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恢複霸業從滅齊開始(謝EighteenK萬賞)_569(1 / 1)

周天子繼位七年,晉君繼位九年,也就是公元前564年。

在經過“巫”的卜卦之後,得到了一個大吉的卦象,晉國的軍事行動得到神靈允許和護佑,能夠展開行動了。

現在乾什麼都會卜卦,大到新君繼位,小到各個家族舉行宴會,每每都要卜上一卦,顯得極具有迷信色彩。

呂武以前隻是作為看客,先後看過欒書、智瑩和中行偃搞這一套。

這一次,換成呂武成為卦象的第二位見證者。

第一位當然是鼓搗卦象的“大巫”啦。

說到“大巫”,呂武第一次知道有這麼一種“職業”有些串戲,以為自己是來到洪荒呢。

沒辦法的事情,誰讓姬周(國家)取代殷商的過程中帶著太多的“天命傳說”。

老姬家有野心的那一刻起就製造各種“祥瑞說”,三天兩頭不是搞鳳鳴啥的,就是仙人又咋地。

用那一套起家的老姬家一下子成了老天的兒子,不得搞得有規範一些,好證明自家統治的必然性、必要性、啥啥啥的。

世界上有一個永遠不會變的真理:越是缺什麼就會越強調什麼!

前人挖了坑,後人在那種創造出來的環境下長大,除非是發生足夠顛覆的事件,要不很難去捅破那層“紙”。

即便是有天“紙”被捅破,有些事情依然難以得到改變。

要不明明人都已經上了月亮,不還是有人相信月亮之上有月宮、嫦娥、兔子和桂樹嗎?

另外,科技那麼發達之後,求神拜佛還是大有人在。

當然了,長久培養下來的環境是一回事,大多數人隻是求個心理安慰而已。

現在的環境不一樣!

晉國這邊其實還好,卦象能夠進行人為操控,上位者想要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卜卦結論,能夠給錢讓“巫”說出想要的卦象,一旦給再多的錢都不能讓“巫”妥協,隻好使用武力啦。

其餘的諸侯國跟晉國不一樣,有那麼些諸侯國嚴格按照卦象來辦,以至於哪件事情能不能辦,說了算的不是國君或某位大臣。

不一定是“巫”搞事,而是君臣的思想(認知)有問題,成了真正的“不問蒼生問鬼神”了。

呂武不想去刻意去改變什麼整體環境。

說難聽點,指不定哪一天陰氏也需要用到“裝神弄鬼”那一套,何必斷了自己的後路呢。

還有一件非常現實的事情,呂武敢去搞什麼就是在質疑老姬家取代殷商的“正統”性質,更近一步是在撬所有諸侯國的牆角,事情會很大條的。

所以,穿越到春秋的忌諱之一,不要輕易地去破除迷信。

呂武非常溫和地問國君:“君上欲隨哪路大軍出征?”

國君思考了一下下,說道:“寡人隨同下軍。”

下軍會先入境衛國再進入曹國,不出現意外會在魯國跟新軍會合。

另外,下軍那邊的構成最為複雜,除了作為卿位家族荀氏(中行氏)和解氏各出一個“師”之外,還有來自非卿位家族的三個“師”。

呂武問之前就篤定國君會去下軍。

那是一個相當簡單的道理,國君內部得不到更多的支持,怎麼都該想一想能不能從國外獲得助力。

再來就是下軍的非卿位家族貴族最多,國君怎麼可能不試圖接觸拉攏或分化?

“君上仍不死心。”士匄似笑非笑地說了這麼一句。

呂武說道:“新軍入鄭國,君上方往下軍而去。”

從行軍路線上來看,下軍和新軍離得最近。

這樣一來,一旦新軍那邊出現狀況,國君在下軍就有很多能夠進行操作的便利。

對此心知肚明的呂武不想把國君和公族逼得太緊,選擇了同意。

各個軍團按照呂武的計劃行事。

呂武壓製了國君,手段方麵並不顯得粗暴,無非營造出一種既定現實,也就是讓國君隻剩下一種選項。

格局變成這樣還有一些貴族不懂怎麼站隊,隻能說這些家族要麼是不夠聰明,不然就是謹慎過頭了。

那個跟國君取得一段強勢期有關,使人看到了屬於他的手腕,令公族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時也讓很多中小貴族產生了忌憚。

大軍並不是同一時間出發,新軍最先開拔,隨後是上軍、下軍和中軍。

這裡呂武留了一個心思,他等國君離開“新田”三天才揮師東進,用意當然是防止他一走,國君有可能搞大事。

比如說,呂武和士匄帶著中軍走掉,下一刻國君控製住上軍、下軍和新軍,以三個軍團的兵力攻擊中軍,或是帶著三個軍團和號召其餘貴族攻擊陰氏和範氏的封地。

發生上麵那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像他們這種實力、身份、地位的人,完蛋就是因為過分自信,呂武肯定需要避免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換句話來說,呂武自己陰謀搞多了,自然會害怕彆人也用陰謀來搞他啊!

中軍離開“新田”往東北方向行軍,一路穿過呂武名下的“楊”地,到“郜”才轉道向正東。

他們需要渡過少水,途經“長子”與“留籲”再拐向正北。

“如此行軍路線,元戎亦可視察封地,兩不耽誤啊。”士匄小小地調侃了一句。

呂武說道:“此為妥當路線,途經封地屬乃巧合。”

開什麼玩笑?

哪怕是刻意選的路線,那也一定不是啊!

而事實上,呂武還真不是刻意那麼安排,純粹是走大河那邊離北麵太遠,進入衛國地界將走漏消息。

衛國有一個精神病國君,一旦知道晉國中軍借道境內北上,誰都猜不準會不會去告知齊國。

當然,呂武和士匄的這一個軍團沒想搞什麼突然襲擊。

晉國在發兵東征的同時,一支使節團已經向“臨淄”而去,會向齊國發起最後通牒。

當然是奉勸齊國從萊國退兵,並且交還任何一座屬於萊國的城池,再給予晉國賠禮道歉。

為什麼齊國攻打萊國卻是要向晉國道歉?

晉國是當前的中原霸主,這個理由夠不夠???

一旦齊國拒絕,代表齊國不承認晉國是中原霸主,晉軍會打到齊國認清現實。

呂武在經過“銅鞮”、“斷道”、“曲梁1”時,不耽誤大軍的行軍時間前提下接見了當地的貴族,有選擇性地接受一些貴族的效忠,操辦了“臣對臣”的賜封儀式,留下隨行的一些陰氏家臣接管當地。

因為是割肉的方式,智氏吐出一塊塊封地的同時,人口等財產也是留下,將被各個分食的家族完整接收。

所以,得到分肉的各個家族實際上不但名下封地增加,各方各麵都得到了增漲。

大軍路過陰氏的封地就是一直往北,途經韓氏封地“箕”補充糧草,再轉向正東行軍。

補充的糧草是各個家族事先運來囤積,並不是韓氏提供。

之前有什麼事情,已經是之前的事情,一碼事歸於一碼事,要秋後算賬也不是這麼算的。

他們擦著鮮虞的邊,進入到長狄境內,一路行軍有碰上幾個長狄部落,沒有宣戰,沒有警告,少量騎兵突擊,後繼的戰車和步兵跟上,能全殲就全殲,不能也無所謂。

“此狄人高大雄壯,不類白翟、赤狄。”士匄明顯很饞這樣的人種。

長狄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約是一米七五左右,抓到的長狄人中最高的超過兩米。

所以,長狄的“長”就是一種特彆屬性,也就是長得高大。

根據孔老二的說法,長狄是虞夏時的防風氏、商代汪芒氏的後裔。是不是那麼一回事,以孔老二當過魯國“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的履曆,還是很有可信度的。

那麼就是長狄一開始屬於諸夏的一員,後來自己漸漸“胡化”,慢慢不跟同屬諸夏的親戚們一塊玩耍了。

事實上,秦人要不是在秦穆公之後選擇東向,一再向西進行擴張之下,再過上個一兩百年很大概率也會“胡化”掉。

畢竟,人種是一回事,文化上的認同更重要!

他們進入的地方是一個叫“東陽”的區域,發現這邊不但有逐水草而居的部落,還有一些小規模的城池,近一步確認了孔老二說法的正確性。

陰氏其實早就知道這邊是個什麼情況,隻是主要擴張方向不是這邊,很少過來活動而已。

呂武問道:“風聞趙氏與長狄乃是遠親?”

士匄露出了忌諱莫深的表情。

現在的諸夏並不忌憚諸胡,娶諸胡的女人則不是一件什麼光榮的事情。這個就是士匄不願意提起的原因。

在這邊的狄人在曆史上的活躍度並不低,很早之前他們一再跟衛國過不去,還發生了好幾次“曠世大戰”來著。

一路的燒殺搶掠之餘,呂武所在的這一路大軍隊伍中多了數千近萬的長狄俘虜,各類的馬、牛、羊等物近五百車。

他們出征的主要攻擊目標並不是長狄,隻是順路的一種摟草打兔子。

因為是避免讓衛國告知齊國北邊還有一個晉國的軍團,他們才會選擇這樣的路線,大軍在“東陽”晃蕩了一圈子轉道南下,經由一片沼澤地帶(甲氏)進入範氏從智氏那邊接受的“曲梁2”。

到了這個地方,他們就需要停下來,一方是休整,再來就是讓上軍和下軍先攻打齊國。

等待齊國的兵力被上軍和下軍吸引過去造成國內空虛,呂武親率的中軍再繼續行動。

能夠輕易拿下“臨淄”,為什麼要用死傷慘重的方式攻克,是吧?

至於說偷襲什麼的,壓根就不存在。

晉國已經事先對齊國宣戰了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