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月球(九)(1 / 1)

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1203 字 2個月前

第596章月球(九)

突如其來的太陽風暴,打亂了NASA和中華航天局的節奏,雙方隻能被動做出應對。

人類還太脆弱了,科技水平也沒有達到一級文明的程度,就算是個彆科技超強的大中華聯邦,綜合實力也頂多達到,距離一級文明還有一段距離。

現在人類連母星內的地震、火山、氣候,都沒有百分百硬抗的方法,就更彆提太陽風暴這種宇宙災害了。

一旦太陽風暴的強度超過12級,對於沒有磁籠保護的航天器而言,隻能依靠本身的保護層和三倍冗餘係統硬抗,扛不住就變成太空垃圾。

這也是NASA重建空間站時,仍然選擇在近地軌道區域的重要原因。

如果將諾亞方舟號布置在藍星的同步軌道,或者藍月之間的拉格朗日點L1,那諾亞方舟號就失去了藍星的磁籠係統,防護係統要複雜一倍以上。

在太陽能電池板、核電池技術、激光散熱技術、溫差發電技術、常溫超導體技術上,NASA全麵落後於航天科工。

如果NASA要建造一個人工磁籠,單單是人工磁籠係統的重量,至少需要達到250~300噸。

而且由於核電池的散熱技術不行,一旦在空間站上大量使用核電池,不僅僅成本會暴漲,核電池釋放出來的廢熱,必須定期使用介質吸熱。

航天局的情報分析辦公室,就做過跟蹤調查,以目前NASA的技術水平,要維持一個人工磁籠係統,每月必須拋棄吸熱介質8~12噸,才可以保證內部的廢熱被遏製下來。

每個月拋棄8~12噸吸熱介質,就算是航天局擁有特殊機製,都扛不住這樣消耗,NASA還是洗洗睡吧!

所以不是NASA不想建設同步軌道空間站、拉格朗日點空間站,而是臣妾做不到。

當然,不搞磁籠保護,直接裸奔也可以。

就是要好心理準備,空間站隨時可能被太陽風暴乾廢,上麵的宇航員估計要直接罷工了,或者問候諾亞會一眾董事的全家。

就像這一次,一次級的太陽風暴,就摧毀了好幾顆衛星。

NASA現在又傷不起,隻能將一部分有效載荷挪用,用在加強防護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年總有效載荷,顯得更加捉襟見肘了。

這一邊,NASA在傷腦筋。

而廣寒宮基地這一邊,石克己、李建先倆人的勘探工作進行到了第六天。

此時倆人與廣寒宮基地之間的距離,已經達到了102公裡左右,他們現在的位置,是在虹灣平原3號熱井中。

石克己確定了這個熱井的具體位置、深度、溫度層,已經附近的地質條件。

在平板電腦上,將3號熱井的資料填寫完畢後,他抬起頭來:“建先,時間差不多了,我們這邊返回基地吧!”

“好的。”十幾米外的李建先通過內置短波對講機回道。

收拾設備的石克己,看著探照燈照射的區域,周圍仿佛有一層薄霧,籠罩著這一片區域。

實際上,這並不是錯覺,而是真實的情況。

月球表麵是存在稀薄氣體的,就是含量相對比較低,但是眼前的“霧氣”,其實是月球的月夜時期,特有的“月塵暴”。

這種特殊的天氣,其主要成因是月壤帶有靜電,在月球的低重力下,加上夜晚的超低溫,導致月塵密集上浮在近地麵,形成了特殊的月塵暴。

這種特殊天氣非常危險,因為帶靜電的塵埃顆粒物,很容易吸附在航天器、宇航服上,會造成電路電路、信號乾擾、設備異常、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效率下降等。

倆人上車之前,先進行了一次全身除靜電工作,避免將塵埃顆粒物帶入車廂。

車廂相當於倆人的一個備用太空艙,裡麵的環境可以充當一個臨時庇護所。

萬一外骨骼宇航服、內層宇航服接連損壞了,越野車的車廂,就是倆人最後的臨時維生係統。

而帶靜電的塵埃顆粒物,如果大量充斥在車廂內,不僅僅可能損壞內部的電子設備,還可能危機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比以為這是在開玩笑,月球的塵埃顆粒物比藍星的塵埃顆粒物更加危險,因為這些塵埃顆粒物非常的“棱角分明”,可能會直接劃傷呼吸道、眼睛。

月球沒有藍星的流水風化過程,地表的月壤顆粒物都顯得棱角分明,就相當於麵對密集又細微的玻璃渣子一樣,這些小東西可以殺人於無形。

李建先打開導航係統,按照之前規劃好的路線,駕駛著越野車繞路返回基地。

越野車行駛在虹灣平原上,留下兩條長長的車轍,人類的足跡正一點點改變著這裡。

前方雖然一片黑暗,但月球軌道上的導航衛星,卻時刻指引著倆人,這就是人類探索未知的道路。

車子的前進速度並不快,平均速度大概在6~9公裡每小時。

在月球這種充滿未知的星球上,就算是平坦的月海,越野車的最快速度,一般會控製在20公裡每小時左右,行駛速度在這裡,並不是一個核心指標,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石克己倆人的行程,基本就是一半時間在開車,一半時間在做地質勘探調查。

歸程路線上,也有三個地下熱井。

這一次地質勘探工作,主要就是尋找適合的熱井,用於建設地熱發電站。

從目前的初步勘探結果中,石克己隻看中虹灣平原1號熱井,距離、地形、供熱層都相對合適。

而虹灣平原2號熱井,處於一條小穀地中,地形相對複雜了;虹灣平原3號熱井距離最遠,供熱層在750~880米的深度,同樣不太適合。

看了一下導航位置,他希望接下來的三個熱井有收獲,可以再找出一兩個合適的熱井。

畢竟虹灣平原1號蘊含的潛在地熱能,大約在年~億千瓦時左右,按照溫差發電的效率,隻能建設一個裝機容量萬千瓦的發電站

萬千瓦的發電站,隻能勉強湊合著用。

幸好當初規劃基地時,就考慮到利用地熱能的可能,在廣寒宮基地東南方向,50~150公裡的狹長區域內,存在至少37個熱井。

雖然不可能完全開發,但哪怕開發出一部分,也可以將裝機容量堆積到30~50萬千瓦。

加上核衰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保證基地的初步工業化,海還是勉強可以做到的。

至於接下來的能源需求,那就要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小型化,以及擺脫燒開水的選擇。

其實在月球布置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月壤中的氦3,以及相對豐富的冰水、地下水資源。

不過可控核聚變發電站能不能如期小型化,眼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謝謝各位親的支持(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