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蕙青笑道:“這一日已是從簡了,竟還這般累人。”
蕭芳沉默著,把蓋頭搭在膝上,手從袖下翻出,手裡竟還握著本書。
“服侍你們小姐梳洗歇息吧。”成過親了,事兒就算辦完了,暮青放下茶盞,起身要走。
“等等!”姚蕙青看了暮青一眼,剛剛好像聽見聖上在院子裡說今夜不回宮,要宿在都督府的閣樓裡。她聽說過聖上和暮青之間的傳聞,心裡隱約能猜出些事來,但她聰明地沒提,隻是喚住了綠蘿。
綠蘿剛要將蕭芳推出屋子,住步回身時,見姚蕙青的掌心裡多了隻小巧的瓷瓶。
“這個拿去,明兒早晨起來擦在被褥上。”姚蕙青吩咐香兒將瓷瓶遞給綠蘿,笑道,“府裡備宴殺雞時,香兒偷偷取回來的雞血。”
暮青不得不稱讚姚蕙青想得周到,她說了句明早再來,便出了屋子,直奔後院。
月殺去送高氏了,劉黑子、烏雅阿吉和湯良送那些精兵少年回客棧,今夜一同在客棧裡歇息。都督府裡今夜人少,皓月當空,紅綢滿樹,白天的熱鬨顯得夜晚清幽寂靜,暮青踏著石徑而行,到了閣樓外時,見窗裡點著燈燭,窗前卻無人。
後園的景致甚美,步惜歡向來喜歡在窗邊賞景,今夜窗前無人,暮青隻能苦笑,笑罷悶頭進了廂房。半晌,她從廂房裡出來,卻沒進閣樓,而是進了灶房。
今日府裡擺了兩頓喜宴,步惜歡隻動了幾筷,飯菜收拾下去時,她特意看過。
暮青煮了清粥,蒸了條魚,炒了兩盤素菜,熬了碗湯,隨後進了趟廂房,出來後才端著粥菜上了閣樓。步惜歡果然在桌旁看手劄,暮青的目光落在他的神情舉止上,眸中露出淡淡的笑意。
——嘴角上提,左臉的笑容比右臉明顯,眼眸周圍不見細紋,顯而易見的假笑。
——脖子僵硬,下巴僵硬,眼神聚焦,哪有讀書的樣子?真正在讀書的人,下巴會隨著閱讀進度沉下或仰起,他僵著不動,根本就沒在看書!
——那手劄她有些日子沒寫了,他早就看完了,哪有可翻之處?
裝模作樣!
暮青一眼就把步惜歡看穿了,偏偏有人還要繼續裝。
男子執著手劄,頭沒抬,屋裡酸味甚濃,“都督今兒娶妻,新娘子在東院兒裡可是坐了一日了,想必腹中饑餓,都督親自下廚,不妨送……”
話沒說完,屋裡忽靜。
男子的目光落到少女的衣袖上,她已將飯菜端到他麵前,一幅衣袖入了他的眼,隻見那衣袖華錦為底,上繡金鳳,紅火喜慶,甚是眼熟。步惜歡怔住,緩緩仰頭,見少女立在他身前,鳳繡帶,牡丹裙,一襲戲裡的紅裝,正是兩個月前他們在這閣樓裡拜堂成親時她所穿的。
他怔怔望著她,燭光在玉般的眉宇間一躍一躍的,明明滅滅,似靜好,似暗湧,不知望了多久,忽然將她攬了過來,緊緊擁住。
男子的俊顏埋在少女胸前,深深吸了口氣,燙人的氣息仿佛要將她燒透,手臂的力道更是重得要將她融進身體裡似的。
暮青淺淺一笑,眉心裡明明添了幾分柔情,一出聲卻還是那麼破壞氣氛,“有什麼好聞的,剛去過廚房,一身的灶火味兒。”
他在她胸前一笑,泄了氣似的,放開她時淡淡地道:“嗯,胭脂香混著灶火香,的確不好聞。”
暮青眉頭微皺,目光涼了些。步惜歡定定瞧著她,見她扭頭去擺碗筷,他沒想到她會穿著那夜拜堂的戲服來見他,以她的性情,戲服都穿了,想必也曾想過梳妝成拜堂時的模樣,可惜他為她綰的華髻和描的唇眉,她難以梳妝得出來,因此便仍然青絲簡束,隻是略施了脂粉。
這一點脂粉顯得少女嬌靨暈暈,少了幾分清冷,添了幾分春嬌,可惜春嬌此刻被霜打了,少女眉眼間的清冷更勝往時。
步惜歡越看笑意越濃,執起她的裙袖來擱在鼻下又聞了聞。
暮青甩袖扯開,碗碟擺到桌上,聲音甚響,“不是不好聞?”
步惜歡低笑一聲,牽著少女的裙袖將她拉過來重新擁住,啞聲道:“但為夫喜歡。”
一句話,低沉悅耳,繾綣至極,頃刻便化了少女臉上的清霜。
清霜雖化,暮青卻沒出聲,本想繃著臉,嘴角卻忍不住揚了揚,道:“用膳吧,新娘子確實腹中饑餓了。”
他說的新娘子指的是東院兒裡的那兩人,她說的卻是自己。
步惜歡看了眼暮青穿著的喜服,笑容溺人,“好,娘子坐。”
他拉開張椅子,讓她坐在他身邊,隨後見她端起碗來,幫他盛了碗湯。以往都是他為她布菜,今晚她難得殷勤,他笑著捧了碗,看了眼桌上,見菜是素炒,湯是拿肉丸熬的,紅丸白湯,湯上擱著青菜,色澤鮮亮誘人,僅是看著就讓人饑餓難耐。
步惜歡嘗了一口,眉眼舒展,笑道:“比喜宴好吃多了。”
她的手藝雖不如禦廚精致,卻有禦廚做不出來的家常味道,常年吃著宮膳,他更愛她的廚藝,上回吃過後就一直惦記著,隻是她太忙,回趟都督府,兩人相見的時辰不多,他更希望她能多睡會兒,因此從未開口讓她下廚,沒想到今夜能吃到。今天一整日他都覺得心裡是酸的,此刻才算嘗出了些甜味兒。
暮青見步惜歡開懷,便多給他盛了一碗湯,又夾了幾筷魚肉,布到碗碟裡之前,連小刺都挑了出來。如此細心周到的服侍,他可是頭一回享受,於是笑著用膳,一句話也不多說。
今兒這事可難常有,不享受白不享受,他得好好珍惜。
一頓宵夜用了半個時辰,用罷之後,步惜歡意態滿足,嘴上卻矯情了起來,“都督不是要宿在東院兒?不回去?”
暮青眉頭一皺,“沒完沒了了?這婚可是你賜的。”
“是元敏賜的。”步惜歡道,“但兩夫人的旨意是我下的。當年蕭家軍的事雖已過去多年,沂東的百姓卻還記著蕭家之功,給她一個正室的名分,沂東的百姓自會記在心裡,元家把民心送到我手裡了,為何不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