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歸倭附(卌三)“千古”的誘惑(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3147 字 2個月前

朱翊鈞先把這套說法複述給五位閣老聽了。作為首輔,王家屏對此顯然頗為意動,他既不是實學派官員,也不是心學派官員,而是典型的傳統理學支持者,很樂意站在傳統的“安全思維”角度看待問題。

按照皇帝轉述的高務實這番話來看,朝鮮是遼東的保障,遼東是京師的保障,京師是華北的保障……而接下去毫無疑問,華北就是中原的保障等等,依次都可以推導。

那麼簡單的說,就是大明直轄朝鮮,將會大大提高國家的整體安全性。作為傳統官員,國家的安全必定是擺在王朝所需要考慮問題的第一位,王家屏自然十分意動。

並且,傳統官員還有個特點,那就是一旦覺得某件事很重要,他們往往願意為此投入巨大的國家成本。

舉個例子,在黃河泛濫日益嚴重的大明,漕運不如海運已經變得非常現實的時候,朝廷依然會因為“百萬漕工衣食所係”而遲遲無法堅定改漕運為海運的意誌,翻來覆去好多回,直到高拱、高務實伯侄二人改革才算結束。

王家屏雖然意動,但由於此前對朝鮮的關注度很低,因此也免不得懷疑這個說法究竟是真是假,亦或者說有幾成是真,因此提出了疑問:“皇上,南寧候這番說法可有更多證據可以證明?”

不僅他這樣說了,其餘四位閣老也都朝朱翊鈞望來,顯然對此也頗為關心。這不奇怪,如果有證據可以左證,之後也好說服外朝其他官員,這對內閣而言十分重要。

朱翊鈞笑了笑,道:“朕這裡有日新在赴朝之前一份密奏的附文,其中對於遼東與朝鮮的各種關聯寫得十分透徹,諸位可以一觀。哦,對了,日新這裡還弄出了一個新詞,叫做地緣結構。”

他說著,起身在書架上翻了翻,找到一本薄薄的冊子,示意侍候在身邊的劉平遞給王家屏。王家屏起身雙手接過,立刻看了起來。這本薄冊的字算不上太多,王家屏看完之後又遞給梁夢龍,然後依次在幾位閣臣手中傳閱。

在高務實這本密奏“附文”之中,一開始就談到朝鮮半島與東北平原的主要山脈——長白山脈的地理結構。[注:高務實在此處解釋了“東北平原”概念。]

對於一條山脈來說,古人往往會將自己視角所及的某一段單獨命名。而基於技術的發展,後世之人則會發現,這些有著繁雜名稱,相互之間有連續關係的山體,其實都是一組大的山脈的組成部分。而位於其中的主脈往往會向四周輻射出一些看似單獨存在的山體。

後世所說的“山脈”,往往隻是主脈,而那些延伸的山體,在正式的文件中往往還是有單獨的名稱。

比如中條山脈、五台山脈、恒山山脈,其實都是太行山主脈向不同方向的延伸。就太行山的情況而言,如果不包含這些支脈的話,可以稱之為“狹義的”太行山脈;而如果包含這些支脈的話,就屬於“廣義的”太行山脈。

由於高務實不可能在明朝這個時代展示出什麼衛星圖,因此對於山脈概念隻能用“根據京華礦業勘探發現”來打馬虎眼。好在京華的勘探能力現在整個大明沒人會懷疑,倒也能自圓其說。

他在文中所分析的長白山脈,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他在文中分析道,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長白山脈”是橫亙在整個東北地區東北部的山地的合稱。其實北部直抵三江平原(最北的山地為“完達山”),南部則貫穿遼東半島,與渤海相接(最南的山體為“千山山脈”)。

由於長白山脈很好的庇護了東北平原的東部邊境,因此很多時候它往往被認為是東北平原與朝鮮半島的地理分割線。而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這是因為長白山脈主脈在向南伸展至後世的中朝邊境中部時,並沒有單純的向西南方向的遼東半島延伸,而是同時也向東南方向朝鮮半島延伸。

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北部的山體,與長白山脈可以被看作一個整體。而如果將視角擴展到朝鮮半島時,這片覆蓋整東亞大陸東北角的山地,整體上呈現為一個“人”字形,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山地,其實是它的兩個分支。

其實如果從高度上來判定這片山地的主脈在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蓋馬高原為核心的朝鮮北部山體,比大明境內的山體(平均海拔800米),更有資格成為整片山地的脊梁。

[注:“海拔”一詞最早由我國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提出;“米”這個長度單位因為京華的大範圍使用,在書中已經普及於讀書人和商人群體。]

說明山脈分支與高度之後,高務實接著寫道,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低海拔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生存空間。而朝鮮半島東北部過高的海拔,使得整個朝鮮半島北部的可耕種土地嚴重不足。

也正是因為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山體過高,密度過大,使得過去即使是從鬆嫩平原出發的漁獵民族,在對朝鮮半島展開滲透時發現,繞經遼河平原,再越過海拔較低的遼東丘陵,從鴨綠江下遊渡江的路線,都是最為可行的路線。

而對於從南線華北平原出發的華夏農耕民族而言,就會覺得沒有理由去碰朝鮮半島東北部那些高山了。

這是因為,沿著下遼河平原——遼東半島南緣的沿海走廊進入朝鮮半島的西部低地的路線,除了地勢平緩以外,亦不會在氣候上讓這些來自華北平原的族群感到不適(華北平原北部、遼東半島南部、朝鮮半島西北部處在同一緯度區間,並且海拔一致)。

如果朝鮮半島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並以之與整個中央之國對抗,也許雙方現在的地緣分割線會建立在長白山主脈——遼東丘陵(千山山脈為主脈)一線之上。問題是以朝鮮半島的戰略縱深而言,他們甚至無力與東北平原的漁獵民族單獨對抗。

因此在曆史上就表現為基本上看不到以朝鮮半島為起點,向東北平原滲透的桉例——除非他們能夠從海路與東亞大陸上的華夏主體民族達成聯盟。這其中的典型桉例就是高句麗。如果從地緣的角度看,高句麗其實是典型的,由東北漁獵民族升級而來的政權。

由於燕山山脈的阻隔,華夏民族對於下遼河平原的控製一直是不穩定的。或者說下遼河平原的控製權一直是在東北漁獵民族和華夏農耕民族的手中交替——這其中最近的例子其實就是明末後金政權與明朝中樞朝廷在此進行的激烈博弈,可惜高務實不能舉這個例子,隻好拿遼國壓製女真、金國又擊敗遼國來舉例。

高句麗政權是最早成功進入下遼河平原的東北漁獵民族。當然,這個“最早”是相對的,因為在華夏民族進入下遼河平原之前,這裡本來就是屬於漁獵民族的領地。

隻不過高句麗族在與下遼河平原的華夏族(戰國直至漢唐)不斷接觸中,率先從華夏民族身上吸收了先進的經驗(包括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在諸東北漁獵民族中脫穎而出,以國家的形式出現在地緣政治舞台之上。

從這個意義上出發,高務實在文中表示,他認為高句麗實際上是整個東北漁獵民族的代表,和中山國的誕生過程具有相似性。

以高句麗為代表的東北漁獵民族,在占據了下遼河平原之後,最有誘惑的選擇當然是越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隻不過以東北平原的地緣潛力,是很難直接與整個中央之國的核心地區相對抗的。因此在做到這一步後,東北漁獵民族政權所做的,往往是先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勢力範圍。

基於實力的對比,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往往是采用聯盟的方式,而對於狹長的朝鮮半島,武力征服是最為常見的方法。

如果能夠將蒙古高原、東北平原、朝鮮半島這三塊地緣勢力整合好,這些北方邊緣民族就擁有了和華夏民族平等對抗的能力。

基於這種計算方式,曆史上做得最為成功的,當然還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滿洲政權了,當然真正完成這一構想的人是皇太極——不過,由於孟古哲哲早已成了高務實的妾室,皇太極估摸著沒機會出生了。

於是高務實在文中舉了個功虧一簣的反例:他認為金國之所以最終隻得到中國半壁江山,問題就出在金國既沒能拿下全部朝鮮半島,也沒能實際控製蒙古草原(金國對蒙古的控製基本上類似於中國的羈縻製度),因此不僅國力上有所欠缺,從地緣格局上來說也容易被顛覆。

高務實認為,東北漁獵民族在占據了“下遼河平原”這個樞紐地區之後,並不一定會去改變這一地區的農業屬性,例如改為漁獵。因為農業生產激發的地緣潛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所以,下遼河平原不僅會成為南進的橋頭堡,也會為漁獵政權們提供主要的糧食來源,並使得漁獵政權有實力按照華夏民族的組織形式穩定下來。

這一點與華夏民族如果想在對蒙古高原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先占據幾個能夠成為優良牧場的地理單元(比如河套),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當然,高務實平定蒙古所用的戰馬,本身出自於蒙古(土默特),這是蒙古自身分裂,並且其中一方被大明通過封貢控製了經濟所造成的特殊條件導致。

當然,無論是漁獵民族還是遊牧民族,心裡都很清楚,即使占據了下遼河平原,也還是無法與整個中央之國的核心區相對抗。他們所擁有的優勢,在於他們本身的生產方式,能夠提供比農耕民族素質和比例更高的軍事力量。

因此就組織結構而言,這些馬上民族更願意利用自身的優勢,去控製足夠數量的農業人口,以為他們經營這些耕地——高務實舉例說,當初俺答汗從大明掠奪人口,很大程度就是為此。

當然,高務實心裡其實更想說的是皇太極大肆從大明擄掠人口。其一方麵通過圍獵等準軍事行動保持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麵則通過行政手段禁止旗人從事農業生產。韃清作為“封建”製度下的頂峰之作,無論是在控製中央之國行政方式上,還是揚長避短,穩固滿洲政權的統治地位上,都有足夠長的曆史作為參考。

從高句麗的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對中央之國構成實質性威脅。因為在他長達700年的曆史中,一直在為融合朝鮮半島而努力,並且未能與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達成真正的聯盟。

而高句麗之所以在曆史上擁有那麼大的名氣,除了後世朝鮮半島上的族群希望攀附上這個與其地緣屬性有明顯區彆的族群以外,更在於它是第一個統一了整個東北平原地緣力量的政權,並以此為基礎占據了下遼河平原這個樞紐地區。

高務實在此寫道,隋文、煬二帝與唐太、高二宗,之所以前赴後繼,不滅高句麗決不罷休,也正是看出了高句麗如果再有發展,將來必會對中原形成巨大威脅,所以不得不為之。

事實上在此之前,華夏民族已經憑借強大的地緣勢力,將勢力滲透入下遼河原,乃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戰國後期至東漢末年)。在此之後,華夏民族除了要應對來自蒙古高原的地緣壓力,也要重視來自東北平原的壓力。

在燕國人率先成為進入下遼河平原的華夏族以後,遼東半島的丘陵地帶很自然的也成為了燕人的控製區。不過遼東半島以丘陵地形為主,沿海地區又受到海浸困擾。因此燕人在越過遼東半島之後,更希望能夠向朝鮮半島滲入。

雖然朝鮮半島的東北部為山地密集區,但地勢向南延伸到朝鮮半島的西部,也就是黃海之濱時,已經趨於平緩了。在那些發源於東北部山地的河流共同努力下,那些低緩的丘陵之間已經填充出成片的衝積平原了。而這其中,大同江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果要為後世的朝鮮找一條母親河,那肯定就是大同江了。能夠成為母親河的必要條件就是,它的下遊地區可以提供足夠麵積的衝積平原,而這片平原在它所處的地緣單位中居於核心地位。從這點上看,大同江最有能力成為朝鮮半島北部的母親河。

高務實此處附帶了一副京華為朝鮮繪製的堪輿圖,並比照此圖進行說明:觀察朝鮮半島北部的輪廓會發現,它的西側靠近黃海的這一麵有一個三角形的凸起。構成這個三角地帶的骨架的是那些從東北山地漫延過來的丘陵,而填充於其間的平原,則主要是大同江水係的作用。

這個整體呈三角形的平原-丘陵地帶,成為了朝鮮半島北部最具地緣潛力的地區,也當然的成為了這半島北部的地緣核心。因此燕國人如果想在朝鮮半島有所作為的話,戰略目標就是占據這個地緣核心區。

至於說東北部的那些山地,並不能激起農耕民族的興趣。畢竟在那個時代,占據了一個地區的核心平原,就可以被認為是控製了周邊的山地。

雖然,這些平原政權甚至不會有興趣向那裡象征性的派駐官吏(除非有交通要道),而如果生活在山地之中的邊緣民族,隻要生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話,他們往往也可以接受這種名義上的領導,畢竟很多生活必須品,需要與平原地區的居民進行交換。

大同江下遊所處的這片平原地帶,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半島北部的地緣核心。而在這期間,到達此地的族群,都選擇了在這片三角地帶的北部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

作出這個選擇,一是因為大同江乾流在這片三角地帶的北部(南部是以載寧江為主大同江支流衝積而成的);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朝鮮半島的地緣壓力主要來源於北方,也就是遼東半島方向。

於是,就必須將主要的資源集中在北線,以保有自己的戰爭潛力。否則無論是華夏族,還是東北漁獵民族,都可能快速突破大同江防線。換句話說,以大同江下遊地區的的戰略縱深,沒有可能搞逐級抵抗,必須在第一時間擺出決戰的態勢。

大同江之側的這個政治中心,自然就是平壤,因此這片與丘陵相間,麵積和平整度甚至還不如“下遼河平原”的地理單元,也被高務實在文中稱為“平壤平原”。不過高務實又解釋道,事實上“平壤”這個名字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並非為朝鮮自身所創。

在燕人進入朝鮮半島之時,它的名字是“王險城”。而既然稱之為“城”,當然意味著已經有成熟的政權,先於燕人一步盤據於此了。

這個政權以及所屬的族群,大明皇帝與五位閣老並不陌生,它就是由當年不願歸附周朝的商族遺民所建立的“箕子朝鮮”。

高務實在這裡解釋了周人將燕國封建在華北平原北部的原因。實際上,燕國封建的戰略目的,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防止商人再度進入華北平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燕人需要將整個燕山以南地區納為有己有,並以燕山山脈為天然防線,做到了這一點,也就足以保證周王朝的地緣安全了。

也正因如此,燕人在將燕山以南整合完畢以後,長期沒有北進的想法,直到戰國後期迫於南線的地緣壓力,希望向燕山以北尋找新的戰略縱深時,才開始向燕山以北進行滲透。

然後高務實又繼續分析,為什麼當年箕子沒有選擇以下遼河平原為據點,而是繞過遼東半島,進入了朝鮮半島。他認為,這當然還是與下遼河平原的敏感位置有關,選擇在這樣一個樞紐地區立足,即使暫時感受不到華北平原的地緣壓力,但沿西遼河方向東進的遊牧民族,和東北平原腹地的漁獵民族,也不會讓他們感到安全的。

因此朝鮮半島北部的平壤平原,就成為了商人安居的世外桃源。箕子和他的子孫們也的確在也安居樂業了數百年之久,直到有一天,燕人出現在了他們的家門口。

分析完這些,高務實便有足夠的理由向皇帝提出自己觀點了:雖然如今朝鮮是大明的藩國,女真是大明的羈縻,蒙古一半為大明直轄而另一半也成為藩國,但是考慮到他們都有各自的語言,其與大明並非完全一體,倘若將來中原內部有事,這三地之中又出現一位強人趁機將之統合,則大明就要麵臨巨大的國防壓力,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因此作為中興之主,皇上也必須有“不為後世憂”的精神,將朝鮮徹底納入統治,將來則逐漸把這三地徹底漢化,為大明的核心農耕區拓展戰略緩衝帶。

如此,方能“定萬世之基”,成為與始皇帝並駕齊驅的千古帝王!

隨著五位閣老逐一看完高務實的呈文,整個西暖閣中一片寂靜,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

“千古帝王”,這個稱呼對於如今武功鼎盛的萬曆天子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那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不隻是對於朱翊鈞有這樣的吸引力,在座諸位閣老難道就不覺得心潮澎湃嗎?當然不是,他們也很激動!

千古帝王的輔臣,難道就不值得名載史冊,流芳百世?

一想到如此宏偉的藍圖現在隻缺朝鮮這一塊,後續便隻剩下潛移默化慢慢漢化當地百姓,五位閣老都開始忍不住憧憬起來:原來隻要老夫現在表示一句讚成朝鮮內附,將來便會被視作千古名臣之一呀……

天下間居然有這等好事!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曹麵子”、“初次登錄”、“soviet2003”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iron”的6張月票支持,謝謝!

PS:這個點還算是晚上碼完的吧……畢竟一般人這時候還沒起床不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