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走進新時代(1 / 1)

1979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3周。普遍認為是中國正式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改革開放正確道路的第一年。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月28日中國領導人應美國總統卡特之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2月17日中越戰爭爆發;

3月26日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

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5月4日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

……

……

1979的春季,中共祥城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尹秉民在王崮堆公社考察。主要視察了紀屯、王屯、大孫等大隊的麥苗長勢,了解農民的生活情況。調查使他認識到,大包乾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民溫飽並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與廣大農民群眾交流時,尹書記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好過,春難熬!”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節,好多農民家庭已經斷糧。地裡的小麥還有一、兩個月才能收割,家裡的存糧卻已經吃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每年都會出現!尹書記和幾個大隊的支書,大隊乾部、社員代表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大家普遍反應,主要還是地裡收成不好,每畝地就收那麼三五百斤糧食,交完公糧的剩餘,根本就不夠吃,到了次年的春季,家裡的餘糧基本吃光,馬上就要到挨餓的時候。一般家庭麵對春天的饑荒,有錢就去市場糴糧食,渡過難關,沒有錢的就隻能去借,小麥收獲後再還賬。這就是現實,幾百年來都是如此。“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讓隊裡的田裡多收幾十斤,幾百斤糧食啊?”尹書記問大家。

“有什麼辦法,一畝地二三十斤的種子,就算是風調雨順,一年下來也不過收五六百斤的小麥,要是遇上大旱,大災之年,顆粒無收都有可能。”

“一畝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固定的,那個大隊都是這樣,土地都是這樣,但人口可是不停地增加,過幾年,一個人分的地會更少的。”

“現在這幾年的水利建設,基本都是水澆地,都是旱澇保收,但畝產量就是上不去。”

“產量上不去,是不是種子的原因?”

“田間管理跟不跟得上!”

“還應該是田間管理跟不上,俗話說,人勤地不懶,莊稼人就應該天天下地乾活,照顧好了,田間管理跟得上,收成就會多一些。”

“我的村邊的自留地,收的就好!”

“你天天長在地裡,肯定收的多啊!”

“我在自家牆角種的絲瓜,照顧好就會結的多,你種下去後不管不問,怎麼會有好收成!”

“大隊、小隊、生產隊大家一起集體乾活勞動就都是磨洋工”

“隻有自己乾自己的活,才會認真負責,你糊弄莊稼,莊稼也會糊弄你”

“為了多收點糧食,為了一年到頭能吃上飽飯,誰不會認真對待地裡的莊稼。”

村民社員都是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尹書記也是凝眉傾聽大家的訴說。

看樣子,集體是窮根啊!整個大隊的社員在一起勞動,出力肯定有大有小,每個社員的個子有高有矮,力氣有大有小,莊稼地裡的技術也有好有壞,一起出工勞動,怎麼會貢獻一樣啊?大家的工分基本一樣,年終分到的糧食基本一樣,大夥能滿意嗎?,肯定是出力大的人,貢獻大的人心裡不平衡。要是都乾自己的活,自己照顧管理自家地裡的莊稼,誰都會儘心儘力。

大包乾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民溫飽並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必須要包產到戶的路子!隻有把所有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農民才會自覺地加強田間管理,自覺地增產增收,也才能多打糧食,增加莊稼的畝產量,真正讓農民吃飽飯。

與農民的調研、座談,堅定了尹書記的決心。

回縣後,主持召開了好、中、差三種類型村乾部座談會,並在此基礎上召開了全縣大包乾動員大會,請一些搞得比較好的單位,進行現身說法。從而統一了廣大乾部群眾的思想,使大包乾責任製迅速在全縣推廣開來。

一時間,包產到戶,從生產隊到農民互助小組,分田到戶的農民責任製工作在全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聯橋公社,楚孝文配合公社主要領導,迅速的將農田聯產承包責任製在整個公社迅速推廣,孝文首先回到老家楚營,結合國家和縣裡的有關政策,也充分吸取大隊社員的各方麵意見,將大隊的所有田地按收成和水利條件分好、中、差三個級彆,按人口平均分配。分完了田地就個人顧個人,分開耕種,分開收割,每家每戶的收成就會出現參差不齊的差距。

孝文又和大隊領導以及生產隊的長輩們一起商議,每個人的經曆不同,莊稼地裡的生產技巧也不儘相同,根據血緣的遠近親疏,自發組成生產互助小組,幾家幾戶自由組合而成。田地的土壤耕耙處理打坷垃,播下種子後的田間管理,以及莊稼的收割,再去場地脫粒,晾曬等各個環境,互幫互助,因為有不同程度的血緣關係,就可以做到互幫互助。

但有幾戶確實懶惰成性的社員,就不值得同情可憐,隻能由他們自己想辦法了!比如那個楚方波,就是頂替孝文去參軍入伍的文盲,幾年的軍旅生涯,沒有任何前途,隻能回到老家。入伍前,方波是大隊的“貧協主席”,整天給大家講講故事,哭訴自己的貧困無奈,就可以獲得一個勞力的工分,根本就不去莊稼地裡勞動出力流汗,過得蠻不錯。現在,不去自家的地裡乾活鋤草,地裡的莊稼就不收,沒有收成就沒有吃的喝的,成天穿著件破舊軍裝滿大街轉悠,就像個傻子一樣,成了全村人的笑柄。

在尹秉民書記帶領下,縣委一班人,深入基層,了解民意,務實苦乾加巧乾,麵對全縣35萬畝澇窪地,25萬畝鹽堿地,旱了,沒水澆地;澇了,水排不出去,莊稼欠收。尹書記帶領全縣廣大乾部群眾采取引湖水、蓄黃河水、深挖地下水的方式,三水並用。幾年時間裡,全縣共向水利投資1706萬元,新建攔河大閘4座、配套建築物469座,開挖主乾河6條、溝渠3686條,長達3392公裡,新打機井1147眼,初步形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配套體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實現了水利化。讓全縣農民的莊稼收成為之巨變,收成逐年提高,幾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青黃不接的春難熬”局麵,讓全縣人民都可以吃飽了飯。

尹秉民書記還特彆重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工作,重視解決知識分子入黨難的問題,使全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縣共吸收了1171名優秀知識分子入黨,其中13名被選拔到縣級領導崗位上來,118名擔任了科局長領導職務,63名擔任了鄉鎮黨委正副書記、正副公社革委會主任職務。錄用了68名閒散科技人員和124名民辦教師及“五大”畢業生為國家乾部,為547名知識分子家屬辦理了“農轉非”,為中級以上知識分子建立了健康查體製度,進一步改善了知識分子的居住條件。

尹秉民書記還團結縣委班子,旗幟鮮明地為在特殊時期內被錯誤打倒的老乾部徹底平反,恢複名譽,補發工資,安排子女就業。

尹書記的一係列政策將祥城的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麵推向一個高潮,全縣上下共努力,男女老少齊上陣,各條戰線捷報頻傳,收獲滿滿!

孝文也是親自領導參與了聯橋公社的各項工作,積極推動聯橋公社中學、聯中、各大隊小學老師隊伍建設工作。提拔幾名優秀的老師(包括民辦教師)到公社團委工作;推薦教學經驗豐富的年輕老師到公社教辦或公社大院其他重要崗位工作,讓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自身才華的舞台。

孝文自己的父親去世後,幾個兄弟、妹妹都沒有安排一人就業,當時二弟中午在部隊服役,也很快就要複原回家了,三弟義文也入伍去了石家莊陸軍某部去了,在尹書記落實老乾部政策影響下,孝文親自找縣革委會、縣委辦公室、縣農業局協調關係,又找了楊欣庵書記幫忙,安排自己的妹妹孝荷到了祥城縣水產公司乾了個臨時工人,孝文也希望與妹妹有著同樣經曆的農家女孩,通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楚營大隊退休老教師楚成彩是一個解放前就參加工作的老教師,1962年退休時已經67歲了。本來60歲就應該退休,因為整個祥城縣都沒有先例,祥城縣教育部門不知道如何辦理退休手續,所以一直到67歲才辦理了退休手續,是祥城縣第一個退休的老人。成彩老人退休後,幾個孩子都在老家務農,孝文又是跑前跑後,多次去祥城教育局協調關係,最終安排了成彩老人的一個孫子進入祥城縣建築公司上班。孝文雖說是為了給本村的爺們幫忙,但也間接穩定了全縣教師隊伍,給全縣的教師,特彆是退休老教師解除了後顧之憂,無形中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建設。

期間祥城縣委先後發文任命

1980年02月任命祥城縣團委書記楊欣庵同誌擔任嘉祥縣大樓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80年2月任命楚孝文同誌擔任聯橋公社黨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