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節 村中漫步(1 / 1)

臨高啟明 吹牛者 525 字 1個月前

譚雙喜所在的村名為“場外村”。這個直白的名字告訴大家,它距離鹽場很近,但是又不屬於鹽場。

場外村是個行政村,由十個“牌甲”組成。每個牌甲相當於一個自然村。譚家所處的一牌是最大的一個,也是村公所所在地。由於原來的村子人口比較多,這裡安置的移民相對少一些,三分之二都是“老戶”,走在街道上,耳畔傳來的大多還是馬嫋這一帶最常聽到的閩南話。

譚雙喜聽祖輩們說過,他們和鹽場的灶戶都是福建人。隻不過灶戶們是根據朝廷的旨意來得,有蕩地和鹽槽;他們是“討生活”來得“射耕人”,隻能在周遭開墾荒地種地謀生。

臨高的荒地有得是,奈何卻沒什麼像樣的河流。雨季的時候鬨洪災,旱季曬死莊稼,來討生活的百姓,隻能靠一條馬嫋河的灌溉,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譚雙喜小時候日子過得苦,可還不算是最苦的,因為他家還修得起渠道,旱季的時候能引來河水,灌溉田地。最苦的,隻能每日用牛車或人力挑擔去河邊取水灌溉。勞動強度之大,常有人因為挑水累到吐血、尿血的。

澳洲人來了之後,開頭隻是鹽場得了好處,立起了大風車,見了他們賣鹽發財。場外村的人也眼紅的緊,可是沒有灘蕩沒有槽盆,就入不了合作社,隻能繼續賣短工做苦力,眼瞅著灶戶們買了新衣,蓋了新房,老婆孩子一個個都體體麵麵的。讓大夥羨慕不已。女人們都願意嫁到鹽場去。本村的小夥子一個個憤懣不平。

直到了元老們派人厘清了稅賦,搞了天地會,場外村的日子才一天天的好起來。具體怎麼好起來的,他知道的不多。第一次全縣大會之後他就去當兵了,隻是每次回來,家鄉總給他“舊貌換新顏”的感受。

房子大多是新蓋的,白牆黑瓦,牆裙刷成黑色,看上去既雅致又耐臟。家家戶戶都有院子,用樹籬笆圍起來,院子裡種了菜和果樹;村路也鋪上了石頭――這在過去隻有頭等的富裕的鹽場各村才有。

既然久違的回了村子,譚雙喜便想去看看村裡的老熟人。村裡有不少他童年玩伴,少年時候的好友。但是這次回來問了問,這些人要麼出去做工了,要麼舉家遷到鎮上去了。留在村裡的寥寥無幾。

然而他走了好幾家都不在。想來也是:這大好的天氣的,青壯年都下地去了,誰還待在家裡。

他走走停停,一直來到了村口的小河旁。原本治安不好,常有土匪歹人出沒,所以這裡修了一座寨門,每晚都要鎖閉。不分晝夜都有專人瞭望示警。

然而他今天走到這裡,卻沒有瞭望的民兵,隻有幾個老人和婦女在門洞前做著零活帶著孩子話古。看到譚雙喜過來,都紛紛和他招呼。

譚雙喜知道自己這次回來,已經成了(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