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吃主兒(1 / 1)

國潮1980 鑲黃旗 2365 字 2個月前

彆看大家年年都過春節,可很少有人知道,至今為止,“最早的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就發生在1966年的1月21日。

而“最遲的春節”是兩個並列冠軍。

分彆是1920年的2月20日,和1985年的2月20日。

最早和最遲之間,幾乎整整相差了一個月。

然而根據曆法計算,這仍不算是極致。

因為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實際上2319年2月21日,人們才會迎來真正的“史上最晚春節”。

這麼一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目前已知的最早春節和最晚春節幾乎都發生在二十世紀之內。

這也就是說,寧衛民的一生裡,既趕上了1966年最早的春節,也巧合的遇到了第二次發生的最遲春節。

這實在是一件相當有幸的事兒。

或許,這種兩極差距,也可以看做“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既預示著本世紀的共和國必定要走出複興之路,我們的國運將會完成衰極而盛的轉變。

也同樣符合寧衛民本人在發生的人格轉變。

同樣有意思的是,作為乙醜年農曆新年這個特殊時間點播放的電視劇,《八仙過海》這四個字也如同算命一樣的準,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這一年的特點。

要知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1985年其實已經走到了改革的重要關口,走到了不得不闖價格關的關鍵時間點,自然就成了許多人不甘寂寞,各顯神通的一年。

不過反過來也得說,1985年也一樣是各種價值觀衝撞、纏繞的一年。

在各階層中,價值的失衡和迷惘也不可避免,同樣是令人感到憂心的現象。

就拿個體戶來說吧,他們賺錢歸賺錢,如今的萬元戶甚至已經不夠看了。

最先乾起來的一撥人,有了幾年賣方市場的積累,手裡趁個十萬八萬的主兒不在少數。

可也正因為這樣,就如同本年度1月份《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專業戶今天的怕》中所闡述的那樣,個體戶們對政策風險的顧慮也越來越大。

沒錯,國家改革開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確定的。

可發展到什麼程度,允許怎麼做,還不清楚。

個體戶們的生意已經做到這份兒上了,想要往大了繼續做是慣性。

可前景偏偏看不到,心裡著實害怕呀。

雇工不能超過七個人的警戒線,就像吊命繩一樣,牢牢的勒著個體戶們的脖子。

但要說不往前走了,就這麼老實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也不會甘心。

所以對於個體戶們來說,這種心態上的壓力特彆大。

比起資金的壓力,體力的壓力,還要大的多。

於是乎,這種矛盾的心理,也就導致了一些特殊的商業現象出現。

1985年的1月,五六個浙(將)人頭一次來到了京城。

在老家,他們都是做布料批發生意的。

除了每個人身上都帶了萬把塊錢不等,他們還有個共同點。

那就是因為老家的“台會”倒了,有些人又眼紅他們做生意做得大,借機落井下石。

他們便不得不帶著僅有的資產來京避禍躲債,順便找找發財的路,看看有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些人的思路很簡單,小地方的人少,生意不好做。

隻有大地方,走的貨量大才能迅速掙到錢,把在老家欠下的債務給還上,所以他們就相中了首都。

不用說,他們來京後的第一件事兒肯定就是找經營場所。

他們有的人相中了大前門,有的人相中了虹橋。

這兩處,此時都有了一些綠鐵皮的散攤兒在招人,是政府為促進搞活經濟設置的。

這些浙(將)人就主動跑到了工商局去問,“外地人能不能來?”

工商的人回複,“外地人可以租,但得有外出證明。”

幾個浙(將)人常年做生意的,這個證明自然是有。

隻可惜當他們拿出來後,卻發現因為一個小小的偏差,並不管用。

因為他們的證明抬頭上寫的是“外省”,而不是“京城”。

工商的人說,差一點都不行,必須回去重開。

就為這個,幾個人發現沒法在城裡做生意了。

這地方再好城裡管得嚴啊,這不成。

於是大家一合計,他們都是躲債出來的,哪兒敢再跑回去?

恐怕必須得去偏僻的地方才行。

還是城外好,真要有個萬一,比如說日後生意做大了挨查或者有了糾紛,要跑也方便點。

為此,他們就隨便上了個17路車,乘了幾站在木樨園下車。

說實話,完全是隨機的,就是從公共汽車裡看著房子已經變成了農民的瓦房他們才下的車。

下車後,他們也是邊走邊問,先找到了海戶屯4號。

沒想到誤打誤撞,運氣不錯。

一進去就是個倒服裝的倉庫,那是個京城個體戶租的。

再一打聽,房租也不貴,差不多十平米才五十塊的月租。

隻是人家房主說這兒沒地兒了,又給他們介紹到九號。

就這樣,挨個傳來串去,這五六個人當天全在海戶屯租著了自己需要的房子。

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們在這兒一待就是幾十年。

更沒有人會想到,連他們老家的親戚朋友們,在往後的十幾年裡,也幾乎全因為他們在此地落戶,都跟著遷到了這裡做服裝生意。

就因為一個抬頭的限製,就因為出於對政策管理上的恐懼。

不敢進城做生意的這些人,無意中促成了日後京城無人不知的京南服裝批發市場——“浙(將)村”的形成。

反過來,和這些兩眼一抹黑來京找財路的外地人有所不同。

這個年頭,京城人在做小買賣上,還是有一定得天獨厚優勢的。

彆看老京城人用“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來形容大前門這塊風水寶地的繁華景象。

但“爆肚馮”作為一家在前門地區的廊坊二條的百年老字號,說重張就重張。

時年五十的馮廣聚是爆肚馮第三代傳人。

1956年,打小就開始學習家傳手藝的他沒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進工廠當了一名車工。

他這一乾就是幾十年,馮家的“爆肚”在京城消失了也是幾十年。

原本他也是不打算再重操舊業的。

可幾年前,一位來自海外的,幾十年來一直對京城小吃“牽腸掛肚”的老先生突然登門拜訪。

誠心誠意的出高價請他再做一次爆肚。

並且在吃到了他做的爆肚後,淚流滿麵,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三十多年了,我終於吃到了夢裡的東西。謝謝啊!”

這件事不免讓他大受觸動,開始意識到京城小吃對於許多人而言,並非隻是一口吃食那麼簡單,這才有了重新撿起手藝的心思。

也是托了改革開放物資日益豐富的福,就在這一年,終於解決了新鮮羊肚的貨源,於是沉寂了幾十年的“爆肚馮”又和京城百姓見麵了。

還彆看這爆肚馮開業後隻有一小間,用自住房改的門臉兒,屋裡滿打滿算也就四張小桌子。

可自打元旦過後,開張的那天起,就食客爆滿,門庭若市,外麵排起了大長隊。

彆看吃爆肚兒,也沒幾樣名堂,不過是爆個“葫蘆”,來個“肚板兒”,最普通的是“爆散丹”。

可這玩意,一年四季都是再便宜解饞不過的了。

一個人要上一個酒,兩份爆肚兒,倆芝麻燒餅,那就是神仙一樣的享受。

懂行的人,會吃的人,不但沒人會挑這裡的簡陋,反而進來的還得喝上一聲彩呢。

就比方除夕這天中午,馮廣聚就碰上了兩位真正的好主顧,進門兒說話,全在點兒上。

“掌櫃的,買賣興隆。”

“掌櫃的,辛苦啊。”

歲數大的人,不管是不是真會吃的行家,這開口說話就能讓人高興。

在灶頭上的馮廣聚,樂嗬嗬的趕緊點頭回應。

“借您吉言,二位太客氣了,趕緊裡邊請。外頭冷,累您久候了。”

“哈哈,連這日子口都排大隊,想吃您這一口,還真不易。”

“嗨,其實很正常,誰讓咱京城就兩樣東西讓人上癮呢,一是豆汁兒,二就是這爆肚兒。”

聽聽,這話說的,入耳就是痛快。

“二位吃點什麼啊?我今兒貨還挺全乎的,您要什麼都有。”

馮廣聚的意思,當然不是說他這兒就跟日後的呷哺呷哺或者是海底撈似的。

什麼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山裡長的,一切可涮的食材都有。

要知道,爆肚兒並不是火鍋,食客可沒法自己動手。

顧客吃什麼,店家就爆什麼,操作上分秒必爭,該五秒的就五秒,該七秒的就七秒。

全得馮廣聚親自來,火候差一點就沒法吃了。

因此爆肚館裡就沒有銅鍋子,隻有灶上一口滾沸的大鍋。

而馮廣聚這意思其實是說,肚仁兒、散丹、肚領兒、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蘑菇、葫蘆,羊肚兒上這九個可食用的不同部分,今天全有。

果不其然,這兩位的回應,確鑿是行家無疑。

一位說了,“來一瓶兒二鍋頭,一盤花生米。爆什麼?那就各種都來一盤。您看著老嫩給我們上,反正先吃香後吃脆,吃熱不吃冷,吃新不吃留,您爆一盤我們就吃一盤,吃到最後,咱們肚仁兒收尾,您再給我們每人來個熱燒餅,就齊活了。”

另一位則說,“彆彆,彆全來。我牙口兒不大好,葫蘆、蘑菇、肚板兒可吃不了,這幾個就不要了。肚仁兒您給來兩盤得了……哎,容我再多問一句,您這兒應該都是羊肚子,沒有牛的吧?”

馮廣聚趕緊打保票。

“沒有沒有,老師傅您放心,我店裡全是純粹的羊肚子。連百葉都沒有,隻有散丹。”

“那就好,那就好,牛肚兒質厚易韌,隻憑水爆,可怎麼吃啊?還是羊肚兒好,對我的路子。”

確定了二位都是真正的資深吃主兒無疑,馮廣聚操作也就倍加仔細。

那真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掌灶。

不多時,一盤葫蘆先爆了出來,他親自給端了過去,“來,趁熱,您二位先磨磨牙……”

一人一筷子,隨後發出了吃脆黃瓜一樣的聲音。

馮廣聚並沒急著走,留下來接著問,“這味兒應該還成吧?”

回應果然讓他欣然。

“好,你這羊肚兒,材料不但新鮮,還是純涼水洗出來的。而且爆的火候也好,恰到好處。掌櫃的人挺厚道啊,就這爽脆!就知道您真是一盤一盤爆的,不是一大鍋一起下了,撈出來再分。”

“嗯,確實沒說的,這小料也好,沒放韭菜花,不遮羊肚兒的鮮味,掌櫃的,你這碗料,就比當前市麵上所有的爆肚兒都強了。其他家的,純屬懵事。吃了你的,我們還就沒法再去彆家了……”

什麼叫將遇良才,什麼叫人生知己?

作為“爆肚馮”的店主,馮廣聚獲得這樣的評價,可比他多掙二百塊錢還美呢。

他乾買賣並不是純為了錢,否則就不會堅持客人吃一盤,他親手爆一盤了。

用他的話講,是寧可讓客人等得不耐煩走人,也不能讓排隊進來的人吃了他的爆肚兒失望。

所以說,這會做的一旦碰上了會吃的,那眼睛樂得簡直成一條縫了。

馮廣聚一高興,乾脆,兩位客人的酒和花生米全白送了,就收爆肚的錢。

而通過互道姓名,他也知道了這兩位會吃的客人,一個姓康,一個姓張。

待馮廣聚笑吟吟的回去繼續掌灶,康師傅也給張師傅滿了一杯酒,說上了他們自己的私事兒。

“老哥,今兒請你來這兒吃,不委屈吧?”

“你這是什麼話,就這個挺好,想吃大菜我就自己做了,奔的就是這口兒。”

“那就好,不過說實話,這環境你覺得怎麼樣?”

“環境?吃爆肚還要個什麼環境?這就不是文縐縐的吃食。管你穿西裝還是長褂,一進店裡,外麵衣服一脫,坐下來就開吃,要的就是個灑脫勁兒……”

“哎,這也是一種環境,不瞞你說。我一坐在這種小店,我就精神,店小,熱鬨,人聲鼎沸,掌櫃的能張羅。這裡才有煙火氣,喝酒才夠勁兒。是不是?”

“你……你這話裡有話啊?跟我打啞謎?”

“沒有沒有,我跟你這麼說吧,我徒弟給我安排的日子,實在是太舒心了,可也實在是太無聊了。我覺著自己還不算老,不想這麼成天吃飽喝足混天黑了,也想折騰折騰,你老哥給咱參謀參謀,我也開個小店怎麼樣?”

“哦?你也要開店?這玩意可累人啊?你看那店主沒有,堂前灶上,幾乎全他一人張羅。”

“嗨,我不為掙錢,還就為個累人。”

“嗯,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咱就聊聊,你具體有什麼想法沒有?”

“我沒灶上這兩下子,就想圖個聚人氣兒,好解解悶兒,莪尋思著……你說我開個大酒缸怎麼樣?”

“大,大酒缸?我可有日子沒聽過這個詞兒了。彆說,你這想頭真是有點意思……”

就這時候,馮廣聚又端上一盤兒來。“二位,趁熱,再嘗嘗我這個味兒……”

PS:今天體溫大致恢複正常,先發一篇。繼續服藥中,這次真是飽受折磨,希望大家多保重身體吧,遠離病痛才是幸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