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詩滋養的孩子(1 / 1)

圓圓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讀一些詩歌。我發現她既愛聽,也愛記。大約她三歲時,我學習電腦打字,每天背“五筆字型”字根口訣。五筆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編得像詩一樣節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時候圓圓在旁邊聽到了,到晚上關燈我躺在床上背的時候,有的地方想不起來,她竟然都能提示我。這些沒有內容的東西,小家夥隨意聽來,居然記得比我還快,我很驚歎孩子的記憶力。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著藝術美,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遊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我在教圓圓讀詩的過程中,逐漸堅定了一個認識,即兒童應該大量背誦詩歌,尤其是古詩。從圓圓四、五歲時,我開始正式教她讀古詩。我們最早用的讀本是一套配有插圖的《幼兒讀古詩》,共六本,大約有一百多首詩,那些詩都很短,一般隻有四句。我經常和她一起朗讀這些古詩,等讀熟了再一起背。這方麵並沒有做計劃,做得比較隨意,但因為持續不斷地做,到她6歲上小學前,這些詩基本上都會背了。近年看過一些資料,有的人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讀古詩。認為孩子不理解,隻是鸚鵡學舌地記住一些音節,所以提議在孩子小時候應該教他讀兒歌,不要背古詩。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這是大人的事,孩子則沒有這種疏離感。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彆的。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人們因為古詩“難懂”產生的另一個錯誤想法是,教孩子學古詩時,要儘可能給他講解,把每一句都“翻譯”成“白話”。事實是,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其原因,一是基於對兒童領悟力的信任;二是詩文中的意境美與文字美重在體會,它們原本就是無須解釋的,一解釋就是對想象力的束縛,就是對語言美的破壞。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隻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比如我在教圓圓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時,由於詩本身明白如話,隻解釋一下什麼是“曲項”就可以了。少解釋不等於不“解讀”。我和圓圓對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經常會反複品味,比如看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會關注它的對仗工整,體會每個用字的精致;看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儘餘杯”,就想象那樣一種生活場景是多麼樸實有趣。這就是讀詩的享受。但對於每一首詩,我和圓圓更多地是把時間花在一次次的讀和一次次的背誦上。我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辟了。這種學習方法看起來簡單刻板,實際上很有道理。著名學者、北大中文係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曆,是會不解自通的。”“少講多讀”並沒有影響圓圓對詩歌的理解,我經常發現自己以為簡要的解釋,有時也是多餘。記得圓圓5歲時第一次讀到“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她覺得李白好瀟灑,覺得這首詩特彆好玩。我們剛剛讀完,她就對這首詩進行了“改編”——把“李白”改成“圓圓”,把“長安”改成“煙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來。無須解釋一個字,我知道她已經理解這首詩了。讀得多背得多了,不僅字麵意思圓圓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漸學會領略詩歌中方方麵麵的美。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讀杜甫的《登高》,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時,她沉默片刻,輕歎一口氣,忍不住地說:“寫得真好呀!”我從未解釋過這句詩,事實上我也無從去“解釋”,但她讀懂了,她被這語言美深深打動了。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也在於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麵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我們一起想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圓圓背誦古詩的過程一直也是我背誦的過程,我儘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時候,凡要求她背的詩,必定也是我會背的。在教她的過程中我也複習和背誦了好多古詩詞。圓圓認字後,我總是把要背的詩抄到一個小本上,經常在乘公交車或飯後睡前的時間和圓圓一起讀幾句背幾句,不知不覺一個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個小本,我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圓圓和背誦的首先是唐詩,後來又背誦宋詞,再後來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學期間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後,開始背一些長詩,比如《長恨歌》、《琵琶行》等。圓圓剛開始背長詩時有一些為難,我們就采取了化整為零的辦法,每次背一小截。當時她住校,每周回來往小本上抄幾句,然後拿到學校去背,不斷地把新背的和前麵背過的連起來,一首長詩就一點點地解決了。事實上詩歌越背越容易,這方麵也同樣存在熟能生巧。開始時圓圓背一首詩比較費時間,到後來,一首絕句隻需花幾分鐘讀兩三遍,看看注解,合上書就背下來了。即便是背長詩,基於以前背誦的功底,她背誦的時候也比較容易。整個中小學期間,圓圓在學習古典詩詞方麵顯得比同學們輕鬆多了,一方麵是課本上學到的詩詞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過,另一個方麵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誦能力。她初中時回家跟我說,語文課學《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誦,不少同學覺得太難背了,還有同學責怪白居易,說他乾嗎把詩寫那麼長,這不是為難人嗎!在保護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方麵,我覺得還要注意的是,帶領孩子學習古典詩歌的動機一定要單純,至少要讓孩子感覺到單純。一些家長在孩子背會一些詩後,總是要求孩子給客人表演背詩;還有的家長不斷地計較孩子背會多少首,仿佛背誦是為了一個數字;也有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些詩對寫作文好……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隻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彆人炫耀我吃過蛋糕,也不是為將來某一天可能餓肚子而儲存更多熱量。在享受之外沒有其它功利心——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為了“會背詩”,在詩歌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這才是應有的目的。所以不要讓孩子給彆人表演背詩,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對彆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隻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如果一個人在讀詩中從沒有為詩中的情打動,從沒為語言的美震撼,從沒為智慧而深思,縱使他會背一萬首詩,也還是個不會讀詩的人。我見過某民辦教育機構出了一張據說能讓孩子們快速背會上百首古詩的光盤,它把古詩配上快速變換的動畫和動感十足的音樂,以現在歌壇流行的快節奏的“說唱法”念出來。事實是所有的詩都變成了配樂“快板兒”,不管什麼內容都用一個味道念出來。這張光盤被賣到好多小學裡,受到一些老師和家長們的歡迎。但是,這樣的“教學”裡,孩子們到哪去體味古典詩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隻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背誦數字,帶不來享受。我懷疑這樣背誦來的東西也不會記憶得深刻,難以在記憶中紮根,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是浪費時間。圓圓在背誦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也接觸了一些好的現代詩。她真正感受到了詩歌的美,甚至產生了自己寫詩的衝動。她在小學時,就自己嘗試著去寫詩。有一次我們一起到海邊玩,快到海邊時,遠遠望去海水很藍;當我們走到沙灘上,發現海水是綠色的,因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腳丫跑進水裡,發現腳丫白白的,水根本沒有顏色。她就用手捧起水來,對我說了她看到的海水顏色的變化。我說,你發現詩了。回家後,她在我的指導下,寫出這些文字:這是她七歲時寫的詩。過了不久,我給她換了一塊新枕巾,藍色的。她說像大海的顏色。我開玩笑說,枕著它可能會夢見大海。她順著我的話說,再加塊黃色的就可以夢沙灘了。她又馬上想象,要換成綠色的,是不是就可以夢到草地了?我親親她的小臉蛋說,你的話就像詩一樣,寫下來吧。圓圓後來就寫了這樣一首詩:這些詩說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學生的水平;但能從生活中發現詩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樣了。她上中學後偶爾也寫詩,有的寫得還真是不錯。圓圓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一直很濃厚,理解得也很好。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很欣賞她這方麵的修養,讓圓圓給同學們講過兩次古詩賞析。圓圓認真準備後,在課堂上把那兩首古詩解讀得非常好。據說有的同學居然聽得很感動,評價說第一次被一首詩打動,發現詩歌這麼美。她在寫作文時經常引用一些詩句,總是能夠提升文采,作文成績一直不錯。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試題正好是對一句古詩的解讀,那句古詩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以圓圓平時對古典詩詞的領悟力,她讀完這兩句詩時,肯定容易找到感覺。她從老子的“大美不言”寫到在平凡中創造不凡業績的當代楷模方永剛。她的語文獲得了140分的高分(總分150分),作文應該有不錯的成績。圓圓覺得自己很幸運,說一直以來的古詩詞背誦在這次考試中幫了大忙。有的家長因為自己沒有讀詩的愛好或能力,想到教孩子讀詩,可能會覺得為難。我想這其實沒關係。我在前麵談到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隻要能做到這一點,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現在有很多不錯的古典詩詞選讀本,一般都有較完備的注解,讀懂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多買幾個版本,挑自己喜歡的去讀,對照著去理解。有的句子暫時讀不懂也沒關係,以後讀得多了自然會懂。況且對詩歌的理解本來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尋求什麼標準解釋。隻要家長能經常和孩子一起去讀去背,這方麵修養自然會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長更好,他在簡單的誦讀中,也會有好多收獲。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喚起孩子的興趣,也會讓雙方都有很強的成就感。孩子學古詩從幼兒時開始較好,但也許你的孩子已上中學。這也沒關係,讀詩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學習是件終身的事情,不存在絕對的“錯過時機”。也許你還會顧慮孩子的功課太緊張,沒時間。這需要我們動些腦筋,讓孩子少上一些課外補習班,多利用時間的邊角料,時間總能找到。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學習班,專門學習古典詩詞文賦。是否要報這些班,家長應慎重。如果這些學習班的教師的古典文學修養較好,會引導孩子,這樣的班可以參加。但我擔心一些老師把這種班辦成另一種“課外補習班”,給孩子們“講詩”,逼著孩子們背詩,那樣可能會導致孩子對詩歌產生厭倦感,失去學習的意義。有一個最簡單的考察辦法,就是向一些參加過學習班的孩子打聽一下他們的學習感覺,或讓自己的孩子試聽一段時間。孩子們喜不喜歡,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寫到這裡,我猜想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雖然讀詩有種種好處,可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專業技術知識,還是先抓緊時間學課程吧。這樣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須知有這麼一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據說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從小表現出超常的數學才能,剛上中學一年就把中學幾年的數學都學完了。有人建議他去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知識,他父親不同意。父親是一位大學數學教授,他對楊振寧提出的要求卻是,花幾年的時間去學中國古典文學。後來,楊振寧先生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古典文學對他的熏陶,認為這種熏陶對他的科學研究有深刻的影響。同樣,溫家寶總理的古詩文修養也讓人津津樂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記者招待會中,都會信手拈來一些詩句,為他清晰、嚴謹的講話增添深情而動人的色彩——文化修養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本身,它還是完善的思維方式。我國古典詩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個人所接觸的不過滄海一粟;並且對所接觸的有限的篇章,我們也不敢說完全讀懂了讀透了——即便這樣,已受益匪淺。有一次,我看到圓圓上高中時寫的一個小隨筆,裡麵有這樣一句話:“從初中到現在,我在每一個摘抄本裡都抄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人說《紅樓夢》是讀不儘的,我認為,《長恨歌》也是讀不儘的”。她有這樣的感覺,我真的很欣慰——生活裡有些美麗的愛好,那是怎樣的一種滋潤;人生中有些讀不儘的東西,那是怎樣的一種財富啊!所以,我最後想說的是,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個“桃花流水窅然去,彆有天地非人間”的世界。讓孩子多讀些詩吧!●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在於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麵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不要讓孩子給彆人表演背詩,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對彆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現在有很多不錯的古典詩詞選讀本,一般都有較完備的注解,讀懂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多買幾個版本,挑自己喜歡的去讀,對照著去理解。有的句子暫時讀不懂也沒關係,以後讀得多了自然會懂。況且對詩歌的理解本來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尋求什麼標準解釋。●隻要你能經常和孩子一起去讀去背,這方麵修養自然會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你更好,他在簡單的誦讀中,也會有好多收獲。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學習,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喚起孩子的興趣,也會讓雙方都有很強的成就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