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然崇拜(1 / 1)

從考古發掘的甲骨文和最早的文獻記載來看,早在人類社會的初期,自然崇拜現象就十分普遍。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缺乏科學認識,便將各種自然現象如日、月、天、地、山、水等等,當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們對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所記載的400多座山中,都有不同規格的祭祀,可見當時對自然神崇拜的普遍性。《史記·封禪書》引《周官》的話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可見那時,祭祀山水已分政區和等級,帝王祭祀五嶽、四瀆,地方官祭祀地區性的名山大川,老百姓祭祀當地的名山水。五嶽是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四瀆是指四條大河:黃河、長江、淮河和濟水。與五嶽相應的有五鎮(大山),即東鎮沂山(山東),南鎮會稽山(浙江),西鎮吳山(陝西),北鎮醫巫閭山(遼寧),中鎮霍山(山西)。還有九鎮,當時把全國分為九州,每州都有自己的鎮山。在諸多山神崇拜對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漸成為大自然的代表,五嶽四瀆則象征整個中華的神州大地。崇拜自然山水神,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而天子祭名山大川,封禪泰山,則是中國名山大川發展史上的特有現象。封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禮儀活動。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禪,是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上祭地。封禪活動曆史悠久,但有史實記載的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登泰山頂祭天,在泰山腳下小山梁父祭地,並命丞相李斯刻石紀功。從此,封禪活動便成為封建社會勞民傷財的國家大典。帝王封禪泰山包含著祭祀天和地,朝廷祭祀四瀆,亦代表天下河川。這就從人們普遍祭祀具體的山山水水,發展到祭祀那些富有象征意義的名山大川。從而把名山大川從普通的作為物質利用的對象中分離出來,保護起來,作為象征性的祭祀對象,加以崇拜。這就是先秦時代名山大川的主要功能和人與自然精神關係的主要形式——祭祀。在普遍的自然神崇拜中,民間也萌發了人對山水的感情和審美苗頭,如《詩經》中就有不少歌頌自然山水美的詩句,“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等等。有的學者、思想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有了新的見解,如老子、莊子都力圖探索天與人相通之處,提出天人和諧的思想,這對後世關於人與自然精神關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孔子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山水觀,認為山和水的形象與人的美德相類似,所以人們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欣賞它們。這在山水審美史上稱為“比德”。比德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後人的山水審美意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