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文章啊(一更)(1 / 1)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149 字 1個月前

第二道題,必得其名。

隻有短短四字,換做一般對四書五經原文不熟的考生,連這一題出自哪裡都不知道。

必得其名,出自中庸第十七章!林延潮口裡輕輕地念道。

原文是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俸,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看著這一題,林延潮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一句話放在這一章裡,是歌頌舜的孝道,大意是說如舜這般大德之人,必擁有與大德相應的地位,財富,名聲,長壽。

那‘必得其名’四字,就是說舜大德之下,一定會得到很好的名聲。

這題不好做啊,這題截上又截下,他背過的小題裡,沒有這一道,以往所背的程文之中,倒是有,但是林延潮這一次要憑自己實力答題,自是不肯再照搬。

用過去程墨上的題來答,雖是不算錯,但不會取一個好名次。

現在林延潮過府試已是**不離十了,眼下是要爭取好的名次,所以必須自己答。

林延潮參考了自己背過卷子裡的破題,之後擱筆沉思,他眼下有足夠的時間,因為彆人要答三道題,自己隻需兩道就好了,所以絲毫不慌。

必得其名,按照兩句破題來說,要一句寫上意,一句寫下意。正破是上句破必得,下句破其名。

正破有些難,反破容易些,上句破其名,下句破必得。這樣就簡單了,先因其名,而後必得,前因後果。

林延潮當下寫下‘聖人有譽於天下,理必可也’。聖人之所以譽滿天下,這是理所當然的。

破題可以了。下麵起講從破題一句發散,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

這大德是全篇之意,若是放在破題裡講。與‘必得其名’無關,就犯了‘連上’的錯處了,主考官下麵看都不用看,就可以將卷子丟掉了。

所以大德,必須放在起講裡說,解答了破題裡聖人為何名滿天下?是聖人之所以譽滿天下,因其美譽在聖人的大德,有大德的人,名聲怎麼會離他而去?

寫到這一句。林延潮不由感歎,聖人的教誨,實是很有教育意義。想到詩會上,讀書人爭相投詩,要將自己名氣傳出去,真該讓他們好好寫這篇文章,捫心自問一下。林延潮搖了搖頭,將這點想法拋之腦後。自己繼續專心答題。

破題,起講後。就是文章的主體了,林延潮知道本府知府喜歡四六駢文,但這一篇文章若是再追求格式,文意就要差了三分了。林延潮取舍了一番,心想不能以辭害意,兩者取舍還是文意最重要。

所以這一篇文章。林延潮就沒有拘泥駢文的格式。

這時候雲板響過,考生們可喝水上茅廁,林延潮隻是專注於文章之中,沒有在意。

到了午時時候,雲板一聲響。幾名書吏已是下來收第一題的答卷了。

林延潮心知提坐堂號的考生,可以在午時前先寫完首題,交給主考官,呈瀏覽一遍。這樣做,當然是方便主考官有足夠的時間,看這些考生的卷子,若放在統一交卷,那麼主考官要在兩天內看完九千張卷子,那時候看得有多認真,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林延潮第二題也寫得差不多了,見書吏來收卷就交了第一題上去,待第二題寫完後,拿著乾糧吃了起來,並琢磨下一道五經題和最後的五言八韻詩。

在公堂上,陳楠坐在椅上,拿起考生的卷子一篇一篇看了起來。

按照科場重首題的慣例,陳楠若是滿意的,就在首題上畫一個圈,這差不多就算取中,通過府試概率很大了。劃一個豎,就表示待定,至於劃一個叉,就直接淘汰了。

看了幾十張卷子,陳楠不由搖了搖頭,除了五六張卷子可以外,其他多是不合他的意。

陳楠看了那五六張取中的卷子,如葉向高等人就不必說了,這些人名副其實,是有真才實學的。還有幾篇什麼閩縣七傑,侯官五子,陳楠看了他們卷子卻哭笑不得,在那懷疑,他們是怎麼通過縣試了。

陳楠拿起下一張蓋著堂字小戳的卷子,入目一行字,輕棄故舊,於義儉矣。

嗯,破題道得好,小巧精致。

而後文章看下去,竟是一手他最喜歡的四六駢文。

陳楠精神一醒,將椅子拉近了一點。他直起身一麵用手指叩著桌案,一麵一字一句地默讀文章,看完之後讚道:“此文詞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讀此文如讀庾信的哀江南啊!”

陳楠喝了一口龍井茶,心道,好文如好茶,一遍讀完口中回甘。文章也是意味深長,理氣辭三道兼具,這等好文,不取第一也難,我本以為天下讀書人之鐘秀都出在紹興,蘇杭,不料閩中也有這等才子,這文章究竟是誰寫的?

陳楠翻過卷子,一看名字,口裡的茶竟差一點噴出,居然是他!

陳楠揉了揉眼睛心想,是否我看錯,或許前麵幾篇文章都寫的太差了,這一對比下,這篇文章寫的不錯,才勝人一籌。

陳楠想了一陣後,又拿起方才那篇文章,重新再讀一遍,不由仰天長歎,為何我還是覺得不錯呢?莫非整日隻讀案牘公文,好文章看的少了?

陳楠筆虛了一半,拿不定主意,對一旁張師爺揮揮手。

張師爺來到一旁問道:“東翁有何吩咐?”

陳楠道:“你也是取過秀才,算得精通文字,這一篇文章你拿去看看。”

張師爺聽了也是奇怪,有什麼文章連兩榜進士都為難呢?他當下從陳楠手中接過文章仔細讀了起來,讀完之後也是拍腿叫絕道:“東翁,這是好文章啊!即直抒胸臆,又格律嚴謹,在下以為……以為是好文章。”

陳楠點點頭道:“那你以為可以取第幾?”

“這我不敢說。”

陳楠搖了搖頭道:“你既不敢說,那請盧教諭過來。”

不久一名五十多歲的老者走了過來,盧教諭是進士出身,飽讀詩書,論博學二字在福州府內官吏之中,不出第二人。

陳楠拿了兩篇文章給盧教諭道:“你看看這第一篇文章如何?”

盧教諭拿起來後,讀了一篇道:“佳文,可取第一。”

陳楠道:“第一篇是福清葉向高作的。”

盧教諭道:“嗯,桂山先生之子,我聽過,果真名副其實。”

“還請盧教諭看下一篇。”

盧教諭點點頭又接下去看,半響後道:“府台大人,這一篇也是不錯啊。”

陳楠與張師爺互看了一眼。陳楠又問道:“盧教諭,這如何說?”(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