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接掌禮部已有數日。
部內之事對於林延潮而言,說繁雜極繁雜,僅僅是禮部儀製司一司主管天下禮儀,上至天子的登基,皇太子的確立,下至士人的科考,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可謂是包羅萬象。
任何事關乎禮儀,禮部都是可以插手的。
但是禮部的事說不繁雜也不繁雜,因為事事有例可尋,隻要按照前人定下的法子去做即可,不要妄加改動就好。
林延潮正式接印,任正堂後,深感自己對於禮法二字理解更深了。
自五四以後,有識之士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上下以破舊革新,大刀闊斧破除舊習為主,不過隨著這風氣的繼續,難免有些矯枉過正。到了林延潮穿越前時代,重新提倡國學又成為一股風氣,這時國學退去了板古,多講了實用,但又少了很多純粹。
但是這也是曆史發展規律,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對此早有總結。
現在之時,從孔子起,到了程朱理學時,禮法已是趨於最成熟的時候。
禮法的意義何在,在於一種相對公平的分配製度。
比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一個等級有一個等級分配之法,表麵上看是約束士與大大夫,但深一個層次也約束了肉食者(諸侯與天子)。
諸侯用六佾,多了即破壞了禮法,天子用八佾即可,多了也是不行。
再到現在的爭國本,明朝有任何一條律法說皇長子一定要當太子嗎?沒有。
但是申時行與士大夫們強調,以祖宗規矩,禮法裡的嫡長製來規勸天子。
為何刑不下大夫,禮不下庶人?
天子能與庶民同罪嗎?天子犯法,刑部尚書敢抓嗎?
至於老百姓連八佾,六佾都分不清,何談禮法二字。
所以這句話可以反過來理解,那就是用禮法來管理上位者,用刑法來管理下位者。
而天子位再尊,但還有禮法製約著你。
破壞禮法會如何?有三不高興,天意不高興,列祖列宗不高興,大大夫不高興。所以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子當以禮治理天下,而不是用一己好惡來治理。
儒家樹立了禮法,故而最厭惡的也就是變法。
不用懷疑,古代的士大夫(今日的中產階級)都是保守主義。
變法意味著破壞了分配製度,如此會給上位者可以任意使用分配的權力。
故而為何以禮治天下,是因為一個穩定的政治製度,絕對要比不明白情況的瞎折騰強。
確立一個政治製度前,最重要保證一個無能或者是品德低下的人擔任皇帝後,使他對整個國家的破壞降低的最低。
因為皇帝不可能一直賢明下去,將來遲早會有昏暗無能的皇帝上位,那時候怎麼辦?
一百年建設好的大樓,破壞它隻要一天就夠了。
這個想法固然有道理,但是宋明兩朝都被外族入侵給滅亡。
這原因可以理解固定的分配方式,導致固定生產關係製約生產力的發展。
也可以解釋用固定分配方式來達到各方麵的平衡,卻忽視了熵增。
達到平衡避免熵增,必須在封閉係統內,如此拒絕信息輸入,對外交流,國家必然走向閉關鎖國。但閉關鎖國隻能遲緩熵增,卻不可逆,一旦強勢外部交流介入,平衡必然被破壞。
因此不變是死,瞎變也是死。
這就是林延潮繼任禮部尚書後麵臨的問題,在於如何用禮法來製約皇權?又如何借用皇權所授的權力來破除舊習,推行變法?
但是想得很長遠,但林延潮上任後第一件事,卻不是諸如變法的國家大事。
而是禮部沒錢了。
此事要從明朝的財政製度而起。
明朝的財政製度是一個很操蛋的製度,他充分體現了,如何防止官員亂花錢。
具體就是每一筆錢的收入都寫明了專門的用途。
比如刑部每年例送主客司本色紙張官價銀二兩七錢四分八厘,精膳司本色紙張官價銀六兩七錢二分,共銀九兩四錢六分八裡。
這意思就是,刑部給禮部九兩多的銀子,分彆用來給主客司,精膳司買紙的。
都察院每年給折價銀一百四十九兩四錢七分,用作禮部買本色本紙八千七百六十八張。但是因為順天府也給都察院供紙,所以這筆帳都察院轉到了順天府身上,由順天府給禮部供紙。
而官員的俸祿錢,是由戶部按月發放。
而吏員,皂隸,仆役的公食銀,又是由兵部按月發放的。
同時禮部還要負責翰林院,會同館館員的俸祿開支。
林延潮到任時,也查了賬。禮部雖說是窮衙門,但是也欠了不少的爛賬。
在公堂之上,林延潮看了賬簿後,下麵司務官來向稟告道:“啟稟部堂大人,這個月工部所給的炭火銀三百一十七兩五錢二厘已派官送至,順天府的本色本紙錢也是送至,但是……但是……”
“但是什麼?”林延潮問道。
“但是刑部的本色紙張銀,工部的炭火銀沒到,另外戶部給的官員俸米錢給了一半,而兵部的工食銀都隻給了三成。刑部的紙張銀不過九兩多銀子,倒是無妨,但官員的俸祿,下麵屬吏的工食才是大頭啊,拖欠不得啊。”
林延潮聞言問道:“那各部是什麼說法?”
司務稟告道:“工部倒是說炭火銀遲個兩三日會到,刑部那邊沒有說法。戶部的說法是現在用度緊張,自己部裡的官員尚且領不到全俸,先拖一拖下個月再補上這個月。至於兵部更是直言下個月能不能補上還是兩說。”
“那麼兵部,戶部有沒有這個事呢?”
司務道:“都是瞎扯,戶部雖說官俸時常拖欠,但是我們六部的官員卻一向及時給的,其他部裡都已經領了全俸唯獨我們禮部拖欠了。還有兵部更是如此,今年兵部剛從太仆寺那支了三萬兩銀子,雖說這錢用作邊餉,但怎麼也不至於手頭如此緊張。”
林延潮道:“我明白了,你是說戶部,兵部有意拖欠咱們禮部的官俸,工食了。”
司務連忙道:“卑職沒有這個意思,或許真有什麼難處。”
林延潮道:“你不必替我遮掩,你猜得沒錯,這兵部的王司馬,戶部的石司農就是衝著我來的。”
林延潮也是感歎,自己新官上任本要一展拳腳的,但這時候總有人來牽扯你的後腿,然後把你陷入無窮無儘的人事鬥爭之中。
古往今來,這樣的事情還少了嗎?
這石星,王一鄂,還有陸光祖,自己一上任他們三個就給自己來了一份見麵禮,讓自己老實規矩一點嗎?還真把自己當作了於慎行來拿捏了。
林延潮初時有幾分怒色,但片刻後已是平靜下來。
之前於慎行在位時,禮部事權被侵吞不少,當時於慎行沒有申時行支持,資曆又淺故而無力反抗。此事若換了一位老部堂坐鎮,其他各部肯定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地欺負到頭上來。
現在林延潮升任禮部尚書,論資曆他比於慎行淺,現在自己還沒提出將事權收回禮部的話,結果這三部倒好先給自己來個下馬威,就如同一個溺水之人,掙紮半天剛剛冒出頭來,又被人一頭給按到水裡了。
司務退下後,林延潮從公堂上回到了自己火房,他將徐孔目叫來,將這事情告訴了他。
徐孔目官位雖不高,但論權力就相當於秘書長。而且徐孔目在禮部當了二三十年的官吏,可謂經驗豐富。
林延潮將這件事告訴了徐孔目,讓他給自己參詳也是有把他當作心腹看待的意思。
徐孔目想了想道:“輕慢新官,這也是官場的常事。有些新官不守規矩,目中無人,輕視老人,故而上官常會給一個下馬威,順從了以後就好管教了。”
“但是部堂大人不比他人,部堂大人有聖眷在,又是當今首輔的得意門生,故而他們也不會太過,若是小人料想不錯,不用過多久,他們必會派人來解釋一二,大家話說開了以後就好打交道了。”
林延潮問道:“若是他們沒派人來解釋呢?”
徐孔目沉思道:“照道理而言,他們不會如此,除非部堂大人在什麼事上得罪了他們。可是如此也是無妨,部堂大人身為禮部尚書,本來就是清貴至極,將來遲早是要拜相,不必在這樣小事上與他們斤斤計較,再來再算賬不遲。”
“故而部堂大人大可忍耐一二,誰不是苦媳婦熬成婆的,一陣子也就過去了,若是部堂大人實在受不了這個氣,那就找元輔打官司去。”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徐孔目真是老成持重,但是為了這點小事找元輔就小題大做了。本部堂身為禮部尚書,既要將兵部的封貢之權拿回來,也要將翰林院,都察院奪走的指派鄉試考官的權力拿回來。”
“現在這一點點事上都被他們卡住,又何談其他?”
徐孔目吃了一驚道:“部堂大人,一部如何能與三部爭?更何況禮部權輕,就算鬨起來,於我們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林延潮聞言不置可否。
下午林延潮正要休息,卻房裡官吏稟告說,左右侍郎一並求見。
這禮部三位部堂都有各自衙門,除非是私交很好,否則沒事不會相互往來,有什麼公務也是通過公文往來,現在如此大的陣仗,必是有事。
當即林延潮在火房會客廳見客。
黃鳳翔,趙用賢二人入座後,黃鳳翔笑著道:“正堂這裡的火房真是雅致,下官早就想來開一開眼界,今日借著這良機正好來看一看。”
林延潮笑著道:“本官的火房不會走也不會動,隻要鳴周兄願意什麼時候來都可以。”
黃鳳翔笑著道:“那麼下官以後一定多叨嘮。”
趙用賢冷笑道:“左宗伯是來隨便坐坐的,下官倒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哦?趙宗伯此來有什麼要事?”
趙用賢道:“那麼趙某就直言了,咱們素來是窮衙門,上上下下都是指望著朝廷俸祿過日子,這一次聽聞戶部,兵部拖欠我們禮部上下官吏的俸祿銀與工食銀,衙門裡已經有不少官吏都在發愁,說不日就要沒米下鍋,要餓死人了,此事不知大宗伯有什麼計較?”
林延潮道:“朝廷現在舉步維艱,各個衙門都在艱難度日,也不是我們禮部一個衙門在欠俸。不過林某身為正堂,此事當責無旁貸,必然會為各位同僚向戶部,兵部催討。”
“以大宗伯的把握,不知幾日可以補得?”
黃鳳翔連忙道:“汝師兄,不可如此與正堂說話。”
“無妨,”但見林延潮伸出五個手指頭道了一句:“五日之內!”
趙用賢聞言目光一滯問道:“大宗伯不知是不是在開玩笑?”
林延潮聞言臉色一沉道:“怎麼?趙宗伯,是在懷疑本部堂嗎?”
但見火房裡的氣氛一滯,趙用賢未料到林延潮居然拿出上官的威嚴相壓。當即他唯有硬著頭皮道:“下官不敢,還請正堂恕罪。”
林延潮擺了擺手道:“算了,趙宗伯還有什麼事嗎?”
趙用賢看了黃鳳翔一眼,然後道:“啟稟正堂,下官這一次不是拿拖欠官俸之事質問正堂。而是有一些話不吐不快,眾所周知這一兩年來我們禮部江河日下,其因不在於其他各部看不起咱們,而是我們禮部沒有儘應有之責。”
“哦?願聞其詳。”
趙用賢道:“自皇三子出生以來,關於國本之事朝野之間議論已久,人心不定,上下惶惶不安。我禮部掌天下之禮儀規範,若於國本之事不向天子勤加勸諫,又有誰能夠勸諫?”
“然而時至今日,東宮沒有冊立,太子沒有出閣讀書,這豈不是我禮部之失職嗎?故而百官上下看輕我們禮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林延潮道:“趙部堂言之有理,鳴周兄也是如此以為嗎?”
黃鳳翔道:“下官也以為國本應該早定,皇長子也當儘快出閣讀書。但是事有輕重緩急之分,到底是不應當勸諫,還是當由正堂說得算。”
趙用賢道:“不錯,正堂身為大宗伯,切不可辜負天下士林之期望啊。”
林延潮聽了不由冷笑心想‘那麼多官員因國本之事罷官,你趙用賢自己要去當烈士,也不用拉著我一起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