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八)眾子嗣(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237 字 2個月前

天津之行並不能耽擱太久,當高務實他們會談之時,同行而來的劉綎等部則在預先確定的郊外野地紮營。

這次紮營之後,高務實將隻領兵一千餘人進京。之所以要如此,是因為此番回京不是凱旋班師,京師也沒有準備郊迎等項目,因此就隻能適用於將領進京的製度,即各將領兵不超過五百。

此番隨高務實回京並準備回鎮的總兵級將領隻有兩位,就是董一元和劉綎,因此標準額度即為一千人。至於高務實,按理說他是文官,其實沒有帶兵數量的限製,隻不過他同時又是南寧候,這其中就有點敏感了。

其實在當時皇帝的冊封製文中,是明確寫了高務實封侯屬於文官封侯,所憑借的功勞是這麼多年來的一係列改革。因為這些改革帶來的成就,伐元大業才得以實現,由此可見高務實封侯的功勞本質上是蕭何式的——蕭何當然是文官,所以製書中拿本朝的李善長封國公來類比。

然而不管怎麼說,大家都知道的是,這道旨意非要糾結於高務實是以文臣封爵,還是以武臣封爵,歸根結底不過是皇帝要捧高務實。

彆看都是封爵,封爵也是有檔次之分的。這裡說的檔次可不是公比侯大,侯比伯大,而是同級爵位之間的差彆。

一般來說,檔次最低的就是外戚封爵。這個好解釋,就如同李太後之父李偉,其在隆慶朝時受封武清伯,等到他外甥朱翊鈞當了皇帝並且親政,立刻被加封至武清候。這樣的封爵就是外戚封爵。

根據朱元章定下的製度,明朝的外戚原則上很少能夠得到爵位,就算有也不會賜封土,而且他們通常不會擁有最高級爵位,也就是國公。

另外,外戚的爵位用處也比較有限,一般隻給錢糧不予實權。到了明中後期,由於五軍都督府已經成了擺設,於是倒有極個彆的外戚封爵後可以到五軍都督府掛名,但是請注意——真的隻是掛名,連班都不用(不準)去上。

不過最狠的還是到了嘉靖時期,這位世宗皇帝還下令外戚爵位不許世襲,就算皇帝非要開特例,也隻能世襲一二代,有點類似於推恩令。這也是武清候李偉死後鬨出那麼大麻煩的原因。

武清候家這件事之前好像忘記說了,簡略講一下:李偉死時的爵位是武清候,但他死的時候朱翊鈞已經親政。為了表現自己孝順太後,朱翊鈞堅持要給李偉死後追封安國公。

這件事當時鬨得朝野上下也是諫言不斷,但朱翊鈞死占著一個“孝”字,最終還是被他堅持下來。當然,高務實也算是幫了點小忙——倒不是上疏支持皇帝,而是隻勸了一次,說了一通彆人都說過的大道理,然後就沒了下文。

對於當時的皇帝而言,不反對,或者說不激烈反對,基本上已經可以算是支持了。

不過李偉雖然死後追封,但那是死後尊榮,他襲爵的兒子理論上還得按照老規矩辦事。老規矩剛才說過,要麼不可襲爵,非要襲爵也得推恩,讓武清候回歸武清伯才對。

然而朱翊鈞又不肯,他把這件事打包在一塊處理,外公要追封國公,大舅要不推恩襲爵武清候。當然,這事最後也成了。

閒話說完,言歸正傳。即便如武清候家這般,聖卷看起來隆重到了極點,可是那又如何?就好比李唐的公主往往愁嫁一樣,問題既然出現就總有根源在線。光是皇帝強推,沒有文官集團的支持也並不能真正提高舅家的地位。

於是,除了能享受侯爺的俸祿之外,長子李文全、次子李文貴兩人還都加了“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卻也依舊不掌握任何實權,兩位左都督連都督府沒敢去過,屬於是奉旨白嫖工資。

外戚封爵之上的就是武臣封爵,或者文臣以武功封爵。武臣封爵可以參照李成梁,打了半輩子,基本上勝多負少,實實在在搞定了很多邊疆的麻煩,才得以封個流爵,也就是不能世襲的。

當然李成梁後來改了世爵,可以世襲了,但那是因為他兒子李如鬆又立了大功。李如鬆功勞挺大,年紀卻不算大,為了避免後期封無可封,所以乾脆加到他老子頭上。

文臣以武功封爵又比李成梁這種高貴一檔,最好的例子便是王守仁,也就是王陽明。雖說王陽明的這個新建伯爵位其實害他本人不淺,讓他喪失了入閣輔政的機會,但是對於他的子孫後代而言倒也算是個好消息,因為朝廷內外在多年的爭吵之後,還是給了世爵。到了隆慶帝繼位,甚至給王陽明本人追贈了新建侯。

文臣以武功封爵,由於連他在內一共隻有三人,就和物以稀為貴一樣,地位顯得比較特彆,尤其是得到其餘後來文官們的尊重。在文官高人一等的大明社會,既然文官們都很尊重,那地位當然就不是李成梁那種武臣爵位可比了。

而比文臣以武功封爵更加珍貴,開國之後一枝獨秀的,那就有且僅有一位,便是高務實伐元凱旋之後被冊封的南寧候了。

由於朱翊鈞在製文中的說法,高務實封侯其實算是“文武雙全”:他既因為改革奠定了伐元勝利的各項基礎,又是親自帶兵徹底擊敗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統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侯爵的珍貴性自然無與倫比,你說他是文功還是武功,其實都可以。

當然,不管怎麼說,他的時任職務可不是五軍都督府的某都督,他的官場全稱應該是“少傅、太子太師、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兼平倭經略、南寧候高務實”。除了南寧候是爵位,少傅、太子太師是加銜,理論上文臣武將都可以充任之外,其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兼平倭經略,這可都是僅限於文官能做的。

所以按理說,他是可以隨便帶多少人進京都沒人管的。隻是高務實向來都是個謹慎的人,尤其是在官場上,在他已經立下了沒有人能夠忽視的多項大功的前提下,就越是要在某些事情上低調行事。

真要說起來,他隨行的海陸家丁就是數以萬計的,一起帶回京師犒賞一番又不是財力支撐不了!可是這樣做就未免太高調了,而且容易觸動皇帝的疑心。

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為朱翊鈞跟自己關係好就掉以輕心,關係再好他也是皇帝,對於臣子是否有可能危及自己的江山社稷,隻要是個智商在線的皇帝都不可能輕忽大意。

朱翊鈞智商在線嗎?肯定的啊!所以表麵功夫再怎麼無聊都要做,而且要做到位。

結果就是,董一元和劉綎各帶了五百人親兵,高務實作為堂堂經略,反倒隻帶了兩百家丁,一如普通的疆臣回京述職——總督一級疆臣回京述職,通常會帶兩三百人隨從。高務實取低不取高,隻帶兩百。

反正有董一元和劉綎這一千人在,天津離京師也近,安全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行至途中,高務實看著周圍兩彪精悍的總兵親兵,忽然覺得人生真是有趣。

早年間自己無官一身輕,出行時動不動就是大排場,反正朝野上下都知道自己有錢,願意花錢養家丁又如何?

可如今自己早已做到內閣輔臣,眼看著回京之後不久隨著梁夢龍必然辭任,自己就該做到次輔了,結果身邊的護衛反而一減再減。

這該怎麼想呢?或許應該換個角度——至少說明現在京畿附近的治安狀況可比當年強奪了。

一想到這點,高務實又有些撓頭。歲月不饒人呐,當年那個意外打劫了自己的曹淦,在做了這麼多年的京華商社總裁之後,今年冬天已經是第三次提出請辭了,估計這件事的確不能再拖。

曹淦當年身上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暗傷的,多虧了加入自己麾下還算早,沒有再過那種生活,後來又有醫學係的醫學生們定期檢查和專人護理,能頂到現在也算不容易。

不過曹淦請辭之後,京華商社交給誰好呢?

要不就交給曹恪,讓他子承父業?似乎不太妥當,這容易導致京華商社下頭形成曹係一家獨大的局麵。雖然於情於理,曹恪作為自己書童出身,又長期充當秘書處商貿秘書的親信,確實沒有背叛自己的動機,但也不能因此搞出山頭主義來。

要不讓曹恪去接高瑞的班,把開平工業區管起來吧。高瑞在開平工業區乾了快三十年了,雖然工業區越做越大,現在說是“工業區”,實際上不比一座府城小,在京華集團中的地位也一直很高……但是同樣的道理,高瑞也該換個位置了。

說起來這也就是工商業方麵,南疆六大警備軍的司令可做不得這麼久,都是幾年一換崗;海軍兩洋艦隊也不遑多讓,艦隊內部換崗和去定南城做高參輪流來。總之,但凡掌軍的都沒有誰能乾十年以上,基本上五年就換位置。

曹恪也好,高瑞也罷,他們換位置其實都還好辦,眼下更要緊的是高陌已經七十多歲了,都不知道提過多少次讓位,這件事更加拖不得。

京華內務部的權力非常大,尤其是具備較高的獨立性,其他部門幾乎都管不著它。某種程度上來說,除了自己之外就隻有秘書處能監督一二,或者乾脆說劉馨能管得到一些。

但是數年前劉馨就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特彆超然的身份了。她父親劉顯在去世前見了她最後一麵,對她的終身大事懊喪不已,最終抱憾離去。

這件事給了劉馨很大的刺激,守孝結束後便在劉綎的支持下正式嫁入高家。因為亡父的影響,她現在也不糾結什麼身份了……三年前她為高務實誕下一子,得名高淳,是高務實的第五子。

說起來,高務實倒是子息繁茂,如今已經有了三女五子,而且黃止汀又有身孕,可能年後就要生產,到時候不知道是四女五子還是三女六子,當真是讓高揀夫婦這老兩口心滿意足得很。

高揀甚至開玩笑說高家在他那一輩就靠他能生,現在兒子又和自己一樣,證明了他老人家天賦異稟……有些人老了愛開玩笑,看來高揀便是這樣。不過也難怪,有高務實這樣打小就完全不用他操心的嫡長子,他性格開朗才是正常現象。

高務實如今的三女五子,按照出生排列是這樣的:

嫡長子高淵,黃止汀所出;嫡長女高潓,黃止汀所出;次子高演,成田甲斐所出;三子高沐,孟古哲哲所出;次女高漪,成田甲斐所出;嫡四子高濟,黃止汀所出;五子高淳,劉馨所出;三女高湞,劉馨所出。

其實……說起來還有一子,乃是永寧長公主所出。不過很顯然,這孩子是很難進高家族譜的。甚至因為此事過於敏感,連皇帝陛下都宅不住了,曾經悄悄微服出行了一次,大晚上跑到高務實府上,兩個人商量了大半個晚上,提出來好幾種解決辦法。

當時高務實首先提出的辦法是自己隨便找個理由,把那孩子說成碰巧遇到的孤兒,由於見狀不忍因而收養。

然而朱翊鈞一口否決了,他作為孩子的親舅舅,堅決不同意讓孩子隻能混個養子身份,這在他看來絕對是原則問題。

其實高務實在提出這個設想之前也猜到朱翊鈞多半不答應,原因是這位陛下對於自己的幾個一奶同胞還真是挺在意的。

潞王在封地衛輝可不隻是窮奢極欲,他那王府很多地方都逾製用了天子禮,結果事情傳到朱翊鈞這個皇帝大哥這裡之後居然屁事沒有。

據陳矩私下透露,皇帝聽了之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笑了笑,說道:“翊鏐打小就沒學什麼規矩,隨他去吧,這事兒也影響不到彆人。”

結果他雖然大度,朝臣們可不乾,紛紛上疏要求嚴懲。其中九成被朱翊鈞留中不發,稍微回了幾位重臣的奏疏,大致意思就是潞王小時候沒有受到如朕一般的教育,這事兒要怪就怪朕這個當大哥的,所以朕決定三天不吃午飯作為自省,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朝臣一看皇帝都“罪己”了,再窮追不舍就有意圖逼死皇帝之嫌,隻好偃旗息鼓。當然,也有人懷疑皇帝這是打算效彷鄭莊公,這麼做是把潞王當成共叔段了,不過等了這麼多年過去,也一樣沒有下文。那就隻能說皇帝是真的在乎親情。

既然高務實的提議被否決,皇帝隻好自己想辦法。不過他的第一個提議實在太異想天開了,又被高務實給否決——皇帝說,要不朕想個辦法,就說孩子是朕得某位妃子生的?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與月票支持,謝謝!

ps:這章是補昨天的,最近實在太忙了,這一章還是擠出午休碼出來的,如果有什麼彆字、語句不順暢之類,還請見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