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領,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上作戰,麵臨絕境一樣。詩人杜甫說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兩軍對壘,指揮員要全局在胸,通觀始終,善於乘勝擴大戰果,決不能以為擊潰敵人就是完全勝利,而不去消滅敵人的主力,捉拿它的首領,那就如放虎歸山,必有後患。擒賊擒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運用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擒賊擒王,不僅是指捉拿對方首領,而且是指消滅對方的主力,這兩者之間雖有相同之處,但。在具體情況不同,也要靈活掌握。一般來說,擒其首領必然動其軍心,瓦解整體;而滅其主力,首領自然也就成了光杆司令,無所作為。先擒其首,後滅主力則如打蛇打七寸,事半功倍;而先滅主力,後擒其首則如手到拈來。不作為此計的本意。本世紀30年代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雙十二”兵諫,生擒了蔣介石,導致全國出現抗日局麵,功昭日月,可以說是運用這一計謀的成功範例,抗美援朝戰爭中, 我軍穿插敵後,奇襲白虎團部,也在現代戰爭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現代戰爭條件下,冷兵器時代那種觀戰旗可知主帥的戰爭方式已經不存在了。遠離作戰第一線的指揮機關可以用現代先進的指揮手段,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天千裡之外,擒賊擒王,需要借助敵後空降、登陸等手段,但不管戰爭方式如何變化,這一計謀仍將在未來的戰爭中閃耀光輝。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做出了“大燕皇帝”,不久被殺,他的兒子安慶緒掌握了大權。為了擴大地盤,安慶緒派了大將尹子奇率領一支13萬人的大軍向淮陽進犯。企圖奪取江淮。淮陽守將許遠一看形勢險急。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向當時擔任河節度副使的著名大將張巡送來一封十萬火急的軍情報告,請求火速支援,張巡得到報告二話沒說,帶領3000兵馬從寧陵趕淮陽救援,與許遠的人馬彙合後,總共不足7000人,與李子奇的13萬相比,顯然處於劣勢。但是,張巡大智大勇。毫無懼色,他指揮鎮定,士兵抵抗頑強,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張巡率部擒獲叛軍將領60多名,殺敵2萬餘人,尹子奇損兵折將,隻得暫時退兵。不久,尹子奇調整部署再次向淮陽發動大規模進攻,張巡進行了周密的戰鬥動員,宰牛犒賞三軍將士,並親自執掌令旗,率部衝鋒陷陣,一鼓作氣,再次大敗叛軍。雖然連續取得了兩次勝利,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叛將尹子奇所部13萬人還近有10萬,而張巡的7000兵馬經過兩次作戰也消耗不少,叛軍卷土重來怎麼辦?這次作戰後,張巡開始考慮下一步退敵之計。張巡召開了軍事會議,他對將領們說:“如今,叛軍已是兩次進攻被我打退,雖然損兵折將,但元氣未受大挫,我方守城將士雖然士氣高昂,但畢竟多寡懸殊,短期內援軍恐怕難以到達,就這麼消耗下去總不是辦法,各位有何良策,說來聽聽。”聽主帥這麼一說大話,大家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有的將領流露出畏懼情緒說:“眼下敵軍糧草已經不多,若尹子奇與我背水一戰,做困獸之鬥,發動強攻,我們恐怕難以抵擋,我看趕快再請援兵為好。”有的將領則說:“敵軍糧草不濟,正是我們攻擊的好時候,我看不如派兵主動出城迎敵,火燒敵糧草補給地,這樣或許可以解除危機。”“不行,敵軍糧草早有重兵把守,況且,當麵之敵已有數萬,我們根本殺不出去,”出城迎敵之計很快遭到反對,這時,淮陽守將許遠說:“這些時,跟著節度大人奮力廝殺,連連克敵,將士們群情激昂,我們聽大人的。你就怎辦就怎辦吧?”張巡見大家七嘴八舌議論一番沒有什麼好計,於是說:“叛軍固然糧草將儘,但據報又有新的補給,援軍剛剛出發,一時難以到達,叛軍眼下如果發動進攻,雖然未必能攻下淮陽,但守城兵馬必然又要遭受損失,以我之見,要想個根本的解決辦法才好。”“大人有何妙計儘管吩咐,我們誓死跟大人戰到底。”眾將領不約而同地說。“大家不必衝動,我有個退敵計策,或許可解當前之圍,深言說,捉奸要捉雙,擒賊要擒王,打蛇要打七寸,敵眾我寡,硬拚不行,如果能把敵主帥尹子奇除掉,亂其指揮,動其軍心,豈不事半功倍?”眾人連稱好計。許遠說:“大人不愧智勇雙兼備,隻是我們都不認識尹子奇,如何擒他?”“這個好說,我們先叫士兵用蒿草削成箭向敵陣射,中箭的叛軍一定以為我們已經沒有箭可射了,如此重要的軍情必然要向尹子奇報告,我們派人緊盯中箭之人,他隻向誰報告,誰就是尹子奇,”不久,尹子奇又發兵攻打,張巡依計行事,他叫士兵向衝在前頭的一敵校尉射出用蒿草做的箭,校尉自然沒未射死,拔出箭一看竟是蒿草杆所製,大喜過望,急忙向尹子奇報告:“恭喜主帥,張巡已經弱儘箭絕,你看,他們現在用蒿草杆做箭了。”尹子奇一看,非常高興,即刻命令攻擊,正得意忘形時,忽然一支利箭直射而來,尹子奇躲閃不及,箭頭射入左眼,鮮血下流滿麵,同時張巡指揮幾知精兵殺將過來,尹子奇一看不好,急忙逃走,險些被生擒,叛軍一看主帥受傷,落荒而逃,頓時亂作一團,鳥散而去。張巡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采用擒賊擒王之計,傷其主帥,亂其陣腳,使其前功儘棄,再次打退了叛軍。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海上、陸地同時開戰,爭奪對大清帝國和朝鮮的控製權,在海戰中,日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和俄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馬卡羅夫相互鬥智,最終以馬卡羅夫葬身魚腹而告結束。馬卡羅夫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戰術空,他的《海戰論》被譯成多國文字。當時世界上有一種說法:誰想當海軍司令就必須讀這部“經典”著作。俄國艦隊也因為有這樣一個優秀的指揮員而非常自豪,對和日軍作戰充滿必且信心,日軍艦隊總司令東鄉深知馬卡羅夫指揮作戰的厲害,他認為,要想戰勝俄軍,必先消滅馬卡羅夫。如果把世界上最優秀的海戰家打敗,那麼它的意義遠不是消滅一個普通的海軍將領土完整所能媲美。所以,馬卡羅夫的《海戰論》一出版,東鄉就設法搞到手仔細研讀,直到能夠背誦。他在研讀中發現,《海戰論》也有缺陷,他還深入調查研究了馬卡羅夫的性格和氣質,就加馬卡羅夫什麼情況下能夠發揮特長,什麼時候容易急躁等弱點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相反,馬卡羅夫則自持天下無敵,根本沒把東鄉放在眼裡,他不僅不去研究對手,更不知對手在處心積慮研究了。海戰開始後,日軍艦艇比俄軍少,處於劣勢,由於東鄉已經詳細了解馬卡羅夫的特點,所以胸有成竹,原來,馬卡羅夫是一員猛將,每次作戰他都愛在艦隊前頭出擊,一受挑逗就暴跳如雷,失去冷靜,東鄉正是準備利用這一點,引馬卡羅夫上鉤。先擊斃馬卡羅夫,動搖俄軍心,然後再一舉全殲俄艦。按照東鄉的安排,日軍利用晚上在馬卡羅夫盤踞的中國旅順港外圍布滿了水雷,次日拂曉,東鄉命一艘戰鬥力較弱的艦艇接近旅順港,該艦不時用炮向港口射擊。馬卡羅夫因為前幾天剛吃了日軍的虧,十分惱怒,幾天坐立不安。一心要找機會報仇,這次一見日軍 主動進攻,老毛病果然又犯了,他認為這是報仇的好機會來了,立即下令:“全艦出擊!追上日艦,務必擊沉!”參謀們提醒說:“日軍在港外布滿了水雷,需派掃雷艦掃清水雷,才可追擊,以免無無謂損失。”“時間緊迫,敵艦已開始退縮,現在不馬上追擊,貽誤碼戰機,軍法不容!”馬卡羅夫急於找日艦作戰,哪能聽得進!他毫不理會參謀們的建議,親自登上第一艘戰艦,命令:“加大馬力,全速前進!”日艦一看馬卡羅夫親自帶艦隊追擊,且戰且退,把馬卡羅夫引入雷區。這時,早已在前方水域等候的東鄉,率領日軍艦隊出現在馬卡羅夫正麵,馬卡羅夫這才知道事情不妙,原來正中了東鄉的詭計,東鄉命令各艦:“集中火力,攻擊敵人首艦,務必擊沉。”馬卡羅夫急忙命令各艦:“迅速調頭,返回港口。”但為時已晚。東鄉早料到這一點,所以事先把水雷布置在馬卡羅夫返航的水區。隻聽一聲巨響,海麵上升起一道衝天的水柱,馬卡羅夫所乘俄軍首艦觸雷爆炸,一代名將馬卡羅夫帶著終生遺憾葬身海底。首艦沉沒,主帥斃命,一直把馬卡羅夫引為驕傲的俄軍軍艦隊士氣大落,群龍無首,隊伍大亂,紛紛各自逃命,有的水兵隻怕給軍艦陪葬,匆忙棄艦跳水,又遭到日艦射擊,無一生未完。這以後,俄軍元氣大務,一蹶不振,戰爭最後結果,東鄉率領的日軍艦隊不僅全殲太平洋艦隊,連後來的增援的俄波羅的海艦隊也全軍覆沒。東鄉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利用馬卡羅夫的弱點,采取先擒主帥,動其根基的戰術,在世界海戰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筆。在16世紀下半葉,泰國和緬甸兩國曾為互相吞並進行過多次戰爭,當時,亞熱帶地區盛行用大象作戰,1569年泰國被緬甸滅亡。時隔15年後,已經長大成的泰國王子,在泰國的肯城自立為王。他牢記亡國之恨,每日組織操練象戰,隨時準備抵抗緬甸軍隊進攻,緬甸國王聽到消息後,十分不安,他感到泰王的存在,簡直是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但由於泰國王深得民心,又重視操練軍隊,研究象戰,暫時未敢妄動。在備戰8年後,緬王派王儲率領大軍對泰王進行討伐。泰王料到緬王不會坐視自己稱王,對這次討伐早有準備。於是立即召開禦前會議研究具體作戰方案。“緬王與我滅國之恨,今日又派兵前來討伐,位有什麼退敵之計。可儘管說來。”泰王拋磚引玉開頭。“為次緬軍來勢凶猛,他們準備了這麼長的時間,率領象軍上萬,必然想一舉滅掉我國。我軍戰鬥力雖強,但兵力上不占優勢,以我看,隻能智鬥,不可硬拚。”說話的是泰王的同胞弟弟,他分析得有理有據。“以你看如何智鬥?”泰王問。“緬王儲是緬甸國的王位繼承人,所謂國之根基,緬王派他親自出兵,是要讓他在群臣麵前樹立威信,以便日後接替王位。我們就來個擒賊先擒王,高潮生擒緬王儲,把他作為人質,逼緬軍退兵,這是動搖緬王基業的大事,他一定會乖乖就範。”大家一聽要活捉緬王儲都來了精神。泰王說:“這個主意不錯,怎樣才能生擒緬王儲,你有什麼好辦法嗎?”“我隻是有這個想法,如何生擒,還須王兄定奪,我再想想看。”“大家看這樣行不行,我們在緬王儲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緬王儲對我地形不熟,必然中計,我們可借機捉住他。”大家都說這個辦法好。於是,泰王命令:“我和王弟出麵迎敵,其餘將領率兵在密林處埋伏,等我和王弟將其引入伏擊圈,一起上手,生擒緬王儲。”緬王儲率領象隊浩浩蕩蕩前來進攻泰王,因地形不熟,果然在叢林中迷了路,繞了個圈子才回到既定的進軍路線,一看泰王隻帶不多隨從前來應戰,急忙命令兵士上前衝殺,泰王兄弟邊戰邊退,等緬王進了泰王設下的埋伏圈時,泰王一個手勢,伏兵四起,幾千隻大象載著手拿兵器的十分滿意軍殺了出來,緬軍陣腳下大亂,眼看就要生擒緬王儲,不料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原來泰王兄弟所乘的大象正值發情期,看見緬軍大象四處逃散,立即追趕,兩軍大象你追我趕,霎時間塵土飛揚,敵我難分,兩軍成犬牙交錯之勢,過了好一陣,塵土落定,泰王一看左右,大吃一驚,原來剛才塵土遮天蔽日時,自己已經孤入敵陣,周圍隻有少數隨從跟來,隻見緬王儲騎象率軍立於樹下,四周都是緬軍。反而冷靜了許多,他決定刺激緬王儲與他決鬥,縱然不能生擒緬儲,至少也拚個魚死網破,他高聲向緬王儲喊道:“皇兄!為何呆在樹下乘涼,莫不怕我不成!敢與我一對一個決個雌雄嗎?”緬王儲本來可以命手下蜂擁而上,殺掉或生擒泰王,但他受王者風範熏陶多年,十分顧及王儲的身分,心想,如不應戰,有失王威,於是催動坐象向泰王的坐象衝去泰王坐象受到突然衝撞,象頭一偏,象身正好橫對緬王儲,緬王儲一看正是象戰中殺敵的最好時機,舉刀向泰王砍去泰王急忙閃過,頭盔被砍落在地,此時,泰王坐象回身過來一撞,正好使緬王儲的坐象橫向對他,泰舉也猛砍,正中緬王儲右肩,王儲媽血流如注,倒在象脖子上,緬軍一看主帥被殺,無心戀戰,急忙退兵而回。王儲被泰王斬殺,緬王自感無顏,此後150年內再未敢染指泰國,泰王的擒賊擒王之計,使其國家安享了一個多世紀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