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4月,仁宗擔憂山東、徐、淮等地鬨饑荒,著急的召楊士奇草詔救荒。楊士奇不安道:得和戶部、工部提前打招呼啊?

仁宗:救人如救火,戶部、工部一定會拖拖拉拉。

詔書寫好,直接蓋章讓執行。並對楊士奇說:現在可以對部臣們說了。

這個故事非常鮮明的體現了,皇權的威能是如何遞延到閣臣身上,而閣臣們又是如何憑借著這種親密,擁有淩駕於六部之上的特權。】

大家沉默了片刻。

最先說話的,竟然是老朱: “也不能說錯,本質上是胖大孫想要乾某件事,於是讓楊士奇代替他寫幾個字而已……"

鬱新上眼藥: “可看起來這內閣卻跟在皇權背後,鬼鬼崇祟的繞過了六部一回。有了第一回,就

有第二回。以後人引用此例,隻會往有利於他們內閣的角度去闡述,抓著繞過這點不放。"

他到底是六部,感到了狠狠的冒犯,於是狠狠的批判!

【皇帝要找親信,於是自己選閣臣,後來又從吏部那裡搶了人事權,讓閣臣自己推薦屬臣。這裡的屬臣,指內閣下轄的小弟,製敕、誥敕兩房中書舍人。一說是宣德時設立,一說是景泰時由陳循等推薦設立。

Up傾向於後者,因為宣德時內閣票擬還未成熟。而內閣中書們,乾的大多就是閣臣以前在永樂時期的小秘活計。皇帝外包的外包了屬於是。】

朱樉搖頭: “哎呀,這皇帝讓你們寫幾個字,你們還嫌寫字手累,又讓彆人替你寫那幾個字,萬一彆人也嫌手累,也要小小小秘,替他寫幾個字呢?"

朱橚在那邊掐指算到: “秘書的秘書的秘書的……秘書?一點都不秘啊!”

【大家聊的還是敏感話題,小小秘們也被要求守口如瓶,要有較高的信任度。

那皇帝想找親近人當小秘,小秘們自然也想要找親近人當小小秘。人事權落在內閣也就不稀奇了。

PS:弘治曾要求閣臣自己寫票擬文書,不要讓彆人代寫。

但閣老劉健認為,內閣的職責在於輔佐朝廷、 “裁決”庶務,堅持要找小小秘代筆。

這個小細節體現了,連票擬那個重要條條,都可以找小小秘語音轉文字,且此時的內閣終於成為了一個輔

助“決策”機構。

內閣中書的出現,是內閣權力擴大化的重要標誌。

再回看當初建文帝把中書舍人直接劃入翰林院的行為,就能更清楚的理解為什麼說他手中的翰林院走的比朱棣遠很多。】

朱棣歎了口氣,雖然他也是個喜歡找人商量,未來的自己在那靖難裡,一大堆R卡還堅持開作戰會議。

但這不代表他聽到這種機構成建製的出現時,心裡會不咯噔。尤其是前麵講過好多回內閣後來變得很厲害。

“愚蠢的皇帝找再多人商量也是沒用的,跨出那麼多步的大侄兒不也輸給了孤獨的我。明朝後來也是各種下坡路,這翰林院眾人一起決策的製度也不見得好。”朱棣深思。

大家: "……"

你好凡。

你好煩!

【其實無論是內閣,還是內閣中書。

它們身上都有著鮮明的對皇權的依賴。一直以來,受西方內閣製度的影響,光從字麵意思上,很多友友們會下意識的認為內閣和皇權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實際上不是的。

“親密”、 “信任”,這兩個詞是始終牢牢刻在內閣身上抹不去的原始烙印。這使得內閣天然的帶有對皇權的諂媚。

哪怕A閣老想要和皇帝對抗,B閣老也能悄咪咪的以個人意誌向皇權示好,並借著皇權變大變強。】

老朱恍然: “哦,黨爭怕不是和這個也有關係?”

朱棣: "如此說來,其實內閣內部也不是一條心。"

大家點點頭: "嗯,是呀,如那楊士奇根本沒有想到黃準嘛!"

楊士奇:

他突然發現,自己出現的頻率是不是有點太高了。好像這福澤,隔個兩三句,便要說下他。這泱泱大明,難道離了我就轉不下去了?!都說三楊,另外兩個根本就沒有多少單獨戲份啊?!

他心中,竟漸漸湧起了悲憤之情。

【罪惟錄記錄了很多三楊向王振示好,或試圖在王振麵前周旋,或救下王振的片段。他們並不是諂媚王振,是在諂媚王振背後的皇權。】

一下子,大家的目光又齊刷刷集中到了楊士奇身上。楊士奇,當仁不讓的C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