像狼一樣”,這個目的反而不能達到。因此,人們感到必須通過協議,締結契約,組成國家。他認為君主製是最好的政體,人們對專製君主應該絕對服從,這樣君主才能執行他的主權,維持社會秩序,使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68.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 Samuel Taylor Ce),英國詩人、文評家,湖畔派代表。其文評集《文學傳記》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象與幻想的區分尤其著名。他一生作詩不輟,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係,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矚目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古舟子詠》。69. 本·尼克爾森(1894—1982, Ben Nicholson),英國抽象主義畫家。他的風格與新造型主義有關,也受過立體主義和蒙德裡安的影響。70. 亨利·愛彌兒·班諾馬·馬蒂斯(1869—1954, Henri émile Beno?t Matisse),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與畢加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主義帶來巨大變革。代表作有《戴帽子的女人》《紅色的和諧》。71.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 Thomas Stear),英國詩人、文學家、評論家、劇作家,生於美國,畢業於哈佛大學,後入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深造。曾任教師、銀行職員、出版社編輯。強調作品所引起的美感與作品所表達的哲學思想無關,被視作“新批評”派先驅。詩歌創作受19世紀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重視喬叟、莎士比亞和玄學派詩人的傳統,強調運用日常口語的節奏,追求語詞的獨特含義和新奇比喻。其創作與評論對20世紀西方文學影響很大。代表作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的劃時代之作。1948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關於文化的定義的劄記》是他的一篇闡明文化同宗教、政治、教育等相互關係的論文。《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寫於1910年至1911年間,展現了工業化城市中人們普遍存在的極度空虛無聊的心情。72. 勒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1898—1967, René Fran?ois Ghisin Magritte),比利時畫家。1916年入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曾對未來主義與奧費主義發生興趣,後結交布雷東,遂明確走向超現實主義。創作采取圖像與意義錯位的夢幻般方式,將人們熟悉但不相關的事物的圖像並置在一起,或使圖像與意義相悖,形成對習慣思維的衝擊。擅長從平淡情境中解釋內心深處的恐怖和喜悅。代表作有《兩姐妹》《對話的藝術》《集體發明物》。73. 愛德華·馬奈(1832—1883,édouard Ma),法國畫家,印象派繪畫的先驅。初從庫圖爾學畫,並在盧浮宮臨摹和研究提香、委拉斯開茲、戈雅、哈爾斯等人的作品,受到日本繪畫影響。一度參加巴黎公社革命運動,創作了《街壘》等石版畫。在歐洲繪畫傳統基礎上革新技法,善於運用鮮明的色彩,簡練準確的筆觸,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作畫,從而引起學院派的歧視。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麵和肖像畫方麵。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娜娜》。《貝特·莫裡索》是馬奈的作品。貝特·莫裡索是法國印象派女畫家。19歲時她與畫家馬奈相遇。馬奈對莫裡索高貴典雅的氣質極為欣賞,從此莫裡索的形象屢屢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74. 讓-保羅·薩特(1905—1980, Jean-Paul Sartre),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主要代表之一。在哲學上,主張將存在分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前者為意識之外的存在,後者為意識的存在,意識的存在為一切存在的意義和基礎。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惡心》是薩特創作的日記體中篇,1938年首次發表。故事主角羅昆丁是曆史學家,在虛構城市“布維爾”生活。他透過事物、過去體現自我。他深信彆的東西不能賦予自己的本質,而後發現自己擁有絕對的自由,陸續喚起一陣一陣的惡心感覺。這個故事被認為是存在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75. 《花衣魔笛手》是個源自德國的民間故事,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中。故事發生在1284年,德國有個村落名叫哈默爾恩,那裡鼠滿為患。某天來了個外地人自稱捕鼠能手,村民向他許諾,若能除去鼠患則付重酬。於是他吹起笛子,鼠群聞聲隨行至威悉河而淹死。事成後,村民違反諾言不付酬勞,吹笛人便飲怒離去。過了數周,正當村民在教堂聚集時,吹笛人回來吹起笛子,眾孩子亦聞聲隨行,結果被誘到山洞內活活困死。76. 亞裡士多德(前384—前322, Aristotélēs),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牽涉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樂、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他和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裡士多德寫了第一本動物學教科書及生殖和發育方麵的論文。對於有機體是如何產生的,亞裡士多德強調以下四點:自發地產生於腐敗物、出芽產生、雌雄同體、兩性生殖。77. 愛洛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情欲之神。他的羅馬同位體是愛神丘比特。一些故事裡認為他是形成宇宙的原始神之一,另一些認為他是阿佛洛狄忒的兒子,是一個手拿弓箭的調皮的胖乎乎小男孩,他的金箭射入人心會產生愛情,他的銀箭射入人心會產生憎惡。78. 喬治·愛德華·摩爾(1873—1958, Gee Edward Moore),英國哲學家,與伯特蘭·羅素一同被認為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主要貢獻為後設倫理學。代表作《倫理學原理》。79. 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1884—1920, Amedeo Modigliani),意大利畫家,曾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藝術學院求學,1906年前往巴黎,以賣畫為生,貧病以終。作品以肖像畫為主,多畫普通人,善用線條表現被畫者特征,以憐憫的柔情和傷感的意味畫出羸弱的身體、憔悴的麵容、迷惘的眼神,富有人道主義色彩,呈現出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大膽創作的裸女畫曾受到當代保守風氣的嚴厲批評,時至後世才獲得認可。代表作有《斜倚的人體》《藍衣女孩》《戴帽子的女人像》等。80. 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 Ja Pollock),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人物。他以獨創的滴畫法而聞名。“滴畫法”,即取消畫架,把巨大的畫布平鋪在地上,用鑽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作畫時和畫布的接觸不固定在一個位置,而是在畫布四周走動,或跨越過去,使構圖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認。畫麵上線條縱橫扭曲,色彩變幻無常。在其下意識的極端放縱的方法中可見到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81. 愛德華·李爾(1812—1888, Edward Lear), 19世紀英國著名的打油詩人、漫畫家、風景畫家,一生周遊於歐洲各國,以其作品《荒誕書》而聞名。82. 莫裡斯·波利多爾·馬裡·貝爾納·梅特林克(1862—1949, 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散文家,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早期劇作抽象悲觀,帶有宿命論思想和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常以死亡為主題,並以靜默為手段。代表作《青鳥》為其唯一以尋找幸福為主題的作品。梅特林克還著有多部昆蟲學書籍,包括1926年發表的《白蟻的生命》。83. 塞繆爾·帕爾默(1805—1881, Samuel Palmer),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版畫家,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在肖勒姆的花園中》。84. 亨利·方丹-拉圖爾(1836—1904, Henri Fantin-Latour),法國畫家、石版畫家,以花卉畫和肖像畫而聞名。代表作有《牡丹》。85. 安德魯·馬維爾(1621—1678, Andrew Marvell),英國形而上詩人、諷刺作家、政治家,1659年至1678年多次入選英國下院。英格蘭聯邦時期,他是約翰·彌爾頓的同事和朋友。馬維爾創作了不少政治諷刺詩和小品文,抨擊政府的腐敗和宗教迫害。同時,他以詩歌來並解說“大自然的神秘”。在《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中,馬維爾將激情和理智並置,用優美的語言表現“及時行樂”。86.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William Carlos Williams),美國詩人、家。1906年他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家鄉行醫。詩歌創作曾追隨意象派,後革新詩歌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客觀主義自由詩體。主要作品有長詩《帕特森》和詩集《性情》。87. 斯特拉·多蘿西亞·吉本斯(1902—1989, Stel Dorothea Gibbons),英國作家、記者和詩人。她的處女座《冰冷的安慰農場》備受讚譽,戲仿了當時流行的浪漫化的鄉村。88. 《墨菲》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長篇。在中他構造了一個“精神衰弱的唯我主義者”墨菲的形象,熱戀中的女友希望能讓他回到現實世界中,找一份工作,過上普通而安穩的生活,但注定是失敗之舉。作品中充斥著貝克特慣有的晦澀、瓦解的語言和他所描畫的分崩離析的世界。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 Samuel Beckett),愛爾蘭劇作家、家,生於猶太人家庭,1937年起定居巴黎,以英、法兩種語言寫作。早期創作受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的意識流主觀敘事方法的影響。1969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等待戈多》揭示人類在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被視為荒誕戲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89. 萊納·瑪利亞·裡爾克(1875—1926, Rainer Maria Rilke),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裡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對19世紀末的詩歌體裁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與葉芝、艾略特被譽為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代表作有《杜伊諾哀歌》《安魂曲》。《杜伊諾哀歌》共有10首詩。它以其天才的創造力、強烈的感染力和不可窮儘的深刻,成為德意誌乃至整個漫長的西洋哀歌史這部大曲的一個輝煌的終章。90. 那喀索斯,字麵意思為“水仙”,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隻愛自己,不愛任何人。後因拒絕仙女厄科(意為回聲)求愛,受阿佛洛狄忒懲罰,愛上水中自己的倒影,無法從池塘邊離開,終於憔悴而死。在那喀索斯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水仙花。91. 威廉·布萊克(1757—1827, William Bke),英國詩人、版畫家。一生靠創作版畫為生。代表作《牛頓》。其作品《尼布甲尼撒二世》畫的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偉大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聖經》中,尼布甲尼撒二世由於褻瀆神明而受到懲罰,所以墮落成獸,在精神錯亂中,四肢爬行,吃草如牛。92. 《福塞特世家》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高爾斯華綏的,記錄了當時英國中上層社會的大家族的興衰史。93. 布萊士·帕斯卡(1623—1662, Bise Pascal),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帕斯卡早期進行自然和應用科學的研究,對機械計算器的製造和流體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提出密閉流體能傳遞壓強的定律。後來他離開數學和物理學,專注於沉思和神學與藏書網哲學寫作,身後其筆記被編為《思想錄》。94. 畢達哥拉斯(前570—前495, Pythagoras),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創立者。在數學上,他是西方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據說他還曾用數學研究樂律,指出弦長的比數越簡單,則其音越和諧,初步探討了美與數的關係。在宇宙論方麵,畢達哥拉斯認為存在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且否認地心說。95. 亨利·斯賓賽·摩爾(1898—1986, Henry Spencer Moore),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並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樣式。代表作有《家庭群像》《西風》。96. 埃爾·格列柯(1541—1614, El Greco),西班牙畫家,原籍希臘。作品多以宗教為題材,人物形象大都瘦削修長,並用陰冷色調來渲染超現實的氣氛,積極為反宗教改革服務。1577年赴西班牙,在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托萊多終其一生。代表作有《脫掉基督的外衣》《聖母升天》《歐貴茲伯爵的葬禮》《托萊多風景》。97. 《奧瑞斯提亞》是古希臘悲劇的創始人埃斯庫羅斯最成熟的悲劇之一,也是古希臘悲劇中僅存的一組三部曲,講述了冤冤相報的血親複仇。瑞士著名曆史學家巴霍芬指出,它“是用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沒落的母權製與發生在英雄時代並獲得勝利的父權製之間的鬥爭”,並表現“父權製戰勝了母權製”。98. 威爾弗雷德·愛德華·索爾特·歐文(1893—1918,Wilfred Edward Salter Owen),英國詩人和軍人,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最重要的詩人。他的戰爭詩篇極具現實感且震撼人心,每每都描寫出戰壕和毒氣的可怕。99.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 Joseph Rudyard Kipling),生於印度孟買,英國作家,19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以最小的年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42歲)。童年時回英國受教育,大學畢業後在印度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描述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頌揚殖民政策,鼓吹種族主義。長期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各持一端,極為矛盾,他筆下的文學形象往往既是忠心愛國和信守傳統,又是野蠻和侵略的代表。代表作有兒童故事《叢林奇譚》、印度偵探《基姆》、詩集《營房謠》。100. 艾麗絲·默多克(1919—1999, Iris Murdoch),英國女作家,生於愛爾蘭,畢業於牛津大學。1948年至1963年在牛津大學教授哲學,後在皇家藝術學院任教四年。所作頗似哲學寓言,著力探討日常倫理和道德問題,展示人的弱點和矛盾,揭示當今西方社會的存在危機。代表作《大海,大海》於1978年獲布克獎。101.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1892—1973, 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大學教授,以創作經典古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精靈寶鑽》而聞名於世。102.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1813—1883, 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國作曲家、劇作家。他稱自己的歌劇為樂劇,自編劇本。他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的反猶言論和民族精神,成為歐洲音樂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103. 沃爾特·斯科特爵士(1771—1832, Sir Walter Scott),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曆史家及詩人。他的詩充滿浪漫的冒險故事,深受讀者歡迎;的情節浪漫複雜,語言流暢生動。104.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 Immanuel Kant),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思想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為主,進行哲學探究;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範圍與限度。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代表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105.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Eugène Decroix),法國畫家。早年受魯本斯影響,後在籍裡柯啟發下,堅持浪漫主義,與法國官方學院派的古典主義相抗衡。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凡·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106.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 Martin Heidegger),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主要代表之一。畢生重視探求“存在”的意義。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什麼是形而上學》。海德格爾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幾次提到了凡·高油畫中的鞋,將這雙破舊的“鞋”定義為“農婦之鞋”,並表示從磨損的“鞋”中領悟到了農婦勞動的艱辛、豐收的寧靜、生活的苦樂等。這番評論或有獨到深刻之處,但也頗受爭議。107. 伊妮德·瑪麗·布萊頓(1897—1968, Enid Mary Blyton),筆名是瑪麗·波洛克(Mary Pollock),英國20世紀40年代的著名兒童文學家。代表作《刁蠻女》及《諾弟》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亦曾成為各地的課程指定讀物。108. 《古羅馬方位》是英國詩人、曆史學家托馬斯·巴賓頓·麥考利(1800—1859, Thomas Babington Macauy)所著的敘事詩合集,講述了羅馬早期的英雄事跡,帶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悲劇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