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小说
  • 喜福會

    《喜福會》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獲成功,當年曾經連續八個月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旋即改編為同名影片,影響深遠。小說描寫了四位性格、命運各異的中國女性拋卻國難家仇,移居美國,以及她們各自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女兒的生活經曆。作為第一代移民的母親們雖已身在異國,卻仍是徹頭徹尾的中國女性,國難家仇可以拋在身後,卻無法拋卻與祖國的血脈親情。而在美國出

     譚恩美
    15万字3個月前
  • 情書

    岩井俊二,作家,導演。岩井俊二1963年1月24日生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深具多方麵的藝術修養。在90年代佳作迭出的日本新電影運動中,簡單純粹、深情唯美的《情書》於1995年公映後,引起空前轟動,迅速風靡整個亞洲,並在世界電影的版圖中取得無可爭議的重要一席。岩井俊二成為日本電影界的首席代表。此後,岩井俊二創作並執導的更具深度的《燕尾蝶》以及《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問世後,進一

     岩井俊二
    1万字3個月前
  • 務虛筆記

    我們將默默地凝望,隔著咫尺空間,隔著浩瀚的時間,凝望生命的哀豔與無常、體味曆史的豐饒與短暫。他抑或我、不動聲色卻黯然神傷。他轉動輪椅的手柄,輪椅前進、後退、轉圈、旋轉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誰新近發明的一種遊戲,沒有背景,沒有土地甚至也沒有藍天,他坐在那兒輕捷地移動,靈巧地旋轉,仿佛這遊戲他已經玩得嫻熟。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

     史鐵生
    33万字3個月前
  • 蝴蝶夢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是達夫妮·杜穆裡埃的成名作,發表於一九三八年,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並被改編搬上銀幕,由擅長飾演莎士比亞筆下角色的名演員勞倫斯·奧利維爾爵士主演男主角。該片上映以來久盛不衰。達夫妮·杜穆裡埃在本書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呂蓓卡的形象,此人於小說開始時即已死去,除在倒敘段落中被間接提到外,從未在書中出現,但卻時時處處音容宛在,並能通過其忠仆

     達夫妮·杜穆裡埃
    29万字3個月前
  • 形而上學

    本書是西方思想傳統中的最重要的經典文本。本書所展示的,是人類理性對於事物最普遍的麵目和最終極的原因探索。本書最終考察了人類知識的形成,進而提出關於普遍知識的理論,從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問題。

     亞裡士多德
    23万字3個月前
  • 長腿叔叔

    簡·韋伯斯特(JeaWebse,1876-1916),美國人。1976年出生於紐約州的佛雷多尼亞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中,父親從事出版工作,母親是馬克·吐溫的侄女。在校期間,她就常常在巴薩女子大學校友雜誌和地方新聞刊物投稿,並利用課餘時間到孤兒院和感化院做社會服條。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成為她日後寫作《長腿叔叔》的最佳素材。1912年,韋伯斯特出版小說《長腿叔叔》。在她眾多作品中,《長腿叔叔》最受

     韋伯斯特
    5万字3個月前
  • 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描寫了大清進關後第一個皇帝順治的一係列政治改革及他與皇貴妃烏雲珠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描寫了圍繞著漢化改革所產生的一係列矛盾鬥爭。皇太極去世後,6歲的順治繼位成為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為了擺脫滿族遊牧民族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質,順治潛心鑽研漢族的文化來豐富自己,鞏固大清江山。但剛剛入關的滿族並不能脫離原來民族的一些野蠻的耳慣,與順治帝的一係列改革產

     淩力
    27万字3個月前
  • 命若琴弦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曾被導演陳凱歌改編為電影《邊走邊唱》。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彆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詩人北島曾與史鐵生同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提名,但由史鐵生獲獎。韓少功評論史鐵生代表作《我與地壇

     史鐵生
    1万字3個月前
  • 我與地壇

    本書收錄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長篇哲思抒情散文《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隻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
    16万字3個月前
  • 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是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過六次。全書共有七卷構成,主要闡釋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質和道德評價的性質。斯密在該書中繼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學說和休謨的同情論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論。他反對神學家用天啟來說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並

     亞當·斯密
    26万字3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