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10歲上初一時開始玩電腦遊戲,經常玩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到周末,總是一玩就四五個小時,到寒暑假,能一口氣玩七八個小時。那兩年,她買的雜誌基本上都是電腦遊戲方麵的,和同學朋友們電話聊天,也經常是關於電腦遊戲的內容。她玩電腦遊戲是在我的慫恿下開始的。圓圓在煙台上小學時,同學們都還沒開始玩電腦遊戲,也可能因為當時同學家有電腦的還不多,也許是因為他們當時還太小。她知道這回事,但並沒有真正感興趣。到北京上中學後,電腦遊戲好像一下子在中小學生中開始流行了。她一方麵從同學那裡知道電腦遊戲很有趣,另一方麵又從媒體、其他家長、學校那裡聽到太多的對電腦遊戲的批評。她可能有所顧慮,有矛盾,就一直沒主動提出要玩。到初一第二學期,我問她是不是班裡有同學在玩電腦遊戲,告訴她想玩你也可以玩。她有些意外,但馬上就非常快樂地接受了,立即就出去買了遊戲盤回來。我的考慮是,既然電腦遊戲能讓孩子們那麼著迷上癮,其中一定包含著巨大的樂趣。孩子總應該玩點什麼,我要讓我的孩子快樂,在她的每個成長階段獲得那個階段應有的快樂。因為現在的孩子們缺少玩伴,在玩耍方麵太單調貧乏,如果沒有一件有趣的事讓他去做,那他多半是要在電視機前消磨時間了。我寧可讓圓圓在遊戲中浪費時間,也不願她經常呆住電視機前。適合她看的電視節目太少,電視又完全是被動接受,經常看會使人大腦遲鈍;遊戲卻是主動參與,玩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智力投入;而且遊戲可以讓她熟悉電腦。再一個考慮是,她的同齡人如果都在玩,她不玩的話,就會缺少一個重要的交流話題。至於她會不會上癮,我不是沒有擔心,但不想因噎廢食;總的來說我有信心,這種信心來源於我對遊戲的認識和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電腦遊戲也就是個遊戲,並不是毒品,它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並沒稈晗本質區彆,隻是這個遊戲更有趣更複雜。想一想,兒童對哪一種遊戲不上癮呢?我們小時候大夥兒孩子玩打仗或捉迷藏,經常玩得忘了回家吃飯,忘了睡覺,直到大人找來,強行把我們拉回去。當時我們也總是不願意散去,甚至得挨頓揍才肯回去。而現在的孩子沒辦法在樓下找到那麼多小夥伴,隻能在電腦上和虛擬對象玩耍。他們也會常常玩得忘記了時間,總覺得沒玩夠。這兩種“玩耍”沒什麼區彆。對遊戲有濃厚的興趣和病態的“成癮”,這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我相信絕大多數隻是前者,隻有少數的孩子會發展到後一種狀態。據說姚明也喜歡玩電腦遊戲,另外還有一些事業及學業上很有建樹的年輕人也喜歡玩遊戲。所以並不是電腦遊戲本身有問題,而是孩子缺少自控力,使事情變得糟糕;這是家長首先要確立的一個觀念。遊戲上癮其實反映的是遊戲之外孩子的另一個問題。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裡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個孩子如果因為電腦遊戲耽誤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也會有彆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事實上,電腦遊戲已成為當代兒童生活中不叮缺少的部分。無論家長喜不喜歡,他們最終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讓孩子玩電腦遊戲的問題上,家長已基本上不需要決策了。大勢所趨,擋是擋不住的。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真是“萬事開頭難”,圓圓開始玩遊戲後,也像彆的孩子一樣,非常癡迷。課外書幾乎沒時間讀了,到了練二胡的時間也不想下機,硬拖著;叫她吃飯,直等到我和她爸爸吃完,飯都涼了還不過來、她這些表現讓我也著急,說過幾次但發現沒用後,我告訴她應該安排好時間,把該做的事做了,以後就不再說了。有幾次她過來吃飯,我們已吃完,飯桌也收拾了,告訴她剩飯在廚房,想吃自己熱去吧。說這話時和顏悅色,毫無責怪的意思。心裡越著急越不能拉下臉來教訓她,越要和她站在一邊,絕不站到她的對立麵。我經常用愉快的口氣問她一些關於遊戲的事,真誠地分享她玩遊戲的快樂;過聖誕節還送她新的遊戲盤。我知道乾涉隻能激化她玩遊戲的無度,她需要的是自己學會控製。所以我有足夠的耐心讓她自己在各種各樣的時間分配中,體會各種各樣的感覺。因為她平時住校,隻是周末回家練兩天二胡:第一天她寫完作業就玩遊戲,玩得忘乎所以,忘了練二胡,就說要第二天多練一會兒;第二天不得不關機時才想起來,二胡又忘了練了,那就隻好等下周練吧。這時她是有愧疚之情的——這其實就是一個孩子自我調整的開始。第二周果然記著練了,但時間很短,結果到老師家上課時,拉得很糟,從老師家出來她很沮喪,說看來得好好練呢。我並不責怪她,隻是附和她的話說,好好練練吧。再接下來,她基本上就能像以前一樣安排練琴時間了。為了保證遊戲時間,她更注意做事的效率。當然也有反複的時候,偶爾一兩天會安排得很糟,但我始終沒和她形成衝突,有時會和她心平氣和地談一下這件事,提出我的希望。剛開始玩電腦遊戲。對她學習成績有一些影響,但我堅信孩子應該玩;堅信孩子自己心裡清楚學習和玩哪個輕哪個重,隻要我不胡亂乾涉,不嘮叨,她一定會慢慢調整自己。況且,又不是馬上要高考,她成績高一些低一些有什麼了不得呢。隻要不讓遊戲和學習衝突,不敗壞她學習的胃口,我相信她在該學習的時候一定懂得用心去學。圓圓一年多玩下來,對遊戲興趣依舊,但逐漸學會了自我掌控,把該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高了——我認為,這是她遊戲中真正的收獲,比單單考出好成績還重要。圓圓初中時一直玩單機遊戲,沒玩網絡遊戲。上初三後,學習一下緊張起來。她在初三的某一天,把所有遊戲盤部裝到一個紙箱子裡,說在中考前不再玩了。我沒說什麼,儘管這一舉動是我早已盼望的,但我沒流露激動,也沒誇獎地,隻是表示出讚同,幫她一起高高興興地用膠帶把箱子封好,放到床下。中考結束後,她本來計劃要做好多事:讀,練字,練琴。但遊戲箱子再度被打開後,她又把最多的時間投入到玩遊戲上,結果原定計劃基本沒實現。儘管我看她這樣“浪費”時間有些遺憾,也沒說什麼。我想中考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接下來又是更加緊張的高中生活,所以這個假期就讓她儘情地玩吧,我為什麼非得要求我的孩子在假期也要學習呢。隻是到假期結束時,我和她談了一次話,回顧了一下假期初期的計劃,問她是不是感覺玩遊戲太浪費時間了,會把一個人的計劃完全破壞掉。我又和她分析,時間就那麼多,做了這事就不能做那事,而接下來的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最關鍵的三年,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所以我們應該使用好這三年,這其實也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條件去玩。圓圓一個假期下來,發現沒按計劃做事,心裡也很失落,再說遊戲癮也解了不少,她這時就https://能理解家長的話,不和我頂牛,說上高中肯定學習特彆忙,就要少玩。她確實說到做到,高中期間她又玩了幾次,我們什麼也沒說。到高二時,她又把所有的遊戲盤裝進箱子裡,說高考完了再玩吧。此後兩年再沒動一下遊戲。等到高考完了,她大部分時間是讀書、看影碟、上網聊天、和同學出去玩。偶爾玩一下遊戲,是和同學借來的新版遊戲。那個紙箱再沒打開,可能是那些遊戲太舊或太小兒科了。現在她在大學裡,除了緊張的學習,還參加了兩個學生社團,不停地讀課外書,生活很豐富也很忙碌,據說和同學上網聊天的時間也很少。偶爾也會玩玩遊戲,但想把她長時間關在遊戲裡,她自己都不會答應。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你的孩子自覺,該不玩的時候就不玩了。我那個孩子,你要真這樣放開了,他會什麼都不乾,永遠都不想停下來。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這些家長的“放開”之所以沒有效,第一個原因,是平時家長習慣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單是玩遊戲這一件事就不知道說過多少次,發生過多少衝突。那麼你哪天突然放開了(其實多半是躲在旁邊做偵探去了),他當然就要玩瘋了。貓突然不在了,老鼠能不反天嗎;瞥察都下崗了,小偷能不放肆嗎。家長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這種管製與被管製的關係,這種關係建立的時間越長、越牢固,孩子的自覺性就越差。第二個原因是家長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改變,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幾天就變好;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不改變,家長就受不了啦。壞毛病也是“病”,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用一天養成的壞毛病可能需要三天來改正,何況他幾年間養成的壞習慣,怎麼可能你放開三天他就改了呢。就如陶行知先生比喻的那樣,有的人開始接受一個觀念,知道鳥兒在大自然中會成長得更好,就弄些花草樹枝放到鳥籠子裡,以為這就是給鳥提供了自然環境。為什麼不能打開籠門呢?家長要治理孩子的某個壞毛病,第一要有誠意,第二要有耐心。還有一些家長,平時對孩子嚴加管束,不許他上網,一旦孩子考試成績好或彆的什麼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孩子上網或超時上網作為獎勵——家長們一方麵痛恨網絡遊戲,另一方麵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而能作為“獎品”的東西,它怎麼會是個壞東西呢——孩子們就這樣被搞亂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我常想,事情可不可以反過來做,把上網當作“任務”或“懲罰手段”,而不是當“獎品”安排給孩子,是否會取得更好的控製效果?比如,孩子特彆喜歡玩遊戲,那麼家長在每次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就告訴他要懲罰他,上網去吧,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懲罰再玩十小時,直到他累得求饒。這樣,孩子慢慢覺得上網不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懲罰。反複多次,可能會讓他對上網產生反感心理。網絡遊戲當下似乎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戒除網癮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的醫院開展治療“網癮”的業務,讓孩子們完全像病人一樣住院,通過吃藥打針采治療。也有辦“行走學校”或“訓練營”的,其手段更是無奇不有——這簡直是頭痛醫腳,進鐵匠鋪買肉。這些機構所宣傳的。“成功戒除”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畢竟遊戲不是毒品,他們對這些孩子跟蹤了多長時間,這些孩子後來到底怎樣了?這些機構或產品讓家長白花錢尚且是小事,嚴重的是不但於事無補,還給孩子們帶來傷害。2007年媒體曝光的四川“大東方行走學校”,招生宣傳中就說它能幫孩子戒除網癮。可它哪裡是個學校,簡直就是座“黑磚窯”。工作人員素質低劣,“教育”行為令人發指;他們的“教官”隨意打罵汙辱學生,把學校變成集中營,最終導致學生跳樓自殺。它不但給孩子們帶來肉體傷害,更造成深重的精神傷害。這件事與媒體當時曝出的“黑磚窯事件”性質完全相同,最後卻不了了之,媒體上並未見到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這種忽略,可能由於這些受害人都是“問題少年”,他們不能像“黑磚窯事件”裡那些可憐的窯工一樣引起人們的同情。有人把“黑磚窯事件”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沒有人發現“大東方行走學校”之類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國家安全事件——家長的無知,“教員”的暴力,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仇恨,他們的心理被扭曲;從行走學校出來的孩子更變本加厲地沉浸在網絡遊戲中,還有的孩子口口聲聲要殺了那個“校長”——這才是定時炸彈,真是讓人憂心忡忡。家長絕不可輕信各種治療網癮的廣告,所謂“網癮”是個教育問題,不可能那麼表麵化地解決。青少年沉酒於電腦遊戲不能自拔的報道經常能看到。表麵上看症結都在青少年自身及遊戲上,可從每一篇報道的字裡行間細看,都能看到或感覺到家庭教育的缺陷。許多家長采取的各種“積極行動”是多麼地用心良苦,可惜充滿了反教育科學的意味——就是這些反教育科學的行為,不但讓父母的努力無效果(最多取得暫時的、表麵的效果),還讓孩子越陷越深。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隻能從家庭教育開始,需要家長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沒有家長的改變,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一是家長要對網絡遊戲有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隻是孩子的一個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在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負罪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逆反情緒隻能強化他玩的欲望。二是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網絡遊戲隻有在精神空虛的孩子那裡,才變成鴉片。豐富的課外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它強大的力量會擠占陣地,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一個從小有習慣的孩子,對他來說也是魅力無窮的,會衝淡對遊戲的興趣。三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經常去“管”孩子,對孩子不斷提出限製性要求。他們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經常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單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是很好,很合理,家長正是由於相信他做出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所以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了,該做那事了。事實是,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肩負起來了,孩子哪裡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四是在具體言行中多運用逆向思維,例如前麵提到的,把上網作為“任務”或“懲罰手段”,而不是獎勵手段來運用。這算是一個小技巧。這幾條很好理解。在具體操作中,家長們要注意和反思的是:你的每句話、每個動作,對目的是成全的還是破壞的,在孩子內心強化的是哪一個效果。比如,你想讓孩子多讀課外書,就把孩子硬從電腦前拉開,塞給他一本書,告訴他要多讀書少玩遊戲——這樣做其實更破壞了他讀書的興趣,強化了他對遊戲的欲望。還有家長急於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給孩子規定嚴格的作息時間,特彆是嚴格的遊戲時間,一旦孩子安排得不好,就批評他不善於管理自己——這樣,就奪走了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機會。如果隻是為了“管住”孩子,你完全可以這樣做,做起來也很簡單;如果想要“教育”孩子,讓他學會自我管理,則要家長動許多腦筋。至於有些遊戲充滿暴力與色情,家長應儘量阻止未成年孩子玩這類遊戲。同時要給孩子正麵引導,讓他選擇那些內容健康的遊戲,暴力與色情不是遊戲的本質屬性,如同有的書刊也充滿色情與暴力,可這並不是書刊的本質屬性。我們隻是不允許孩子看內容低下的書,但不能因此不讓他看書。●乾涉隻能激化孩子玩遊戲的無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學會控製。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在各種各樣的時間分配中,體會各種各樣的感覺。●家長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製與被管製的關係,這種關係建立的時間越長越牢固,孩子的自覺性就越差。●孩子考試成績好或彆的什麼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他上網或超時上網作為獎勵——家長們一方麵痛恨網絡遊戲,另一方麵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而能作為“獎品”的東西,它怎麼會是個壞東西呢——孩子們就這樣被搞亂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事情可不可以反過來做——如果孩子特彆喜歡玩遊戲,那麼家長在每次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就告訴他要懲罰他,上網去吧,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懲罰再玩十小時,直到他累得求饒。這樣,讓他覺得上網不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