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哈德遜原本的領地建設計劃,直接被推到重來。礦區開發非常重要,糧食自足同樣意義重大。
無人維護,這一季的收成是沒啥指望,可下一季卻不能繼續荒廢。
甭管後麵種些什麼,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兩萬多畝土地,以現有生產力想要開墾出來,最少也得配備七八百壯勞力。
這還是建立在牲口足夠的情況下,沒有四五百匹馬/牛,壓根兒就完成不了。
開礦更是勞動力密集性產業,從“燒炭——采礦——選礦——冶煉——連鑄”中間一係列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工。
沒有足夠的青壯勞動力投入,很難在短時間內,恢複之前的產能。
作為領地的主要財源,礦區生產必須優先保障,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青壯勞動力,可以投入到土地耕種上。
換成勞動力較弱的老弱婦孺,人力投入加倍是必須的。考慮到領地牲口數量嚴重不足,還需要以人力填補缺口,實際上需要的勞動力,必定會更多。
憑借紮實的數學知識,哈德遜很快就得出了領地人口嚴重不足的結論。
不說什麼擴大產能,光恢複之前的生產,領地的勞動力就遠遠不夠。
現在就看手下能夠忽悠多少人過來,實在是勞動力缺得厲害,那也隻能到時候再想辦法。
畢竟,在這種節骨眼上,就算是想要夠買奴隸,東南行省也缺貨啊!
萊特和懷頓兩郡之地的領主,全部都缺人缺得厲害,搶人打戰早就已經開始。
在領地尚未確定前,東南行省的青壯奴隸價格,就比之前上漲了三分之一。現在這個時候,恐怕更是上漲到了天上去。
腰包不富裕的哈德遜,就算是想當冤大頭,也沒有這份資格。前麵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夠買奴隸,現在就更買不起了。
分出一部分領民,前往新獲得的土地複耕,軍隊的巡邏範圍也擴張了過去,哈德遜的重心再次回到了礦區。
簡單的營房,已經初步搭建了起來。雖然居住條件依舊簡陋,可終歸還是擺脫了“天為被,地為席”的窘迫處境。
木炭已經儲備了不少,礦山也清理的差不多了。雖然叛軍破壞的厲害,可薩拉姆山脈主要還是淺層礦為主。
條件最好的地方,能夠直接進行露天開采。差一點的地方,礦洞最多也就延伸幾十米。
采礦技術就這水平,開采埋藏在深層區域的礦石,那就是在氪命。鐵礦收益雖然不錯,但是還沒讓領主們瘋狂到要放棄節操的地步。
要是碰到高純度的金銀礦,或者是價值更高的魔晶礦,礦工就隻能祈求晨曦之主保佑。
領地勞動力嚴重缺乏,又碰上了充滿良知的哈德遜領主,自然不會打深層礦區的主意,哪怕地底深處的礦石純度更高。
在領主大人的強烈要求下,完成初步準備工作的冶鐵工人,開啟了戰後第一次冶煉。
看著工人們采掘出來的鐵礦石和木炭一起投入到黏土製成的煉爐中,就開始點火開乾。
一旁的風箱代替了煉金鼓風機,也開始了工作。看得出來,對這種新玩意兒,工人們很是忐忑不安。
仿佛是一個旁觀者,哈德遜隻是遠遠的看了幾眼,就直接離開了冶煉場。
原始的冶鐵工藝,再配上灼燒溫度不夠高的木炭,冶煉出來的生鐵質量不過關,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沒有任何奇跡發生,從煉爐中取出的鐵塊質地非常疏鬆,就如同螞蟻窩一般,留存著大大小小的孔洞,純度之低哈德遜都懶得吐槽。
不過工人們的興致倒是很高,顯然他們平常冶煉出來的生鐵,也和這貨是差不多的水平。
沒得說,繼續進入下一輪工序,捶打——煆燒——捶打——煆燒——捶打……
一次又一次的反複折騰,幾個小時之後,見鐵塊凝實的差不多了,工人才放入水中淬火。
劣質的生鐵加工成型,按照以往的慣例,這玩意兒已經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並且價格還不低。
根據生鐵的成色,按照戰前的市場價,每磅生鐵大概能賣到30~55枚銅幣。
至於後期加工成什麼,那是鐵匠們的事情。反正上一任領主阿爾豐斯子爵,從不提供售後服務,也不關心顧客拿去乾什麼。
看著眼前的樣品,哈德遜熄了立即批量生產的心思。眼前這些生鐵,毫無疑問都是劣等品。
想要提高品相,那就隻能經過不斷的錘煉、灼燒。沒有繼續加工,那是因為繼續鍛造下去的性價比不高。
畢竟,使用的是木炭,在現有工藝之下,縱使錘煉一百次,強度也很難達到製作武器的標準。
按照原來的生產模式,出售生鐵固然能夠賺錢,但利潤卻遠沒有哈德遜預料之中的那麼暴利。
看似生鐵價格不低,可架不住礦區的產能低。根據工人們的回憶,薩拉姆礦區巔峰時期工人數量超過四千。
可據哈德遜了解,阿爾豐斯子爵這位東南行省最大的生鐵供應商,每月出貨量卻隻有可憐兮兮的十八萬磅不到。
就算是自用了一部分,人均日產鐵量也就一點五磅左右,效率低得令人無話可說。
考慮到木炭需要外購一部分,以及礦工重體力勞動消耗較大,需要更多的營養補充,再加上稅收、基礎設施設備維護成本,估摸著利潤也就五成左右。
考慮到領地出產的生鐵大都品質較低,大規模批發價格還有折扣,統一按照25銅幣/磅售價計算,十八萬磅的出貨量,月入也就三千金幣左右,收益大概在一千五百金幣上下。
看似這個收益很不錯,在王國眾多男爵領中也能夠排前列,卻遠沒有哈德遜預想中那麼暴利。
想要獲得更高的收益,改良冶煉工藝,提高產能和生鐵質量勢在必行。
沒有工業體係支撐,高科技的技術肯定是想都不用想,可供哈德遜選擇的隻有傳統工藝。
高爐煉鐵,許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可真要操作起來卻一點兒也不簡單。
幸好哈德遜喜歡四處跑,親自接觸過不少高爐遺跡,大致的了解高爐煉鐵流程。
跟著依葫蘆畫瓢,高爐沒有搞出來,反而先教起了工人們燒製窯磚。
指揮著手下的工匠,前前後後折騰了大半個月,經曆多次失敗後,哈德遜才搗鼓出第一爐磚。
或許是因為火候控製的不到位,或許選取的土質不合格,又或許是工人們對哈德遜的話理解不到位,窯磚的質量那是一言難儘。
大部分窯磚上都出現了裂紋,隻有一小部分像那麼回事,能夠勉強湊合著用。
指揮著工人嘗試著搭建高爐,哈德遜隻感覺身心疲憊。攀爬科技樹,真不是普通人能乾的。
一套最簡單的原始冶鐵工藝,複製起來都這麼麻煩。若是換了需要配套產業的先進工藝,那還得了?
。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