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放飛自我
第一場和第二場,開拓者和活塞在上半場也是勢均力敵,相差不大。
哪怕像第二場開拓者最後狂勝活塞,上半場他們也隻是領先了5分。
到了第三節,開拓者利用變奏防守和甘國陽高效率的單打,一波將活塞帶走。
活塞是一支在進攻端缺少創造力的球隊,伊賽亞-托馬斯的速度和靈巧是他們天賦的上限。
在1980年代,一個身高185左右的小個子控衛,在三丶四節關鍵時間段要肩負連續得分和創造機會的任務,壓力是相當大的。
不像內線球員,可以離籃筐更近,也不像前鋒,投籃丶突破丶造犯規,有體型上的優勢。
他能依靠的隻有自己的速度和技巧,突破在這個年代的密集防守下會很困難,造犯規更是難上加難。
托馬斯的場均罰球數一直在6個左右,季後賽增加到7個,如果要在關鍵時刻扛產量,這個數字偏少。
活塞缺少大個子的低位進攻,大個子的高位策應和低位作軸攻擊更是少之又少。
蘭比爾的中遠距離投籃隻能作為一種進攻補充手段,季後賽他的場均得分會下降,從15分掉到12分。
丹特利的到來確實給了活塞進攻很大幫助,他的低位持球攻擊和罰球,讓原本單調的底特律進攻多了一些層次。
不過丹特利在聯盟中一向以打球自私,進攻手段單調而著稱,這樣一個球員能豐富活塞的進攻,足以說明丹特利來之前活塞的進攻套路多麽匱乏。
在三分不普及的年代,以後場三個小後衛為主的進攻模式非常依賴快速反擊。
陣地戰中對跑位的要求頗高,鋒線幾乎沒有自主進攻能力,內線也都是零敲碎打。
一旦波特蘭人開始強-弱-強的變奏防守,活塞第三節就進攻便秘。
每到這種時候,活塞不得不依賴托馬斯用瘦小的身軀背身往靠近籃筐的地方拱。
他可以利用速度翻身跳投或者切入籃下拋投,如果吸引防守,會出球給隊友製造出進攻機會。
但這樣打效率很低,跟不上開拓者的狂轟濫炸。
在這兩天的休息準備時間裡,活塞隊教練組一直試圖找尋一些辦法,改善這個問題。
解決肯定是解決不掉的,球員配置擺在這兒,難不成還能讓羅德曼丶薩利丶特平突然開竅,變成超級攻擊手麽?
這是他們未來要開發的地方,總決賽鐵定是來不及了,隻能臨時抱佛腳。
範思哲提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三後衛,把維尼-詹森丶杜馬斯丶托馬斯三個人同時放在場上。
擁有三個持球手的話,活塞的進攻靈活度會大大增加,不至於出現球傳到某些人手裡等於少個人進攻的情況。
這個陣容最大的問題是防守,後場三個人身高沒有一個超過190的,怕不是要被開拓者的進攻打穿。
但戴利並沒有否定範思哲這個超前的想法,他思索一番後認為,這並非不可行。
他說:「三後衛的防守確實是個問題,但問題是,我們本來也不指望用他們防住阿甘,換彆人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不是嗎?」
戴利的思路很明確,既然所謂防守好個子高的人防不住阿甘,不如用一個進攻好個子矮的,反正都防不住,還能多得分。
範思哲說:「那如果開拓者從外線發動進攻呢?」
「如果是那樣當然更好了,這就是最好的防守呢。」
戴利知道,開拓者把球給阿甘是效率最高的得分方式。
NBA下一個如此依賴一個內線單點得分的強隊是很多年以後的猶他爵士。
據說卡爾-馬龍在1987年季後賽期間一場不落看完了開拓者所有比賽,然後一邊看一邊在訓練館拚命練身體和技術。
光是甘國陽麵筐強拔跳投這一招,他就練了10年才略有所成。
製訂了這個頗為冒險的進攻策略,查克-戴利在中場休息時還鼓勵羅德曼。
「乾得不錯小子,如果那個犯規是關鍵時刻造成的,或許會決定比賽的勝負。」
戴利能夠駕馭羅德曼,給他的鼓勵多過訓斥,自由多過管束。
戴利知道羅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