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
楊昭儀,輕輕垂首,青絲如瀑,遮掩了她眼底的情緒,隻留下一抹修長而白皙的天鵝頸,在聖人的視線中若隱若現。
聖人未曾察覺,當“老二”二字躍入耳畔,楊昭儀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縮,心中泛起了層層波瀾。
竟是他嗎?
他的生母,穆昭儀,一位來自鮮卑族的貴族女子,原姓丘穆陵,在先帝推行漢化的浪潮中,改姓為穆,融入了中原的大家庭。
丘穆陵,這個在鮮卑族中舉足輕重的姓氏,代表著八大舊勳貴的榮耀與輝煌。
穆昭儀,便是憑借著這份顯赫的家世,以側妃的身份,踏入了這座權力與欲望交織的皇宮。
而那時的楊昭儀,卻隻是一名被戰爭洪流卷入的戰俘,身份卑微,如同塵埃中的一粒沙礫。
然而,命運似乎對她格外垂青,讓她在皇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一個卑賤的侍妾,一步步晉升為昭儀,與穆昭儀並肩而立。
儘管兩人的年齡相仿,入宮的時間也相近,但命運的軌跡卻截然不同。
楊昭儀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美貌,贏得了聖人的寵愛,穆昭儀心中因此種下了怨恨的種子,對楊昭儀展開了無休止的排擠與打壓。
最初的幾年,楊昭儀的日子並不好過,她承受了穆昭儀的種種欺辱與折磨。
但楊昭儀並非等閒之輩,她擁有著高超的宮鬥技巧,麵對穆昭儀的打罵與折辱,她從不向聖人訴苦,隻是默默地承受著一切。
她懂得在合適的時機展現自己的柔弱與無助,讓聖人在不經意間看到她梨花帶雨的模樣,從而更加憐惜她、寵愛她。
聖人本就偏愛南朝女子的溫婉與柔情,對北朝女子的彪悍與跋扈則頗為反感。
穆昭儀的所作所為,正好觸犯了聖人的逆鱗。
雖然聖人不能輕易廢黜穆昭儀的位份,但他可以通過訓斥、罰禁足以及冷落等方式來懲罰她。
就這樣,穆昭儀逐漸失去了聖人的寵愛,嫁給聖人二十多年,穆昭儀隻生下了二皇子一個孩子。
因此她更加憎恨楊昭儀了,因為在她看來,是楊昭儀奪走了她的一切。
然而,在皇宮這個權力與欲望的漩渦中,聖人的恩寵就是一切。
穆昭儀雖然有兒子、有娘家作為依靠,但失去了聖人的寵愛,她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她雖然還保留著“昭儀”的尊貴身份,但內心的孤獨與淒涼卻無人能懂。
歲月如梭,轉眼間,穆昭儀與楊昭儀都已步入了知天命的年紀。
然而,兩人的容貌與氣質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穆昭儀因長期的憂鬱與憤恨而顯得格外蒼老憔悴,而楊昭儀則依然保持著那份溫婉與優雅。
兩人站在一起時,竟像是兩代人一般。穆昭儀對楊昭儀的恨意愈發濃烈了。
先太子猝死後,八大勳貴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開始頻繁地催促聖人立儲。
在他們眼中二皇子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代表著鮮卑舊勳貴的利益。
然而聖人他最疼愛、最看重的兒子是三皇子而非二皇子。
更何況二皇子與八大勳貴的勾結更是讓聖人感到不滿。
聖人一心想要做一位聖明的君主而八大勳貴卻總想著“複辟”舊製這與聖人的理念背道而馳。
前些年,居然還有人又提出恢複“立子殺母”的舊製。
聖人知道,那些人估計是想把皇後趕走。
但是皇後的母族也不容小覷,手握重兵,若是動了皇後一族,必然引起朝堂動蕩。
聖人尚且還要哄著讓著皇後,又豈敢殺了皇後。
先太子死後,皇帝也沒有立大皇子為太子。
大皇子母族威勢太過,皇帝害怕皇後的勢力做大,也害怕三皇子登基後尾大不掉。
皇後也知道皇帝的意思,這些年來,一直躲在佛堂吃齋念佛,不給皇帝任何發難的機會。
為了確保天下的穩定聖人很清楚,未來的皇帝絕不能是大皇子,也不能是代表舊勳貴利益的二皇子。
因此立太子的事情一拖再拖十幾年都沒有結果。
八大勳貴似乎也察覺到了聖人的心思,他們不再明目張膽地上折子提建議而是開始暗中支持二皇子上位。
他們手中掌握著兵權,雖然重兵都在六鎮但一旦他們有了“謀逆”的心思,京城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這一點聖人和楊昭儀都心知肚明。
因此他們開始秘密地籌劃應對之策。
第二天聖人照常去上朝而楊昭儀則下令召見自己的母親進宮。
楊昭儀的母族蘭陵楊氏在南北統一後,也北遷到了中原。
但在一眾頂級世家中並不算太突出。
楊昭儀的父兄子弟也都不算太優秀,唯有一個遠房的楊天和還算有些本事。
兩年前楊天和被洛清清坑了一把誤打誤撞地回到了京城。
雖然楊天和因此被秦澤煜夫婦聯手坑了一把,但他並不笨反而更加堅定了要為三皇子效力的決心。
三皇子也為楊天和在京都謀了一個差事,讓他順理成章的留在了京都。
楊天和也沒有辜負三皇子的期望,他暗中幫助三皇子開設糖鋪,大肆斂財為三皇子籌集了大量的資金。
有了錢就可以練兵了楊天和深知這一點因此他一直在為三皇子尋找練兵的好方法。
最終楊天和想出了一個“藏兵於佛”的策略。
在這個佛教盛行的年代寺廟和僧侶遍布各地,他們不事生產不納賦稅不服徭役卻占據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這些人對於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
而楊天和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資源,將兵馬藏匿於寺廟之中,既避開了朝廷的耳目又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這個策略得到了三皇子的高度讚賞他開始秘密地實施這個計劃。
而楊昭儀也在暗中為三皇子提供支持和幫助。
她利用自己在後宮的影響力為三皇子爭取到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然而就在這一切看似順風順水的時候一股暗流卻在悄然湧動。
八大勳貴並沒有放棄對二皇子的支持他們開始暗中策劃一場政變企圖推翻聖人的統治讓二皇子登上皇位。
這個年代,佛教盛行。
比如已經覆滅的南朝,就十分推崇佛法。
最嚴重的時候,皇帝都吵著鬨著要出家,還要朝臣們花重金贖買。
北地雖然不像南朝那般瘋狂,卻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寺廟與僧侶。
太後、皇後等後宮女眷,不管虔誠不虔誠,都會修個小佛堂,弄串念珠,隔三岔五地燒個香。
上行下效,官眷們也都喜歡禮佛、拜佛。
隻京畿地區就有大大小小的寺廟十幾個。
最大的寺廟,比丘、僧侶等,有數百人。
這些人,不事生產,不納賦稅,不服徭役。
偏偏還占據著偌大的土地。
賈俊傑就很看不過眼,叱罵這些“出家人”是蛀蟲。
他提出了滅佛的政略。
其實,這一點是符合聖人的統治利益的,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
但,賈俊傑總是有個老毛病——太極端、太迫切。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賈俊傑呢,卻喜歡大刀闊斧、風風火火。
政令是好政令,卻容易好心辦了壞事。
丈量土地、清查隱戶是如此,滅佛更是如此。前者損害的是世家、權貴的利益,後者則是連市井小民都在痛罵。
百姓們就是想拜個佛,尋求一下心靈寄托,賈俊傑都他娘的不允許,這也太過分了啊。
簡直就是民情激憤啊。
聖人再次無語凝噎。
他現在的重點打擊對象是世家。
而不是如同賈易這條瘋狗一般,對所有人都進行無差彆的攻擊。
聖人擔心會橫生枝節,破壞了他的大計,隻能駁斥了賈俊傑的“滅佛”倡議。
所以,京畿以及整個大虞朝,還是處處寺廟,躲在寺廟裡的人,則數以萬計。
楊天和便看出了其中可以動些手腳——
“把部曲等都安排在寺廟裡,他們是‘僧’,不是兵。”
每個寺廟藏個二三百,十幾個寺廟就能藏個三五千人。
三千兵馬,擱在西北、南疆的戰場上,根本不算什麼。
但,在這京城,已經能夠發動一場宮變了。
當然,三皇子不會搞什麼政變。
他的母親是寵妃,他是父皇的愛子,有聖人做靠山,他隻需乖乖聽話,等著聖人傳位於他就好。
他會暗中豢養私兵,不過是防患於未然罷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比如當下的京城,五皇子蠢蠢欲動,二皇子虎視眈眈。
八大勳貴暗中調兵遣將,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到來。三皇子必須有足夠的武力用以自保。
否則,二皇子或是五皇子真的動了,他們進宮之前,先分兵去三皇子的燕王府一通砍殺,三皇子就隻有等死的份兒。
三千“武僧”,就能在動亂中保住燕王府。
“阿娘,京城大亂在即,您回去跟天和說一聲,讓寺裡的人,想辦法進城吧。”
麵對自己的母親,楊昭儀沒有了在皇帝麵前的溫婉嫻靜,她麵容冷肅,眼底閃爍著勃勃野心。
“是!”
楊母雖然是做母親的,但君臣有彆,她在楊昭儀麵前,還是非常的恭敬。
再者,楊昭儀二十多年前就被擄走,母女分彆這些年,彼此間也沒有多麼深厚的感情。
唯一能夠維係雙方的,隻有切實的利益——
楊昭儀是寵妃,她的兒子是聖人屬意的繼承人。
楊氏作為南朝的小氏族,想要成為頂級世家,就要靠楊昭儀母子!
所以,對於楊昭儀的命令,楊家上下,百分百的聽從。
……
三皇子的燕王府在召集“武僧”,五皇子也沒有閒著。
他自己母族不顯,但他攀上了長公主啊。
長公主的府邸,隻親衛就有一千五百人,絕對是公主中的最高配置。
另外,還暗中豢養了許多部曲、死士。
隻這部分人,就有三四百。
除此之外,長公主還效仿西漢的那位呂太後,豢養了許多靠山婦。
這些婦人,個個膀大腰圓,力大無窮。
每人一根搗衣杵,一哄而上,隻七八個人,就能把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活活打死。
想當初,的第三任駙馬不做人,背著偷偷養了外室。
二話沒說,直接帶著一群靠山婦殺了過去。
也就是沒有起殺心,否則,那個賤男人和外室,都要被亂棒打死。
還有上次的賈俊傑,也被靠山婦結結實實的揍了一頓。
整個新年,他都沒能下床。
其淒慘程度,真是讓一眾仇敵歡欣鼓舞、拍手叫好!
可以說,也就是沒有謀逆的想法,否則以她手中所掌握的武力,足以在京城攪動風雨。
“那是過去!以前我以為皇帝還是我的好阿弟,結果呢,他早已成了‘聖人’。”
張口天下,閉口大局!
啊呸!
她堂堂長公主,先帝唯一的掌上明珠,現在卻被個布衣出身的狗官如此折辱,還險些把唯一愛女的性命都搭上了。
聖人居然還要讓她“忍”!她忍不了!
也不願意忍!
所以,她把昭陽許給了五皇子。
她固然要給五皇子一定的幫助,比如宗室的支持,再比如錢財、人脈等。
但,也從五皇子那兒得到了“名正言順”。
皇子清君側,似乎更合乎情理,也更能讓世人接受。
她一個出嫁了三次的長公主,若是扯旗造反,好像就不是那麼的穩妥。
再者,一旦自己真的出了頭,那就是覆水難收。
將來若是失敗了,可就再無挽回的餘地。
還不如躲在五皇子這個便宜女婿後麵,隻是搖旗呐喊,卻不是真的參與其中。
如此的話,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總給自己留了後路。
五皇子:……無所謂了!
都是皇家的人,誰不是有八百個心眼子?
不過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
至於誰能贏到最後,就要看個人的本事,以及老天的安排了。
五皇子壓下自己的小心思,從長公主那兒借了兩千兵卒。
加上他楚王府的親衛,竟也湊夠了三千人。
還有二皇子,他弄到的兵馬最多,足足五千人。
大戰,一觸即發!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