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1 / 1)

寒門宰相 幸福來敲門 803 字 2個月前

官家搖頭道:“此法太慢,最快是何策?”

章越道:“最快是下策,經略橫山,先城於銀州,次城於宥州,再城於夏州,北城於鹽州,取烏,白二池鹽利,漸次進取。”

官家道:“此法似可行?”

章越道:“從河東路,延路,環慶路出兵攻夏都要經過茫茫之旱海,經過杳無人煙之處,補給極難。”

“即便攻下亦不能守,就算建築堡壘,亦是路途極漫長,不僅要大起夫役,又有糧道被抄掠之危。輸糧於內線,糧道民役安危無憂,出於外線,沿途需設兵駐守難以照管,不僅需重兵守護,且設堡立鋪站站遞運,且極耗民力物力財力。”

曆史上的五路伐夏之敗,就是河東路,延路,環慶路三路後勤補給不力,還帶崩了涇原路。

章越道:“陛下,臣觀從慶曆以來,王師與黨項大小數十戰,隻要內線作戰,我便贏得多,但外線作戰,我便贏得少。”

“當初為什麼章當初能有洮水大捷,因為宋軍是內線作戰。故王師在補給線,後勤沒有問題下能贏。”

縱觀宋朝與西夏戰爭,還是勝多負少,這說明黨項兵沒那麼強。

但宋軍大敗幾次都是外線作戰。

章越所獻的下策,便是進築橫山沿線。

官家道:“那麼中策呢?”

章越道:“陛下,諸路唯獨涇原路和熙河路路途稍緩。涇原路為溝通秦鳳路和環慶路要地,其州內之城都沿涇水分布,蕃部繁茂。本路從帥府渭州西行至鎮戎軍,此地乃昔日平涼郡,乃與西夏衝折交兵之要地。”

“出鎮戎軍沿葫蘆川河而下,經過蕭關可至黃河南岸之鳴沙,待黃河結凍之時,東北行百餘裡即至靈州,以覆賊穴。此路雖是稍遠,但川原寬平,草豐水美。”

“臣之中策便是全力支援涇原路錢帛,芻粟,再以河東,延,環慶,熙河四路揚聲攻擊,每路出步萬餘,騎六七千足矣擾敵,亦不害輜重,最後合重兵於涇原路,渡黃河直搗巢穴。”

官家聽了問道:“此路需多少錢糧?”

“此一路也需鋪設城壘最少需十五城,所動員的人力物力不在進築橫山之下,但風險較小。”

這就是章越的中策,也就是‘最低配置’。

上策是取涼州,蘭州,窮敵拊背之策,如同掐住了西夏的喉嚨,讓對方一點一點斷氣。這也是我原本的打算。

下策是進築橫山,其中風險已和你說清楚了,但我是非常不推薦的。

但官家此刻聽來卻是這樣的,上策他是肯定不會接受的,所以對他而言真正可以施行的其實就是中策和下策。

實際上章越的建議是中策。

從河東路,延路,環慶路出兵攻打興靈二州,都要顧慮補給線太長的緣故,而且要經過不毛貧瘠之地。

而出涇原路雖然也要築寨修堡,但補給線相對較短,而且經過的都是水草豐茂之地,還可以招撫當地的蕃部為我所用。

中策當然也是五路伐夏,但比起胡子眉毛一把抓,改為一路主攻,其餘四路佯攻。宋軍主力出涇原路。

在五路伐夏失敗後,李憲就建議從這條路從兵,但官家不聽而是選擇在橫山方向築永樂城。到了紹聖四年,章任涇原路經略使時,從鎮戎軍出兵在葫蘆川河附近築平夏城,以此為中心襲擊西夏。

此舉令西夏人大驚失色,稱奪我飯碗,田地都被漢家占去。

於是梁太後帶著兒子率軍大舉來奪平夏城,之後有了宋朝對西夏最大的勝利平夏城之戰。

此戰之後宋軍全麵占領了天都山和葫蘆川沿線,西夏幾乎不能再戰,哀求遼國調停。時任宰相的章主張趁勢滅夏,但宋朝懼怕遼國威脅,不得不罷兵。

事實證明在後勤小的方向上,宋軍是可以勝過西夏的。

章越本打算攻下涼蘭二州後,再從涇原路出兵與西夏決戰,但官家的下下策及下策,迫使他將此不成熟之論提前拋出。

所以說既沒辦法實現上策,自己也不接受下策,從涇原路出兵的中策,也就是最低配置。

王安石為拗相公,他為相後,都是迫使官家都要接受的建議,否則就拿辭相威脅。

但章越在執政上並非如此,官家要真不用我的建議,我也不會與你一拍兩散。

當然章越可以憑著反對五路伐夏的建議,等宋軍兵敗後回過頭來證明是自己對。好比司馬光什麼事都不乾,最後居然一路政治正確,成了熙寧元豐之後的最大贏家。

此舉於自己最有利,然對國家最無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