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會客廳中,陳陽深思許久。

儒家至誠,道家無為,佛家無我。

從哲學與人生態度方麵簡單來說,這三種都是心靈極高的境界。

無我更像是走信仰路子,信仰到極致可不就是無我?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為人服務,熱心助人時,心中發自內心的善取代了功利心,雖無實質收獲,卻有發自內心的安樂,這也是一種無我。

當然,佛家的無我也沒那麼簡單,我的概念是無數因緣聚合的效果,是自我與外界的共識產生的標簽,以此來區分我與外界,但從無我的角度來看,人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自我存在,那隻是一種概念。

無我,就是放下自我,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因為有了我的概念後,才有所執著,一旦將我變成無我,就能脫離種種情緒著眼於大千,不被欲望與偏見所限製,從而更開放與包容,解脫與自由,自此極樂,不畏生不懼死,內心安定,無憂無慮。

算是四大皆空後的心靈超脫,此心靈安定下,心靈力量自然極強,接受無常,擁抱變化,不懼外魔入侵,甚至感化混亂,逆轉熵增。

無為的話,清心寡欲,順勢而為,無為非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所不為,是順天應時,於任何事情中找到規律,順水推舟,不戰而屈人之兵,且做任何事情儘力即可,不執著結果,不爭,不執,忘情,忘欲,不對正在發生且正確的事情進行乾涉,上善若水,利物不爭,虛懷若穀,以無為用,道生萬物,長而不宰。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極其聰明但隻適合精英群體的心靈境界。

處處說無為,實際上處處都在為,它更像一種不做無用功,直指核心,且安定內心,順勢而為,以操天下,以利萬物,以此實現心靈大滿足的路子。

佛家無我是以內求外,小我成就大我,從而心靈滿足的路子。

道家無為是以外求內,大我成就小我,從而心靈滿足的路子。

怪不得佛家一直強調善,而道家一直強調德。

而和佛道不同。

儒家要現實一些。

至誠,極儘真實無妄,一是自強不息,持之以恒,二是追求人性的圓滿,仁義禮智信,真實無妄,推己及人,化育他人。

是誠懇,誠實,誠信,是真君子,日常真誠待人,誠懇做事,不虛偽,不欺騙,純粹高德。

有說至誠可以動天地泣鬼神,雖然誇張了一些,但是如果真的出現這麼一個人,足以感動很多人。

且德行高的人,若是至誠,所作所為絕無私利,自然而然就吸引旁人相助,正所謂得道者多助。

至誠無息,至誠之人永遠不會停下,努力,學習,奮鬥,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繼續奮鬥,為天地立心。

好家夥,這是一個自內而外一起求啊!

陳陽思索了一下,突然覺得,似乎還是佛道的兩種更好搞一些。

儒家的至誠,雖然有著確切現實的法子一步步立功立德立心立命,不似佛道那麼虛無縹緲,但是這完全是反人性行為啊。

怪不得天下讀書人無數,卻自古都沒出過幾個至誠。

這比佛道還難。

陳陽無語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