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凶手(1 / 1)

一品仵作 鳳今 1079 字 2個月前

那親兵一聽,急出一臉凶神惡煞,道:“差不多了?快說是哪個王八羔子!敢學著俺的話殺人,活膩了!”

啊?

知縣張著嘴,沒聽明白。

大堂的簾子卻刷地從裡麵掀開,元修大步走出,沉聲問:“怎麼回事?”

那親兵一見元修,高高擰起的眉又沒精氣神兒地耷了下來,垂首道:“大將軍,俺乾了件蠢事。”

“何事?有話直說!出了邊關怎就婆婆媽媽了!”

“哎。”那親兵應了聲,道,“昨晚俺值守時說了句,俺們村有個族規,長舌婦亂嚼舌根的就把舌頭割了,把嘴縫起來!這話就是隨口一說,可俺剛才聽說,李大人就是這麼死的?”

元修愣了,身後簾子刷地又一掀,暮青走了出來,問:“你為何說此話?”

那親兵明知大堂裡有呼延昊和朝中議和官員在,卻胸一挺,高聲道:“俺看不慣議和,值守時就發了句牢騷,說胡人該殺,朝中那些主和的狗官也該殺!俺們村有個族規,長舌婦亂嚼舌根子的就把舌頭割了,把嘴縫起來!”

大堂裡嘶嘶抽氣聲,也不知劉淮等人是驚的還是氣的。

暮青沉默了一會兒,見奉縣知縣還沒走,便道:“嗯,如今更清楚了。嫌犯的範圍又縮小了,凶手除了具備我之前說的特征外,昨夜還去過永德客棧。”

奉縣知縣去了一個時辰,不到晌午,凶手便查了出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凶手竟是個婦人。

“昨夜福順客棧的廚娘曾到過永德客棧,微臣問過兩家客棧的廚子,證實那廚娘是被派去送一壇子醬菜的。據永德客棧的廚子說,昨夜聖上駕臨用膳,曾想用清粥小菜,客棧裡的醬菜剛好沒了,廚子便急派人去福順客棧裡要一壇子來,那廚娘正是來送醬菜的人。因不知聖上用著那小菜可不可口,是否還需再添,那廚子就留了廚娘下來,待聖上用膳過後回了客來居才讓那廚娘回去,那時時辰正是戌時,與英睿將軍所言一致。”大堂裡,奉縣知縣跪在地上回稟案情。

“微臣即刻回了縣衙查了那廚娘祖籍,此婦人楊氏,祖籍越州首邑衢川,其父曾在衢川治下永嶧縣任縣丞,庶族出身,後因事被革職,帶著家眷來到了奉縣。楊氏未嫁,其父便因病亡故了,後草草嫁與城中一寒門子弟,那兒郎後被征兵到了西北邊關,八年前邊關送了衣冠和安葬銀兩回來,說是死在了大漠。”

元修聞言猛地盯去地上,八年前?

奉縣知縣又道:“微臣派捕快去了楊氏家中,楊氏家中已無公婆,隻有一子兩女,長子十五,雙胞女兒八歲,這些年除了在福順客棧當廚娘,夜裡還趕製蓑衣鬥笠以貼補家用。捕快在其家中翻找出了粗針麻線等物,現已送至縣衙,但未在其家中見著柴刀,也沒有見到西北軍的舊衣靴。微臣也依英睿將軍之言,問過街坊,街坊皆道昨夜睡得熟,夜深風急,不曾聽見楊氏回來。但福順客棧的店家說,客棧裡皆是男子,唯楊氏一介女子,夜深頗有不便,子時過後見諸位大人皆睡了便讓楊氏回家中歇著了,楊氏之子也道其母昨夜子時後回了家中,當時兩個幼妹已熟睡,他在深夜苦讀,因此可以證明。但……”

“但什麼?”元修見奉縣知縣言語支吾,急問。

“但楊氏之子說昨晚苦讀至五更梆子聲響,未見其母再出過家門,還說四更天時,其母為他下了碗麵。”

四更時分即是醜時,昨夜凶手作案的時辰。

楊氏之子所言若屬實,楊氏便沒有作案時間了。

“微臣以為,楊氏之子所言必是謊話,不過是幫其母脫罪罷了。那楊氏乃廚娘,身形壯實,又是軍烈家眷,與英睿將軍所言並無二致。如今楊氏與其子已被帶至縣衙,不知聖上打算如何發落?”奉縣知縣問。

步惜歡坐了一上午了,此時瞧著已倦,聽完懶洋洋起身道:“擺駕縣衙。”

縣衙。

天近晌午,細雪飄緩,禦林衛以長槍作圍欄將百姓隔出三丈。

知縣一本正經端坐在堂,渾身繃得筆直,目光虛虛掃了眼左旁垂著的簾子。

元修與朝中議和使團伴駕簾後聽審,堂下置了把椅子,椅中坐一少年將軍,銀冠雪袍,蠟黃麵容,相貌平平卻風姿卓絕。縣衙堂上未生火炭,雪花飄進堂來,天兒寒得緊,少年卻未披大氅,隻穿著身將袍坐著。

“帶嫌犯!”知縣驚堂木一拍,衙門外圍觀的百姓頓時靜了下來。

捕快將兩人帶上堂來時,隻見一壯實婦人,麵頰手指被風刀割得通紅,穿一身素舊衣衫,袖口微短,洗得發了白。其身後跟一少年,青衫布衣,袖口乾淨得不見褶子。

少年扶著婦人,二人行得慢,跪到堂下時皆跪得筆直。

知縣問:“堂下所跪何人?”

婦人道:“民女楊氏。”

少年道:“小生崔遠。”

母子二人回話時皆聲淡意淡,垂眸觀地,不看堂上。

知縣見二人如此,心中頓惱。若非楊氏殺了朝中二品大員,聖駕此時早離開奉縣了。他治下發生這等命案,朝中若追究,他治縣不嚴之罪是逃脫不了的,這頭頂的烏紗帽還不知能保多久。

可恨楊氏就是凶手,還這般姿態,知縣壓不住心中火氣,驚堂木一拍,也不走那些過場了,直截了當地問道:“楊氏,你昨夜殺人的柴刀和那雙舊軍靴藏在何處?本縣勸你早些交待,免得受那皮肉之苦!”

“知縣大人問的是民女亡夫的遺物?”楊氏明知故問,淡道,“民女亡夫戰死邊關,屍身未歸,軍中隻送了他生前穿過的袍子靴子回來,民女是以此袍此靴為亡夫起了衣冠塚,已埋下八年。知縣大人若要看,可派人去刨墳掘墓。”

奉縣知縣聞言,怒火燒心,抬眼望向衙門口,見風低人群靜,百姓正靜觀大堂。

奉縣十家兒郎有九家從軍西北,其中戰死沙場的少說有四五家,這城中半數百姓是陣亡將士的家眷,他怎敢挖楊氏亡夫之墓?即便是聖上下旨,此事也會激起民怨。(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