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有立場的話,我們的立場就是中立!
——《汴京新聞》評論員
王安石給皇帝見過禮後,抬頭就看到放在禦案上的報紙,又看了石越一眼,便知道皇帝和石越肯定在談論《汴京新聞》的事情。
石越給王安石行過禮,站到一邊。就聽趙頊笑道:“丞相此來,有什麼事嗎?”
王安石答道:“陛下,臣是為了這《汴京新聞》而來。”
趙頊笑了笑,說道:“這倒巧了,朕剛剛就和石卿在說這事。石卿,你把剛才的事向丞相說一遍吧。”
石越應了一聲,便又把之前討論的事情,和王安石細細說了一遍。
王安石一邊聽,一邊思考。等石越說完,他立即就清楚皇帝和石越的想法了,當下皺了皺眉,說道:“陛下,臣以為定下條例管製,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隻是任由他們這麼非議朝政,隻怕終有一天,朝廷大事,要受流俗影響。聖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人公然點評朝政得失,雖目下看來無大不妥,但長久看來,終會有隱患。若要議訂條例,應當在條例中對嚴厲禁止此等事。”
石越心裡卻始終有一個維護言論自由之心,見王安石這些說,心裡不由有些急,也說道:“陛下,臣以為丞相所慮,雖不無道理。但治國之道,當剛柔相濟,徒以剛強,必將自折。況且士民與天子,若連為一體,則國家昌盛,若互相猜忌,則亡國可待。故民者水也,當因勢利導,物有利弊,當取其利而防其弊,不必因噎廢食。自古奸滑之吏,欺上瞞下,禦史之設,不能儘數繩之以法,有報紙從中監督,隻需事先有法令約束,使其言必有據,不敢造謠誹謗,則未必不可得其利。若一意禁止,則是使上下相隔,非上策也。況孔子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孔子教弟子三千,未必不言政事,孟子在稷下,亦未必不言政事,此皆聖人權變之道,後之學者,也不必徒守經文。”
王安石見他說到“徒以剛強,必將自折”,心裡不由一格,倒似覺得石越在諷刺自己一般,但細揣石越語氣,卻挺誠懇。他想起宣德門前之事,暗暗歎了口氣。自己若一意執著,倒似自己有什麼要欺上瞞下之事,怕讓皇帝知道一般。當下不再爭執,說道:“石越所說也不無道理。臣以為可著中書省、禮部、刑部、翰林學士共議,製《皇宋出版條例》,再下廷議,頒發執行。”說完這話,他自己也有點覺得自己變了許多。
石越見王安石退步,也說道:“臣以為丞相所言有理。”在石越來說,隻要《皇宋出版條例》頒布,不管其中管製了什麼,最起碼的,是官方認可了報紙的存在,這一點的意義就是非凡。至於其中有所限製,不僅可以辯論,以後也是可以修改的。
而僅以這一點來說,那麼桑充國的《汴京新聞》也是知道,所以在傳出來朝廷有意製訂《皇宋出版條例》之後,《汴京新聞》的社論立即表示歡迎。
雖然新黨中也有人在擔心《汴京新聞》會在以後借民意攻擊新法,為新法的執行增添許多麻煩,但是大家也知道王安石自白水潭之獄後,政治威信大受打擊,這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汴京新聞》上再次激化與石越、桑充國的矛盾,是相當不智的。
何況石越等人動輒以“言者無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借口,而皇帝本人對此也頗有興趣,再去爭執,實在不見得能討得好去。這個道理,便是王安石心裡也明白的。加上還有許多讀過書,卻沒有機會做官,或者官職卑微,或者頗受打壓,不能對朝政發表意見,心裡卻老想著“以天下為已任”的士大夫,這時候突然發現報紙這個東西,可以讓他們說出心中想說的話來——這一批潛在的支持者的力量,實在也是不可小視的。
在這種情況下,新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保馬法》、《市易法》的製訂之中。王安石此時並不知道,王韶已經在西北取得軍事上的大勝利。否則的話,他隻要把《皇宋出版條例》稍稍牽製一下,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但是,此時報捷的使者,依然還在路上。
五月一日,雖然馮京與石越極力反對,《保馬法》與《市易法》依然寫出草案,上呈皇帝禦覽,皇帝當天即禦批二府三司諸寺監、翰林學士共同討論。
五月二日,崇政殿,石越上《保馬、市易二法情弊劄子》,預言保馬、市易二法推行後可能出現的弊端,而文彥博、吳充分彆上《官不與民爭利劄子》、《保馬法事繁弊多劄子》,明確表示反對。
趙頊對於石越反對二法,顯得相當的不滿,聽石越讀過劄子,沉著臉說道:“石卿,諸事未行,卿豈能未卜先知?莫須有之事,怎麼可以用來反對朝廷大事。”
石越早就料到皇帝會不高興,也並不怎麼著急,出列答道:“陛下,臣並不是反對保馬法。”
他這話一出,真是滿朝嘩然,剛才讀的劄子反對之意非常明顯,轉口就說自己不是反對保馬法,未免過份。馮京等人側目而視,連王安石都驚詫莫名。馬上有禦史蠢蠢欲動,想要彈劾石越舉止失度,言辭矛盾,失大臣體了。
趙頊也奇道:“你這不是反對,又是什麼?”
石越恭身答道:“謀國如對弈,其理相同,未慮勝先慮敗。若保馬法之利,臣雖愚亦知,然其可能出現的弊端,亦不可不察。臣不是反對保馬法,而是希望能謹慎從事。臣列舉可能出現的弊病,是希望執政能夠三思,想一想施行二法後,可能出現的這些弊端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和取得利益相比,孰輕孰重。萬一弊病儘現,而利不能收,又當如何。臣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知道用兵與謀國,都要先廟算廷議,趨利避害,廟算之時,害與利等,亦不當實行。現在廷議二法,丞相言其利,微臣言其弊,陛下與諸大臣可以權衡利弊。臣拾遺補缺而已,非敢決斷機務也。至於市易法,臣以為有百害而無一利,實不足道。”
他這話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反對,不過是說得委婉一點,表明自己並無成見,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
石越雖然表明一個中立的態度,但是文彥博、吳充卻沒有這麼多顧忌,各自出列,斷然說道:“臣反對保馬、市法二法之意甚明。”二人對石越的委婉頗有不滿。
接下來便是王安石新黨與文彥博等人唇槍舌劍,新黨大談二法之利國利民,可以為國家省多少開支,可以如何如何方便百姓;舊黨則無非君子不言利,為政在清要,二法事繁弊多,說不擾民,是自欺欺人,說到利國,則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雙方爭執不下,一直爭到中午,還有說不完的口水,石越袖手旁觀,不發一言,皇帝也難下判斷,隻好宣布退朝改日再議。
眾人退出崇政殿後,因為輪到馮京輪值,石越便與馮京一起往中書省走去。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自己,石越回頭一看,卻是文彥博。當下連忙施了一禮,問道:“文大人有何指教?”
文彥博冷笑了一下,說道:“石大人,指教不敢。隻是石大人雖然有經濟治國之材,風骨卻不讓人佩服。為人臣子的,若明知某事不妥,當以死諫,豈可以柔媚行之?”
石越心裡有點氣惱,暗道你憑什麼來教訓我,口裡卻隻不動聲色的說道:“文大人所說雖然有理,但是凡事過剛易折,剛柔相濟,比起一勇之夫,更顯難能可貴。何況若以保馬法而論,保馬法之弊雖然讓在下顧慮良多,然而保馬法之利,亦讓人不能不心動。是非對錯,我也並無把握。如果僅僅因為看到弊端,就斷然否定,不敢有所作為,這種行為,似勇實怯,我也不能苟同。”
他這一番話,說得冠冕堂皇,讓文彥博啞口無言,當時就有許多旁聽的官員在一邊暗暗點頭,對石越剛才不能堅持己見產生的誤解,立即就扭轉過來了。
馮京也笑道:“老夫剛才差點也誤會子明了。真想不到子明有此等胸襟,佩服,佩服。”
他這話雖然是誇石越,卻也是給文彥博一個台階,意思是你看走了眼並不奇怪,我也一樣。文彥博豈有不知之理,但心裡對石越剛才說話語氣,也有幾分著惱,特彆石越說他“不敢有所作為”、“似勇實怯”,他聽起來實在是很不舒服,當下隻抱拳道:“老夫孟浪了。”
石越微微一笑,答了一禮,說道:“哪裡,文大人的風骨,也是在下所敬佩的。”
這一番對答,很多內侍還在場,自然有人會一字不漏的傳到皇帝耳中。說起來石越倒應該感謝文彥博這麼當眾指責。不過同樣的話,傳到王雱的耳裡,卻隻是加深了他對石越是“偽君子“的印象。
就在第二天,五月三日的清晨,一騎快馬從萬勝門飛駛而入,清脆的馬蹄聲踏破了汴京清晨的寧靜,卻也給王安石送來了雪中之炭。
中書省今日正當王安石輪值,王安石一邊默讀著保馬法和市易法條例,一邊想著石越提指出的那些可能出現的弊端。雖然口裡不說,但是王安石對於文彥博說什麼“君子不言利”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對於石越提出的一條條似乎親眼目睹的弊病,心裡卻不能不引起警覺。在中書省討論時,石越就多少提到過一些,但是遠不如他在給皇帝的劄子中說得那麼詳細——這讓王安石對石越頗有點不滿。但不滿歸不滿,那一條條的弊病,總讓他心裡不能塌實。
想到這裡,王安石不由看了一眼正在自己房裡閱讀文書的石越,雖然低著頭,可是白皙的臉上,和三年前初見相比,竟是多了幾分堅毅與自信。王安石在心裡暗歎了一口氣:這個年青人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真正的人材!可惜和自己不能同心協力。
正在出神之間,忽然有人進來稟道:“丞相,西北王韶有使者來了。”
他聲音太大,一下子連石越這些在自己房中辦公的人都聽到了,無不抬起頭來聆聽。兵者,國之大事也。王韶來的消息,無論好壞,都是大事。
王安石心裡一驚,問道:“快召進來,難道西邊……”他最害怕的,還是西北軍事失利,軍事的哪怕小小的失利,也是略顯文弱的大宋不能承受之重。
石越早已走了過來,笑道:“丞相不必擔心,必是好消息無疑。”
眾人都疑惑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他為什麼敢下此斷語。王安石也問道:“子明又如何知道?”
石越笑道:“若是壞消息,沿路的州郡一路傳一路,他們的消息肯定在王韶的使者之先,豈能等到王韶的使者都到了京師,各州郡卻一點消息都沒有?”
他這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王安石點了點頭,略定心神,說道:“等使者進來就知道了。”
話音剛落,使者就進來了,給王安石請個安,說道:“奉王將軍命,遞交奏書與丞相。”一邊說一邊從懷裡掏出一份奏折來。
王安石一邊接過奏折,一邊看使者神色輕鬆,眉宇間略有喜色,心裡更加放心,說道:“你遠來辛苦,先回驛館休息,到時候自有人給你回文,不過你也彆出驛館,若有事要問,會有人來找你。”
使者答應一聲,告退而去。
王安石這才回到案前,折開奏書,見上麵寫著:“……臣已拓地一千二百餘裡,招附三十餘萬口。方整飭軍事,引兵而西,破蒙羅角、抹耳水巴諸羌,指日可待,諸夷既破,西征可平……”當下哈哈大笑,說道:“果然不出子明所料,我立即麵聖!”
不過幾個時辰的功夫,王韶在西北取得的功績就傳遍了汴京。
石越看著高興得走來走去,喜形於色的趙頊,心裡暗暗感歎,王韶的所謂功勞,不過是單騎說服了一個部落投降,並無半點武功可言,當漢強大之時,司馬相如以一詞臣,持節招附蠻人部落數以十計,亦不過平常之功,相比古人,實在不足道。但是放在此時,卻已經是大宋數十年來第一次在邊功方麵的“進取之功”了。
趙頊卻不知道石越這些想法,他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雖然這個好消息不過是西北恢複河、湟進而圖取西夏的第一步而已。
好半晌,依然略顯年輕的皇帝才說道:“以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下詔褒獎。歸順的青唐大首領,賜封西頭供奉官,他們想姓包,就依他們,賜姓包氏。至於如果安置,中書與樞密共議。”
王安石答道:“遵旨。”他心情也不錯。
趙頊笑道:“看來人材不可閒置呀,王韶這樣人材,若是閒置,怎麼會知道他有這等膽略。這也是丞相有識人之明,推薦有功。丞相力主其事,若論首功,當歸丞相。”
眾人都轟然稱是,連文彥博也不好說什麼。其實他滿肚子氣,王韶捷報,不送樞密,直送中書,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王安石答道:“臣不敢居功,這是皇上用人得當,方能使臣子人儘其材。”
趙頊笑道:“古往今來,能用人者,方為英主。漢武帝、唐太宗,都是能用人,才能其成功業。”他從小到大,最仰慕的,就是這兩個皇帝的功業,總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更勝過此二人。
王安石卻不以為然,說道:“唐太宗不論,漢武帝的見識臣以為是很低下的,他所用之人,不過是衛青、霍去病,以文景之基業,讓天下戶口減半,也不能滅匈奴。”
趙頊看了石越一眼,石越論西漢功績甚詳,想起石越以前說過的話,當下順口說道:“這隻能怪漢武帝自己喜歡誇飾奢侈。他對功拓邊的功績,不可以抹殺的。天下戶口減半,和開拓無關。”
王安石和皇帝在師友之間,說話卻沒什麼顧忌,當下不服氣的說道:“多欲不能害政,齊恒公也很奢侈,可是方略得當,齊國治理得很好。”說來說去,又說到他王安石治國的中心思想上去了:開源而不節流。
趙頊不以為然,說道:“漢武帝不能和齊恒公比,漢武帝多欲,不僅在內政上,他攻擊匈奴是對的,但是因為一馬之故,勞師萬裡,死者數以萬計,視人命如草芥,這才使天下戶口減半。朕不取他這一點。為政者,當以仁者為先,以愛民為務。”
他這一番話,眾臣都知道是石越在《曆代政治得失》中所鼓吹的,文彥博雖然對石越仍有芥蒂,但是一來這番話他聽得順耳,二來皇帝在這點上和王安石觀點不合,讓他覺得很出氣。當下帶頭說道:“陛下英明,能以愛民為務,此大宋之福,天下之幸。”
這一誇獎,眾臣子都哪裡敢落後,一聲聲“...-->>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