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作戰的這幾月時間裡,林昭深切體會到一些問題。西夏軍隊精銳,尤其是在野戰之中,戰鬥力更是遠遠超過宋軍。究其原因,主要是西夏人的騎射水平高於宋軍。騎射是兩個部分,“騎”和“射”,黨項人以遊牧為生,是馬背上的民族。而宋朝自從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和河西養馬地之後,一直嚴重缺乏馬匹。騎兵本身都沒有多少,在騎術方麵整體就更加弱勢了。這一點並非不能改變,而今想辦法從吐蕃和川滇購買馬匹,組建騎兵,加以訓練,控馬之術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這一點,雖說很難完全超於西夏人,可是與之旗鼓相當卻並非沒有可能。另外一個重點便是“射”,騎兵作戰,遠程攻擊十分重要,最重要的兵器便是弓弩,準確說是弓和弩。弓和弩是有很大區彆的。弓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射向遠處的目標。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其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加上弓弦的彈力將羽箭發射出去,攻擊距離比較長。相對來說,在精準度和殺傷力方麵,就比弩差了許多。弩也叫“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通俗的說,弓箭是需要人來拉動弓弦。掌握方向和瞄準的。而弩則是直接見箭放置好。扣動機括。使用了機械的力量。在古代,設備材質的彈力一般,所以使用人力的弓比弩的射程更遠。弩箭有個裝填的過程,比較費時間,弓的射速則比較快。可是在精準度方麵,不可能所有的弓箭手都是神射手,瞄準方麵的誤差本身就大了許多,尤其是射箭過程中手臂和身體會有抖動。對箭鏃的方向和準確度也會有影響。如此一來,殺傷力勢必也會受到影響。而弩發射的箭矢短而粗,質心在氣動中心前段,箭頭在空中飛行時易於下墜,所以在近距離內殺傷力比弓更強,同時由於弩是一個穩定的射擊平台,開完弓後就無須強大的臂力支持。再者,弩箭和弩機,以及人的眼睛之間三點一線,與後世槍是一個道理。便於瞄準因而弩的命中率更高。更為重要的是,完好弓箭必須要有不錯的天資。並且勤加練習,對使用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可古代作戰,士兵大多是從農民之中召集而來,經常會是寓兵於農,士兵的素質也參差不齊,射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相對來說,弩使用起來操作也就更為簡便,殺傷力和精準度也不錯,故而成為軍中常用的製式武器。大順城守衛戰的時候,弩箭便是壓製和阻止西夏軍攻城的最好武器,隻是宋軍所用的弩,似乎多有瑕疵。林昭經過實戰之後,覺得些許地方是需要改良的。前世的他看過一些軍事書籍,以及相關的影視記錄片,故而對此有些印象,心中有了一些想法。大順城並不是一個搞研究和實驗的地方,自己又要隨時麵對西夏方麵的威脅,也沒有那個精力。故而林昭便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出來,抑或者是畫好圖紙送來延州交給沈括,請沈先生幫忙設計改良。林昭本來也沒有抱很大希望,古代幾千年,兵器的進步是那樣的緩慢。想要改良一樣兵器談何容易?哪裡是這麼短時間就可以一蹴而就的?當然了,既然是路過延州,林昭還是想要來一探究竟,興許有進展也為可知。沒想到結果讓人驚喜不已!沈括帶著林昭進入一個房間,一進門,林昭便瞧見案幾之上放置著一把弩,就是它嗎?林昭沒來由地心中一動?眼中無比期待。沈括解釋道:“按照東陽的提示,我研究了一段時間,製作了此弩。以山桑木為弩弓,又用堅實的檀木作弩身,麻為弦,輕巧堅勁,弓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三尺三,也就是一米,最直觀的感受便是這個弩的尺寸小了許多。如此一來,更加便於攜帶。“威力如何?”這才是林昭最為關心的問題,一件兵器的成效直觀的反應便是其威力,也是其存在最為必要的意義。沈括遲疑了片刻,說道:“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什麼?”林昭頓時一震,無比驚訝。三百四十步?這是個什麼概念?古代常以步作為計量單位,一步大概就是一米見外。如果此弩的射程達到三百四十步,也就是四百米左右。四百米的射程,放在後世算不得什麼,可是在冷兵器時代的古代社會,那可是了不得了。恩/格斯說過,十四、十五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長弓可射二百碼遠,是當時“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二百碼換算過來連二百米都不到,與沈括設計製造的這把弩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一提。試問,此弩又該可怕到何種程度呢?至於威力更是驚人,入榆木半箭,也就是說射入榆木之中半箭。榆木是一種木質比較堅硬的木頭,由此可見弩箭的穿透力。如果是射在士兵身上,即便是有鎧甲護身,估計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殺傷力很大,也很明顯。“果真如此嗎?”儘管林昭看過很多資料,依稀記得大概好像就是這樣的數據。可是聽沈括說出來的時候,還是為之震驚,似乎有些難以置信。試想一下,三四百米之外,箭鏃可以穿透鎧甲置人於死地,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麵對這種兵器?還有人敢靠近。還有人敢衝鋒嗎?“自無虛言。一試便知。此弩甚至超過了大黃弓!”沈括對此信心滿滿。所謂大黃弓起源於西漢飛將軍李廣,據說,李廣使用的箭名叫“大黃箭”,常有“強弓四射,箭如飛蝗”之說。後來李廣射虎也是用的此箭,自此之後,大黃箭便名動天下,傳承許久。成為強弓勁箭裡程碑式的代表。而今沈括信心滿滿,手中的弩箭竟然能超過大黃弓?當真讓人拭目以待!不得不說,沈括在這裡修建府邸絕對是有道理的。後院之中有一塊偌大的場地,似乎是專門用來操練的校場,當然了也是測試兵器的絕佳場所。遠處榆木板子已經立好了,負責測量距離的人也準備好了,一切都妥當,就等著測試弩箭的射程和威力了。沈括道:“東陽先來射一箭,先不看威力,隻看距離。如何?”“好!”林昭在沈括的指導下裝好弩箭,走到前麵。朝著遠處扣動機括。弩機上的機括立即運動,強大的彈力應運而生,嗖的一聲,弩箭飛了出去,似乎瞬間便不見了蹤影。林昭有些目瞪口呆地看著羽箭朝著遠處飛去,最終力儘墜落在地。不用測量,隻需要看一眼就知道,射程絕對不近。很快便有侍從上前測量距離,得到的結果是三百二十三步,下來大概得有三百六七十米。隨後的幾次測試,結果也都相差無幾,都在三百二十步以上。由此可見,沈括並未無的放矢,這弩的射程當真讓人驚歎!“怎麼樣?東陽!”沈括嘴角帶著笑意,顯然對自己的結果很滿意,甚至還有些許的驕傲。“不錯,不錯,如此射程足矣傲視天下了!”林昭擺著手中的弩機,仔細觀察,看看能不能從中發現奧妙所在。“再試試威力吧!”很顯然,沈括信心十足,這是想要用事實說話的節奏。隨後有侍從在不同的位置立下榆木板,林昭分彆射出弩箭進行測試。結果十分明顯,百步之內入榆木半箭;兩百五十步內,箭鏃深入一寸有餘;三百步以外同樣可以造成傷害,箭鏃深入。以如此威力來看,穿透尋常的鎧甲似乎不成問題,距離要是再近點,更能造成致命殺傷。同時也從一個側麵驗證了精準度的問題,可以說是箭無虛發。對於這樣的結果,林昭震驚不已,他隻是將後世看到了一些資料和想法告知沈括,沒想到當真製造出如此神兵利器。“先生,此弩有什麼特彆之處嗎?”林昭等於是問了句廢話,若非如此,如何會有如此射程和威力?同時也是巨大的疑問,也涉及到巨大的機密。沈括道:“如果是外人,此乃秘密,可此弩製造乃是受東陽啟發,自然如實告知。重點就在於弩臂,這裡安裝了一個小機括,增加了弩臂的力量和彈性。弩箭射出的速度更快,射程和威力也就更大!”林昭這才低頭,瞧見確實有一個小機括。適才他已經瞧見了,可是並不太確定。機括看著十分簡單,不過製作卻極為麻煩,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對了,此弩可有命名?”林昭將弩機拿在手中把玩,觀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好奇詢問其命名來。沈括搖頭道:“點子是你想的,我曾想命名為東陽弩,隻是怕有不妥之處,想來還是你來決定的好!”東陽弩?以自己的表字命名林昭倒是沒什麼意見,隻是萬一以訛傳訛,慢慢演化為“東洋弩”該當如何?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尷尬,還是從一開始就另外命名的好。“不如就叫神臂弩如何?小小機括,使得弩臂非同尋常,有如神助,神臂弩?先生以為如何?”林昭思量片刻,給出了一個答案。神臂弩,沒錯!就是出現於北宋神宗時期的神臂弩!此弩諸多優點,比如射程遠。“神臂弩”張開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再如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神臂弩”其實就是強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甚至可以同時發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鬥威力強,比弓更實用。神臂弩之所以神奇,重點便是上麵的機括零件,其製作方法和其中奧妙在《永樂大典》之中尚有記載。可惜《永樂大典》本身也毀於戰火之中,故而神臂弩也就徹底失傳了。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之中雖有記載,卻也隻是隻言片語,殘缺的一部分而已。林昭在前世影視紀錄片中看到過,故而有了些許想法,然後告知沈括。沒想到沈括到底厲害,竟然客服了這個問題,完成了神臂弩的製作。這一神兵利器對於宋軍的作戰將會產生重要影響,某種程度上對曆史也是有些影響甚至是改變的。林昭再一次蝴蝶振翅,為這個時代增添了一些變數……“先生當真是厲害!”林昭現在是對沈括多有佩服。沈括卻搖頭道:“若非有你的想法,哪裡能設計出來?對了,也多虧了李定,機括的問題便是他想辦法解決的!而今他正在趕工,趕在明日你離開的時候,能製造出幾架神臂弩來,你帶著去綏州,興許能夠用得上!”“多謝了!”林昭此時才明白過來,沈括著急趕製,原來是為自己幫忙。沈括搖頭道:“些許小事而已,不過神臂弩過於笨重,步兵適合攜帶……當然,最好是用車駕……有一點東陽千萬要注意,假若戰場之上不敵,神臂弩帶不走也必須要焚毀,此物神奇,暫時不能讓西夏和遼國得到!”“我省得!”林昭心裡清楚,這可是一等一的技術兼軍事機密啊!好東西確實,隻是要用車架,難免有些麻煩,也許攻防戰中用起來更為順手……攻防戰…車駕…弩……林昭突然似乎想到了什麼,沉默了片刻,沉聲道:“先生,閒來無事再研究一下床弩吧,比如將神臂弩運用到床弩上?抑或是是床弩的弩弓加以改良……一張弓不行,改為兩張,抑或者是三張……不知先生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