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升遷有三等,一,官員考滿後升遷。
二,大臣缺員,不待考滿而升遷者,稱為推升。
三,天子親簡。
一,三在明朝都不多,所以大員都是經廷推升任。
廷推的製度乃明朝獨有。
從洪武年開始施行,開始是皇帝有參與廷推的,當時雖說是廷推,但大臣任命還是皇帝欽點的。
但是從憲宗開始皇帝就不參與廷推了,聽說憲宗退出廷推,是因為他口吃的影響。
所以有人說明朝君臣隔絕,不是從嘉靖起,而是自憲宗而起。從此皇帝不再參與君臣麵議。
自此不論廷議還是廷推,都是大臣們自己商量說的算。
不過廷推之策,也是屢遭破壞,譬如蕭玉這件事,雖說是打著天子名號,但誰都知道張鯨要插一腳。
蕭玉入座後,申時行與楊巍對視一眼。
然後楊巍持本遞給一直侯立得文選司郎中邵仲祿道:“既是蕭公公也來了,正好我等也當公推了,對於堪任官的人選,蕭公公既代表聖上前來,還請過目一二。”
蕭玉笑了笑,正要伸手接過,抬頭卻見楊巍意味深長地看了自己一眼,蕭玉頓時心底一凜,這姓楊的不可易與,來前老祖宗再三交待,不可得罪了此人。
蕭玉當下雙手一推道:“反正一會都要念知,咱家看與不看都是一樣,太宰自便就是。”
楊巍雙眼一眯將堪任貼收回,遞給身後的文選司郎中邵仲祿後即不再說話。邵仲祿恭恭敬敬地雙手從楊巍手中接過堪任貼,攤開後肅然道:“今日奉旨廷議,公推禮部右侍郎……”
在場大員們不再議論。
邵仲祿將官員出身,履曆,功過一一念出,而且還給予評議。
在廷推中堪任官的名單由吏部預擬,而且對於堪任官員的才品,吏部給出自己意見,可以說吏部有左右廷推的權力。
萬曆二十年,自申時行罷相以後,內閣與吏部嚴重不合。內閣無法通過吏部,決定官員任命,甚至廷推堪任官員的名單。
為了從吏部手中爭回權力,內閣次輔張位出了個陰招,他將廷推時由吏部預擬官員名單的慣例,改為九卿各自推舉一人。
儘管吏部上下一致反對,但此議最終得到了天子支持並通過,吏部權力大減,最後淪為會推時名義上的主持者。
張位固然高明,但歸根到底,還是內閣的權力所在。為何六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都是平級,但是人家要對你俯首帖耳的,原因就在這裡。
不過現在內閣與吏部還是穿一條褲子的時候。
文選司郎中第一個念的是徐顯卿,此人是申時行的同鄉。申時行原來叫徐時行。
除了徐顯卿,申時行還與蘇州籍前禮部尚書徐學謨乃兒女親家,另一蘇州籍的官員徐泰時與他的次子申用嘉都是他恩師前禮部尚書董份的親家。
申時行對於鄉誼親誼格外看重,他擔任首輔後,徐顯卿可以說是平步青雲。
隻是徐顯卿其才乾略微平庸,但是勝在資曆上。
第二個念的即是原文選司郎中蔣遵箴。
蔣遵箴擔任過張居正時期的文選司郎中,在這個位置上,當年受過他恩惠的官員著實不少。在場在座的大員,除了三朝老臣嚴清以外,甚至連申時行都要賣此人的麵子。
所以算人情賬,蔣遵箴有優勢。但官場上大體上還是人走茶涼的,他又在野多年,影響力當然大不如前。
第三個念的就是黃鳳翔。
黃鳳翔榜眼出身,在朝中很有清望,他就屬於明朝士大夫中清流黨的標準,為人正直,又不失狷介,必要時敢於直言進諫。
不過這樣的官員,在皇帝,以及申時行一方的執政的眼底就是迂腐,可是沈鯉,宋纁願意推舉他。
邵仲祿念完了三名堪任官後,清了清嗓子,然後道:“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林延潮,嘉靖壬戍生人,籍福州府侯官縣洪塘鄉,十四歲補侯官縣生員,十五歲舉於鄉,萬曆丙午年福建鄉試林延潮榜解元,十九歲登第,萬曆壬辰年禮部試林延潮榜會元,殿試欽點為頭名狀元,進士及第。”
上一麵段話介紹林延潮的出身。
殿試頭甲三名是進士及第,二甲是進士出身,三甲是同進士出身。
在下麵是舉人,監生等等。
選官第一個就是看出身。
“釋褐後入翰林院,在院兢兢業業,先後任詹事府左中允,翰林院侍讀,兼經筵日講,講書效勞,聖意嘉許,三年後外放為歸德府同知,又升任歸德府知府,吏部考績天下第一,調京任詹事府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又遷為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至今。”
其次是履曆。
最後邵仲祿評價道:“林延潮致學十餘餘,為官八年,稱得上為學不負古今聖賢,為官不負天子百姓,吏部舉林學士為堪任官,敬其才,敬其學,敬其品,敬其為國為民之心,當年本官讀他的奏章,其中有一句'*******,*******'至今猶記,本官相信此言可為心聲,林學士為禮部侍郎,必不負三元之名!”
邵仲祿說完,眾大員們心知,林延潮出身履曆都是沒的挑,是三人中最出眾的,但是資曆卻是一個大短板。
要知道徐顯卿,黃鳳翔,蔣遵箴三人都是隆慶二年的進士。
最重要的是,在會推前,又出了行賄宮中貴檔的事。
邵仲祿說畢將堪任貼又交還給楊巍。
楊巍持帖道:“方才邵郎中之言諸公都聽清楚了,諸位推人,不可先入為主,當以必國家社稷為念,秉持公心。稍後老夫將這堪任貼遞下去,推何人為正何人為陪,諸公心中想定後,各自題畫,不可與他人商議。”
這就是會推的流程,吏部念完官員出身履曆,下麵的官員就於每個人的堪任帖上題畫。
每個官員有兩個推薦名額,一正一副,認為正的,就在堪任貼官員的名字下麵寫個正,認為副的,寫個陪字。
最後吏部將堪任貼上的名字彙總後,再報上去,一般而言,正字最多的寫在第一個,稱為正推,陪字最多的寫在第二個,稱為陪推,最後名單呈禦覽,給天子圈用。
這是侍郎級彆官員廷推,有正推陪推之分,若是閣老,尚書級彆官員廷推,則要寫得更多。
但無論名字多少,皇帝與文臣長久的默契下,名字寫在第一個的就是正推,一般情況下,天子會尊重會推製度,圈用正推上來的官員。
當然也有不走尋常路的皇帝,不用正推,而用陪推。
不過這時候文官們就要很不高興了,碰上好說話的皇帝,文官敢直接將奏章糊你……牆上,大意就是說'皇帝你要造反嗎?'
而陪推被皇帝圈用的官員,有時候也會攝於輿論壓力,以及遵守廷推的製度,會推辭掉天子的任命,不敢接任職務。
如此之下會推也會變成流於形式,為了對付文官這一手,皇帝索性將正推陪推的官員一概不用,下令文臣重推,正德皇帝就乾過這事,曾為了一個官職,下令文官重推三次,最後仍是不用。
甚至不下旨廷推,寧可官位空缺。
當年張居正也不是善茬,萬曆初年推舉吏部尚書,推廷結果左都禦史葛守禮為第一,工部尚書朱衡為第二,南京工部尚書張瀚為第三。
當時張居正不喜葛守禮,朱衡,於是授意天子將末名的張瀚提拔為吏部尚書。張瀚在朝中根基淺薄,擔任吏部尚書後隻能依附於張居正。
而當今天子的作風與張居正一脈相承,特簡大臣不說,用陪推,末推也不在少數,當然官員認為天子此舉非體就是了。
而申時行在廷推中從不與皇帝正麵剛,既然皇帝喜歡選陪推,他會在正陪二推都換上自己人就是,到底選哪位就看皇帝的心情了。
楊巍說完,眾大臣們都在心底默議了一番,這時候不可以相互通氣,不過要通氣也早通氣過了,然後楊巍就準備將堪任貼發下去。
而就在這時,大理寺卿孫丕揚出班道:“列位同僚,孫某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楊巍道:“公推之前,孫廷尉還請長話短說!”
孫丕揚直言道:“回稟太宰,此話恐怕短不了,昨日夜裡本官連夜提審少詹事林延潮兄長林延壽行賄宮中都知監太監高淮的案子!”
沈鯉,宋纁二人目光一凜,一並朝申時行看去。
“眼下已是證據齊具,今日在廷推之上,不知可否將證據示與諸公?”
眾大員們心底一凜,孫丕揚此人一貫耿直,高拱在時頂撞高拱,張居正在時頂撞張居正,現在輪到了申時行嗎?
楊巍問道:“孫廷尉,早不說晚不說,為何這時候才說?”
孫丕揚道:“啟稟元輔,太宰,昨日元輔曾令孫某於廷推前稟告此案。”
眾官員看向申時行,但見申時行點了點頭,默認了此事。
楊巍問道:“孫廷尉廷推前不說,廷推時再論是為何?”
“孫某方才不說,是因為孫某以為自己說得夠明白了。林延壽此案與言官彈劾,言官彈劾歸於都察院,有沒有實據,是否是捕風捉影的嫌疑,這當然由朝諸公自當明辨。但是林延壽之案,是由刑部移交至大理寺,此案涉及翰林學士,四品京卿,又是這一次禮部侍郎堪任人選,所以在此事上孫某是職責所在。”
“不知元輔可否讓孫某在諸公麵前,將此案卷宗,供詞,物證一並上呈?”
申時行保持漠然。
左都禦史吳時來立即道:“孫廷尉,這裡是闕左門,並非是大理寺公堂!難道我等要陪著你審案嗎?”
孫丕揚道:“孫某明白,所以孫某早已將呈堂證供,都已是帶到了午門之外,隻要元輔一句話,即可麵呈諸公。”
蕭玉此刻輕咳了一聲。
吳時來待要再說,申時行卻道:“考人用人需慎之又慎。誠如方才李司寇所言,人誰無過,但真有過,也應先論了再說。何況此事涉及聖上身邊的人,正好蕭公公在這裡,我等也可以給陛下一個交待。”
沈鯉這時候道:“元輔此舉公正嚴明,我等佩服。”轉而沈鯉又對孫丕揚道:“孫廷尉此案涉及一名朝廷重臣的清譽,你可要仔細了。”
孫丕揚擲地有聲地道:“若是孫某有一字一句冤枉林學士,孫某立即辭去卸職歸田,此生不再做官!”
“好一個卸職歸田,此生不再做官!孫廷尉記住你方才所言。”吳時來點點頭推下。
申時行道:“那孫廷尉,將證據呈至闕左門來。”
孫丕揚稱是,不久後數名大理寺的官吏行來,其中有三個檀木箱子格外惹眼。每個箱子由兩名馱夫挑著。
當下三個檀木箱子就擺放在闕左門前的空地,眾大員們看到箱子上都貼著刑部,大理寺兩處衙門的封條。
但見一名大理寺官員走到孫丕揚麵前拱手,孫丕揚沉聲問道:“封條是否完好無損?”
大理寺的官員道:“回稟部堂大人,封條完好無損。”
孫丕揚又道:“有請李司寇過目,刑部的封條是否完整?”
李世達起身走到箱子前驗看,然後道:“確實完好無損。”
孫丕揚道:“還請諸公一一看過。”
幾名官員上前一一看過。
孫丕揚走到蕭玉麵前道:“蕭公公,你是代表陛下前來,你也來一觀。”
蕭玉道:“不必了,咱家信得過孫大人。”
孫丕揚道:“蕭公公,還是看過的好,否則有人會說孫某冤屈了彆人。”
蕭玉聞言當下起身驗看,當下道:“確實封條完好。”
孫丕揚點點頭,然後走到箱子前道:“孫某奉旨主持大理寺,秉公處理百官案件,絕不敢有容情私隱的地方。以往孫某與林學士沒有相交,但與諸公一樣都是敬服其才,敬重其品,敬佩他的錚錚鐵骨。”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君子,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為了功名利祿,作出這等之事,方才有言官彈劾徐掌院,結納富商,媚事大璫,這兩條林學士皆有。這禦史上奏風聞言事,但我大理寺要將一人頂罪,必要有實據。這三個檀木箱子裡就是一萬兩千兩銀子,用來賣官鬻爵,結交權貴。”
眾大員們默然。
孫丕揚將案子的卷宗供詞等物一一給眾大員看過,都察院左都禦史吳時來看了卷宗,眉頭緊緊皺起。
然後吳時來負手走到箱子麵前,當下道:“給老夫揭開封條!”
孫丕揚點點頭,幾名大理寺官吏用小刀挑開封條。吳時來來到大木箱子前,翻開箱蓋,但見箱子裡麵五十兩一錠的白銀,一錠一錠的摞好。
吳時來正要驗看,這時孫丕揚直接取了一錠銀子遞給吳時來。吳時來取了銀子一咬,用舌頭舔了舔然後就不說話了。
孫丕揚又將這錠銀子,給諸位大員一一看過。
戶部尚書宋纁道:“此乃蘇吳的馬蹄銀,乃民間仿冒太倉銀私鑄,這不是官銀,更是戶部發放官俸的官銀,這一萬多兩銀子林學士是從哪裡來的?”
工部尚書舒應龍直接將銀子驗看後道:“若不是眼見為實,哪知出了這等貪贓枉法之徒!大理寺還不抓人嗎?”
刑部尚書李世達則道:“諸位,稍安勿躁,此案子確實時刑部移交給大理寺的,據本官所知,此事林學士並不知情。”
舒應龍舴道:“好一個不知情,那是不是以後官員犯事,都可以往家人奴仆身上推,自己一個不知情就完了?”
沈鯉掩卷道:“從卷宗上來看,人證物證具在,是可以斷一個鐵案了,嚴公你怎麼看?”
兵部尚書嚴清一直坐在椅上不說話,他當年出任吏部尚書後,因為身體不好已是辭官了。
但是天子一直念著嚴清,數度請他複出做官。
嚴清推脫不過隻能出山任兵部尚書。但是嚴清身子一直不是很好,就算出任兵部尚書後,也一直是在稱病之中,很少在署辦公。
這一次參與廷推,也實在是勉為其難。
嚴清在朝中資曆威望都是極高,張居正勢力最大的時候,其他人都不放在眼底,唯獨對嚴清客客氣氣的。
現在嚴清雖是在病中,但隻要他坐在哪裡,不說沈鯉,宋纁他們,就連皇帝都覺得朝中有了主心骨一般。
廷議到現在,嚴清一直不說話,因為他的身子已是很虛弱了。
但對於發生的事,嚴清心底卻一直有數。
見沈鯉將卷宗遞來,嚴清搖了搖頭道:“看不動了。”
沈鯉恭恭敬敬地問道:“嚴公對此有何高見?”
嚴清沉默了半響,然後道:“對這案子,老夫聽諸公的意見。老夫隻說說林學士,他從讀書到為官,老夫從頭到尾都看著的,此人老夫覺得有時太鋒芒畢露,但論大節上是可以信得過的。”
嚴清說完,但聽笑聲傳來。
眾人看去原來是蕭玉發笑。
蕭玉來前一直記著張鯨的話,申時行,楊巍不可以得罪,其他人都可以不給麵子,嚴清不在此列。
在他眼中嚴清這老掉渣,半截入土的官員,他哪裡放在眼底。
但見蕭玉道:“嚴司馬此言差矣,眼下人證物證具在,連案犯都招認了,嚴先生還保著這人做什麼?皇上與當朝諸公斷人有罪與否,是要看實據的。”
嚴清扶著椅子,勉強地道:“蕭公公此言乃是高見,但未免論跡不論心了。但是老夫沒有保林學士的意思,隻是憑心說幾句話而已。”
沈鯉對於嚴清十分恭敬,這時候最支持林延潮的申時行,楊巍尚且要撇清嫌疑,倒是嚴清能夠不偏不倚地說幾句話。
但大家都沒有覺得他有偏袒林延潮的意思。
原因無他,在讀書人眼中,一個人到底真正公正嚴明的地步,哪怕他隻是一介布衣,但任何一句話都天然帶著威嚴,比聖旨還有公信。
沈鯉道:“此案子,老夫也相信與林學士無關。方才宋司徒所言,這銀子不是官銀,這是理所當然,據我所知,這與林府結親的甄家本來就是京中富商,如此更可以說明是甄家出這銀子,與林學士無關。”
三輔王錫爵一直在翻動供詞,這時他突然道:“諸位,為何供詞裡所言,林延壽是托張紳行賄東廠督公張鯨,而不是都知監的高淮,此事大理寺可有解釋?”
蕭玉,舒應龍聽了都是麵上一凜。
蕭玉道:“此乃栽贓嫁禍之言,王閣老又何必當真?”
王錫爵捏須雙眼微眯道:“那你說這林延壽既已經認罪,這認罪之人又來栽贓嫁禍呢?”
王錫爵此言一出,蕭玉一驚,心想此人實在是精明厲害,老祖宗怎麼沒有提醒我防著他一手。
王錫爵起身道:“諸公方才在言語時,王某一直都在看著卷宗,敢問蕭公公一句,你在張督公下麵辦事多年,張督公是否有一個乾兒子叫張紳?”
蕭玉為難。
這時孫丕揚道:“確實有此人,此人這幾年托著張督公的名聲,在京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此案案發後,我已派人傳訊過張紳,但是張紳卻不知去向,問他行蹤也是不知。後孫某察實此人在東緝事廠內。”
王錫爵點點頭道:“看供詞上所言,張紳與甄家乃是表親,對方供出張紳絕非意外。”
刑部尚書李世達道:“正是,必有張紳供詞。”
孫丕揚道:“既然諸位大人欲求真相,就請張紳到此一趟吧!反正都到這個地步了,不求個水落石出是不行了,幸好東緝事廠到此不過一盞茶的功夫。”
申時行點點頭對蕭玉道:“那立即稟告張公公,請張紳來一趟吧!”
蕭玉想了想道:“如此不是耽誤了廷議,恐怕……”
楊巍一拍扶手,厲色道:“我等列朝大臣都不怕耽擱,你怕什麼?或者你們張公公要隱瞞什麼嗎?”
蕭玉在楊巍這一喝下,頓時色變。
但見申時行突然道:“大理寺卿,刑部尚書何在?”
李世達,孫丕揚一並起身。
申時行道:“你們即刻率刑部,大理寺的官差到東廠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