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帝坐在龍椅之上,看著突然出列,反對聖命的玉親王楊乾,不怒反而大喜,他畢竟是被迫才如此說,如今有人出來反對,他自然會放任甚至縱容。
“哦,玉親王你有異議?”
乾帝臉上露出了高深莫測的笑容,眾位文武百官頓時皺眉,對於玉親王楊乾這位當朝最神秘和特殊的親王,眾人都非常的忌憚,頓時不敢直接反駁。
李神光作為楊乾的門人,自然和楊乾同一陣營,他看著楊乾出言反對,頓時也走了出來,支持楊乾。
“陛下,臣也反對,雖然臣參與了《易經》的編修,但是也不認為《易經》可以作為科考經書!”
李神光的出列反對,頓時激起了千重浪,一時之家議論紛紛,李神光是誰,可是在洪易之前成就聖人境界的儒家聖賢,如果不是他沒有編著自己的經典,怕是洪易都要底他一頭,所有的內閣大臣加起來,也不如李神光這位在世聖人的一句話。
聖人也反對將《易經》列為科考經書,頓時幾個讚成的內閣大臣,紛紛退回了隊列,不在支持太子的提議。
楊乾看著依舊跪地讚同的太子門人,輕輕一咳,頓時禮部和戶部的官員也紛紛出列,躬身反對道。
“臣也反對太子的提議!”
“臣也不讚同將易經列為科考經書之列,於國無利,於民無利!”
頓時朝堂之上分成了兩派,意見相左,政見不合,乾帝和洪玄機卻是大喜,對視一眼,隻要朝堂之上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就有了可操作的餘地,乾帝輕咳一聲,威嚴道。
“既然眾位大臣無法大臣共識,此事就先暫且擱置,日後再論!”
顯然,乾帝直接用出了拖字訣,隻要朝堂之上一直達不成共識,《易經》就永遠彆想成為科考的經書,影響力就無法進一步擴大,洪易也就不要想要插手到朝廷選拔人才的大計中。
太子心有不甘的瞪了一眼一臉無辜的玉親王楊乾,看了一眼蒼老了許多的王進,他這是虧大了,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損失了吏部尚書王進,吏部可是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是太子拉攏朝臣最大的臂助。
吏部尚書王進臉呈現灰色,失落而又懊悔,他不該當出頭鳥,成了犧牲品,躬身敬道。
“皇上恩賜,微臣感謝,微臣早就想清淨清淨,研讀易經。不過皇家書庫總編撰官的位置,也不得清閒,微臣這就辭官歸隱。不過微臣臨行之前,需要告戒皇上幾句話,親君子,遠小人,此乃興邦之道也。”
說話之間,王進將吏部尚書的官帽放在了地上,深深的看了一眼洪玄機和楊乾,這才從容退了出去。
看見一個威名赫赫,權勢滔天的吏部尚書,一品大臣就這樣當朝辭官,許多官員都心中一震,幾位內閣大臣都望向了乾帝楊盤。
乾帝楊盤麵無表情,他在太子和洪易聯手之時,心中就起了忌憚之心,不會容忍洪易再次將手伸進朝堂之上,不然自己的老巢就被洪易安插了釘子,對他非常不利。乾帝楊乾看著王進已經離開,這才看向了又有些不甘心的太子,再次開口說道。
“你不是還有一件事要奏嗎,直接說吧!”
太子臉色一正,重新打起了精神,眸中有著精光,再次向前走了幾步,直麵乾帝,沉聲道。
“在聖廟之中立易子聖像,和百聖並列!”
一字一頓,語速極慢,但是卻讓所有人都露出了震驚的神色,瞪大了眼睛,將視線都投向了太子殿下,心中浪潮翻滾,無不浮現出了一個念頭,太子怕不是瘋了,居然如此為洪易爭取,不怕被廢除太子之位嗎!
聖廟乃是何等神聖的地方,即使是諸子百聖也是在死後才被在聖廟之中立下聖像,從未有過活人封聖的前例。
太子上奏要把洪易的聖像放入貢院聖廟之中,和諸子百聖並列,對於洪易而言簡直占據了大千世界的正統,等於是在人間真正的封聖。什麼是正統?這才是真正的正統。人間正道。修行正果。乾帝楊盤萬萬不會同意。洪易封聖,他這個九五至尊怎麼辦?要知道皇上入貢院,都要向諸子百聖行禮的。”
乾帝楊盤深深的看了一眼殿中自己從小重點培養的太子,心中五味複雜,雖然他已經隱隱打定了主意,如果自己出現了意外,就將玉親王楊乾立威儲君,但是那也是以防萬一,那時候的大乾必然風雨飄搖,自然需要玉親王楊乾這種智慧深不可見的無敵之人收拾殘局,鼎定乾坤。
乾帝楊盤信心十足,自己必然可以實現聖皇大業,到時候,太子楊元自然就是最好的繼承人,他也不需要一位強勢的繼承人,不會立玉親王楊乾作為接班人的。隻是如今看來,太子楊元讓他失望了,居然打算和大乾的大敵洪易聯手,絲毫不在意這樣會讓大乾永遠低了洪易這位聖人一頭,真正成了士大夫治理天下了,皇室必然形同虛設,成了傀儡。
等到太子說完,乾帝楊盤直接站起身來,臉色平靜無比,但是眸中滿是怒火,所有人都知道皇上此時必然是有著無儘的憤怒,乾帝楊盤掃視了一眼眾人,沉聲道。
“退朝!此事無需再議!”
“皇上起駕回宮!”
在太監內侍清朗分明的吆喝聲中,朝會也就散了。
但是今天朝會的內容,卻像是一枚爆炎神符一樣,徹底的炸開了,在朝野上下激起了萬重浪,不僅是皇帝和聖人誰高誰下的爭論,更是兩位聖人第一次發生了衝突,李神光公開反對將《易經》作為科考經書,正式和洪易決裂,頓時心學也分為了兩派,畢竟李神光作為禮部尚書多年,桃李滿天下,弟子眾多,可謂是影響力巨大,如今也是聖人境界,自然可以和洪易分庭抗禮。
再有就是太子和洪易聯手,公然打臉乾帝楊盤,有些太子的門人紛紛脫離了太子的陣營,他們可不願意摻和到太子和乾帝楊盤之間的爭鬥,免得遭受池魚之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