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招攬的哪裡是人心,分明是麻煩中的麻煩。
他躲還來不及呢,更彆提往上湊了。
經過這麼多年的不問世事默默無聞,他好不容易從被人盯著的狀況中脫離出來了,結果被十一這麼一推,不是又回去了嗎!
就這麼一下!他十幾年白乾。
更何況,父皇可還健在呢,也沒老糊塗,這在他老人家眼皮子底下招攬人心,是怕我死得不夠快嗎!
十二倒吸了一口涼氣,連忙行了一禮替自己解釋道。
【“父皇明鑒,兒臣從來沒這麼想過。”】
【“朕知道,你的性子,朕還是了解的。”】
‘皇帝’的語氣平和。
這不是假話。
從十二小的時候,皇帝見已經發現了,他那個性子和方仲華一模一樣,對彆人的誇讚和吹捧不僅不喜歡,還很嫌棄。
大概是嫌棄這些人打擾了他們的清淨。
要知道,方仲華能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儒,靠得絕對是真才實學,不然皇帝也不會專門請他來重建科舉。
隻要是見過方仲華的人,無不為他的學識和文采折服,因此仰慕者無數。
但即便地位再高,方仲華也從未因此自滿,對於那些為了一個大儒的名頭去拜訪他的人,更是從來都不假辭色。
比如曾經碰壁的大皇子和三皇子。
後來他應召成了國子監祭酒,一日之間從白衣儒生成了朝廷的四品大員,卻也從未沉迷過權勢。
彆人桃李滿天下,隨之而來的就是結黨營私,然而這種事在方仲華身上永遠不會發生。
甚至除了偶爾抓一抓國子監的學風,其他時間都在專心做學問,連學生們都懶得見。
二十年如一日,他一向如此。
近些年更是屢次上書,想要辭去祭酒之位,說是自己年紀大了,一邊要上值點卯,一邊還要治學,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當牛做馬這種事,還是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吧!
皇帝看折子很是心痛。
愛卿啊,年輕人總是不成氣候,連牛馬都當不明白,還得是你,朕離不開你啊!
一般情況下,老臣們上書乞骸骨,皇帝來回挽留三次,給足老臣們麵子也就完事了。
可方仲華屢次上書,皇帝屢次駁回,說什麼就是不準。
夜裡方仲華橫豎睡不著,翻開折子看了又看,才勉強從字縫裡看出四個大字來:
休想退休!
……
皇帝扣著方仲華不讓他走,就是因為他太了解方仲華的性子了。
方仲華這個人是表裡如一的淡泊名利,所以皇帝用他很放心,對於方仲華在儒林中的名望一路上升的事更是舉雙手讚成。
有時候甚至還會下旨嘉獎一二,直接替方仲華造勢。
皇帝恨不得方仲華更厲害一點,讓他直接造個聖人出來。
畢竟方
仲華是他崇德朝的臣子,二十年了,君臣相得。
若是方仲華的名字能千古流芳,成為後世人眼中的先師聖賢,那崇德朝的文教,曆朝曆代可沒有幾個皇帝能比得上了。
皇帝以微末出身統一中原,還擴大了中原的疆域,論武功已經是上下幾千年裡數一數二的君主,若是再在文教上麵領先,那千古一帝王非他莫屬了啊!
皇帝不知多少次暢想過,就是可惜啊,這種事強求不得。
主要是方仲華不太積極。
就像十二現在這樣,飯喂到嘴邊了都不知道張嘴。
壓下思緒,‘皇帝’又安慰了十二一句。
【“這點不僅朕清楚,十一心裡也清楚,不然,他也不會推你出來。”】
彆看皇帝整日日理萬機,根本沒時間教育兒子,但是為了從中選個合適的繼承人出來,皇帝可沒少費心思去了解幾個兒子的性子。
他知道十二喜歡清淨,當然也了解十一的謹慎。
十一這是篤定了十二不會攬功,就算收攏了人心也不會想著去用,更不會偏幫兄弟中的任何一個,破壞了皇子們表麵上的平衡。
所以十二是最合適的人選。
‘皇帝’看著窗外,像是在注視著什麼,卻又像是在沉思。
【頓了頓才道:“總歸是好事,收著吧。”】
出乎十二預料,‘皇帝’的態度十分溫和,一點也看不出來,剛才還怒氣衝衝地將三皇子罵走並禁足的樣子。
十二詫異了一秒隨即了然。
雖然他和三哥的做法大差不差,實際上卻是有著本質上的差彆。
他替舉子們延請太醫,對外可以說是平日受外祖父的教導和熏陶,對讀書人愛護有加。
方仲華勉強可以算是天下人的老師,那麼十二愛屋及烏,替外祖父照顧一下他的學生們,也是情有可原。
但三哥就不同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為什麼來的,他的目的甚至都沒有經過掩飾。
彆說是皇帝,朝中的大臣又有哪個不是人精,等此事的來龍去脈傳入各個官員耳中,三哥怕是要遭人恥笑。
依十二看,今日之後三皇子在朝中的處境,即使父皇沒有勒令他禁足,也跟禁足沒有什麼區彆了,人人都要敬而遠之。
眼看著三皇子就要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