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你還支持北伐和削藩嗎?
朱簡烜結束了自己的任務,回去向自己的皇帝老爹彙報。
大明皇帝朱仲林聽完談判的情況之後笑著說:
「沒錯啊,現在這場戰爭沒有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壓力,所以咱們還能繼續堅持一段時間。
「話說……你當初危言聳聽的時候,也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朱簡烜聽到老爹的評價就挺無語的。
老爹覺得自己沒想到的事情,是戰爭期間大明的財政收入並沒有明顯降低,民間也相對支持戰爭。
因為大明這幾年的出口關稅確實大幅度減少了,但是大明本土的商稅卻在逐步增加。
其中的邏輯解釋起來比較麻煩,關鍵自己老爹雖然不算是特彆愚蠢的人,可是年紀大了多少有些固執。
想要說服他需要費點心思,但是反過來自己預測出錯一次,讓他能夠高興一次也不錯。
於是朱簡烜故意非常認真和誠懇的認錯:
「父皇教訓的是,兒臣小時候還是太過自以為是了。
「當時考慮問題不夠全麵,忽略了戰爭對市場的促進作用。」
大明皇帝朱仲林聽到兒子認錯就很得意,但是聽到後麵的錯誤內容就繃不住了:
「你還小時候?說的好像你現在已經成年了似的?」
朱簡烜卻一本正經的說:
「兒臣已經把自己當成成年人了。」
皇帝直接擺手:
「彆貧嘴,我知道你肯定有想法,你給我好好說清楚。」
朱簡烜無奈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咱們大明自身基礎和稟賦優秀,二是兒臣這些年都在努力挽救。」
朱仲林眉頭挑了挑:
「什麽叫自身基礎稟賦優秀,你又怎麽努力挽救了什麽?」
朱簡烜整理了一下語言:
「首先,咱們大明與英國和法國不同,咱們自己就有兩億人的巨大內部市場,這是整個歐洲的規模。
「大明地方的藩國雖然複雜,但不會拒絕大明商人出入,仍然都能提供足夠的市場。
「然後,大明北方的清國也有一億多人,這也是大明工商業的潛在市場,相當於歐洲國家的鄰國市場。
「大明商人還會會跟順國丶印度土邦丶奧斯曼等國家做生意,就像英國跟歐洲大陸國家做生意。
「包括清國丶順國,以及印度和周圍的這些國家,當地的手工業和都遠不如大明發達。
「就算是大明偶爾會與他們處於名義上的戰爭狀態,但雙方都無法阻攔民間的商業活動持續運行。
「這就是咱們大明的基礎稟賦優秀,咱們有足夠的市場和足夠的工匠,發動戰爭不依賴外部物資供應。
「不過即便如此,如果直接砍掉了利潤最高的歐美奢侈品貿易,朝廷的收入同樣會損失慘重。
「與其他國家的常規貿易隻是保持原狀,當然無法彌補奢侈品貿易衰減的虧空。
「但是兒臣這些年改進了硫化橡膠,改進了鋼鐵冶煉工業,發明了軸承和自行車,改進了鋼筋混凝土。
「最重要的是改進了蒸汽機,由此延伸出了蒸汽機驅動的工具機丶紡織丶輪船丶火車等等產業。
「新的產業首先增加了新的工作崗位,也開發出了更多的本土和內部消費市場。
「是這部分新增投資和消費的稅收,彌補了奢侈品出口衰減的損失。
「這就是兒臣這些年努力的結果。
「當然,兒臣的努力,也是在父皇和大哥的支持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並最終產生足夠的效果的。」
大明本來就站在了工業革命的門檻上。
朱簡烜這幾年的重要發明,是給工業革命打了催化劑,迅速爆出了大量的新產業。
朱簡烜也早就知道技術升級是能夠延緩社會矛盾,所以當初才會配合老爹和大哥搞宣傳推廣。
現在看來效果也還不錯,新產業的增加值基本補上了外貿的損失。
新的投資和消費還加快了資本的流通,讓整個市場的實際交易量比原來還要高。
朱仲林聽了之後也是稍微點了點頭:
「說的有點道理,那大明的商人為何會支持戰爭?你又是怎麽理解的?」
這個問題就有點考校的成分在內了。
朱簡烜對此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了:
「藩國確實有市場,但是商人在藩國經營確實比較麻煩,不像在中央朝廷下去那樣的自由。
「所以大明的商人們近些年就在持續不斷地鼓吹削藩。
「他們真的在乎削藩嗎?他們在乎的是市場。
「大明商人在清國會受到打壓,很多產業投資和交易都是偷偷摸摸的搞。
「商人需要跟清國的官員和貴族搞好關係,需要拿出很大的精力和利潤去打點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